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群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
2022-06-30田小平
田小平
群文阅读是阅读教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有效方式。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凭感觉组织学生学习,结果存在不少问题,如对群文阅读内涵的理解有偏差,在教学内容方面从议题的确定到文本的选择都出现不恰当的情形,还有教学评价只重视结果,忽略过程性评价、个性化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等。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群文阅读教学就会流于形式,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素养就成了一句空话。
一、搞清教学定位
群文阅读有三个关键要素,即议题、文本和意义建构。议题是群文阅读教学活动的核心,通常由课文教学重点或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来确定,决定了开展群文阅读的意义。文本属于开展群文阅读活动的资源,是根据议题的需要和学生的阅读水平选择的多个阅读材料,为意义建构服务。
如教学《花的学校》,有些教师看到课文题目中的“学校”,就决定选择一些反映学生在学校里生活的文章来开展群文阅读教学,这显然有想当然的成分。毕竟本课题目中的“花的学校”是属于一种有新鲜感的说法,这正是单元语文要素“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的学习目标指向所在。因此,在《花的学校》一课的学习中,不能简单地以“学校”为议题组织群文阅读活动,而要以“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为议题来组织群文阅读,这也决定了教师在选择相关文本时,最好从与课文关系密切的同一作者、同一原著中选择,也就是在泰戈尔的《新月集》中选择几篇从儿童立场出发表达童心、童趣的散文诗,让学生在阅读中自主建构起对泰戈尔散文诗表达特点的认识——以新鲜的词语、句子表达童趣。
二、强调意义建构
有效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是群文阅读的一个教学指向,但量变只是外在形式上的追求,质变才是教学的真正目标。这种质变就在于意义建构上,主要是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并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活动,在自己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文本的意义理解、方法感知、审美体验、文化感受等语文核心素养获得新的认知。
如教学《清明》一诗,学生阅读这首诗会产生的问题是:同一课中的《元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两首诗能够有效体现传统节日的气氛和习俗,但《清明》一诗中明显找不出追思与扫墓方面的内容。对此,教师如果推荐描写其他传统节日的古诗,像描寫中秋节的《十五夜望月》等开展群文阅读,这些古诗词中虽然有浓郁的传统节日氛围和习俗的表达,但解决不了学生心头的疑惑,也就少了意义建构的功效。教师选择与清明有关的古诗词开展群文阅读,如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宋朝诗人陈与义的《清明二绝(其一)》,以及同样是宋朝的程颢的《郊行即事》,学生配上适当的注释读了这些与清明有关的古诗,就会明白“清明”这一传统节日的习俗,不仅有延续到今天的扫墓追思,更多的是郊游、聚会等内容。
三、注重有效评价
教学评价既是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有效手段,又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方式。在群文阅读活动中,有些教师往往忽略了教学评价的作用,使群文阅读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群文阅读活动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以议题要求和意义建构为中心,组织学生开展教学评价,追求群文阅读效果最大化。
如教学《芙蓉楼送辛渐》一诗,教师让学生选择一些以送别为主题的古诗开展群文阅读,如《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等,学生在读了这些送别诗后,必然会进行比较,进而产生自己的看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发表个性化的意见,掌握通过比较发现异同的学习经验。之后,让学生互相讨论,课文中的《芙蓉楼送辛渐》与群文阅读所选择的几首古诗在送别的表达上有什么不一样,这样的表达突出了诗人与朋友之间最在意的是什么。通过学习、讨论,学生对送别诗了产生新的认识:不同人和不同情境下所表达的情感是不一样的。
总之,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议题的确立,选择适宜的文本,强调意义建构,注重教学评价,才能体现出群文阅读的真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