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内涵、现实困境与选择路径

2022-07-02乔娟杨玉仁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

乔娟 杨玉仁

摘  要:高校劳动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主要体现在认知、实践、制度、环境、课程以及情感等层面。基于此,高校要进一步强化认知,注重内化与外化相结合;夯实基础,优化劳动教育体系;健全机制,注重教育过程的综合作用;优化环境,构建高校劳动育人的校园文化;高效融合,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劳动育人双向互动;升华情感,大力弘扬劳动精神。

关键词:课程思政;劳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2)03-048-05

一、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内涵

劳动教育无论是目的还是方式,均具备深厚的思想政治教育因子,其着重开发与提高“五育并举”中的劳育功能,同时兼具德智體美教育功能,旨在推动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进而发扬劳动精神,实现在劳动创造中成就自己的人生价值。课程思政与劳动教育具有紧密的联系,二者在思想基础、内容指向及价值目标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就思想基础而言,它们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为指导;就内容指向而言,劳动教育本身就是课程思政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就价值目标而言,二者都是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人才服务。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二者有内在的一致性,这是课程思政理念有机融入劳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1.立足“全员性”:拓宽劳动教育的覆盖面

近年来,高校通过开设劳动教育理论与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与其他专业课相比,劳动教育课程是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类课程,它本身就具有覆盖面广的特点。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中,劳动教育类课程的设置从小学到大学一以贯之,这为劳动教育与其他课程结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五门课程各有自己的教学目标与内容体系,各有侧重,很大程度上为劳动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平台;另一方面,劳动教育亟需与其他专业类课程实现新的融合,挖掘专业课教学内容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发挥劳动教育的作用,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一系列价值观念深入人心,坚持全员参与,在各类教学实践过程中贯穿劳动教育理念,引领大学生通过思想提高、情感升华加深对科学劳动观的认同,进一步促进其全方面发展。

2.立足“全程性”:夯实劳动教育的宗旨

课程思政强调全过程育人,劳动教育的育人宗旨在于给学生以科学正确的劳动观引导,使他们能够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念,培养优良的劳动习惯,进而通过学习实践具备扎实的专业劳动技能,涵养热爱劳动的情感情怀,切实尊重劳动创造和成果,发扬工匠精神与劳模精神,成长为新时代国家和社会发展所需的新型人才。在实践中,劳动教育要注重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践形式、组织管理、考核评价等各环节融入思政元素,从政治立场、思想观念等角度教育学生能够成长为未来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合格劳动者与接班人。高校劳动教育既要凸显劳动教育的理论属性,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应对学生疑问、说服学生,引领学生;还要彰显劳动教育的实践属性,通过动手、动脑,促进学生的劳动创造,将创新创业融入其中,发挥好劳动教育实践育人功能。

3.立足“全方位性”:构建劳动教育“大思政”体系

强调“全方位性”是课程思政的典型特点之一。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它不是一门课程的“独角戏”,是需要其他育人元素广泛参与的“交响乐”,既要籍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要充分运用课程思政理念,构建全方位参与的劳动教育“大思政”体系。通过各类课程之间的相互交融,凸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劳动实践、团学共建、校企合作、家校共建、创新创业、服务社会等载体,培养既具有思想道德素质又热爱劳动的人才。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

1.认知层面:科学的劳动价值观未完全建构

目前高校对于劳动教育的认知,主要表现在对劳动的理性认知、感性认知和情感认知方面。包括德育工作者、大学生对劳动缺乏科学的认知,部分大学生鄙视体力劳动,忽视劳动创造,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急功近利、心态浮躁、梦想一夜暴富、不劳而获、投机取巧的心理。还有的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不知创业艰难、缺乏创业能力,即使就业了也追求不切实际的待遇,频繁跳槽,潜意识里鄙视体力劳动,只想从事轻松的工作。加之高校在学生培养和教育过程中,对德智的强调往往占据首要地位,对劳动教育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劳动教育一度存在着缺失,没有很好地发挥劳动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事实证明,“无论劳动的具体形态、劳动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怎样变化,劳动是唯一价值源泉这一点始终没有改变。”劳动是人们获得幸福的手段。劳动教育要引导大学生始终保持对劳动的尊重,崇尚和热爱劳动。一切有益于国家、造福于社会的劳动者及其劳动价值都值得我们尊重。崇尚劳动就是对劳动的态度,要认识到劳动平等,劳动分工无贵贱之分,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热爱劳动就是对劳动报有浓厚的情感,能够具备劳动热情,积极投身劳动、爱惜劳动成果,能够把劳动与实现自我价值紧密结合起来。

2.实践层面:多元育人体系有待完善

劳动教育是一项具有鲜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系统工程,长期以来,高校的部分教师和工作人员仍然片面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由专门的学生管理部门,如学工部、团委等部门来做,或者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负责,与其他部门或专业课教师无关。导致从管理到教学各自为政、各说各话,某种程度上浪费了教育资源,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与课程思政的理念也背道而驰。此外,劳动教育的实践形式相对单一,很多学校只是开展一些以打扫校园卫生为主要形式的校内劳动实践,学校往往考虑到安全、经费等因素,也不愿让学生到校外田间地头、工厂社区参加社会劳动,即使有也是蜻蜓点水,缺乏系统的组织和长期的计划,从而使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未能全方位开展起来。此外,在一些大学生身上,家庭劳动教育更是长期缺位,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与意识、认同劳动教育造成了障碍。

3.制度层面:顶层设计不到位

开展高效的劳动教育,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做好顶层设计。在制度保障上,良好的激励机制没有形成,教师开展劳动教育的积极性未被激发。在师资队伍保障机制上,以專为主、专兼结合的复合型教师队伍没有形成,尤其是专职教师数量少。在组织保障方面,各职能部门、教学部门还未达到更好的沟通和协作,各自为政比较突出。在评估机制上,高校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层次不齐,没有将劳动教育与学校的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方案、学风教风建设、教学质量监控等有机结合。

4.环境层面:劳动育人的文化氛围相对缺乏

长期以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依托的校园环境建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育人作用。校园环境主要涵盖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劳动教育同样要发挥好精神层面的校园文化建设作用。校园文化本身就具有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当前,校园文化培育人、熏陶人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相比于其他的宣传,劳动教育宣传与校园建筑、宣传栏板、运动场地、广场等物质环境有所脱节,与学生文体活动、社团实践、创新创业融合不够,在劳动理念、劳动模范、劳动精神的宣传方面比较欠缺,没有很好地将劳动教育宣传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效结合起来,尤其没有利用好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宣传平台,营造好劳动育人的文化氛围。

5.课程层面: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劳动教育认知存在误区

当前,在课程层面主要存在几种情况:一是一些高校将劳动教育课完全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任务主要由思政课教师承担。二是一些高校将劳动教育课程单列,由各学院自己组织,主要由负责学生工作的班主任、辅导员、党团书记等组织教学活动。三是一些高校只开设劳动理论课程或劳动实践课程,没有达到理论课与实践课同步开设。四是劳动教育课程没有与其他课程实现同向同行,尤其是在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加强劳动教育就必然削弱思想政治理论课、将劳动教育生搬硬套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将劳动教育当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误区。此外,各类型课程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劳动教育各自为政的误区。这些误区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

6.情感层面:劳动教育的情感体验不足

课程思政强调通过隐性的、渗透式的方式对大学生施加教化,使他们的心灵在悄然中受到感化、得到启迪,从而促使大学生思想认识与情感认知产生变化,转变原来错误的思想观念,产生新的思想认知。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有温度”的事业,需要教育者投入真情实意,以高尚的思想、良好的道德、渊博的知识和真善美的行为影响学生。“劳动教育更容易落实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行带人的育人思路。”[2]部分教师把劳动教育简单地理解成某个教学任务,上完了事,没有投入情感,给学生的感觉就是一门“冷冰冰”的课程。单一的劳动教育模式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社会人,降低了学生的劳动参与热情。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的选择路径

1.强化认知:注重内化与外化相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归根结底是为国家培养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针对大学生认知层面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劳动教育要注意内化但不能忽视外化。内化的主要任务是将科学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思想转化为学生个体对劳动的认知,形成自己的思想意识。学生将对劳动的理解转化为外在的个人行为是外在化的结果。内化应形成思维,外化应使其产生新的行为。基于此,高校劳动教育要通过开展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的系列活动引发学生关切,有了关注、学生注意到了它,才能走近它进而去理解并最终接受它。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前提下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如可以增加学生体验感,通过鼓励学生走近劳动模范、发现身边的最美劳动者等形式让学生强化自己的认知,达到认识、情感和意志的统一,并最终将个体意识转化为良好行为。

2.夯实基础:优化劳动教育体系

籍助劳动教育课程教育体系的完善,通过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尤其是要加大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使学生在完成劳动训练、任务的过程中,培育正确的劳动观念、积极的劳动态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项实践性强的工作,它关注的是大学生,其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形成符合国家和社会要求的思想意识、政治品德,帮助大学生解决“成为什么样的人”和“怎么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问题。高校要组织相关部门及教师编写劳动教育大纲,充分探寻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除了开设劳动理论课程之外,还要加大劳动实践教育比例,如开设专门的劳动教育周(月)等,使学生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去感悟劳动的价值与意义。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劳动教育的授课形式、评估量化、系统安排,将劳动教育元素融入到各类教学活动之中,如大力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齐头并进,将劳动元素融入其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3.健全机制:注重教育过程的综合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各个环节环环相扣的结果,从准备实施到教育交流、理论内化、外化应用,再到反馈调控,都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做好规划和设计。开展劳动教育同样需要注重教育过程的综合作用,建立健全各类教学与管理机制,不断地深化对包括劳动理论教育、劳动政治教育、劳动思想教育和劳动道德教育诸要素在内的多方面内容。劳动理论教育培养大学生形成系统科学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识劳动的价值,培养劳动的感情。劳动政治教育涉及到正确认识和掌握党和国家关于劳动方面的方针政策,并能在实际的工作和学习中贯彻执行。劳动道德教育要培养大学生塑造优秀的劳动道德品质,在劳动中养成吃苦耐劳、相互合作的意识,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加深对劳动人民的情感。劳动思想教育重在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矛盾,特别要考虑国家的各项建设需求,结合自身的条件和可能,坚持劳动、创造与享受的统一,反对只求享乐、不劳而获、铺张浪费、盲目攀比,在劳动创造中实现自我价值。这几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的整体,缺一不可。这就要求对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要做到前后连贯一致,更要求高校应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劳动教育教学实施方案、教学过程监督机制、教学效果评价机制以及教学反馈机制,共同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功能。

4.優化环境:构建高校劳动育人的校园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告诉我们,个体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个体在社会环境的综合作用下,通过个体社会实践,使自身思想品德各要素不断协调适应发展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适时根据教育目标的变化要求,发挥好环境育人的功能。基于此,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首当其冲。要加强劳动意识的宣传,普及劳动知识,弘扬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很好地促进大学生思想积极向上,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既要通过校风、学风、班风、人际关系、教师言行等精神环境,还要通过各种规章制度、学校建筑物、校容校貌等物质环境等达到全方位育人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显性与隐性的结合,对学生产生潜在的心理引导,影响他们的行为,促使他们逐步培育劳动精神与品格。

5.高效融合: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劳动育人双向互动

将劳动教育浸润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要求,也是不断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实需求。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劳动育人的双向互动成为提高高校劳动教育效果的不二之选。首先,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机融合,不能片面地理解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是以劳动教育为主,其他知识点就不重要,更不能理解为用劳动教育代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劳动教育适度渗透思政课程之中,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的进一步丰富和提升。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更好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导航,为学生拥有美好的人生助力,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服务。其次,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绝不是要将劳动教育的内容生搬硬套地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和实践工作之中,而是要强调潜移默化、有机融入,将二者融为一体,更好地发挥作用。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找准课堂教学与劳动教育的契合点,使二者在内容上具有关联性和一致性,在方法上具有创新性,避免单纯生硬且空洞的理论说教,减少学生逆反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再次,通过课程思政建设,按照《意见》明确的劳动教育目标要求,各门课程之间虽各有侧重,但又紧密联系,在平时的教学中,各学科教师可通过集体备课方式,充分讨论,提炼好主题,做好各门课程教学的分工合作。

6.升华情感:大力弘扬劳动精神

通过劳动实践教育,组织大学生在鲜活生动的劳动实践中去体验只有劳动才能给人们带来的那份独特的成就感与幸福感,例如通过学习劳动技艺,感受劳动技能之美,体验劳动创造一切价值;通过参加义务劳动,学会回报社会,懂得感恩;通过参与家庭、宿舍劳动,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要通过开展多种方式的假期实习、创新创业、志愿服务,改变学生对劳动的狭隘认知,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劳动精神作为劳动人民在劳动实践中形成的精神产物,不仅体现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的理论性,还体现无数劳动者丰富而生动的实践品性,这是理论与实践的高度契合。”[3]今天,劳动精神成为中国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鲜活体现,一直以来都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顺利进行的伟大精神力量。高校要通过劳动模范宣讲、劳动成果分享、劳动习惯养成等方式加深大学生对劳动的情感认知与投入,促使他们能够增进同劳动人民的感情,体会到只有通过艰辛的劳动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走近和热爱劳动这所最好的学校。

参考文献:

[1]刘向兵.劳动的名义[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8:65.

[2]刘向兵,等.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论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8.

[3] 宋广军.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劳动精神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及培育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156.

The Value Connotation, Realistic Dilemma and Selection Path of Labor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 Case Study of Basis of Mechanical Designing Course

QIAO Juan, YANG Yu-ren

(Gansu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Lanzhou 730070,China)

Abstract: Th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faced by labor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cognitive level, the practical level, the institutional level, the environmental level, the curriculum level and the emotional level. Facing these predicamen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further strengthen cognitive education, an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ombination of internalization and externalization, and consolidate the ideological foundation, and optimize the labor education system, and standardize and complete the mechanism, and focus on the comprehensive role of the educational process, and optimize the environment, and promote the campus culture of labor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efficiently realize the mutual interaction between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labor educ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The spirit of labor should be vigorously carried forward to uplift and cultivate the mind.

Key words: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abor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