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春相遇 与美相见

2022-07-01张佳苗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2022年12期
关键词:美工区环境评价

张佳苗

摘要:课程游戏化开展以来,教师们更重视幼儿的学习发展过程,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美工区区域活动是主题活动的一部分,紧紧围绕主题目标创设相应的区域内容,更有助于幼儿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安排适宜自己发展的学习速度,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有准备的教师要提供支持性的指导策略,通过引发支持性探索、创设支持性环境、优化支持性评价,支持孩子进一步的探索和操作,鼓励孩子进行艺术创作和表达。

关键词:美工区;支持性指导策略;环境;评价

课程游戏化开展以来,随着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涌入,而教师们也在不断学习、反思、实践中建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重视幼儿学习的发展过程,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从而提供支持性的指导策略,坚持儿童立场、儿童本位的学习。区域活动作为一种重要的自主活动形式,能充分体现幼儿的自主选择、合作交往、探索发现。作为教师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成为一个有准备的教师?对于幼儿来说,什么样的指导策略是适宜的、有效的?区域活动中儿童在哪里?教师的角色定位又在哪里?在《有准备的教师——为幼儿学习选择最佳策略》一书中第七章,主要论述了有准备的教师如何推动儿童在视觉艺术领域中的学习,从初读的朦胧、到再读的感触、到三读的共鸣,我们也在不断调整美工区的指导策略,支持孩子进一步的探索和操作。

一、遇见生活——引发支持性探索

学习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人们对于美的创造和表达都来源于对生活的感受和认知。《指南》中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作为教师,和幼儿一起感受、发现和欣赏自然,通过观察建构认知经验,萌发艺术创作的愿望和契机。而,我们的《春》美工区活动也正是由于一场遇见开始了。

春天的小农场里、草地上,孩子们总喜欢三三两两地交流自己的发现。

小宋说:“老师你快看,我们种的青菜开花了!”

蒙蒙捧起一串花:“我来闻闻这个黄色的,香不香!”

一菲和沅沅被满树的海棠花吸引,一边忍不住用手去摸,一边发出赞叹声:“我喜欢这个粉色的花!叶子小小的,花也小小的!”

嘉嘉发现了小树的嫩芽,哲哲跑了过来告诉大家:“那边有蚯蚓,还有小蜗牛呢!”

一阵沙沙声中,粉色的花瓣雨也飘落下来,孩子们叫喊起来。

是啊!春天里有好多好多有趣的事物,可以把它们记录下来!

在观察、触摸、轻嗅、倾听等方式中,孩子们能向同伴进行介绍,能用自己的动作、语言描述它们美的方面,这是创作行为的萌芽。幼儿走进自然、感知自然、欣赏自然,观察动植物的特征和变化规律,内隐的美感转化为外显的创作,对生活经验进行重组与整合。

二、遇见游戏——创设支持性环境

美工区区域活动本身就是主题活动的一部分,紧紧围绕主题目标创设相应的区域内容,更有助于幼儿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安排适宜自己发展的学习速度,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支持性环境是一种教师在活动中通过观察分析幼儿各种需求和行为后所采用的有效应对方法,它能够积极促进和强化幼儿在相关领域的学习。依据园部的研究指引方向,我们针对美工区环境进行了调整和优化。

(一)功能区的“隔”与“通”

空间安排作为环境创设的首要环节,对幼儿的游戏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在幼儿自主发起了关于《春》的美术区域活动后,我们考虑实际情况,如水源、光线、清洁等,将美工区的材料进行划分和重组,用桌面、玩具柜、墙面等设置成一个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融通的格局,划分为玩色区、绘画区、手工区等,从而创设所适宜的区域活动空间,让幼儿能够根据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游戏内容。

(二)资源库的“投”与“收”

幼儿是否对区域活动感兴趣,游戏是否能顺利开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材料的提供,丰富的便于幼儿取放的材料、工具或物品,更能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因此,教师要创设材料资源库,及时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性强的、符合幼儿探索需要的材料,如轻黏土、彩纸、蜡笔、纸杯、颜料、瓶盖等,支持和引发幼儿积极主动地与材料相互作用。如在《春》美工区活动中,孩子们讨论用喜欢的方式将春天留下来,他们尝试绘画、剪贴的方式进行制作《春天的花篮》,在玩色区用拓印画的方式描绘《多彩的春天》,在自然角进行写生……孩子的发展是动态的,因此材料的提供也要遵循适度新颖的原则,教师要根据观察,不断更换、调整区域材料,激发幼儿持续操作的热情。

(三)“工具书”的“探”与“创”

在《有准备的教师》书中提出,提供一些来自其他文化或不同年代的真实的、有说明的视觉艺术作品,甚至是包含有大幅图片和简单插图的书,将注意力集中在基本的概念上,如颜色、形状、线条和质地,我们从幼儿图书中进行选择和投放,以此作为美工区的“游戏工具书”。

沅沅在美工區发现了一本图书,里面也有花和树。“老师,你看这个花篮怎么是黑色的啊?都是线线。”

铭铭也凑了过来:“哦!就是像树叶上的线,上一次我看到叶子上也有这样的线的!你看!”

沅沅说:“那我们画这样的花吧!”于是,在桌上拿起了牛皮纸开始绘画。

琪琪指着纸上的黑色点点说:“这是下面的蚂蚁。”

琳琳发现的是立体书,她惊讶极了:“老师,这个树可以站起来,这边的汽车还能动呢!我也要做这样的!”

孩子们的作品引来了很多小朋友的围观,“这个线线的花也好看,形状都不一样的!”“这个叶子是尖尖的!”“这个树一拉会开花,哈哈哈!”……

春天的花和叶,原来这么不一样啊!

《指南》中指出:“在幼儿自主表达创作过程中,不过多干预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从感知发现,到提出想法,再到模仿创作,幼儿能依据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对于花和叶的感受和想象。于是,不一样的春天的花和叶产生了。幼儿在与“工具书”的观察和探索中,通过写生、线描、泥工、剪贴、版印画、水墨画等方式进行创作,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想法和感受,以此呈现出多样化的、生动的、富有童趣的美工作品。

(四)学习区的“隐”与“显”

美工区中的学习区,包含了墙面和学习区域和柜面的呈现区域,除了有显性的装饰价值之外,最主要还有隐性的游戏方式和学习轨迹。学习区中,我们展示游戏内容操作图、幼儿游戏进程图以及已完成作品和未完成作品等待区。在作品展示区中,有平面的作品平铺方式,有情景化的承载方式,也有空间化的立体方式。这些游戏痕迹的体现,满足了幼儿的自信心,也给予接下来游戏的幼儿进行同伴学习的机会。

(五)介入时机的“审”与“慎”

在幼儿游戏时,什么情况需要介入?什么时候介入?怎么介入?这都是需要审视和慎重的。观察是开启对话的最好方式!在儿童忙于艺术创作时,教师要观察他们,坐或蹲在儿童旁边,以和儿童同样的视角,仅仅是看他们在做什么。这时,教师才能知道幼儿是否需要帮助、材料是否恰当、经验程度如何等,才能决定是否需要介入。如出现行为纠纷、活动无法进行等必要情况时,教师可以适当方式给予支持,避免不必要的干预。介入时可以用平行介入,也可以交叉介入,如用游戏者的方式参与,尽量避免垂直介入。介入后要进行持续观察,反思出现情况的原因,通过更换材料、变化方式、运用评价等途径,进一步调整区域活动。

三、遇见生长——优化支持性评价

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评价往往会引发孩子行为、情绪等表达表现的变化,也能传递出激励、诊断、导向、调节、管理等多种积极地支持性作用。那么,教师要发挥评价的正确导向作用,支持孩子进行艺术表达和创作。

(一)接纳作品,尊重自发表现

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当孩子运用自己的感官愉悦地和材料进行互动时,将自己的想法进行表征、表达,而教师对于作品表现出的眼神、表情、预期等,可以支持孩子进行交流。当教师以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以孩子的想法去思考、以孩子的语言去评价作品时,去和孩子进行对话时,会让孩子感受到自由放松、尽情沉醉的艺术创作氛围。

1.多点描述,就儿童正在做的事情展开话题,无声地告诉孩子你在接受并关注他的作品。

2.加点比喻,运用儿童日常生活中认识和经常接触的物品进行类比,激发对不同领域美的感受。

3.来点共鸣,对幼儿作品加些感叹,表达出情感回应。

(二)记录语言,聆听创作想法

《指南》中指出,要了解并倾听幼儿艺术表现的想法或感受,领会并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不简单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标准来评价。教师要给予幼儿发表见解的机会,比如在《春》美工区活动中,提供关于春天的名画,如梵·高的《盛开的桃花》、徐悲鸿的《春之歌》、莫奈的《春天的花》等,鼓励幼儿和大师“对话”,记录幼儿的发现和感受,这时会发現幼儿独特的视角。在操作过程中,教师用多种方式记录幼儿的创作意图,如简笔画、语言记录、视频录音等,在评价环节和自主游戏时间,鼓励其他幼儿进行作品欣赏和同伴评价。

一场春雨、一声春雷,是孩子们和春天的遇见;一个空间、一份材料,是孩子们和游戏的遇见;一次支持、一声赞叹,是孩子们和艺术的遇见。作为有准备的教师要提供支持性的指导策略,通过引发支持性探索、创设支持性环境、优化支持性评价,鼓励孩子进行艺术创作和表达。

参考文献:

[1]张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实施[J].幼儿教育:教育教学,2013(1):2.

[2]胡云.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支持性策略[J].动漫界:幼教365,2020(4):2.

猜你喜欢

美工区环境评价
环境清洁工
美工区废旧材料再利用培养幼儿创造能力
对幼儿美工区活动的正确引导
“轻、简、自、乐”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巧用废旧材料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研究
漫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