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RG 理论的C 市公安机关警察职业安全保障完善路径探析
2022-07-01张振源邓雁玲
张振源,邓雁玲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 100038)
人民警察是维护我国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秩序最坚实的力量。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推进和新冠肺炎疫情的迅速传播,我国正处于社会矛盾突出、社会治安形势复杂、抗击疫情阻击战形势严峻的关键时期。这也导致警察的执法执勤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执法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日益增多,暴力袭警、恶意投诉事件频发,高风险、高强度的职业特点愈发突出,民警面临的职业安全风险不可忽视。据统计,仅2020年,在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工作中,全国公安机关共有315名民警、165名辅警因公牺牲,4 941名民警、3 886名辅警因公负伤①数据来源于中新网北京2021年1月18日电。。人民警察这一特殊的职业群体,维护着国家的稳定与群众的安全,如果不能对警察的职业安全进行全方位的保障,提升警察职业安全感,不但会影响警察个人的身心健康与职业安全,还会影响群众的利益和安全,甚至影响社会稳定。
2019年5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公安工作会议的讲话指出:“和平时期,公安队伍是牺牲最多、奉献最大的一支队伍。对这支特殊的队伍,要给予特殊的关爱,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全面落实从优待警措施。”近年来警察的执法权益保护成为热门话题,一些改进措施也初见成效,但仅保护执法权益,却忽视对警察个体安全与健康的保障显然是不可行的,应以“警察职业保护”取代“警察执法权益保护”,明确警察职业保护的国家义务性,使从优待警措施真正落到基层,落到实处。[1]为此,在剖析基层公安机关警察职业安全保障制度现状的基础上,本文拟结合ERG理论,从生存—相互关系—成长三个层次的需求出发,以C市为调查地,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相结合的实证调查模式,探析基层公安机关警察职业安全保障的完善路径,提出一系列改进措施,以期为提升警察职业安全感,全方位保障警察职业安全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从而服务于公安实践。
一、相关文献回顾
(一)ERG理论的内涵
ERG理论是美国耶鲁大学的组织行为学教授克雷顿·奥尔德弗(Clayton Alderfer)于1969年在大量实证研究基础上对马斯洛需求层次论进行重组与整合得出的一种需求理论。他将人的需求分为三种层次,分别是生存需求(Existence Needs)、相互关系需求(Relatedness Needs)和成长需求(Growth Needs)。[2]生存需求就是人最基本的物质生存需求,也是“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的归纳,相互关系需求则是“社交需求”与“尊重需求”的总结,而成长需求对应的是人的“自我实现需求”。ERG理论相比马斯洛需求层次论有三个主要创新点,分别是:第一,认为人在同一时间内可能产生不止一种需求,而不是遵照刚性的阶梯上升式需求结构;第二,在同一层次的需求中,认为人的满足感越低,就越渴望该需求得到满足;第三,提出“受挫—回归”思想,认为人在高层次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后反而会增加对低层次需求的渴求。
ERG理论提出后,在国内外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国外的学者一般将ERG理论应用于对工人职业倦怠的探讨和薪酬、绩效对员工影响及对策探讨[3]等方面,而国内则大多将ERG理论与工作者的职业发展需求相联系[4]或者利用ERG理论建立相关的人才激励培养模式。[5]可见,国内外对于ERG理论的研究大都停留在人才激励领域,而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在“生存—关系—成长”三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也同样会促进工作者职业安全感的提升,从而提升该职业的安全保障程度,因此,该理论同样可以应用于职业安全保障领域,尤其是具有高风险特点的警察这一职业。国内在警察与需求理论相结合方面的研究,大多关注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和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例如,李辉、张玲、何宇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对警察职业保障体系进行全面设计;[6]余涛应用双因素理论对警察激励机制进行深刻反思和重新建构,[7]可见在过往研究中缺乏以ERG理论为视域的探析。故此,本文选择以ERG理论作为切入点,探究ERG理论与警察职业安全保障存在的关联。
(二)警察职业安全保障研究现状
本文所讨论的为广义的职业安全,包括职业安全与健康(Occupation Safety and Health),是指保障劳动工作者远离工作中的急性安全事故与慢性健康损伤。具体指为保障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防止其在工作岗位上发生健康危害与职业性伤害,以促进并维持劳动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交等的良好状态为目的,针对各方面保障采取的各种措施的总和。[8]国外关于警察职业安全保障的研究,更多地倾向于研究某一种伤害类型对警察人身安全的影响,例如Beletsky等人对注射器威胁和伤害警察职业安全的探讨。[9]
1997年至今,国内关于职业安全保障研究的文献多达10 000多篇,然而研究警察职业安全保障的文献却少之又少,2007年至今仅有不足百篇。虽然其中也不乏有学者对警察个人需求进行思考并提出对策,例如王殿玺以工作满意度和生活幸福感为切入点分析警察职业健康,[10]但大部分文章都是从风险防控的角度对警察职业安全保障进行研究,例如贾延红、詹伟以境外警察职业保障经验为启示对警察职业风险防控进行路径探索,兼顾健康安全风险、法律风险与经济风险提出对策;[11]邓雁玲、孙笑凇以安全风险、健康风险和人际关系风险为切入点进行分析,从补充保险、互助基金以及退休制度等角度构建警察职业保障体系。[12]外部风险防控对警察职业安全保障来说至关重要,同样在警察群体内部民警个人的生存、相互关系以及成长需求也需要得到关注。因此,本文拟结合ERG理论,从以上三个层次的需求对警察职业安全保障的影响因素及完善路径进行探析。
二、研究假设:ERG理论与基层警察职业安全保障的关联
本文拟运用ERG理论,结合民警对风险的感知、民警与组织及民众之间相互关系的融洽以及组织对民警的支持程度对基层公安机关民警的影响这三方面的因素,将风险可能性作为生存需求层次,人际关系感作为关系需求层次,组织支持度作为发展需求层次,就这三个层次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1:风险可能性与基层警察职业安全保障完善度呈负相关关系
风险指的是对未来结果的一种不确定性。[13]本文所探讨的警察职业风险,是以民警个人为角度,指在执法执勤过程中有一定发生频率并由民警个体所承受的不确定性结果。[14]警察职业风险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警察职业风险,是指在警察从事警务工作过程中始终存在的对警察造成伤害的可能性,伤害来源可能有多种。[15]本文所探讨的是狭义的警察风险,包括警察在执法过程中的法律风险、人身安全风险和健康风险等。在警察的日常工作过程中,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与警察职业安全保障的完善程度息息相关,而狭义的警察职业风险中的人身安全风险和健康风险又涉及警察个体的生存需求。人身安全风险和健康风险的发生可能性越大,警察个体的生存需求越得不到满足,警察职业安全保障的完善程度就越低。因此,本文的第一个研究假设为:风险可能性与基层警察职业安全保障完善度呈负相关关系,风险可能性越大,基层警察职业安全保障完善度越低。
假设2:人际关系感与基层警察职业安全保障完善度呈正相关关系
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心理关系,具体表现为心理上的距离、相应的行为以及个人对他人的心理倾向等。人际关系作为每个人都具有的心理关系,在受客观社会关系制约的同时又对社会关系各方相互作用的形式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人际关系感则是个体基于自身的人际关系状态而产生的或积极或消极的情感与感受。作为具有高风险、高强度特点的警察职业,人际关系感无疑影响着每一名警察个体的心理健康,同时对警察群体内凝聚力的大小和心理环境的好坏也具有直接作用,积极的人际关系感会提升警察的工作积极性,消极的人际关系感则会降低警察的工作效率并危害其心理健康安全。如果警察个体的心理健康安全得不到保障,那么警察职业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则更无从谈起。结合ERG理论中的相互关系需求和同层次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中的尊重需求和社交需求,每个人都具有获得他人认可、尊重和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需求。因此,本文假设群众、组织和同事对警察个体的认可与良好交往会使其产生强烈的人际关系感,保障个体的心理健康安全,进而影响基层警察职业安全保障完善度。具体表现为:人际关系感越强烈,基层警察职业安全保障完善度越高,它们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
假设3:组织支持度与基层警察职业安全保障完善度呈正相关关系
1986年,Eisenberger等人提出了组织支持理论(Organization Support Theory),认为组织支持可以促进员工的组织承诺,加强员工对工作的情感,缓解员工的工作压力和减少员工的退缩行为等。[16]同样,在基层公安机关这一组织下,组织支持对警察个体的成长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警察个体会因组织对其工作与发展等方面的支持而增强其对组织的归属感,并提升其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组织也会以公平程序、有效沟通和规划生涯等各类形式形成对警察个体成长发展方面的有力支撑。而对警察个体在组织层面进行正向激励和全方位的支持保障,使其明确自己在组织中的发展前景,满足个人的成长发展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同样会提升对警察的职业安全保障程度。因此,本文的第三个研究假设为:组织支持度与基层警察职业安全保障完善度呈正相关关系,组织支持度越高,基层警察的职业安全保障就越完善。
综上所述,本文将根据所提三方面研究思路和研究角度,从风险可能性、人际关系感和组织支持度三个切入点着手对基层警察职业安全保障的完善路径进行探析。
三、实证研究:基于ERG理论的C市基层警察职业安全保障问卷调查
本文选取C市基层公安机关民警作为问卷投放与访谈群体并将所得数据作为样本分析,采取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相结合的实证调查模式,在C市共发放了问卷369份,回收的有357份,回收率达96.7%,有效问卷数是355份,问卷有效率99.4%;同时,访谈了30余名基层民警。为保证样本具有代表性,在进行问卷调查时,根据各岗位和各区公安分局工作性质与工作特点的差异进行抽样,抽样范围包括三个区的公安分局以及治安、网安、经侦、刑侦、户籍、外事等9类警种。考虑到基层工作的特殊性和C市的地域特征,本文将性别、年龄、政治面貌、文化程度、警龄和警种作为背景变量,它们的百分比如下:女性占11.1%,男性占88.9%;82.7%为中共党员,文化程度在本科水平的有72.2%,警龄在11~20年和20年以上的分别占25.8%和42.3%,合计68.1%。这说明,总体上来说被调查群体以男性、中共党员和本科学历为主,工作年限大多在10年以上,符合基层人民警察队伍的基本特征。
(一)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在对问卷的答案进行处理与整合后,将处理后的结果输入SPSS,进行可靠性分析,从Reliability Statistics的计量结果中可以得知Crobach’s Alpha的值为0.763,而基于标准化项的Crobach’s Alpha值为0.729,这两个系数的值都接近于0.8,表明问卷所得结果的数据具有较高的内在一致性,可靠性较强,通过了信度检验。
在SPSS中对处理后的结果继续进行因子分析,从结果中可以得知KMO和Bartlett的检验中取样足够度的Kaiser-Meyer-Olkin度量为0.894,高于0.8,显著性为0.000,表明问卷所得结果非常可信,效度很高,通过了效度检验。
(二)基层公安机关警察职业安全保障完善度的测量
本文从PANAS经典量表中选取了一些代表负性情绪的词汇并据此在问卷中设立了9个问题对基层公安机关警察职业安全保障完善度进行测量,包括:我的工作使我感觉到危险、我经常去处理或完成一些让我感到危险的案件或任务、我在执行一些相对危险的任务时会因为担心自身安危而心神不宁、我想到工作中可能面对的一些危险情况时就会不由自主的觉得恐惧、我会因对自身安全的担忧而避免执行一些相对危险的任务、我认为下班后自己的安全感比上班时要强烈一些、我认为这份工作的工资待遇无法维持正常的家庭生活、我会因为害怕受伤而在执行一些相对危险的任务时感到紧张、我在执行任务时组织所提供的装备支持无法全面保护我的安全。同时,对这9个问题设立了5个答案,分别是:非常不同意、比较不同意、一般、比较同意、非常同意。
如表1所示,在被调查者中,认为工作非常危险的占34.4%,认为工作比较危险的占23.7%,合计占58.1%;总是处理危险案件的占38.8%,经常处理危险案件的占23.6%,合计占62.4%;觉得下班后安全感比上班时更强烈的共占48.6%;觉得工资无法维持生活的共占57%。以上数据表明,有一半以上的基层公安机关民警对工作感到危险,认为下班后安全感更强烈,说明基层公安机关的警察职业安全保障存在一定的漏洞与缺陷。
表1 基层公安机关警察职业安全保障完善度的测量
(三)风险可能性的测量
本文通过4个问题从风险预防重视度、安全意识培养度、安全保障关注度三个方面对基层公安机关警察工作中的风险可能性进行测量,问题包括:我认为自己经过单位对我的相关培养后具有非常强烈的安全意识、我所在单位为我配备的警械装备足以使我在执行任务时面对各种突发情况、我所在单位会经常进行危险场景的模拟从而对执行任务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未雨绸缪、我所在单位面对工作时可能发生的各类危险情况制定了完善的应对与补救措施。同样对这4个问题设立了5个答案,分别是:非常不同意、比较不同意、一般、比较同意、非常同意。调查的结果如表2所示,认为单位警械装备非常齐全的占20%,比较齐全的占19.5%,合计39.5%;认为单位对危险发生非常重视的占18.3%,比较重视的占12.2%,合计30.5%;认为单位面对危险的应对与补救措施非常完善的占20.6%,比较完善的占18.4%,合计39%。由此可见,有超过半数的基层公安机关民警认为单位对风险的重视程度较为一般甚至不够重视,使得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危害基层公安机关民警的生存需求。
表2 风险可能性的测量
(四)人际关系感的测量
基层公安机关警察在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包括个人与组织、与同事和与群众的关系。本文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角度设立了5个问题对基层公安机关警察的人际关系感进行测量,包括:我可以和我的领导、同事与下属均保持非常良好的人际关系,我十分认可我所在的单位、我所在单位也对我的能力十分认可,我可以在工作中与群众建立融洽的相互关系、我会因群众或组织对我工作的认可或赞扬而备受鼓舞、我在工作中能够正确地评价别人的成就与行为。同样对这5个问题设立了5个答案,分别是:非常不同意、比较不同意、一般、比较同意、非常同意。如表3所示,从统计数据可知,认为自己人际关系非常良好的仅占45.1%;认为自己与单位一定是互相认可的仅占38.8%;仅有45.6%的民警认为自己与群众关系非常融洽。总而言之,对于基层公安机关的民警来说,他们的人际关系感偏低,相互关系需求并未完全得到满足。
表3 人际关系感的测量
(五)组织支持度的测量
本文基于1986年Eisenberger等提出的组织支持理论,重点通过组织支持感受方面设立了5个问题对组织支持度进行测量,包括:我认为组织在布置我需要完成的工作时考虑到了我的个人情况、我所在组织对我的评价或提升中妥善遵循了公平公正的程序、我在面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时组织都会给予我一定的帮助、我深知自己在组织中通过努力工作会获得的机会或奖励、我所在组织为我所投保险的保费和保障范围都十分合适。同样对这5个问题设立了5个答案,分别是:非常不同意、比较不同意、一般、比较同意、非常同意。调查结果如表4显示,仅有27.6%的民警认为组织为其所投的保险非常合适;认为组织在评价与奖励中非常公平公正的仅占34.3%;有45.4%的民警对自己在组织中的前景与发展感到迷茫。这说明,基层公安机关民警的组织支持感受相对较低,对自己的发展前景较为不确定,成长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表4 组织支持度的测量
四、假设验证:ERG理论与基层警察职业安全保障的契合
因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时,因变量应当为二分变量,所以在对测量基层公安机关警察职业安全保障完善程度的数据进行处理时,将基层警察职业安全保障的“非常同意、比较同意、一般、比较不同意、非常不同意”这5个答案分别赋值为“1~5分”,然后计算平均值,将平均值大于0且小于等于3的赋值为“0”,命名为“低安全保障完善度”,将平均值大于3的赋值为“1”,命名为“高安全保障完善度”。处理后,按要求进行假设验证。
(一)风险可能性与基层警察职业安全保障完善度关系的验证
此处以安全意识、警械装备、危险预演和补救措施这4个问题作为自变量,以处理后的基层公安机关警察职业安全保障完善度作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来验证假设1,结果如表5所示。表5体现的是生存需求对基层公安机关警察职业安全保障完善度的影响。从表5可知,模型的卡方值为106.456,显著性为0.000,因此分析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Nagelkerke R2为0.350,表明全部自变量可解释因变量的35%,由此可知风险可能性的确会对基层公安机关警察职业安全保障完善度产生影响。从Exp(B)值看,非常同意安全意识强烈、装备配备齐全、经常危险模拟和完善应对措施的基层公安机关警察职业安全保障完善度比率分别是非常不同意的0.814倍、0.072倍、0.210倍和0.055倍。所有自变量的B值均为负数,表明自变量数值的增加对因变量产生负向的影响越显著,由此可以看出风险发生可能性越低,基层公安机关警察职业安全保障完善度的产生比也会越高,也即,风险可能性与基层公安机关警察职业安全保障完善度呈负相关关系,假设1得到验证。
表5 风险可能性对基层警察职业安全保障完善度影响之Logistic回归模型
(二)人际关系感与基层警察职业安全保障完善度关系的验证
在研究人际关系感对基层公安机关警察职业安全保障完善度产生的影响时,将体现人际关系感的5个变量以及体现基层公安机关警察职业安全保障完善度的9个变量分别取平均值,将处理后的人际关系感均值作为自变量,处理后的基层公安机关警察职业安全保障完善度均值作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分析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本次结果显示,该模型显著性为0.002,因此该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由表6可知,调整后的R2为0.018,自变量与因变量的拟合度一般,但达到了显著性标准。表6显示人际关系感的B值为正,说明人际关系感越强烈,基层公安机关警察职业安全保障完善度越高,也即人际关系感与基层公安机关警察职业安全保障完善度呈正相关关系,假设2成立。
表6 人际关系感对基层警察职业安全保障完善度影响之线性回归方程
(三)组织支持度与基层警察职业安全保障完善度关系的验证
在研究组织支持度对基层公安机关警察职业安全保障完善度产生的影响时,将体现基层公安机关警察职业安全保障完善度的9个变量分别取平均值,将组织支持度问卷的问题作为自变量,处理后的基层公安机关警察职业安全保障完善度均值作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分析回归,结果如表7所示。本次结果显示,该模型显著性为0.000,因此该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由表7可知,调整后的R2为0.654,模型拟合度较高且显著性达到标准。表7显示测量组织支持度的5个问题的B值均为正,除了问题1“组织考虑了我的情况”显著性略高外,其他4个问题显著性均符合标准,说明组织支持度越高,基层公安机关警察职业安全保障也就越完善,也即组织支持度与基层公安机关警察职业安全保障完善度呈正相关关系,假设3成立。
表7 组织支持度对基层警察职业安全保障完善度影响之线性回归方程
五、访谈调查:影响基层警察职业安全感的个体因素
职业安全感是职业安全的衍生概念,指一个人在职业中获得的信心、稳定和安全感,包括工作者在生理上的健康、免受意外的攻击和其内心对一份职业的归属感和尊崇感。具有职业安全感的工作者对工作中的风险能够较好地规避并对自身的职业前景具有一定的掌控能力。[17]民警在工作中的职业安全感也对其工作效率具有很大的影响,过往研究表明,职业安全感与角色外绩效呈正相关关系,也即职业安全感越强烈,工作效率越高。[18]而警察职业安全保障的完善程度又决定了每一民警个体的职业安全感,因此,本文采取访谈调查的模式对C市个人特征不同的30余名基层公安机关民警进行访谈,以探究个体因素对基层公安机关警察职业安全感的影响,从而对基层警察职业安全保障体系的完善提出建议。
(一)文化程度对基层公安机关警察职业安全感的影响
笔者经过对C市基层民警的访谈调查发现,文化程度越高的受访民警,职业安全感往往越低。在访谈过程中,文化程度本科以上的一位受访者提到:“现在社会形势严峻,基层工作压力过大,事情又多又累,研究生期间所培养的学术能力,现在反倒毫无用武之地。”①访谈1:男,27岁,某区分局民警,硕士学历,访谈于2021年1月17日。而另一位高学历受访者也赞同这样的观点,他说:“入职之前对自己期待很高,认为自己能胜任更复杂更困难的工作,但是基层工作每日只是简单重复,感觉自己的能力被埋没了。”②访谈2:女,30岁,某区分局民警,硕士学历,访谈于2021年1月17日。由此可见,文化程度较高的基层民警,往往会因为对自身发展前景的迷茫而降低自我成就感和对工作的认同,甚至发生职业倦怠现象,这与过往的研究结果相吻合。[19]文化程度高的民警,相应地对自己也具有高层次的期待,而基层长期的简单重复性工作往往会导致他们的成长发展需求得不到满足,影响其心理良好状态的维持,危害民警个人的心理健康安全,最终造成职业安全感的降低,并导致基层警察职业安全保障的不完善。
(二)政治面貌对基层公安机关警察职业安全感的影响
为探究政治面貌对基层公安机关民警职业安全感的影响,笔者对问卷调查中认为警察职业安全保障完善程度较低的党员民警进行了访谈,一位党员民警认为:“作为一名党员,我应该起到带头作用,但是面对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失误,我总会觉得自己不够优秀。”③访谈3:男,41岁,某区分局民警,中共党员,访谈于2021年1月15日。可见政治面貌为中共党员的基层民警,由于经过了长期且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共产主义信念根深蒂固,具有强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对自己过高的要求或对失误的不允许往往会导致他们出现一些类似于“冒充者综合征”的心理问题,对自我的能力进行否定,工作中发生失误时,对自我认知的损害也更大。对自我认知的偏差会影响其心理和社交的良好状态,危害民警个人的心理健康安全,引发人际关系感和职业安全感的随之降低,相互关系需求得不到满足,最终导致基层警察职业安全保障的不完善。
(三)警龄对基层公安机关警察职业安全感的影响
出于对人民警察这一“铁饭碗”职业的追求,大批的应届毕业生涌入公务员考试的大军,公务员考试人数逐年增加。然而在这些毕业生中,大部分人在参加公务员考试前都对人民警察职业没有过多的了解,通过考试入职之后,面对真实的犯罪嫌疑人和各类案件会产生紧张和害怕的情绪。正如一位受访者说:“之前只是在书本上看过相关的案例,学习的大部分都是理论知识,没有什么实战经验,有时执行危险任务会感到害怕。”④访谈4:男,25岁,某区派出所民警,在该区分局工作2年,访谈于2021年1月17日。可见,警龄较低的民警相对于警龄较高的民警,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实战经验不足,对警械装备的使用经验也有所欠缺,因此会导致他们在执行一些相对危险的任务时会因经验不足而对自身安全过度担忧,生理与心理的良好状态都不能够维持,由此引发职业安全感的降低,最终导致基层警察职业安全保障的不完善。
(四)警种对基层公安机关警察职业安全感的影响
笔者分别对禁毒、经侦、刑侦类警种和其他警种进行访谈时发现,禁毒、经侦、刑侦类警种的民警职业安全感大都较低。一位受访者说:“在刑侦部门工作了这么多年,每天都和危险面对面地打交道,真生怕自己哪天生命受到威胁。”⑤访谈5:男,38岁,某区分局刑侦部门民警,访谈于2021年1月21日。还有一位受访者也表示赞同:“干我们这一行面对的危险很多,那些嫌疑人基本都持有武器,而且反抗意识强烈,说不准什么时候就发生想不到的危险情况。”①访谈6:男,36岁,某区分局经侦部门民警,访谈于2021年1月21日。禁毒、经侦、刑侦类警种的民警面对危险的概率比其他警种高很多,往往是与手持武器的犯罪嫌疑人近距离接触,这也同样会导致其认为自己生理的良好状态不能够维持,心理的良好状态也受到损害,长此以往他们的职业安全感也会逐渐降低,感觉生存需求得不到满足,侧面体现出基层警察职业安全保障的不完善。
六、路径探析:ERG理论下警察职业安全保障的完善路径
自2019年全国公安工作会议以来,随着新时代公安改革逐渐向纵深推进,扁平化管理在基层得到广泛应用,机关越来越精,警种越来越优,基础越来越实。
在大抓基层、大抓基础的导向下,重心下移、警力下沉和保障下倾要求基层公安机关全面激发活力并提升战斗力,同机构改革配套的相关政策制度改革已初见成效。尽管如此,大部分基层公安机关在进行机制体制改革时,过度关注了民警个人素质、专业技能和执法能力的提升,却忽视了对民警职业安全的保障,民警牺牲、受伤情况时有发生,风险威胁日益严重。在此背景下,本文在对基层公安机关现状的了解和对现有文献梳理的基础上,运用SPSS中的Logistic回归和线性回归方法,结合笔者对基层民警的访谈调查,对ERG理论下基层公安机关警察职业安全保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第一,风险可能性与基层警察职业安全保障完善度呈负相关关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越大,警察职业安全保障越不完善;第二,人际关系感与组织支持度与基层警察职业安全保障完善度呈正相关关系,即人际关系感与组织支持度越高,基层警察职业安全保障越完善;第三,在基层警察职业安全保障的个体影响因素中,文化程度越高,职业安全感越弱;警龄越高,政治面貌为中共党员的,职业安全感越强;禁毒、经侦、刑侦的职业安全感低于其他警种。基于上述发现,结合ERG理论的三个要素,特提出提升基层公安机关警察职业安全保障完善度的路径。
(一)下先手棋,打主动仗,降低风险发生可能性
人民警察在执法执勤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然而这些风险大都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并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人民警察的安全。为降低各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应在组织层面引起高度重视,下先手棋,打主动仗,在风险未发生时就未雨绸缪,做好防范。具体措施包括:第一,定期进行职业暴露防护、职业病防治和创伤急救等相关方面的安全教育,培养民警安全意识。安全意识的培养可以让民警在工作过程中避免一些因疏忽大意而产生的潜在风险,提升民警对个人人身安全的重视程度。第二,根据工作时可能发生的各类风险,制定完善的应急处理与补救措施。在风险发生的第一时间进行妥善处理,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害,保障人民警察职业安全。第三,完善警械与装备支持,并确保每一名民警都可以熟练使用各类警械装备。民警在执法执勤过程中,很容易发生被执法人袭警等意外情况,如果处理不当则会危胁人民警察的人身安全,因此应在警械装备方面给予足够支持,对可能发生的安全风险进行防护。基层公安机关往往是接触风险的第一站,做好风险防护,降低风险发生可能性,满足民警生存需求,提升基层警察职业安全保障完善度势在必行。
(二)疏导心理,保持认可,提高警察人际关系感
从实证调查的分析结果可以得知,人际关系感与基层警察职业安全保障完善度呈正相关关系,即人际关系感越强,基层警察职业安全保障越完善。人际关系感与基层人民警察的心理健康安全息息相关,民警在生活和工作中一旦因人际关系而产生心理问题,不仅会威胁民警的心理健康安全,也会导致工作中的失误,进而威胁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与社会稳定。为提升民警人际关系感,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高度重视民警个人心理健康安全,定期对民警进行心理疏导。民警在执法执勤和工作过程中,经常会因工作压力、执法环境和责任追究等产生心理问题,组织要经常对民警进行心理疏导,以防心理问题“滴水穿石”,在伤害民警心理健康的同时也对民警的工作产生无法预计的后果。第二,积极协调民警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提升组织凝聚力。个人之间的人际关系良好,会使他们在工作时齐心协力、相互合作,在提升绩效的同时也使群体“拧成一股绳”,组织凝聚力也随之显著提升,然而民警在工作中难免会因奖惩不均等情况与同事和上级产生隔阂,对此,组织上应该对民警个人之间出现的人际关系问题与人际隔阂进行及时处理,协调民警间人际关系,促成人际关系感提升。第三,组织上对民警保持认可,提升民警荣誉感和归属感。民警的归属感对于民警个人心理健康极其重要,应在组织层面对民警的工作能力等表示出足够的认可,使民警个人对组织产生足够的归属感,继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认真完成工作任务。在组织上重视民警的心理健康安全,满足民警的相互关系需求,促成人际关系感的提升。
(三)因材施用,用其所长,重视警察成长与发展
公安机关的民警与企业的员工存在同质性,民警与员工一样,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前景都十分重视。培养民警的组织支持感受,可以减少民警的消极怠工行为,降低民警对于工作压力的反应并增加民警的角色内绩效和角色外绩效。具体如下:第一,重视公平公正程序,建立健全组织奖惩制度。民警的公平感受对于其态度和行为有着很大影响,应在组织中实行规范化管理,在对民警的提升和评价中遵循公平公正的程序,使其体会到组织上的公平公正。第二,因材施用,针对民警个人的不同特点分派工作。每个民警的工作能力都有所差异,因此应为不同民警分配其较为擅长的工作任务,用其所长,使其得到进一步的成长与发展。第三,保持组织中上下之间有效的沟通和交谈。扁平化管理给组织中上下级的沟通交流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决策制定与执行也变得透明化,保持沟通交流有利于对民警成长和发展进行鼓励,提升其组织支持感受。第四,帮助民警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明确个人发展前景。组织特别是民警的直接上级应积极地帮助民警做好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其清楚地看到自己在组织中通过努力工作可以获得的机会与发展,满足民警个人成长与发展需求,提升基层警察职业安全保障完善程度。
(四)重视差异,对症下药,提升警察职业安全感
通过访谈调查的结果可以得知,由于民警个人的文化程度、政治面貌、警龄和警种的不同,他们的职业安全感也有所差异,对此应重视这种差异,做到对症下药,具体包括:第一,根据文化程度,对高学历民警进行全方位安全保障。高学历警察在基层公安机关本就是一种稀缺资源,他们拥有的学术能力也对工作效率有很强的提升作用,因此,应对高学历的民警进行多方位的保障,以守护这一稀缺资源。第二,根据警龄,对新入职或入职时间短的民警进行安全意识培养。警龄较长的民警,由于经验丰富,安全意识较强,职业安全感也很强。而新入职或入职时间短的民警,安全意识一般都较为薄弱,因此,对这类民警应加强安全教育,培养其安全意识。第三,根据政治面貌,对党员民警定期进行心理疏导。党员民警经过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党性培养,具有极强的共产主义信念,从而会导致其因对自身要求过高而产生心理问题,因此要定期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将心理问题“扼杀在摇篮中”,从而提升其职业安全感。第四,根据警种,对禁毒、经侦、刑侦类警种的民警给予特殊的安全保障。禁毒、经侦、刑侦类警种的民警,接触危险案件的概率较大,执法执勤过程中的风险较多,应对该类警种的民警进行额外的安全保障,以提升其职业安全感,从而对基层警察职业安全保障体系进行完善。
在后疫情时代与社会转型时期并重的今天,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和彻底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保障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和全面防控疫情发展等问题也是基层工作的主要内容。因此,人民警察作为基层公安机关工作的主力军,社会维稳的藏蓝部队,政府和各级公安机关应对警察职业安全保障问题高度重视,完善规章制度,健全体制机制,满足民警的“生存—相互关系—发展”三层次的需求,提升民警职业安全感,对基层公安机关警察职业安全保障体系进行完善的举措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