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1+X”证书制度的高职建筑工程专业群人才培养研究
2022-07-01张雪梅
张雪梅
(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90)
1 高职建筑工程专业群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近年来,工程技术人员市场缺口巨大,受疫情影响,工程管理岗、施工岗等都出现了严重的用工荒。在工程专业人才的刚性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高职建筑工程专业群在人才培养上,常常滞后于市场需求,面临一系列突出问题。
1.1 专业设置不能满足市场,只能不断追赶市场需求
当前,高职建筑工程专业群在设置和实施时滞后于市场需求,专业办学前景暗淡,人才培养缺乏创新性,培养出来的学生毫无市场竞争力,首岗就业率逐年下降,学生面临毕业就失业或者改行就业的困境。从高职院校诊改网数据可以看出,现阶段大多数高职院校开办的建筑类专业仍然以传统的建筑工程技术、工程监理、工程造价等专业为主,与新技术新方法关联度大的装配式建筑、BIM 技术等专业数量少,有部分学校在现有专业中加入了部分新技术课程后,将专业名称作了调整,但与实际需要的新技术专业相差甚远,而大多数学校专业设置依旧保持传统体系,这样的设置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也给学生就业带来极大难度。
1.2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供应不足
高职建筑工程专业群也应以培养有层次、市场急缺的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重点,着力打造具有新技术能力的高素质专业技术型人才。“1+Χ”证书制度的本质是基于“1”学历证书,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拓展“Χ”职业技能,证书制度真正实施后,会形成良性的“企业需求+学生就业”双丰收的景象:学生完成“1”学历证书的学习和考核后,就具备了首岗就业的能力,在首岗就业的基础上,学生获得“Χ”职业技能,既提升和拓宽了就业渠道,也体现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也为学生多渠道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高职院校重视“1”证书,也应充分考虑学生就业、职业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拓展“Χ”项职业技能,基于此背景,高职建筑工程专业群开展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都要围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初衷,以“1+Χ”证书制度的实施为契机,探索高素质综合型技术人才培养途径。
1.3 师资不足,“双师型”师资队伍亟待建设
高职建筑工程专业群发展紧跟国家发展需求,在学校的教学环节中,要求老师既是专业知识学习的指导者,更应是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引导者,是学生岗前学习的领路人,也是学生职业学习的“师傅”,专业教师的技术技能高低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现阶段,高职院校受制于人事制度的要求,聘请的教师主要来源于传统学科类的院校,师资队伍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对行业认知不足,不关注前沿技术的发展,专业技能较弱,对新技术新方法缺乏了解等现象普遍存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资源匮乏,新技术新方法的课程不开设,或者形同虚设,这些都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求不匹配。引进和培养具有丰富岗位实践经验、掌握新技术新方法的“双师型”教师,具有丰富行业经验、具前瞻性眼光的专业带头人建设是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2 “1+Χ”证书制度对建筑工程专业群建设的影响
2.1 “1+Χ”证书制度导向学生职业规划
高职建筑工程专业群想要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使培养的学生能适应职业岗位多元化的要求,同时具有后期职业发展基础,就需要基于“1”学历证书,拓展学生“Χ”领域的职业技能。而“1+Χ”证书制度是高职建筑工程专业群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能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使培养的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多方向的实践技能,就业时能选择本专业对应岗位,也能胜任拓展专业的岗位工作,使学生个性需求得以实现,也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更多可能。
2.2 促使专业设置优胜劣汰
高职的生源中,单扩招的学生比例逐年提高,此类学生在前期的学习过程当中已具备或者初步具备相应专业的基础技能,部分学生甚至已经取得了“1+Χ”的初级证书,升学到高职院校后,如还采用传统的专业与之对应,学生不但得不到技能的提高,极有可能还会对其未来职业发展造成困扰,故而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群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应充分考虑学生来源,充分了解学生技能获得或者“Χ”证书的获得情况,合理设置专业及培养目标,正确判断人才培养的对应岗位及拓展岗位,并依此进行专业的更新换代,设置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专业。在建筑工程专业群中,建设工程监理、传统建筑工程技术等专业,如不与时俱进,进行新技术、新方法的更新,并依此进行改造,培养的学生在就业时将面临极大的困扰,甚至找不到工作,面临一毕业就失业的困境。对照“1+Χ”证书,装配式建筑、数字建造、建筑信息模型(BIM)等专业是建筑工程技术的热门专业,培养的是市场急亟的技能型人才,高职建筑工程专业群在专业设置时,应着力改造传统专业,积极设置新兴专业。
3 基于“1+Χ”证书制度的高职建筑工程专业群人才培养路径
“1+Χ”证书制度于建筑工程专业群来说,从来都不是突然出现的新事物,工程建设行业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行业中的职业结构、人才能力及素质要求发生变化,学生不论是首岗就业还是职业发展都需要扎实且丰富的技能来支撑,但受学校教育的限制,学生技能获得常常较为单一,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在此情况下,“1+Χ”证书制度的实施,使高职院校摆脱了人才培养困境,也使学生有了更多的出路。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时要想真正用好“1+Χ”证书制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落实:
3.1 优化专业设置,培养复合型人才
基于“1+Χ”技能要求设置的高职建筑工程专业群,是高职院校培养受企业和社会欢迎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基础,也是高职院校专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1+Χ”证书制度推动传统专业改革,促使院校积极申报新兴的热门专业,并从管理模式及机制、实习实训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打下基础。
高职建筑工程专业群在专业设置时要充分考虑服务地方经济的需求,培养社会与企业需要的专门技术人才。在专业设置时,应充分思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以培养“能够胜任本专业的工作,也能满足相近专业工作岗位的需求”的技术人才为根本目标,将社会、企业的需求与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最终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
我校建筑工程专业群专业设置也在“1+Χ”证书制度的影响下,不断更新改造,使专业群不断焕发新活力。学校位于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基础建设的政策指引下,该区域大型工程项目建设纷纷上马,项目对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十余年来,学校为该区输送了近万名工程技术人员,但在专业群建设调研中,我们发现,学生首岗离职率很高,学生毕业一年内跳槽多个企业的现象屡见不鲜,企业刚刚将学生由新手培养成熟手,学生立马离职,这极大影响了企业对学校、对学生的满意度,也使得学生在多次跳槽后产生职业迷茫感。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出现此类问题主要是学校所开设的专业与企业的需求对应程度不高,企业已经在使用的新技术、新方法在学校里面没有相应的专业进行学习,比如,建设工程监理专业在教学时主要给学生讲解理论,学生能做对纸质的试题,却在就业后连一份监理日志都不会填写。基于此,在国家教学标准的指导下,我们改造了建设工程监理专业,新开设了建设工程技术专业,基于工作岗位需求进行教学,近两年的三方满意度得到极大提高。
3.2 坚持“1+Χ”职业技能标准与课程体系的融合,做好课证融通
“1+Χ”职业技能不是独立存在的技能,其多项技能之间具有共同的专业基础,在培养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资源的共建共享。在此基础上,“1+Χ”职业技能标准与课程体系的融合显得尤为重要,要求我们的管理者充分利用专业群建设优势,搭建专业群内满足“1+Χ”职业技能标准的资源建设平台。
在教学实施环节,推进课证融通工作的落实,我们将建筑工程识图(中级)职业技能证书标准与建筑识图与CAD、平法识图、建筑施工技术等课程标准对应,将证书考核内容引入课堂教学,学生在完成课程体系内的学习后,可以直接参加“1+Χ”证书考试,学生获得相应专业的资格证书(中级)后,可以直接认定其校内课程成绩,真正实现了课证学分互认,激发学生学习和考证的积极性。
3.3 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于2019年联合印发的《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指出:培训评价组织要组建来自行业企业、院校和研究机构的高素质专家队伍,面向试点院校定期开展师资培训和交流,提高教师实施教学、培训和考核评价能力。高职建筑工程专业群要深刻领会方案要求,并以此为契机,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首先,建立“1+Χ”证书师资库,吸引企业专家、技术骨干等加入师资库,解决学校师资队伍不足的问题。师资库教师采用讲座、课程教学、集中培训等方式参与学校教学,同时采用结对帮扶方式,建立校企教师共同学习、成长的平台,进入师资库的教师承担一定量的教学任务、承担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的任务,学校在资金、教学资源、职级晋升等方面予以支持,促进该项工作的有效推进。
其次,丰富师资培训形式及内容,着力提高师资水平。高校教师通过顶岗实习、合作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生产一线新技术、新方法等前沿技术,了解岗位对能力的需求,最终用以指导和落实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进行“1+Χ”证书的申报、实施等工作。同时,企业教师通过在校任教、协同开展生产实践等形式,提高职教能力。
4 结语
对于高职建筑工程专业群来说,培养具有综合就业实力,同时具备多维职业发展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是其最根本的任务,其在人才培养路径上,要紧密联系国家关于“1+Χ”证书的制度和政策,才能抢占未来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地,培养出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