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语文课堂中的落实
2022-07-01梁爱冰
梁爱冰
摘要:立德树人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语文课堂要落实这一根本任务,就要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在引导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培养他们大爱大德的情怀。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富有活力的教材为载体,在课堂上渗透立德树人的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还要充分探究教材中的爱国主义精神、理想和信念、科学精神和环保意识的渗透等,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潜移默化;情感熏陶;立德树人
一、研读文本,体会情节,厚植家国情怀,激励学生奋勇前行。
统编语文教材中,爱国主义体裁和题材的文本丰富。它是激发学生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的重要载体。教学中,我们要研读文本,用好这个载体,厚植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和热爱人民的情怀。在《詹天佑》中,学生从詹天佑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而勇敢受命的感人事迹读懂了詹天佑的家国情怀,进而体会到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体会到自信心的重要作用,感受到为国争光的重要意义,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战胜困难的决心,激励了学生将来建设祖国,奋发有为,争做大国工匠的情怀。在《黄继光》的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舍身堵枪口的壮举,具有令人撼人心魄的力量,能让学生从中感悟志愿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凸显了志愿军战士保家卫国的情怀;在《开国大典》的盛典中,当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声音传出后,天安门广场上瞬间迸发出排山倒海的欢呼声.....这激动人心的欢呼便把革命先驱和中国人民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伟大情怀呈现在了学生的面前,受到了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从而让学生从文本迁移到了在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历程中那不胜枚举的爱国人物,如詹天佑、钱三强、钱伟长、竺可桢、袁隆平..钟南山.杨利伟.....在教学中,这些优秀的文本和伟大人物的家国情怀,进一步激荡了学生志存高远,胸怀祖国的情怀。
二、研读文本,剖析人物形象,激励学生崇尚英雄,传承红色基因。
一直以来,英雄先烈的动人事迹激励着青少年努力学习,鼓舞着中华民族奋发前进。统编教材编写组高度重视利用英雄人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英雄精神融入青少年血脉,让他们深深牢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为中华民族繁荣昌盛作出巨大贡献,不断激发前行力量。“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社会荣辱观。”这也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指出的。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剖析在革命战争中为国家作出贡献的先进人物及其事迹为载体,激励学生崇尚军人,崇尚英雄成为风尚,激励学生传承红色基因。例如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中,学生抓住李大钊的外貌、神态、言行,体会李大钊的精神品质,感受到了革命先驱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不惜牺牲自己的光辉形象;在《青山处处埋忠骨》中, 毛主席获知毛岸英牺牲终日不语,喃喃呼唤,彻夜未眠,泪湿枕巾却毅然决定“何须马革裹尸还”。学生通过对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体会,一步步感受到毛主席以国家为重、为革命不徇私情的伟大胸怀;在《军神》中,刘伯承的眼睛受了重伤后,拒绝麻醉剂,强忍剧痛接受了手术等情节的记叙,他那钢铁般的军人意志已悄然在学生的心中肃然起敬;在《金色的鱼钩》中,炊事员老班长在伤病严重、粮食缺乏、信心不足的条件下,仍尽职尽责地完成党交给他的艰巨任务。学生能从老班长这个伟大的形象中,在生活上和学习中延续了处处为他人着想的精神品质;《狼牙山五壮士》中,学生从五壮士面对强敌毫不畏惧、宁死不屈,英勇跳崖的光辉形象中,厚植了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爱国情怀,崇尚英雄的认知已在学生的思想中扎根,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忠诚于党、热爱祖国、挚爱家乡的热情,并坚定自己的远大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研读文本,树立科学家先进典型,重塑当今青少年对偶像的认知。
教师要在课堂中厚植科学家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厚情怀。在统编教材中,无论是《跨越百年的美丽》中质疑寻根、坚定执著、淡泊名利、默默奉献,为科学献身的玛丽.居里,还是《千年梦圆在今朝》中勇于探索、团结协作、锲而不舍的中国航天人,亦或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中从常见现象出发、不断发问、见微知著、追根溯源的三位科学家,他们感人的事迹刷新了新时代青少年对偶像的认识。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心中自然渗透了科学家们为科学、为理想,为社会进步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进一步掀起了学科学,爱科学,崇尚科学英雄的热潮。现在,无论是老一辈科学家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还是现代的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和“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的感人事迹,学生都能耳目能详。这些伟人的光辉榜样引领了学生科学报国的志向,种下了将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贡献的种子。
四、研读文本,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朱熹曾经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上进。”质疑是积极思考,努力探索的思维方式。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以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讲述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使学生逐渐地走进文本预设的情境,在感情上与文本产生共鸣,在探究了正确见解的同时,又进行了立德树人教育。例如,在讲述《珍珠鸟》这篇课文时,我设定了这样的问题探究:1.课文中美好的境界就仅仅指小珍珠鸟熟睡的画面吗?2.“信赖,往往创造美好的境界”是作者的深切感受,如果你家也有这样的一只珍珠鸟,你也能与它这样和谐相处吗?通过情境问题的创设,使学生明白了信赖是一种包容,信赖是一种接纳,人类只有善待动物,保护动物,才能使动物对人类产生信赖,从而在人和动物间才可以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又比如在讲授《鸟的天堂》一课时,我提出如下问题:(1)人间真的有天堂吗?(2)文中“鸟的天堂”就是那棵大榕树。假如你是一只小鸟,看到这么美的一棵大榕树,你有什么感受呢?(3)这么美的地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美呢?(4)如果没有这茂盛的大榕树,那这里还是鸟的天堂吗?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大榕树就是鸟的天堂。大榕树能成为鸟的天堂,和当地农民的保护分不开;明白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创设生命景观之美,增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总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它在语文课堂教學中的渗透与落实,可以发挥更强的德育效果。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教学中,我们要用好“立德树人”这一功能,让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成为一个具有良好道德修养、行为道德规范的人, 从而真正做到“培根铸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