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普通高校本科生导师制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

2022-07-01京,胡

科教导刊 2022年15期
关键词: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李 京,胡 湘

(贵州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高校要将立德树人作为立身之本,着力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肩负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然而,我国高校过去的教育模式是以专业为基础的规模化教育,存在学生专业与个体发展需求不能有效匹配的状况,但是随着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高校的实施,逐步推动高校教育模式从“以专业教育为基础的规模化培养”向“专业教育和学生需求并重的精细化培养”的重要转变,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开展。

1 文献综述

首先,在本科生导师制的理论研究方面,杨仁树(2017)认为全程导师制赋予了本科生导师制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新内涵;侯明艳等(2018)认为施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意义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多规格人才的客观需要,是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个性化人才的必然选择,是开展新工科建设、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

其次,在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方面,翟国栋等(2017)认为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存在教师投入精力不足,因材施教实现难度大,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不够等三个主要问题;唐汉琦(2019)认为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对本科生导师制职责存在求全责备的问题;李奇虎等(2021)则提出了专业局限、类别限制、机制梗塞、激励有限等问题。

最后,在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发展策略方面,单磊(2017)提出应基于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培养;安宇等(2019)指出应不断完善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度管理建设,不断加强顶层设计,规划导师制实施目标的对策和建议;吴雅琴(2021)则建议加强政策制定和制度建设、完善考核和激励机制,丰富导师指导形式,明确“导学关系”、调动学生积极性等。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以来,对本科生导师制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已经达成共识,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本文的研究基于对贵州、云南、北京、上海、杭州等地普通高校的调研情况,系统分析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现状,梳理总结已有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按照“专业教育和学生需求并重的精细化培养”思路提出我国普通高校本科生导师制高质量发展的策略建议。

2 普通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成效分析

2.1 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性整合,实现融会贯通

一是在学习方面,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培养专业学习兴趣。导师在与学生的沟通过程中能够切实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帮助其确立学习目标和计划,使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能够更快地度过迷惘期,并及时调整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以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二是在科研方面,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导师能够引导学生将其所学知识应用于思考解决现实问题,特别是通过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与解读,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科研相关工作,能够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迅速提升。三是在学业晋升方面,帮助学生进行学业规划,解答难题与分享经验。导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学科与专业情况,确定考研或出国深造的目标,并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合理设置志愿,制定规划,同时还能更有针对性地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并分享相关的心得与经验。

2.2 针对学生全面发展需求,补充完善课外知识体系

一是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优化知识结构体系。导师通过任务引导,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和开阔学生视野,最终达到丰富和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体系的目的。二是合理进行专创融合训练,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导师能够根据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尝试,培养创新习惯和创新思维,同时结合大学生互联网+大赛、双创比赛等赛事活动平台,通过鼓励和指导学生参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增长智慧才干,提升创新能力。三是帮助学生了解就业状况,提升就业成功率。导师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更适合学生特点的就业指导,丰富学生的就业知识,帮助学生在校期间不断增强就业意识,提高就业技能与能力。

2.3 加强高校教育“粘性”,助力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成效的提升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是对专业教育的拓展延伸,为导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创造了有利的空间,有效的拉近了导师与学生的距离,增加了高校教育的“粘性”,也为高校的思政教育改革工作提供了新的“沃土”。一方面,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使得导师与学生的交流更加频繁与深入,有利于导师在此过程中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的目的。另一方面,随着师生关系的逐步拉近,师生之间沟通的深度也在逐步增加,除了解答专业学习上的难题以外,导师还可以通过与学生进行生活、就业、情感等问题的探讨,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为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创造了新的途径与契机。

3 普通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制度机制尚不完善

一是导师选择机制不合理,师生之间信息不对称,难以实现精细化培养的目标。部分高校在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采用“盲选”的方式进行师生匹配,甚至通过教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随机分配,导致学生不了解导师的专长与特点,不能按照自身需求进行导师选择,不但难以实现精细化的培养目标,还造成了导师资源的错位与浪费,致使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的整体效率下降,最终事与愿违。

二是制度设计不够完善,制度执行不够规范,难以形成长效的培养机制。部分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制在制度设计上没有充分考虑导师的合理承受能力,一些导师指导学生过多,导致多而不精,而另一些导师指导学生又过少,存在资源浪费。此外,部分高校在本科生导师制的执行过程中出现每个学年都重新分配导师的情况,导致师生茫无端绪,从而难以形成长效的培养机制。

三是高校对教师的整体工作量未能统筹考虑,难以确保本科生导师制的培养质量。一方面,高校对是否参与本科生导师制的教师在工作量上未做区分,本科生导师既需要完成等量的教学与科研任务,还需要开展本科生导师制的相关工作,导致教师往往力不从心。另一方面,由于导师事务繁多,学生与导师见面的机会就比较少,从而降低了本科生导师制的培养质量。

四是高校对本科生导师的激励机制不健全,难以激发导师的工作热情与动力。大部分高校对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的激励较为薄弱,无论是精神激励还是物质激励都十分有限,杯水车薪,使得导师的工作热情与动力不足。

3.2 角色定位不够清晰

一是没有明确高校课程老师、辅导员及本科生导师的工作侧重点,导致本科导师的角色功能时常出现错乱。本科生导师应该侧重于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但大部分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以来并未对本科生导师的工作重点进行规范划分,导致本科生导师的工作与其他角色交叉重叠,抑制了本科生导师制作用的发挥。

二是本科生导师制度在本科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不明晰,导致本科生导师工作的开展缺乏连贯性和一致性。学生在本科阶段所参加的各种活动,如创新创业比赛、科研课题、实习实践、毕业论文等的导师与本科生导师往往不同,使得本科生导师的培养计划和相关工作常常被干扰与打断,致使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的开展难以为继。

3.3 培养模式有待规范

一是在培养内容上,没有形成系统化、标准化的结构体系。如部分导师在培养内容选择上与课堂教学内容产生重合,对学生帮助不大,或是培养内容难度偏高,学生受限于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不足,难以理解消化。

二是在培养方式上,因人而异,千差万别,且没有针对性。如部分导师采用课堂讲授方式,学生感觉在“补课”,但又不知道“补课”的目的是什么,或是采用聊天方式,聊天内容较为随意,学生难以获得实质性的收获。

三是在保障条件上,尚未形成完善的协调保障条件。如没有固定的时间进行沟通与交流、导师与学生之间互相联系不到、没有合适的场所进行交流等。

4 普通高校本科生导师制高质量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4.1 优化完善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制度机制

一是合理设计导师选择机制,在导师选择过程中,充分搜集导师的相关信息,通过网页展示、文案推送、短视频等方式对导师的情况进行校内公示,让学生在了解导师信息的基础上进行选择。

二是完善制度体系,进一步细化制度安排,在充分考虑导师承受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总体数量情况,合理分配导师指导的学生数量,并确保制度执行的延续性。

三是统筹考虑教师整体工作量,可将本科生导师制工作进行量化与考核,考核通过的,折算为一定的课时数,同时,在指导过程中形成科研成果的,应按相关规定计入教师的科研成绩,并进行适当的奖励。

四是加强激励机制,制定相应的本科生导师制考核激励办法,在物质激励方面可按照高校已有的课时报酬规定及科研成果激励办法进行合理奖励,同时在精神激励方面可根据工作考核结果进行适当的表彰与鼓励。

4.2 规范强化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执行

一是出台本科生导师制的指导性文件,如相应的教师手册、学生手册等,提出本科生导师制的培养目标与原则,区分高校课程教师、辅导员等与本科生导师的角色定位,明确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本科生导师制工作重点。

二是强化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监督执行,可在新进教师培训和新生入学教育中加入本科生导师制的相关内容,组织并鼓励教师进行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的讨论与交流,逐步建立本科生导师制与其他工作的有效衔接机制。

4.3 构建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系统化模式

一是本科生导师制的培养内容应以训练学生学习习惯、培育学生科研兴趣、提升学生实践技能为主要导向,导师可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专长与学生需求制定培养计划和具体内容框架。

二是本科生导师制的培养方式应区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导师可灵活采用反转教育、田野教学、热点讨论、参观学习、读书分享、主题辩论、户外拓展等方式进行,同时在保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应鼓励导师积极探索创新更加多样化的培养方式。

三是教育部门与高校应为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提供更加完善的协调保障条件,当前主要是加强硬件设施的投入与配置、制定合理的行政协调机制以及加强本科生导师能力培训三个方面。

猜你喜欢

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高职生导师制内涵研究①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应然取向
导师的猫
本科生论文流于形式
广东鹤山实施新录用公务员双导师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