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教学研究
2022-07-02李帆
李帆
摘 要:数学是小学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标配课程之一,数学教学的重要性、必要性无须赘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夯实学生数学基础,教导学生具备良好的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数学教学的始终,是决定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文章结合教学工作经验,从联系生活实际、加强数学阅读能力训练、注重内外知识的关联、指明正确的解题思路及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几个角度,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逻辑思维;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21-0091-04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能力。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核心素养中的一项,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的阶段,教师通过设计有趣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以锻炼,增加小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信心和研究的兴趣,为此,教师所做的课堂设计要基于学生,对其有针对性引导和提升。
一、 数学课堂联系生活实际,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源于生活的学科,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的阶段,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往往习惯于结合生活中的经验。在数学课堂上设计联系生活的课堂活动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创造力以及想象力,活跃学生的思维。为此,教师在数学生活情境设计的过程中,引入生活情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例如:教师在引导小学生熟悉两位数乘法计算的时候,传统的计算规律以及计算方法很容易让小学生产生厌烦甚至是畏难的心理。为了在课堂讲解的时候吸引小学生全神贯注地参与数学课堂,教师可以引入生活情境的场景,吸引小学生全情思考,积极探索。教师为了引入两位数乘法的生活情境,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设计贴合生活情境的问题:“师生周末计划到游乐场游玩,如果本次前去的教师一共有28人,参与的学生有150人,在购买门票的时候,游乐场的成人票是每人30元,学生票是每人15元,团体票30人以上开始售卖,30人以上票价是每人20元,那么如何购买游乐园的门票呢?”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鼓励小学生对课堂出现的购票组合进行思考,探索最划算的购票方式。基于生活情境的引入,教师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会列举出不同的购票方式,思考每一种可能出现的组合方式,这一思考过程对小学生理清思考思路,提升自主思考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在整理购票方式的过程中,小学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在一起,进行购票款项的计算,既掌握了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式,又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比计算中探索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对小学生的理财意识提升也有积极的意义。
小学生因为年龄的限制认知能力有限,对未知的知识有较强的好奇心,如若教师在课堂上以复杂的数学理论进行讲解,会给小学生造成较大的心理负担。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和经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领域入手,将自我学习的知识与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结合在一起,既在数学课堂上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又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以致用,加深学生对数学理论及知识认知的印象,从而激發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二、 加强数学阅读能力训练,培养学生咬文嚼字的能力
数学需要阅读吗?非常需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需要加强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从学科属性出发,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只看到了数学的抽象性,忽略了数学的严谨性。很多人认为,数学学习,如加深学习印象、发散数学思维、融会贯通已学知识点、巧妙寻找解题切入点等,只要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强,就能够实现一通百通,做到知识的灵活迁移和横、纵向的拓展运用。但是,事实并不完全如此。数学学习在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对学生严谨细致学习品质的要求也同等重要,甚至在很多情况下,粗心大意、不善观察、文字理解能力差等因素,将对学生的做题、解题造成很大的困扰与误导,进而导致学生在解题的起点处就发生偏差。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思维起点出错,一步错,步步错,不但不能正确、高效地解决问题,还会衍生出诸多的问题,最终结果是自相矛盾,相互紊乱。因此,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应该急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是应将着力点放置于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观察能力方面,引导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观察者,并切实提高学生咬文嚼字的能力,为思维能力的培养做好铺垫。
比如说如下题目:三个人去住店,房费30元,每人拿出了10元,凑足30元交给服务员。服务员拿着这30元钱给老板,老板说道:“今天是我们店的周年庆,给客户优惠,你把这5元退给那三个客人。”服务员接着5元钱,悄悄藏起来2元,将剩余的3元给了三个客人。绕了一圈,相当于每个客户拿出了9元钱,那么三个人一共拿出27元钱,加上服务员手里的2元钱,加起来是29元钱,那么,剩下的1元钱哪里去了?这道题目是典型的误导性题目,如果不注意观察,思路就会受到题目的牵引,自然是百思不得其解。如果认真观察题目,就可以看出题目的问法有问题,题目的表述在逻辑层面是不正确的。三个人拿出了27元钱作为房费,老板收到了25元,服务员手里2元,支出与分配对得上。如果回到30元的话题,那么,三个客人手里有退回来的3元,服务员手里2元,老板手里25元,也是对称的。阅读,咬文嚼字,通过文字来梳理题目,少走弯路,避免误区,可以更好地保障数学学习的正确性、合理性。
又比如说如下题目:乐乐与天天是一对好朋友,一天放学后,乐乐在公园的一角发现了一个小秋千,乐乐很高兴,立刻告知天天一起来荡秋千。由于秋千小,一次只能坐一个人,还需要另一个人为其助力。乐乐与天天都想先玩,于是决定以猜硬币的方式来定先后。乐乐拿出一个硬币,说道:“谁先扔到正面就算赢,我先来。”天天心里想:“硬币出现正反面的概率一样大,这种方法很公平。”于是欣然同意,两人开始了投硬币来决定谁先荡秋千。请问,这个游戏公平吗?类似这样的题目,需要学生咬文嚼字才能找到关键节点。乍一看,投硬币定输赢很公平,但按照乐乐提出的方案可以得出以下四种情况,分别是:乐乐正面、天天正面;乐乐正面、天天反面;乐乐反面,天天正面;乐乐反面;天天反面。两人都投到反面是无效行为,还需要继续投,因而这种情况可以排除。接下来的三种情况中,由于是乐乐先投,因而只要乐乐出现正面,就是乐乐获胜,显然获胜概率比天天的大。
三、 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注重内外知识的关联
关于数学知识结构的构建,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全面认知数学理论,使得学生能够在知识研究的过程中把握数学知识的内外联系。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注重加深学生的印象,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由低阶向高阶转化,引导学生透过问题的表现看本质,掌握数学知识的规律,既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又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素养。
例如:对分数计算方法讲解的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将同分母加减与异分母加减方法联合在一起,要给学生更多自主思考的空间,列出题目:“12+13”和“14+13”的计算,让学生自主尝试,试验不同的计算方法,将异分母加减与同分母加减的计算方法联系在一起,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解决数学问题,探究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关联。除了数学计算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数学几何图形的研究中也有许多内在的联系,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研究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以及三角形等面积、周长计算的方式。通过几何图形研究中的异同,教师通过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使得学生能够系统地理解以及运用数学知识。同时,在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课堂上,教师注重创建科学的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在提问中学生发现问题,教师指明研究的方向,激励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向更深的层次发展。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强,小学生面对难点很容易产生畏难的情绪,仅会模仿解题的方法,对学生的成长不利。通过数学知识点内在联系的挖掘,教师要在日常引导的过程中做好知识点的连接,鼓勵学生内外联系,思考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以实际的教学案例辅助,鼓励学生大胆设问,勇敢探索,使得学生能够创新数学问题的解决角度,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教师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进行思考的过程中,还可以激发师生之间的交流,这一过程中加强自我认知,弥补以往数学学习中的不足。
四、 数学课堂上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给学生指明正确的解题思路
在数学课堂进行中,教师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再盲目地对学生进行语言灌输,而是让学生有更多自主思考的机会,学生自主发言的过程中整理语言,对学生的语言表达逻辑能力也是很好的锻炼。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活动组织要鼓励学生自主发言,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机会,教师引入应用题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解答和思考应用题解题方法的时候,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在复习知识以及实践运用知识的时候,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为了使得学生顺利地解答应用题“服装厂需要制作750件衣服,已经工作了7天,每天平均生产50件,如果客户要求剩下的衣服需要在4天之内完成,工厂每天需要生产多少件衣服?”,题目中包含了学生并不熟悉的生活情境,为了让学生在自主课堂空间中积极思考,积极表达,教师要在课堂活动中设置一问一答的方式,帮助学生整理解题的思路,使得学生从题目中的关键条件分析中解答的思路,回顾自己所学的知识是否可以应用到本道题目的解答中。教师设计的解题思路,可以采用语言互动的方式,让学生熟悉数学理论与生活情境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在课堂上更多的表达欲,由此可以创造趣味的数学课堂氛围,并通过教师的语言引导,使学生的思维能够逐步清晰,进而更好地解题。
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空间,使得学生在思考以及解题的过程中,整理所学的知识,既能够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在思考应用题的过程中整理所学的知识,完善现有的知识结构。
例如:教师在课堂上提出应用题:“小红有200元钱,想要在下面三件衣服中选择一件衣服作为送给奶奶的生日礼物,有多少种买法?”对这类已知条件较少的应用题,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发言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有更多语言表达的方式,组织语言,整理思路,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和提升最好的方式。通过语言互动的方式,教师可以激发学生更多研究的积极性,思考数学应用题目,使得学生理解和体会数学知识研究的乐趣,产生浓厚的数学研究的兴趣。当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对教师的依赖性便会渐渐降低,面对教师课堂上提出的数学问题,学生也不会一味地依赖教师的讲解,缺少自主的思考,有助于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
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保障学生的主导地位,课堂上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引入更多具有实践意义的应用题,在数学问题思考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发挥辅助的角色,给学生指导,鼓励学生有更多的表达机会,既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逻辑,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小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和内涵,使得小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的运用,构建更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五、 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促进数学学习的知行合一
数学源于生产生活实践,同理,应用于生产生活之中。小学数学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应用得十分广泛,在衣食住行中,在社会交际中,在游戏娱乐中,处处都有着数学的身影。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在数学学习时,专注于对题目的解答与思考,只要能够考出高分就足够,因而忽视了动手操作。不可否认,在当前的数学课堂上,许多教师通过讲解法,或者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讲解知识,答疑解惑,而没有将数学与实践活动关联起来,也没有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来检验数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缺乏实践,即便学生拥有了敏捷的、系统的、独创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具体解决问题时也难免存在障碍。事实上,有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难题后左思右想依然没有思路,此时,换个方式,动手去做一做,尝一尝,试一试,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此外,有必要提出的是,有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也做到了深入地思考,但逻辑思维在分析、重组数学问题时,并不能呈现出条理清晰的状态,换言之,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似是而非,模棱两可,模糊性十分明显。
数学学习不能模糊,模糊必然导致后续的学习“浑浑噩噩”,其结果是基础不牢,越深入学习越混乱,也越感到吃力。因此,要鼓励学生讲真话,打开心扉,要培养学生的求真品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切记不能不懂装懂,不然会导致在数学学习中养成陋习。比如说如下题目,有容量分别为1000mL、700mL、300mL的三个玻璃杯,在1000mL的玻璃杯中装满水,在不借助外物帮助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这三个杯子,将1000mL的水平均分配?关于这个问题,有的学生在思考后,能够快速找到切入点,理顺操作步骤,轻松解答问题。有的学生则想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有的学生在听了同伴的解释后,依然感到茫然。对这种情况,不能让学生模糊地一笔带过,而是应该化虚为实,拿出课前准备的玻璃杯,让学生动手操作一下。具体、直观,一目了然,既看到了数学的实用和有趣,又清楚把握了操作流程,加深了学习印象。
六、 结语
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有一定难度的,为此,教师要在课堂设计的时候强化自主研究空间,使得学生面对数学问题有更多的自主思考机会,辅助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对数学理论的内外联系有更深刻的认知,建立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既可以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又能够锻炼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和长远的学习奠定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琨.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数学大世界(中旬版),2017(6):92.
[2]肖谢.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21(47):205.
[3]谢智彬.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探讨[J].考试周刊,2021(87):97-99.
[4]杨国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J].求学,2021(11):47-48.
[5]石琴.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当代家庭教育,2021(36):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