APP下载

略论诸葛亮的“务农殖谷”

2022-07-02李迎春

文史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蜀锦屯田蜀绣

李迎春

摘   要:

诸葛亮治蜀对水利工程非常重视,保证农田水利灌溉的畅通。他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尤其是提倡发展蜀锦蜀绣,解决了“民贫国虚”问题。他十分注意把发达地区的先进技术与文化推广到边远地区去,在南中引导人民发展生产。他采用屯田之法,既耕且战,解决了部分军粮问题。

关键词:

务农殖谷;水利工程;多种经营;推广先进

三国时期,就地域而言,蜀汉国最小,全国十州只占有一州。尽管地域最小,人口最少,却在三国之间的争斗中,处处占据主动。这其中的原因,与诸葛亮治蜀所采取的一系列正确的政策措施有极大的关系。这里专门谈谈他的“务农殖谷”。

一、重视水利建设与保护

当时三国鼎立,立国的根本是耕战,农业和军工为发展重点。诸葛亮深知,自从李冰修建都江堰以后,蜀地经济发展迅速,已经取代关中而成为新的“天府之国”,所以他在《隆中对》中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1]

诸葛亮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主张“唯劝农业,无夺其时”,特别是多次强调“务农殖谷”。农业的根本是水利。正是因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自流灌溉,使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2]

水利工程不仅需要建设,更需要建设之后的维护。

诸葛亮对蜀汉境内的重要水利工程都江堰非常重视。《水经注》记载:“诸葛亮北征,以此堰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3]既然把都江堰看成是发展蜀国农业的根本,所以诸葛亮不仅设立堰官专门管理此事,还派了一千多士兵去维护,定期疏淘维修,以保证农田水利灌溉的畅通。

《水经注》还记载,犍为太守李严“凿天社山,寻江通道……开六水门,用灌郡下”[4]。这讲的都是诸葛亮对水利工程的重视。正因为如此成都平原上的一些本与诸葛亮无关系的水利工程也给附会在诸葛亮身上,例如九里堤。

九里堤古名糜枣堰。据北宋欧阳忞编撰的《舆地广记》卷二十九“成都府”载,唐朝乾符三年(公元876年),高骈为防御南诏,乃于旧城外筑罗城。筑城时,先转移内江,一为让出西南内江所占地面,使罗城南面扩至外江,西面可以凿濠延展;二为内江环绕城垣北东两面而汇于外江,罗城即可依江为濠,环城为固。由此遂于郫江西北之縻枣堰处筑长堤以阻南流之水东注新开之清远江。

宋人此谓九里堤肇于唐高骈,与诸葛亮无关。可是明清时期编的《成都府志》《成都县志》却言九里堤“汉诸葛孔明筑堤九里捍之”,不知有何依据?

二、发展多种经营增强国库

蜀汉国初立时,益州已被刘璋弄得“民贫国虚”,经济发展之路该怎么走?诸葛亮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尤其是大力发展蜀锦蜀绣。

蜀地之所以得名为“蜀”,是与蚕桑有很大关系的。《说文解字》释“蜀”字为“葵中蚕也,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蜎蜎”。[5]就是说,“蜀”字是由一棵弯曲桑树及树下的虫(就是蚕之虫)构成的。蜀地的开创者蚕丛以蚕桑兴邦,领导古蜀人跨入农耕时代。尤其是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后,农耕文化非常发达,为蚕桑丝绸、蜀锦蜀绣的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著名历史学家徐中舒先生说:“蜀锦之盛,当在蜀汉之世。”[6]这是与诸葛亮对蜀锦发展的重视分不开的。

因为蜀锦蜀绣的重要性,诸葛亮在成都专门设置了“锦官”,对包括蜀锦蜀绣在内的丝织业生产进行管理。成都此后便被称为“锦城”,这一方面说明蜀锦蜀绣在当时很发达,对增强国家利益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表明国家支持蜀锦蜀绣的大发展。

由于当时的魏、吴两国都不生产锦和绣,所以蜀锦、蜀绣作为珍稀而昂贵的丝织品,在与其他地区贸易上占有重要地位,不仅畅销西南,还远销中国的北方和东南。蜀锦蜀绣经常被用来交换北方的战马或其他物资,以应车战之需,从而成为蜀汉国出口邻国的主要的财政来源。正是因为蜀汉国的纺织技术、刺绣技术的发达,才使作为出口产品的蜀锦蜀绣能够构成巨大的市场竞争力。

诸葛亮说过:“决敌之资,惟仰锦耳。”[7]可见蜀锦蜀绣的生产在蜀汉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蜀汉国的经济支柱。

为大力发展蜀锦蜀绣,诸葛亮甚至亲自带头在他家的十五顷薄田上植“桑八百株”[8],这说明他对种桑养蚕发展蜀锦蜀绣等丝纺手工业的重视。正是在他的鼓励和提倡下,蜀锦蜀绣生产空前发展起来。其生产量之大,从蜀汉亡国时库存尚有“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即可证明。

除蜀锦蜀绣外,诸葛亮还实行盐铁官营政策,设立司盐校尉、司金中郎将,管理盐铁生产。四川出井盐,诸葛亮对此亦很重视。《博物志》有诸葛亮视察“临邛火井……以盆盖井上,煮盐(水)得盐”[9]的记录。

三、推廣先进的耕作方法

由于都江堰的缘故,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技术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主要表现在:铁农具与牛耕的出现并普及;耕地面积的迅速扩大;随着农田水利的普遍推广,在很多地区由刀耕火种转为精耕细诈。

虽然成都平原经济文化发达,但是,蜀汉国于成都平原之外的许多丘陵地区则较落后;特别是被称为“西南夷”所居住的山区更为突出。诸葛亮也注意把发达地区的先进技术与文化推广到边远地区去。

诸葛亮为实行“和戎”政策,在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进行了以“攻心”为主的南征,降服了史称“西南夷”中的叛乱首领孟获。诸葛亮在后来所写的《出师表》中提到这次南征,说:“五月渡泸,深入不毛。”[10]这里的“不毛”,是“西南夷”所住地,亦即今四川宜宾及云南一带。这里从来就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植物茂盛之地,并非人们想象中的最荒瘠的地方甚至是“草木不生之地”。诸葛亮所谓“深入不毛”其实指“深入那尚未开发的荒野地带”。6266A787-E914-4521-BFCF-B3019F14019D

诸葛亮用兵南中,是为了防止分裂,加强蜀汉中央政权统治;对南中而言,是一种征服。可是,为什么南中的人民还非常怀念诸葛亮呢?

因为,诸葛亮对南中是以大军压境之态而施“和抚”,采取不以力制,而“服其心”[11]的做法。他在平叛之后,又尊重南中民族风俗,因地制宜推行“务农殖谷”,努力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倡导发展农业以解决吃饭穿衣问题,搞好西南各民族间的传统友好关系,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他注意到民族地区的特点,不照搬内地的经验,以达到“纲纪粗定,夷、汉粗安”[12]的目的,在西南各族人民及历代政治家心中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诸葛亮注意在南中发展农业,鼓励山区游牧部落迁居平川,从事农业,并把汉族一些先进生产技术推广到少数民族地区,开发矿业,提倡先进文化。他教少数民族用牛耕田,改变落后的“力耕”;他把蜀锦的制作技术介绍到边远地区,使少数民族人民掌握了织锦技术。由于诸葛亮的这些措施,西南少数民族“渐去山林,徙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13]。在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我国西南地区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开发。民族关系的改善,使蜀汉无后顾之忧,有可能全力北伐曹魏。《华阳国志·刘后主志》说“南中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14],确是事实。

至今在云南、贵州的一些地方,还存有诸葛亮教其务农、种谷等很多有关传说以及“诸葛井”“武侯锦”“孔明老爹”“诸葛堰”等胜迹,甚至把许多与诸葛亮并不相干的事物硬连在一起,赋予了它全新的意义。这就说明诸葛亮在南中引导人民发展生产,影响深远。

四、为解决军粮问题而屯田

结束分裂,统一中华,复兴汉室,是诸葛亮的理想。为此,他于公元234年发动了针对“篡汉”的曹魏的持续不断的北伐战争。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北伐时,深感军粮供应是个大问题,“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15]。在任何战争中,后勤补给这个问题不解决好,要想对敌人采取大规模的行动是不可能的。蜀汉政权为此设置有督农一职,专门负责军粮供给;因为粮食不继的问题已迫使蜀军几次撤军了。

诸葛亮从公元232年开始,把解决粮食供应问题作为北伐能否继续进行并取得成功的一件头等大事,其具体措施除了发明创造木牛流马以解决运输问题外,就是大搞屯田。诸葛亮屯田的独特之处在于一度跑到敌国境内进行,这在历史上几乎可以说是孤例。

据诸葛亮《与兄瑾言大水赤崖桥阁悉坏书》,早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利(公元228年)后,就由赵云和邓芝实行过屯田。“顷大水暴出,赤崖以南,桥阁悉坏。时赵子龙与邓伯苗一戍赤崖屯田,一戍赤崖口,但得缘崖与伯苗相闻而已”。[16]从记载来看,赤崖屯田应当是军屯。从中分析,诸葛亮早就意识到粮食是北伐的一个重大问题。他派赵、邓二人屯田,也许有进行持久战的意图,也可能是故意迷惑曹真。

在北伐中,诸葛亮任用吕乂为汉中太守,令他在汉中一带屯田生产,郡太守“兼领督农,供继军粮”[17],既耕且战,解决了部分军粮问题,进而减少了从成都运粮的军费开支。

诸葛亮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司馬懿在交了许多“学费”后,变聪明了,不再与诸葛亮硬碰硬,而彻底转入消极防御。双方战线趋于稳定。诸葛亮既无法决战,便下决心准备打一场持久战。在相持期间,诸葛亮“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18]。蜀汉军队在渭水地区分兵屯田,一边生产,一边找机会进攻魏军。由于诸葛亮治军严明,所以军队屯田和老百姓的自耕田,并没有任何冲突。军民关系是不错的。

正是由于诸葛亮治蜀采取了包括“务农殖谷”在内的一系列正确的政策措施,才使本来最弱小的蜀汉国在三国鼎立时期有着较好的发展。

注释:

[1][8][10][15][18](晋)陈寿:《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678页,第689页,第683页,第687页,第687页。

[2]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三《蜀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33页。

[3][4](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三《江水》,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733页,第736页。

[5](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第279页下。

[6]徐中舒:《蜀锦》,见《说文》第三卷第七期。

[7]《诸葛亮集》之《文集》卷二引《太平御览》卷八百一十五,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9](晋)张华:《博物志》,《太平御览》卷八百六十九引,中华书局2011年版。

[11]《三国志》卷三十九《马谡传》注引《襄阳记》,第730页。

[12]《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第684页。

[13]《诸葛亮集》之《遗事篇》引《滇载纪》,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141页。

[14]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88页。

[16]《诸葛亮集》之《文集·与兄瑾言大水赤崖桥阁悉坏书》,第25页。

[17](晋)陈寿:《三国志》卷三十九《吕乂传》,第733页。

作者单位:成都武侯祠博物馆6266A787-E914-4521-BFCF-B3019F14019D

猜你喜欢

蜀锦屯田蜀绣
非遗蜀锦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晏福生:“坚持执行屯田政策”
浅析蜀锦的创新运用
民间工艺介绍(六十)
——贺斌和他的蜀锦织造技艺
安靖蜀绣湿地公园优化策略
木芙蓉
拾针捻彩画春风 情针意线盼传承
念战友
新蜀绣
新媒介下蜀绣“关系传播”探析——以蜀绣作为国礼承载关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