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禹迹撷英
2022-07-01邱志荣,张卫东,张钧德
大禹,是中华民族治水英雄,被后人尊为“立国之祖”。2022年4月,第一部《中国禹迹图》在绍兴发布,综合全面地描述了中国各地的禹迹文化风貌,基于文化遗产视角对大禹历史文化进行了全新的阐释与传承,同时也体现了时代特色和全球化文化传播的特征。
西周遂公盨
全国编号:4
地区编号:京4
类别:可移动·铜器
地理位置: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北大街1 号保利艺术博物馆
所属流域:海河
简介:遂公盨(又名豳公盨、燹公盨),约2900年前铸造的青铜器,上有铭文98 字,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关于大禹及其德治的文献记录,也是大禹治水传说最早的文物例证。铭文“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与现存《尚书·禹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和《尚书序》“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等古代文献记载高度吻合,专家认为这证实了大禹及夏朝的确存在。
保利藏珍遂公盨
禹会村遗址
全国编号:112
地区编号:皖7
类别:古遗址
地理位置: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秦集镇禹会村
所属流域:淮河
简介:种种迹象表明,禹会村遗址是一处以祭祀为主的礼仪性基址,即郦道元《水经注·淮水注》中的“禹墟”。禹会村是个千年古村,《左传·哀公七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禹会由此而得名。
2005年,禹会村考古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大项目。2007年发现“祭祀台”“祭祀沟”“祭祀坑”,以及铺垫白土的道路。2017年证实禹会村遗址是一座龙山文化古城,应为涂山氏国核心都城。“禹会诸侯于涂山”由传说成为信史。2020年“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项目启动,城垣解剖发掘显示,禹会村龙山文化城址是淮河沿岸新石器时代晚期城市化发展的典型代表。“禹会村遗址城址”年代距今4100 ~4400年,规模超过18 万平方米。禹会村遗址的考古资料对考证“大禹治水”和“禹会诸侯”的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2013年5月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禹墟标志碑 摄/张建平
禹墟遗址 摄/张建平
启母阙
全国编号:146
地区编号:豫8
类别:古建筑·阙
地理位置: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太室山南麓万岁峰
所属流域:淮河
简介:启母阙,又名开母阙,是启母庙前的神道阙,为东汉延光二年(123年)颍川太守朱宠所建,与太室阙、少室阙并称为“中岳汉三阙”。
启母阙以凿石雕刻砌成,分东西二阙,现存高3.17 米。西阙北面有两方阙铭:一方为启母阙铭,篆书;另一方是请雨铭,在启母阙铭下,隶书,堂溪典撰写。阙身雕刻马技、骑马出行、杂技、幻术、驯象、郭巨埋儿、夏禹化熊、果下马、狩猎、虎逐鹿、双蛟、月宫图、蹴鞠图等,阙顶雕刻瓦垄、瓦当、板瓦、垂脊等建筑构件。
1961年3月4日,启母阙入选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8月1日,包含启母阙在内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启母阙铭文 摄/邱志荣
岳麓山岣嵝碑图/岳麓山景区文物科提供
禹王碑
全国编号:186
地区编号:湘2
类别:石刻
地理位置: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岳麓山云麓峰
所属流域:长江
简介:在岳麓山云麓峰左侧石壁,面东而立,为南宋嘉定五年(1212年)摹拓刻本。碑两侧有明代《夸神禹碑歌》、清代“大观”石刻;1935年周翰重修,并增刻“禹碑”额。为现存最古老的岣嵝碑。
禹王碑原刻于湖南衡山岣嵝峰,故称“岣嵝碑”,其记载最早见于东汉《湘中记》《吴越春秋》。碑高1.84 米,宽1.4 米,碑文9 行77 个字,每字长宽约0.16 米。碑文形如蝌蚪,似篆非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会稽山
全国编号:72
地区编号:浙11
类别:山川·山
地理位置: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稽山街道大禹陵景区
所属流域:东南沿海
简介:会稽山,古山名。原名茅山,又名苗山。《史记·夏本纪》:“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南镇会稽山”为中国五大镇山之一。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此为历史上第一次由皇帝亲临会稽祭大禹,不但说明当时的祭禹中心就在会稽,还开创了国家大禹祭典最高礼仪。
会稽山麓有大禹陵、大禹庙、大禹祠、禹穴、守陵村等禹迹点。1996年大禹陵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会稽山及大禹陵 摄/郭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