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电力工程基础”课程改革探索

2022-07-01周孟然来文豪

科教导刊 2022年15期
关键词:电力工程基础工程

胡 锋,周孟然,李 梅,来文豪,胡 健

(安徽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1 工程教育概述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Engineering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作为保障工程教育质量的基本制度,其对于不同国家之间的工程师从业资格互认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化的大背景和大趋势下,为了进一步对接国际新发展格局,诸多国家或地区开始推行以《华盛顿协议》为基础的工程教育体系。基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新的国际形势,我国在2016 加入《华盛顿协议》并成为正式会员,这是我国在工程教育上迈出的一大步,也是增强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认可度的重要途径,其对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有着重要意义。在国际和国内双背景下,对照工程师认定的国际标准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培养,推进我国工程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高校将专业认证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工程教育质量的保证是专业认证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认证体系,现已成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的重要环节,其对于保障和衡量高等教育的质量至关重要。持续改进,作为专业认证的核心,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实施专业认证,不断提升工程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此外,专业认证的标准也是持续改进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认证标准也在与时俱进,不断进行动态调整以满足新的发展要求。这就要求在工程教育中,课程体系建设、课程改革、考核体系等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需要随着新时期的发展需要不断地进行动态调整,才能实现持续改进。

2 “电力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

“电力工程基础”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专业教育必修模块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较为系统地介绍了电力系统领域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操作规范、设计要求等,部分章节(如电机、潮流计算、继电保护等内容)如果进行深入、详细介绍则将对应一门电气类专业核心课程,因此老师教好和学生学好并不容易。现阶段,“电力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知识分散与系统应用的矛盾

“电力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涉及电力工程的诸多方面,课程知识点呈现出零碎、章节之间联系弱的特点。正是因为课程存在这样的特点,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主要停留在单一的知识点应用、计算公式的简单应用,对于电力系统相关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以及综合性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相对薄弱。

2.2 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矛盾

“电力工程基础”主要是侧重于课堂理论教学,而实验教学较少,且是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的补充,教学内容相对固定,主要是一些验证性实验,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提升。

2.3 教材内容与新技术发展的矛盾

教材知识内容的迭代更新速度较慢,课程内容相对陈旧,无法跟上现阶段电力系统前沿技术的发展速度,因此如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电力系统领域最新的发展动态,让学生紧跟电力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该课程具有知识点零碎、知识点多、知识迭代更新快、实践性强等诸多特点,一旦学生不能在课堂上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在电力系统领域将不具备竞争力,从而无法在电力行业扎根发展,因此提升“电力工程基础”的教育教学效果至关重要。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电力行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和目标,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电力工程基础”课程改革研究是当前电力行业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也是未来电气类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

3 “电力工程基础”课程改革实践

3.1 课程改革总体思路

为了更好地进行“电力工程基础”课程改革,根据图1所示的研究思路,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图1 “电力工程基础”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

3.1.1 问题导向,开展调研

深入学习专业认证政策文件,深刻领会专业认证的核心要义并将其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重点关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的说明,在“电力工程基础”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改革新增长点。

3.1.2 目标导向,实行改革

以实现助力工程教育认证为目标,落实各项举措。在课程内容建设、教学过程改革、考评体系构建等方面开展有针对性的改革与实践,并制定改革的实施细则,探索“沉浸式”的“电力工程基础”课程改革与探索。

3.2 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3.2.1 以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根本,有机融入课程思政,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面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学校以创新应用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综合考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专业特点和“电力工程基础”课程特点,深挖“电力工程基础”课程潜在的思政内涵,在教育教学全过程潜移默化地增加“思政元素”,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成果有机融入“电力工程基础”课程,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除此之外,还需将电力系统相关领域的前沿动态及研究过程中存在的瓶颈有机引入教育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立志解决电力行业的“卡脖子”问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终身。

3.2.2 以动态调整为关键,深化教学过程改革,落实课程改革实践的重点环节

持续推进教学过程改革,落实课程改革实践的重点环节,及时评估学生互动和反馈情况,动态调整教学方式方法。主要举措:一是引入虚拟仿真实验,提升课程趣味性。电力工程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其中涉及电气设备的介绍和检修等操作规程的介绍,此时如果继续采用原有教学方法,就无法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将虚拟仿真实验引入课程教学,让学生通过虚拟仿真更加清晰地认识电气设备和相关操作的具体流程以及不按照规范操作带来的危害等。二是引入现代化信息教学手段丰富课程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借助雨课堂、学习通、腾讯课堂等信息化手段,构建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建立“电力工程基础”课程教学资源网站,进一步丰富课程教学资源,采用多种渠道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三是挖掘信息化学习数据动态调整教学方式。以章节为基本单位,基于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的学生学习数据和教师教学数据,深入挖掘学生互动、疑难点标记、课堂练习题问答等信息化学习数据,评估课程的教学效果,并动态调整教学方式方法。

3.2.3 以持续改进为目标,探索课程考评体系构建策略,强化课程改革成效

学校应牢牢把握“持续改进”这一核心理念,并将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积极探索专业认证和新工科背景下课程考评体系构建策略,推进课程考评体系的建立,持续改进教育教学全过程,强化课程改革成效。主要举措:一是探索课程考核方式。针对现有考核制度较为死板的弊端,积极探索更加合理的课程考核方案,适当调整“电力工程基础”课程总评成绩的组成比例,增加课堂习题、小组讨论、课程实践等过程性考核方式,合理降低课程期末考试成绩在课程总评成绩中的占比,突出过程考核。二是探索“教”的评价方案。制定教师自评、学生测评、督导组测评等多元化的评价方案,有力促进教师更好地“教”。三是探索“学”的评价机制。为了有效掌握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效果,建立学生自评机制、学生与学生的互评机制、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机制等,推动学生更好地“学”。

3.3 课程改革目标

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完成“电力工程基础”教学设计,形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合的参考模板。深化教育教学过程改革,落实课程改革实践的重点环节,形成“电力工程基础”教学方式方法的动态调整策略。探索课程考评体系构建,强化课程改革成效,形成“电力工程基础”的课程考核方式、“教”和“学”的评价机制。通过对“电力工程基础”的课程内容建设、教学过程改革、考评体系构建进行全方面的改革探索和实践,促进学生对于电气主接线设计、系统潮流计算、短路分析继电保护等知识体系的掌握,加深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对于电力系统稳态、电力系统暂态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等相关知识的理解,进而提升学生解决电力行业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本文针对“电力工程基础”教学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提出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电力工程基础”课程改革新方法,以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根本,实现了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以动态调整为关键,实现了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课程深化改革实践;以持续改进为目标,形成“电力工程基础”课程考核和评价体系构建思路,同时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电气信息类课程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猜你喜欢

电力工程基础工程
试论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应用
《计算机辅助工程》征稿启事
电力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工程管理在电力工程现场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应用研究
高速透平真空泵工程应用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最憨厚笔记 夯实基础就是要一步一个脚印
拨乱反正 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