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轨道交通与城市道路共线设计要点探究

2022-07-01李振华

江苏建材 2022年3期
关键词:纵坡共线道路交通

李振华

(长沙市公共工程建设中心,湖南 长沙 410008)

0 引言

伴随着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 城市交通压力逐渐扩大, 很多城市在规划时为了缓解巨大的交通压力, 尝试对城市内轨道交通与道路交通进行共线设计,提升城市交通效率。 轨道交通与道路交通共线设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深入了解共线设计的难点, 并结合城市实际情况以及车辆行驶的特点, 制定切实可行的共线设计方案。

1 共线设计难点

与传统的“平铺式”道路设计方式相比,共线设计更为合理, 不仅能够减少对于城市空间的占用,还可以减少对于土地的分割,保障土地的完整性,其施工难度以及施工成本也显著降低,是一种十分科学、 经济的城市道路设计方案。 实际工作中,影响道路设计的因素众多,在多种外部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轨道交通与道路交通共线设计面临着诸多难题。

(1)轨道交通与城市道路交通属于不同的交通系统,因此这两种交通系统在设计标准、构造物建设、 产权归属以及运维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如果方案协调出现问题,会干扰彼此的正常运行[1]。

(2)共线设计对于选址的要求很高,一旦出现共线走廊选址不合理问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资金进行拆迁工作,导致施工成本飙升。

(3)轨道交通与城市道路交通共线工程施工跨度大,施工步骤众多,如果施工时序协调不合理,很容易出现工期延误问题。

(4)城市地形地貌变化以及地线关系分布十分复杂,共线路段可能包含大量的涵洞、管线、地下设施,导致施工难度大幅度提高,如果对施工难度预估不足,会导致工程量频繁变更。

2 平面指标与线型匹配

2.1 直线

(1)最大直线长度

如果直线道路设计得过长,会使驾驶员产生视觉疲劳,特别是在夜间行车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对面车道车辆远光灯的影响,威胁行车安全。 因此在进行共线设计时, 相关工作人员要依照JTG D20—2017《公路路线设计规范》,根据实际情况对最大直线长度进行灵活调整[2]。 而在轨道交通系统中,由于车辆行驶过程中不会出现频繁变换轨道、超车等操作,因此只需要考虑车辆行驶条件,对于直线最大值没有限制(表1)。

表1 共线设计最大直线长度对比

(2)最小直线长度

道路设计中,将具有相同转向的相邻曲线叫做通向曲线,反之叫做反向曲线(图1)。 相邻曲线之间需要设计一段直线, 确保车辆能够平稳驶过弯道, 而反向曲线与同向曲线之间设计的直线的距离,被称为最小直线长度。

图1 夹直线示意

对于城市道路系统而言,影响同向曲线与反向曲线之间的夹直线长度的因素不同。前者主要考虑道路线型的连续性以及驾驶员是否会产生视觉错觉,如果夹直线过短,在视觉上容易造成“断背曲线”问题,进而导致司机误操作。后者主要考虑道路加宽或者超高情况下, 是否会对驾驶员带来不便,其夹直线长度设计应大于设计速度的2 倍。

对于轨道交通系统而言, 由于其运动路径固定,因此只需要考虑线路运维成本、车身摇晃程度等因素,对于夹直线最小长度并没有硬性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当列车驶入反向曲线路段,列车驶入后一段曲线,车轮对于轨道的压力会加强,使得车辆横向加速度变大,为了提升列车舒适性,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夹直线长度,避免车轮在直缓点与缓直点出现振动叠加现象。

2.2 圆曲线

在设计道路系统圆曲线过程中, 要根据车辆横向稳定性确定最小圆的半径,确保车辆进入圆曲线路段之后,不会出现侧滑甚至倾覆问题(图2)。

图2 曲线平面车辆受力示意

根据曲线平面车辆受力原理,计算车辆行驶过程中横向力系数,见式(1):

式中:R 表示圆曲线的半径,μ 表示横向力系数,V表示车辆行驶速度,in表示车辆超高值。 设计车辆时,为了确保车辆行驶的安全性,会将车辆的重心设计在较低的位置,在没有超载的情况下,车辆不会在发生侧滑的情况下倾覆。 因此,只要确保车辆的横向力系数不高于车辆横向摩阻系数,就能够确保车辆的横向稳定性。

轨道交通系统在设计圆曲线时,决定最大半径数值的主要因素是施工、维护成本,圆曲线半径与曲率之间存在反比例关系, 当圆曲线半径增加时,建设以及维修线路的成本也就随之提高,而正矢值决定着圆曲线轨道的建设、运维成本[3]。

公式(2)中,变量f 为圆曲线的正矢值,l 为圆曲线弦长,R 为半径。R 的数值越大,f 数值越小。因此设计人员需要对R 进行严格控制, 确保其数值不会超过12 000 m(表2)。

表2 共线圆曲线最大半径

3 纵断面指标与线型匹配

3.1 纵坡

轨道交通与道路交通共线设计中,其纵坡设计较为复杂,需要综合考虑车辆动力、驾驶安全、设备维护成本等多种因素。 对于道路交通系统而言,其纵坡的最大坡设计,需要考虑车辆驱动力以及道路通行能力。 其中车辆驱动力的计算公式见式(3):

公式(3)中,变量P 代表车辆发动机的实际功率,V 代表车辆行驶速度,μT则表示传统系统的机械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公路位于高海拔地区,需要考虑当地的温度、空气密度等因素对机动车运行状态的影响,当机动车驱动力降低,其爬坡能力也相应减弱,需要对坡度进行灵活调整。

3.2 最小纵坡理论及匹配度分析

道路交通系统中, 设计人员在计算最小坡度时,需要考虑排水问题。 如果共线道路横向排水不畅,则需要严格规定共线道路的坡度最小值。 特别是共线道路中的低填方、长路堑等区域,很容易出现排水不畅问题。 为了避免路面出现积水,保持路面的平整性,需要对纵坡角度进行严格控制,确保该数值处于0.3%~0.5%。

轨道交通系统中, 如果共线区域处于高架桥段,则在设计路线时可以不考虑最小纵坡因素,采用平坡设计。 如果共线区域处于隧道区域,则要根据该区域地下水系发育情况,对纵坡的坡度进行严格控制,确保纵坡大于0.3%,而针对路堑部位,纵坡的坡度要大于0.2%, 确保纵坡排水能力满足安全需求[4]。

轨道交通系统与道路交通系统共线设计,如果二者均处于桥梁部分, 或者共线走廊位于干旱区域,则不必考虑最小纵坡限制。 如果共线区域为路堑或者低填方路段, 或者该区域地下水系较为发达,则需要确保纵坡的坡度高于0.3%,如果因为地形因素无法满足最小坡度要求,则要在该路段设计额外排水装置,确保共线路段排水能力满足需求。

4 共线平纵组合设计

4.1 道路交通系统

大多数共线设计中的公路设计速度大于60 km/h,为了确保车辆行驶安全,需要对平面、纵断面组合问题给予高度重视。设计道路时需要考虑平纵结合对于驾驶员视野的干预与引导,确保驾驶员具有连续的视野, 在此基础上要保证共线路段具有良好的排水能力,并要注意道路两侧景观的组合,防止驾驶员出现视觉疲劳现象。 以“平包竖”为设计原则,对平曲线与竖曲线进行合理布置,确保共线路段平稳、顺畅。

4.2 轨道交通系统

对于共线走廊中的轨道交通系统而言,其竖曲线轨道顶面的高程并不固定,同时缓和曲面外的高程高于顺坡率,因此当二者叠加时,提高了轨道高程精度控制难度。 针对这一问题,设计人员需要坚持“缓和曲线与竖曲线不重合”的设计原则,将两种不同的曲线错开布置。 实际设计过程中,可以根据共线区域的具体情况,采用“竖曲线+直线”“圆曲线+直线”“缓和曲线+直线+竖曲线”等组合,丰富平纵组合方式,在确保列车安全的基础上降低线路维护成本。

5 结语

轨道交通系统与道路交通系统共线设计,是优化城市交通体系, 提升城市空间利用率的有效措施。 随着城市规模的逐步扩大,共线设计所面临的外部情况变得更加复杂,为了确保轨道交通与道路交通共线走廊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共线设计中的纵断面指标与线型匹配,以及平面指标与线型匹配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升共线设计水平。

猜你喜欢

纵坡共线道路交通
小议共线向量问题
向量的共线
《道路交通安全法》修改公开征求意见
基于交通事故多发位置的区间平均纵坡控制指标研究
平面几何中三点共线的常见解法
半柔性复合路面在重交通长大纵坡路段的应用
道路最小设计纵坡探讨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揭示车路协同矛盾 破解长大纵坡难题
欢迎订阅2017年《道路交通管理》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