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社会视野下大学应急管理教育体系研究
2022-07-01鲍芳修
鲍芳修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政法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3)
科技的进步所释放的生产力给人类社会带来财富指数级增长的同时,风险产生和危机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以公共卫生领域为例,2003年非典,2004年马尔堡病毒,2012年中东呼吸综合症,2014年埃博拉病毒,2019年新冠病毒,印证了乌尔里希 贝克关于“风险社会”的洞见。
1 风险社会下应急管理教育的紧迫性
风险社会下应急管理已经从原先的单一性、非常态、局部性管理项目变成政府综合性、常规性和全局性管理事项,这对应急管理教育形式和内容提出了新要求。
1.1 风险社会背景下公共危机的新特征
风险社会中人为制造的不确定性的普遍逻辑,要求当前的社会结构、制度和联系向一种包含更多复杂性、偶然性和断裂性的形态转变。
1.1.1 危机的不确定性
风险社会下,人类生活的确定性源泉发生了改变,之前社会状态相对稳定,致命性风险容易识别和规避,而当下社会变化急剧,超越常规范围和疆域的事物繁杂,风险在任一时空中都可能以不同的形式迸发。风险社会下的世界不再是自然和文化/社会区分明显的世界,而是一种超越了两分法的混合世界。
1.1.2 危机的脱域性
在大多数情况下,社会生活的空间维度都受“在场”的支配,即地域性活动支配。现代性的降临是对“缺场”要素的孕育。任何场所中的事物都由来自不同空间的要素组成,以至于传统的、基于地域性的社会关系网络发生了巨大变化,本地的危机可能是由来自其他空间要素的引发。
1.1.3 危机的非可见性和技术性
先进的技术让人类进入更广阔的宏观和微观世界,但新技术、新产品是作为特定功能被创造出来的,人们有时无法预知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潜在风险,从某一时间点开始,人类会失去对这些创造物所产生后果的控制。
1.2 大学应急管理教育的紧迫性
风险社会下的危机不再遵循传统的“触发”和潜在致因的逻辑,公共危机教育应该具有新的理念和思维。
1.2.1 风险感知的知识化要求增加
风险存在建构本性、竞争的定义和边界的渗透等特点,不同学科对风险有不同的定义和认知。人们必须超越学科的边界去定义、重构和思索风险,因为风险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已不再有边界,因此,对其理解和分析也同样应该是无边界的。
1.2.2 风险认知的呈现复杂化趋势
公众认识的风险越少,生产出来的风险越多。一个系统变得越复杂,人们要想从整体上了解就越困难。一个系统的组成部分之间及其与其他系统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得风险源的辨识难度加大,并且危机扩散速度加快。当前的社会变化是非线性的,这使得危机越来越难以察觉。这种复杂性使得人们对风险认知的难度增大,凸显大学应急管理教育的重要性。
2 当前高校应急管理教育现状
中国高校的应急管理教育是伴随着突发事件的增多而逐步确立的。2003年的非典促进了中国公共卫生领域的制度变革。2003年非典之前的应急教育主要是零散的、不规范的、非制度化的,教育形式主要是针对传统安全领域的应急演练,比较典型的如地震、火灾、台风等众人熟知的灾害类型。2003年之后,人们对公共危机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非传统安全逐渐成为突发事件的重要形式。而应急管理教育也成为法律法规设置的规范性条款。比如2003年国务院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对公众开展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专门教育,增强全社会对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2004年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第十条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健康知识和传染病预防知识的教育。2007年制定的《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十条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与互救能力。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对学校开展应急知识教育进行指导和监督。法律法规的制定推动了大学应急管理教育发展。
2.1 大学应急管理教育现状
2.1.1 筹建专业性高校
专业性高校是全面培养应急人才、系统研究危机、应急理论与实务结合的重要载体。以隶属于应急管理部华北科技学院和国家地震局的防灾科技学院为班底组建新的应急管理大学(筹建),新的应急管理大学将系统性开设与应急管理相关的学科,如应急管理类、应急技术类、安全类、化工类、地质类、安全监管类等。
2.1.2 增设应急管理学科
应急管理既需要懂技术熟技能的人才,同样也需要拥有现代应急管理理论和知识的人才,而两者兼具则更符合应急管理现代化的要求。2020年4月,国务院学位办下发《关于推动部分学位授予单位加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的通知》,在部分高校启动“应急管理”二级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试点工作,有近20 所高校增加了应急管理学科。
2.1.3 注重演练和校内安全教育
针对大学生的应急管理教育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常规性的应急演练,主要是对传统的、易发的突发公共事件进行演练,比如消防演练、地震演练等,该演练的模式主要以逃生为主;二是理工类院校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实验室是高校主要危险物的存在地和风险源,因此,危险化学品的存储摆放、科学的操作规程、风险处置流程等都需要加强教育。
2.2 当前大学应急管理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 应急管理教育统筹规划不足
当前的应急管理教育缺乏前瞻性的设计,已有的应急管理项目往往是在沿袭传统的方案,缺乏对风险社会的深入认知。风险社会的致灾因子和风险源复杂多样,盘根错节,如果不能对新兴危机、叠加型危机、交叉性危机做出预判和规划,其引发损失有时不可估量。
2.2.2 高校和实务部门结合不够紧密
每个大学生都应该具备基本应急管理技能、识别危险物和风险源,比如出血包扎、心肺复苏、地震火场逃生、危化品、核安全、生物实验室等,但从高校应急教育内容来看,高校缺乏与相关实务部门的对接,对传统应急管理项目关注多而新兴应急教育项目开发不够,缺乏对新风险和新危机类型的敏感度和关注度。
2.2.3 应急技能训练项目过于窄化
多样化的训练项目能激发学生对风险的认知和好奇心,能激励学生的风险意识。现有的技能训练项目和情境模拟极为单一,使得学生缺乏对公共危机的感知能力,学习的主动性难以实现。即使已经实施的项目也存在应急预案和演练过程的形式化问题,情境模拟的科学化水平不高。
2.2.4 大学生危机意识依然淡薄
作为高素质人群的集中地,高校应是前沿理论和知识的殿堂。高校学生应该具备较高的综合性素养并应具备前瞻性思考能力。但当前大学生应急管理素养依然不高,缺乏主动学习应急管理知识的意愿和能力,公共危机意识薄弱,侥幸心理较为严重,应急技能严重匮乏,甚至不少学生基本的火灾逃生经验都不足。
3 构建基于知识—技能—能力—目标于一体的大学应急管理教育体系
大学应急管理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从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人才培养、通识教育、应急技能、政产学研合作等各个方面全盘谋划,构建一个融知识—技能—能力—目标于一体的应急管理教育培养培训体系。
3.1 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
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人才培养覆盖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不同层次,并有专门的应急管理教育法案整体规划统筹学科建设和教育方案设计,政府、研究机构、企业也参与到其中。中国当前的应急管理学科建设仍然滞后。目前最为紧要的是,一是要进一步探讨列入管理科学与工程目录下应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尤其要结合风险社会、复杂性社会、不确定性社会规划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二是继续增设应急管理专业,并综合考虑学科层次建设。高校应该结合自身院校性质、师资储备、可利用资源状况、区域人才需求紧迫性程度筹划推动应急管理学科建设。
3.2 高校应该开设通识课程和选修课程
为了让大学生都能接受应急管理教育,学校可以在通识课程里面增设应急管理或风险安全方面的课程,从而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应急管理教育。各高校根据情况可以将应急管理课程设置成通识必修课,也可以设置通识选修课,另外还可以鼓励教师开设公选课,营造良好的课程氛围。无论是通识课程还是选修课程,高校应该为此制定详细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应急管理是典型的的多学科知识结构,而且也是理论性和应用性结合比较紧密的领域。因此在理论性课程和实务性课程方面,要从自然、社会、工程、管理、技术等各个方面进行系统性设计和安排,确保应急管理课程的有效开展。
3.3 建设政产学研一体的应急管理基地
应急管理不仅有亟需研究的理论课题,更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理论价值。高校和实务部门的合作能够互帮互助,提升彼此在应急管理中的价值。考虑到应急管理的系统性,高校应该尽可能拓展自己的合作伙伴,无论是消防、应急、公安、医疗机构等直接救援机构,还是环保、电信、交通、电力等支持机构,抑或是商业性机构、志愿者组织、社区等外围组织,高校应从不同组织中挖掘其应急管理资源,以拓宽大学生对应急管理的不同体验。
3.4 聘请应急管理专家和实务工作者
学校应该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理论型教师可以讲授应急管理理论和方法,并从体制、机制、制度方面进行综合性思考。实务型教师主要讲授应急处置技能、标准、指南,并就应急情境下的操作规程、心理状态、决断和行动予以分享。
3.5 学校建立应急实训场所
实训场所是大学生应急技能培训和能力提升的关键。实训场所应以满足应急目标和功能为基础,开发一套实施培训的流程。个人通过一定的培训以获取知识、技能和能力以满足公共危机的需要。培训应该包括认知培训、技能培训、操作能力培训三个层次,高校应该围绕这三个层次开发针对性的课程和实训项目,并制定培训的标准、规程、指南和细则。
3.6 注重桌面演练和实战演练
情景化应急演练是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的关键。不论是桌面演练还是实战演练,都能提高人们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应急处置能力。个体日常中的思维、判断、决策和行动与危机中相比有较大差异,通过演练可提高其对不同类型危机的处置水平,避免不必要的慌乱和错误的行动。大学在设计应急演练时应根据演练内容灵活采取桌面演练和实战演练的方式,桌面演练可以通过专业性应急实验室或者应急管理相关软件来实施,操作简单易行,可以低成本地反复操作来学习;实战演练需要完善的应急预案,由于参与人员多,波及范围广,投入成本相对较大,但具有真实的情景体验,有利于增强感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