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联合中药热奄包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
2022-07-01关宇英
邓 敏 邱 纬 关宇英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脊柱外科常见疾病,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存在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并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剌激或压迫所致,临床常表现为腰腿疼痛,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易引发二便失禁、双下肢瘫痪等严重并发症[1]。保守治疗是腰椎间盘突出症重要的治疗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延缓疾病进展,且无创伤性,患者易于接受。但受到疾病的影响,局部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疼痛症状,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不利于腰椎功能的恢复,因此需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中医依据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将其归属于“腰痛”范畴,认为该病的发生与气血、经络、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有关,故临床干预多注重通络活血、补益肾气[2]。艾灸与中药热奄包均是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具有扶正祛邪、通络活血等作用[3,4]。当前临床关于艾灸联合中药热奄包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相关报道较少。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20年2月—2021年2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艾灸联合中药热奄包的干预效果,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20年2月—2021年2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98例患者分为2组,各49例。观察组中男26例,女23例;年龄32~77岁,平均年龄(53.52±2.67)岁;病程0.5~6.0年,平均病程(3.22±0.46)年。对照组中男27例,女22例;年龄30~77岁,平均年龄(53.55±2.64)岁;病程0.5~7.0年,平均病程(3.26±0.48)年。此研究已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①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脊柱外科学》[5]:腰痛,下肢反射性无力、麻木;直腿抬高试验呈阳性,腰椎活动减少;影像学显示腰椎生理性前凸或脊柱侧凸消失,可见骨赘增生。②中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中的气滞血瘀证:腰腿痛如刺,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舌质暗紫,脉弦紧或涩。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符合上述中西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5,6];患者及家属均对此研究知悉同意,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神志清醒,认知及沟通能力正常。排除标准:合并感染性疾病;合并恶性肿瘤;免疫功能存在异常。
1.4 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①常规向患者宣教疾病及治疗相关知识;注意观察患者情绪状态,针对情绪过于紧张、焦虑的患者给予适当的安抚;介绍痊愈患者情况,鼓励其正确面对疾病与治疗。②介绍用药注意事项;观察患者用药后是否存在不良反应,如有异常应给予对症干预;结合患者情况为其制定饮食方案,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原则,多饮水,并于餐后进行腹部按摩。③结合患者病情特点,协助其选取舒适体位;牵引治疗及功能训练均应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宜,告知相关注意要点及治疗与训练的重要性,嘱其积极配合,并注意保护患者安全。④出院前,告知患者出院后相关注意事项,嘱其加强营养、注意腰部保暖、避免提重物,坚持进行功能锻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艾灸联合中药热奄包进行干预:①艾灸:穴取肾盂、五腰、阳陵泉、血海进行艾灸,指导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上述穴位,使用纱布清洁穴位及周边皮肤,将艾灸盒放置于患者穴位2~3 cm处固定,点燃艾条后插入艾灸盒进行熏蒸,以患者局部皮肤温热为宜。采用温和灸手法对上述穴位施灸20 min,1次/d,持续干预2周。②中药热奄包:选用吴茱萸、小茴香、胡芦巴、补骨脂、蛇床子、白芥子各50 g,将上述药物碾碎后装入布袋中,置于恒温箱中,70 ℃加热30 min,待温度降至40 ℃左右,于患者患处铺设干净的薄毛巾,放置热奄包进行热敷,以患者有温热感受为宜,30 min/次,1次/d,每7 d更换1次药包,持续干预2周。
1.5 观察指标对比2组疼痛程度、腰椎功能及护理满意度。①疼痛程度:对比2组干预前及干预后(干预2周后)疼痛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选择一根10 cm的尺子,按0~10分次序评估疼痛程度,0 cm端表示无痛,10 cm端为疼痛剧烈。②腰椎功能:对比2组干预前后腰椎功能,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量表(ODI)评价。该量表共包含10个项目,各项目采用0~5分评分法,满分50分,分数与腰椎功能呈负相关。③护理满意度:采用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NSNS)评价,共19个条目,采用1~5级评分法,满分95分,非常满意≥77分;满意57~76分;不满意≤56分。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疼痛与腰椎功能观察组干预后VAS、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与腰椎功能对比 (分,
2.2 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例,%)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与患者年龄、外伤、劳损及遗传等因素有关,可导致椎间盘内髓核破裂,并对椎管内神经组织造成压迫,从而引发腰痛、下肢放射性疼痛等症状,如治疗不及时,随着病情进展不仅疼痛加剧,还会诱发多种严重并发症,给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7,8]。当前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通常采取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2种方式,其中手术是一种创伤性治疗方法,不仅会给患者带来疼痛刺激,且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不利于预后,故临床多选取以药物、理疗、牵引等措施为主的保守治疗,同时辅以康复训练,以缓解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进而达到消除临床症状的目的。但保守治疗存在起效较慢、疗程长的问题,患者治疗依从性易受到影响,进而影响腰椎功能康复效果,因此应在保守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有效的护理措施。
常规护理中,护理人员多遵从医嘱为患者提供基础的护理服务,内容较为单一,且缺乏针对性,难以满足患者的康复需求。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VAS、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提示艾灸联合中药热奄包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中医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位在腰脊,根本在肾,肾气亏虚,使得筋脉失养,腰肌劳损;加之风寒湿邪入侵,经脉阻滞,气滞血瘀,进而引发疼痛,临床干预应以活血化瘀、补益肾气、通络止痛为宜[9,10]。艾灸简称灸法,是用艾叶制成艾条、艾炷,点燃后产生艾热刺激人体特定穴位,旨在通过激发经络之气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进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及效用显著等优点。本研究将艾灸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中,选取肾俞、命门、神阙、大椎、关元、气海、三阴交、足三里、太溪诸穴进行艾灸,其中肾俞属太阳膀胱经,有补益肝肾、活血通经之效;命门为肾阳藏身之所,有补肾壮阳,温通督脉作用;神阙属任脉,有补肾回阳、调和气血之效;大椎为手足三阳和督脉交会穴,有统领全身阳气的效用;气海是生气之海,气血之会,可生发培补元气,滋养百脉,益肾固精;三阴交可养肝益肾,调和气血;足三里可强壮脾肾、补中益气;太溪为肾脏元气居住之所,可滋肾阴、补肾气、壮肾阳。艾灸上述穴位,利用热力与艾草本身的效力直达病所,起到补益肝肾、温通经络、活血止痛等功效。中药热奄包由多味中药制成药包进行热熨,药效随热力穿透皮肤直达病灶,其中吴茱萸散寒止痛;小茴香散寒止痛、理气和中;胡芦巴祛寒止痛、温肾助阳;补骨脂补肾助阳;白芥子温肺理气、散结消肿。诸药合用,可达到散寒止痛、补益肾气等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中药热奄包可通过外感药力将药效传至椎体周围软组织,扩散至肌肉,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代谢,从而有效改善局部病变组织微循环,加快炎症吸收,消除水肿;还可通过热力作用扩张局部血管,进一步加快局部循环与组织代谢,利于缓解水肿及疼痛等症状[11,12]。艾灸联合中药热奄包进行干预,可发挥协同作用,共同发挥疏通经络、祛除寒邪、补肾益气等功效,更好地减轻患者临床症状,促进腰椎功能恢复,利于提升护理满意度。但本研究中观察对象仅为98例,研究样本总量较少,且观察时间较短,可能对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及准确性造成一定影响,后续研究中应增加纳入样本量,延长观察时间,以深入分析艾灸联合中药热奄包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为临床提供更加客观、可靠的指导。
综上所述,艾灸联合中药热奄包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利于减轻其疼痛程度,促进腰椎功能恢复,提高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