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辅导员视角下大学生学业指导的价值、困境与策略
——以高职院校外语类专业学生工作为例

2022-06-30林静君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外语类学风学业

林静君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广东广州 510405)

学风建设是校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体现高校的整体办学思路、发展方针、办学特点、办学水平,乃至人才培养的质量。[1]学风建设是校风建设的基本单元,如果没有优良的学风,就没有优良的校风。[2]因此,加强学风建设是创建优良校风的必然要求。2017 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要在服务引导中加强思想教育,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做到既讲道理又办实事,加强学生学业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同年9 月,教育部43 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公布,进一步明确提出辅导员的九大工作职责,其中包括“学风建设,熟悉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学术实践活动,营造浓厚学习氛围”。以上两个文件从国家的层面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对学生学业指导的具体任务,及时做好学生学业指导的顶层规划,建立组织体系,明确具体任务,为学生学业指导工作的实施创造良好环境和氛围。可见,加强大学生学业指导具有实质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需要引起高校高度重视。

对于大学生来讲,学业是学习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学生步入高校进入另一阶段学习的主要目的。学业指导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中之重,辅导员工作中需以学生学业指导为切入点,以学风建设为着力点,以育人目的为最终落脚点。文章以高职院校外语类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在“一带一路”倡议落实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时期机遇背景下,外语类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对其个人与社会、国家来讲显得尤为重要,新时代更需要实力型、创新型人才。结合“三全育人”的新要求,文章在调研过程中走访各高校并结合各高校特点,共同探讨外语类专业学生学业指导工作中育人新模式,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高职外语类学生学业指导工作的价值指向

1.1 促进学生学业与时代背景充分融合

新时期国内外形势加剧演变,为外语专业学生学习既带来挑战也带来机遇。在全球疫情不断加速蔓延态势下,一方面,全球经济发展都受到一定的冲击,但同时也让各国重新审视其经济制度和采取创新措施力促经济发展,转危为机。另一方面,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十四五”规划等时代背景下,大大增加对外语类专业学生的人才需求,高校做细做实外语类学生的学业指导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不仅事关学生个人成长成才问题,更因新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而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1.2 创新思政育人与学生实际有效对接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根据学生实际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解决学生切实关心的学业等相关问题,形成高度融合的三全育人格局,是高校目前学生工作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和研究课题。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提出构建理论武装、学科教学、日常教育等七大体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目标任务和实施保障。学业指导工作是高校学科教学、培养人才、管理服务的主要载体,是学生成长成才的主要途径。在学业指导的工作中,既有协同各方力量共同育人,又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切实把立德树人融入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与学科教学同心协力,相向而行,助力新时代教育工作深入细致地开展和落实;同时,学业指导工作的开始可以促进育人机制的完善,加快构建育人系统,开拓育人途径和创新育人方式,是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健全三全育人工作系统的必然途径。

2 高职外语类学生学业指导工作出现的困境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 年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思政工作中探索学业指导结合思政育人以来,相关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涌现,为研究探索多种模式的辅导员学业指导工作模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这些研究基本为宏观层面探索,缺乏微观层面,如针对某一学科类型学生学业指导的设计和统筹,从历年的研究成果上来看,仍处于探索阶段,如要更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学业指导还有诸多困难。

2.1 社会层面

受国内外各种文化思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外语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直接接触国外文化知识,更易受外国文化所影响;高校扩招导致生源质量整体下降;市场经济滋生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风气蔓延到高校中来,一些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被扭曲;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5G时代的降临,五彩斑斓的网络世界以巨大的吸引力加深学生对其依赖性,抖音短视频、B站、微信视频号等让学生容易沉迷而耽误学业,也对高校育人工作提出新挑战。

2.2 学校层面

一方面,自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以来,随着高校在校学生数量不断扩大,学生思想状况、身心发展、学业水平参差不齐;学校学风建设体系有待改进和创新,相关举措修订不及时将导致学生培养的滞后,而缺乏完善的学风建设体系将导致学生学习目标和发展方向不明确,进而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一些专任老师上课时依旧沿用传统教学方式,授课形式呆板,未能顾及新时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需求。另一方面,特别是在辅导员视角下,当前高校对辅导员加强学生学业指导工作定位模糊,各有差异,有的认为学业指导是科任教师的主要责任,辅导员不需介入;有的认为辅导员进行学业指导缺乏专业知识,不能介入;有的则认为辅导员进行学业指导很重要,需要进行指导。辅导员学业指导实践由于各校具体情况不一,重视程度不同,因此效果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2.3 学生及家庭层面

作为成长在我国网络科技和社会经济快速腾飞环境下的“00 后”一代,已成为目前高校的学生主体,他们涉世未深又追求独立自主,部分学生抗挫能力较差又自尊心太强,“三观”尚未成熟又容易冲动,甚至因沉迷网络虚拟空间而导致心理健康、身体素质、思想观念等问题。同时,对专业学习认识不足,部分因入学时由家长决定专业或盲目选择专业等原因而导致专业学习兴致不高,出现厌学、旷课违纪等情况,这些都增加了辅导员开展学生学业指导工作的难度。

3 构建高职外语类学生学业指导工作路径

3.1 建立学生学业指导工作的组织体系

学业指导能力是指高校辅导员完成学业辅导任务、履行工作岗位职责的能力,是辅导员职业能力评判标准,要求辅导员要有宽口径的知识储备和学生管理工作经验,同时要求辅导员在工作实践中加强学业指导工作的理论研究和探索。在日常工作中,要以建设高职院校外语类专业辅导员团队为契机,搭建校内外研究和交流的平台。一方面,在校内队伍建设中应注重与学生任课教师、班主任、教研室等教师沟通联系,加强校内指导工作队伍沟通,形成“合力”作用。另一方面,校际之间应形成互相学习和沟通交流的平台,通过实地调查分析高校学生学业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缘由,在文献查阅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对高职学生学业指导工作重要性的共识。校际队伍应积极整合资源,协力凝练特色,为建设高素质、高质量、高水平的校际队伍,为促进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不懈努力。

3.2 明确学业指导制度建设与模式

(1)完善和创新学风建设制度和日常学生管理制度。及时修订相关学风建设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制度是落实指导工作的关键和基础,如“早读制度”“请假制度”“课题考勤制度”“班级及宿舍建设制度”“外语寝室制度”等,充分利用制度化建设对学生学习形成要求和规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律性及班集体的共同约束,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创造良好的班级和宿舍学习环境,为打造“内循环”的学习生态系统创造基础条件。

(2)建立长期追踪、指导反馈、服务评价等机制,不断改进指导工作质量,构建学习共同体。辅导员在学生学业指导工作过程中应聚焦学生学业过程痛点,通过讲座、问卷、访谈等形式收集整理学生关注的学习问题,通过“一对一”“1 +N”“答疑平台”“小组辅导”等途径及时回复学生学习热点、难点、痛点问题,同时将问题反馈给任课老师和班主任,必要时家校联合共同解决,与课堂教学、家庭教育同频共振;进而要求指导服务对象、任课教师、班主任、家长等对指导工作进行反馈和评价,并通过收集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调整和改进,形成“指导-追踪-反馈-评价-调整”的指导工作闭环。

(3)加强学业指导工作中形成育人实效。在学生工作模式方面,辅导员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三全育人”工作理念,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探索以“345”为基础的学生工作模式(“345”即“学生-宿舍-班级”三级覆盖网,“辅导员-班主任或德育导师-专任教师-其他老师”四级教师队伍力量,“课室-食堂-图书馆-办公室-其他校园场所”五个校园硬文化场所建设),着力融合各方育人力量和方式方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全力提升学生素质;在学生学业指导培养成果方面,辅导员应充分发挥外语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和优势,不断推进育人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努力构建融学业指导与综合培育为一体的育人体系,打造基于专业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基于创新驱动的创新型人才;在学生培养情况方面,辅导员应结合高职院校外语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最终将学生培养成为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娴熟的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学生不仅要掌握外语类、外贸类的基础理论,而且还要通过相应的与外语专业相关的技能等级考试。如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日语等级考试等专业技能证书。

此外,通过研究、实践、理论的形成和成熟,可探索和运作“线上工作室”视频号,通过视频号制作相关学生指导视频和作品,向学生传递有声有色的学习材料和有关知识;建立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工作细则和管理制度,基于外语类专业学生学业指导案例,辅导员在学业指导中的工作机制,影响学生学业学术的内外部因素研究和促进手段,利用微信公众号、钉钉、抖音、B 站等平台,探索创新学业指导的信息智能化和全面覆盖化。

3.3 明确辅导员学业指导工作的主要内容

学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长期性的系统工作,通过对有不同层次需要的学生在学业发展、学业规划、学业困惑、专业选择等方面给予专门的指导,做到专业系统,因材施教,个性化分类培养。[3]学业指导的核心和本质是育人工作,与专任老师的课题学习与授课有着异同之处,更注重在学习态度、方法指引、提供帮扶等方面。辅导员是“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需在学生学业问题上发挥“三全育人”的重要力量,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充分利用专业知识和平台指导,参与学生专业学习指导,抓好学风建设,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育人目标。[4]

(1)学风建设。学风建设一般包括学生专业指导、学习目标与方法、学习兴趣与氛围、学习纪律与文明素养等建设内容。辅导员应通过以班级为单位的学风建设,以宿舍为单元的“寝室文化”建设,以个人为基点的“榜样引领”建设,构建善学上进的学风环境,建设良好循环的学习生态系统。同时,通过融合学生个人特性、集体发展特点、内外部影响因素,梳理学风建设中的关键要素和内容,构建可供参考的高职外语专业学风建设模式(图1)。通过学风建设,使学生形成自觉自律、自控自省、自信自强的学业态度,发挥自我教育的实效性,弥补第一、二课堂学习外部灌输的不足。

图1 学风建设框架图

(2)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业方案。辅导员应指导学生制订中长期学习计划,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形成一系列学生个人成长优秀案例;同时建立“一人一档”制度,熟悉和了解学生具体情况,针对学生实际采取引导和帮扶措施。[5]如通过关心和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采取谈心谈话约谈制度,帮助学生寻找问题症结,落实学业帮扶措施,激发其学习兴趣,端正其学习态度,促其学有所成;最后进行学生“个人档案”整理,形成学业指导相关案例材料。

(3)梳理学业指导问题。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大背景下,学生从在校学习转在线上课或混合式学习模式,对其学业学习造成相应困难。辅导员在工作中应通过结合新时代大背景和研究实践经验,梳理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各个阶段中遇到相关学业问题的可能性,列出各层次各阶段学业指导要点和要求;同时,结合学生专业实际和具体实施,充分利用学生入校后的每一个学业指导问题,归类共性和个性问题,进行过程指导创新和成效导向,形成卓有成效的育人方式。

(4)加强高校班级建设。结合外语类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班级建设、寝室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学科特色与学生实践,在学生专业学习、竞赛指导、实践工作等方面策划,具有外语特色的学业指导案例和作品,引领和辐射其他专业类学业指导。同时,通过举办富有针对性的主题班会以及与班集体交流活动,积极培养学生学习榜样,利用激励手段,关注班级特殊个体,以推动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

(5)融合资源协同育人。辅导员应以“三全育人”引领为理念进行学业指导教育理念创新,为更好地拓展教育教学空间和资源,完善教育教学服务工作,在常规学业指导工作的基础上针对专业实际的特殊性,构建特色鲜明的育人模式;同时,辅导员在学业指导工作中应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特色人才需求的导向定位,更好地实现特色人才培养和区域经济建设需求的衔接,加强各方资源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真正打造创新创业创造型人才。融合资源协同育人,应做到有理念、有团队、有体系、有内容、有措施,实践内容丰富,涵盖了理论、实践、专业认知等,方能实现“三全育人”“三年不断线”。结合“职教20 条”推动和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措施,实现人才与企业、行业有效对接,在学生学业、实习实践、就业创业中有效检验育人成效。

学风是学校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原则的综合体现,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它反映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和全面素质。[6]高职外语类专业学业指导工作有助于辅导员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引导学生以完成学业为导向,同时在指导工作中融入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勤学奋进、爱党爱国、追求卓越;此外,有助于辅导员对该领域的经验总结和交流分享、校际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优质育人资源开放共享,真正打开高校学生学业指导工作新生态。

猜你喜欢

外语类学风学业
艰苦的学业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外语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青岛工学院应用实践小学期为例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心理辅导促进高校学风建设探讨
外语类院校全口径PGT英语学习模式研究报告
构建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量表分析
建立高校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