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设计初步”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研究
2022-07-01杜粉霞
李 楠,张 岩,赵 涛,杜粉霞
(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引言
“空间形态创意”是艺术设计学多个专业,如环境设计、建筑景观、公共艺术、产品设计等必学的基本知识,具有范式特征,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学习、实践、设计工作中考查和培养的核心素养。通过形象思维、造型形式、空间设计等多方面的学习和训练,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发现创意元素、如何表达创意观点以及掌握和运用空间形态设计原理等,是设计专业低年级学生最为基础且重要的学习内容。
课题组所在学院,以“新工科”为背景、响应国家“新文科”要求,并以此为契机,在一年级课程设置上努力打通专业壁垒,针对环境设计与建筑学两个设计专业尝试建设“通识”或“通训”的设计基础训练课程,“设计初步”由此而生。该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与建筑学专业一年级教学中,既有相同之处,亦根据专业不同存在差异,但“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空间创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这一核心教学目标是一致的。教学过程中,时代信息网络的变化带来了教学的新思考,如何凝练知识、利用好网络资源、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思路,因此,本门课程进行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
1 课程基本概况
“设计初步一、二”是环境设计专业重要的专业设计基础和入门课程,开设于一年级,并与高年级的“专题设计一、二、三”等共同构成设计系列课程。依据本课程相应的国家“新文科”要求,结合我校“工科”背景,且与建筑学专业关联密切,招收学生是艺术生的办学特点,以培养具有社会责任、专业知识、实践能力、民族文化优势、较高设计审美素养的设计人才为课程目标。本课程在2016 版人才培养方案中与“建筑初步一、二”是同一课程,实施以来,面向我校建筑学、景观学、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开设授课,并根据各自专业特色略有差异。针对环境设计专业,每年授课人数约60 人。但经过多次教学研究和交流,总结全国环境设计教学情况及我校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同时也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特色、清晰教学目标、适应专业发展,在2020版培养计划中更名为“设计初步一、二”,成为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第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后置课程“专题设计一、二、三”学习的重要基础。教学内容“设计初步一”包括3 个模块,分别是形态要素观察与发现、形态要素设计训练与实地拍摄、实测建馆内门窗楼梯外广场景观;“设计初步二”包括3 个模块,分别是环境设计构成要素认知与设计、环境设计的艺术图纸表现、indesign 排版。
2 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改目的和主要措施
本课程共两个学期的学习,由于2020 版培养计划中课时减少,理论学时与训练学时总共为128 学时。在了解了工科院校与艺术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设计初步”课程,结合自身地处边疆民族地区,虽全国招生,但普遍艺术能力薄弱的特点,课程在每个学期64 课时的情况下(与全国相比课时较少),体现出知识点多、要求高,学生没有基础、创新思维未建立、自主学习意识欠缺等问题。课程必须以提高教学效率、凝练理论知识点、增强学习综合性、合理规划学生学习时间和模式等教学要求作为改革的目标,因此开展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改革,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提升性能。光学透明粘合特性是触摸屏等电子设备对材料的要求。陶氏高性能膜用离型剂(SYL-OFFTM LTC 310 和SYL-OFFTM LTC 750A)固化温度低,可用于光学膜等高端应用。SYL-OFFTM 7795氟硅离型剂(用于有机硅压敏胶湿胶涂布)和SYL-OFFTM 7792氟硅离型剂(用于干胶复合)提供更轻的剥离力,与陶氏有机硅压敏胶具有兼容性,可完美解决超轻剥离力应用的痛点。
从研究的人群特征来看,康复性景观的早期研究关注一些到特殊景观地的康复人群,主要是游客(Lea,2008;Perriam,2015),但研究者没有突出旅游者相对于当地居民健康体验的独特性。在后续研究中处于日常生活环境的居民成为主要研究对象(Thorsen,2015;Power & Smyth,2016)。从所关注的健康体验层面来看,康复性景观的研究已经涉及了身体、心理、精神和社会关系等多个层面。
2.1 线上平台
主要应用内蒙古工业大学在线教育综合平台,借助优慕课完成师生互动,此平台功能包括视频上传、作业打分、试题库建立、课堂讨论发帖、学生学习的时长、次数等统计,能够很好地支持线上教学。
2.2 线上有资源
视频教学资源:中国大学MOOC的“建筑空间基础”“构美,空间形态设计”“设计制图”部分章节、学堂在线“环境艺术设计原理”部分章节,2019 级学生已经进行过一次同步线上精品课程学习,并有80%的学生取得了课程的结业证书。
我对阿花讲的不是真心话。我的真实想法是,我舍不得离开大发厂,我在大发厂呆六年了。但我也确实不想和阿花从朋友变成同事。
课程问卷与统计软件应用:利用“问卷星”软件进行课程的兴趣、内容、评价等多个方面的问卷和统计,进行课程反馈。
教师团队利用自录课、大学生MOOK 等网站资源,收集优秀的课程讲解视频,上传至学校混合课程建设平台,让学生们在课前进行初步学习。大致保持30%线上学习和指导。线上资源是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前提,因为混合式教学就是把传统的课堂讲授通过微视频的形式进行前移,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鼓励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有的同学学得快,有的学生需要反复多遍,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决策,能够使得教学更加体现因人施教的理念,从而充分保障课堂教学的质量。在课堂上,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对学生自学后产生的疑问和困惑进行解答,或者对于重点和难点进行深入地讲解。
本课程经过2015年、2019年两个校级教改的教学研究,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在教学效果驱动下,教师团队已经进行了一些线上资源收集和线上授课的尝试,收集了相关视频、制作了多个WORD、PPT 文档,也进行过在线问卷调查等环节,但都是零散状态,且没有使用过学校的混合教学平台。前期教师自发进行的一些线上教学尝试,为申请“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提供前期储备,通过本次改革,将进一步整理、规范、补充、精炼课程资源,并将之数字化、可视化、网络化。资源梳理如下:
视频提升资源:哈佛、皇家艺术学院等世界名校毕业作品模型制作的相关视频、宾夕法尼亚研究生入学申请的“模型设计”的相关介绍等。
WORD、PPT 等教学电子文件:4 个教学任务书文档、8 次教学PPT 等。
教师讲授录屏文件:教师对教学内容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录屏讲解,学生课下学习并运用,课堂指导和修正,如录制“教师为2019 级学生讲授indesign 软件”内容。
总体模型中,疲劳热点出现在风机基础锥形过渡连接段位置,疲劳损伤为0.35。局部开口模型中,疲劳损伤峰值出现在圆孔左右圆弧段位置,如图3所示。从图3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风机基础电缆管开口边缘出现应力集中现象,风机基础主体结构平均应力约为6.5 MPa,风机开口局部位置应力水平约为20 MPa,根据公式(6)可知,疲劳损伤与应力比之间关系为指数关系见公式(7),指数系数为m,m为S-N曲线负斜率,考虑S-N曲线差异与应力差异的影响,计算得到局部开口位置疲劳损伤约为0.8,开口区域为疲劳热点区域。
本课程保留了原有的“设计初步一”、“设计初步二”两个部分。“设计初步一”主要解决学生创意思维和形态美学认识的问题;“设计初步二”解决环境专业的元素和尺度比例问题。教学内容以模块教学为思路,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但在教学模式上利用“线上+线下”工业大学优慕课平台,将讲授的知识点利用线上学习解决,线下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模型制作和训练提供指导和帮助。混合式教学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活力。
水池底板和池壁厚度均为0.25m,顶板厚度0.15m,均为C 25钢筋混凝土材料,底板下设0.1 m厚C 10素混凝土垫层。水池中设32根支撑柱,柱中心间距为3.8 m,柱子尺寸为0.3 m×0.3 m。水池边设圆形吸水坑,尺寸为直径1.2 m,深1.5 m,主要用于出水管路的接出,便于检修时水池的放空。
电子书资料:结合当下网络资源,教师自发购买了多本与课程相关的电子教材作为教学参考书目,包括胡晶的《环境设计初步(全国高等院校设计学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张一帆的《环境艺术设计初步(中国高等院校环境设计精品课程规划教材)》、顾大庆的《空间建构与设计》《InDesign 设计与排版实例大全》等。
学生作业电子书:学生作业以电子版形式完成,且上传网络,并整理成电子书的作业形式,增强学生成就感,2019 级已经制作完成。
2.3 线下有活动
通过学校混合课平台、问卷星或钉钉等软件,可利用数据统计,较为清晰地收集教学评价和课程意见。这些媒体手段给予教学更广阔和便捷的渠道得到学生学习后的信息,从而将学生反馈充分体现在后续的教学改革中。在教学过程中,同时进行教学过程的辅导记录,做好教学经验和问题的记录。不仅注重结果评价,同时注重过程性评价,包括观察评价、任务单完成评价、课堂讨论交流评价、同学投票评价等多种形式的综合体现。
2.4 过程有评估
教学相长,把“面对面”与“键对键”结合起来,通过“实地拍摄”“场地测绘”“观摩教学”等线下活动延续过去成功的教学经验,利用场地建立师生亲密互动,随时跟进学生的学习,也便于教师随时查缺补漏和及时解决教学疑难问题,重点突破。成功的线下活动和线上形成互相配合,能够很好地组织同学们综合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并进行巩固与应用。在线下活动中,加强教学团队建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
实验所需的药材于2016年6月采于新疆伊宁,经鉴定为车前属(Plantago)植物巨车前(Plantago maxima Juss. ex Jacq.),凭证标本(TLM-201601)存放于塔里木大学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兵团重点实验室天然产物研究室。
3 教学改革成果
教学中,利用纸板模型进行空间创意教学和训练,适应新时代的认知方式,利用线上线下课程教学平台,完善本课程教学建设和提升模型制作的质量(图1)。多方式、多手段创建主动式与多元式学习平台,同时也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目标达成度均在0.8 以上,完整体现了对相应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考核难度、分值和覆盖面。
图1 “设计初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学生作业
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教师利用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特别是利用线上平台进行学生解答环节,更有助于学生快速地解决问题,相比教师讲授和解答更有效。学生们的线上学习频次高,达到1000 次以上,热情度高,对于这样的教学方式给予肯定。学生通过在线讨论和互相回答问题,并留言道:“这次讨论比上次更加激烈,并且大部分问题都能在讨论中解决”,说明教学模式改革的积极作用。
本课程成绩评定改变以往的单纯作业评分,而是针对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养目标三个方面,看是否达到。从教学评价上取得了新的教学改革思路成果,具体为根据教学内容的四大模块,由各个模块成绩综合构成而得。整体评价注重学生学习的综合多元考查,避免设计成绩的偶然性。评价内容包括“线上学习效果、过程表现、作业”三个内容,并依次对应“知识目标、素养目标、能力目标”三方面教学目标;评价方式包括“平台自动算分、教师评分、学生互评”三种。评价中通过多项考核,测评知识目标占比15 分、素养目标30 分、能力目标55 分,总分100 分,更加客观地评价教学效果。
4 结语
本次混合式教学改革是以提升学生的认知方式,提升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和学的角色改变为方向。这种改变不仅是形式的改变,还是在分析学生需要、教学内容、实际教学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在线教学和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来提高学生的认知效果,以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加强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引发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考虑到教学环境改变,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模式发展的大的时代背景,本课程期望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提升教学水平,将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线上”+“线下”的教学。通过两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机结合,可以把学习者的学习由浅到深地引向深度学习。由此,培养目标在总体目标不变的基础上,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升学生学习深度、增强学习效率、转变教师的教学角色等。
课程也坚定了后续教学的四个重要方向。一是将信息化教学改革作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推进方式之一,以混合式教学为模式,以网络平台为依托,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推动教学的高效性和灵活性。二是结合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升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质量与效率,提升教师教学引导和教学凝练的能力,注重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评价方式的有机结合。三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基于互联网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四是通过混合式教学课程建设,促进教师教学和研究的能力提升,注重教师的个人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