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元素教学设计探索
2022-06-30王长中
□李 娟 王长中
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实施“十大育人”体系,其中,“课程育人”排在第一位。这里的课程育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其课程思政,即高等学校通过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方式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1]。实施课程思政既有利于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又能够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同时也能够实现“三全育人”思政教育目标[2]。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分支之一,也是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3]。学生学习社会心理学,以了解自己,认识他人,理解社会特性以及生活的意义,这对实现爱国、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人际关系等有着非常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4]。另外,通过参与式教学方式和案例教学,也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1]。因此,本文将以社会心理学课程为例,对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中所包含的思政元素进行初步设计。
一、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设计
(一)教学主要内容。本文主要以侯玉波教授编著的《社会心理学》第四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为主要教学内容,该教材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和北京大学优秀教材,是作者二十五年社会心理学研究和教学生涯的学术成果。全书共十二章,其中第一章和第二章分别介绍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简史,以及社会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基本理论和研究过程和方法;第三章到第六章简述自我、社会认知、社会行为、态度与偏见;第七章到第九章讨论了人际吸引、亲密关系、爱情和中国人的人际关系、社会交换和社会影响、团体概述、团体领导、团体内部沟通和决策;第十章到第十二章简述了与健康相关的概念、压力、应对方式、文化心理学概述、文化心理学研究主要研究领域和对中国文化的分析、积极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内容以及与人类幸福。同时,该版本教材向读者推荐了延展阅读的数目以及一些经典的学术论文。
(二)思政元素的融入设计。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对教学主要内容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了挖掘和提炼,具体见表1。
表1 思政元素融入设计
如表1所显示,根据教学内容,挖掘其课程的思政元素。比如,在绪论这章节内容中,在涉及社会心理学历史孕育期,可以引用,如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对社会的知觉和评价是相对的,以及“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孔、孟、荀创立和发展儒家学说的过程就是一个彰显文化自信的过程[5];在社会心理学理论和方法这教学内容中,通过对研究方法的讲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通过对伦理问题的讲解,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二、教学方式与思政元素的融入设计
(一)采用参与式教学方式。什么是“参与”?不同研究者给与了不同的解释。综合相关研究,归纳为两个方面:从个体角度看,参与是个体与其他个体和群体之间的互动和影响,以及在活动中的投入状态;从群体来说是指所有参加活动的人的总体投入状态;从权利来说每个人都享有平等学习和表达的权利,有机会与人对话,自愿的平等互动的行为。
参与式教学方法没有固定的形式,它是多样性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所具备的条件即兴创造[6]。参与式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方法,是有组织有计划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7]。本课程以参与式教学方式为主,以小组形式开展。
2.教师角色。参与式教学,除了课桌摆放发生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本课程采用参与式教学,结合课程的内容,教师通过情景创设、案例教学、视频等活动,引导大学生了解自己、认识他人、理解社会特性和生活意义,在与小组成员交流和分享观点时,能够产生新思想,提高认识高度,以实现自我的完善。所以,参与式教学的课堂教师角色是组织学生探索未知的领域,是课堂的组织者、协作者、促进者、协商者和话筒的传递者,也是其主导者。
3.学生参与度。学生的参与度,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学生对教师授课内容的注意程度和思考深度。因此,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授课内容必须经过精心的设计,在阐述分析某个问题之前,会事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相关问题让他们在小组充分讨论,在讨论之前,教师会制定出相应的规则,比如,小组每个成员都要说出自己的观点,小组组长其中的一项任务就是确保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必须说出自己的观点——观点是否恰当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说出了“你”的观点。
学生在分享和交流观点时,其实就是在主动建构知识意义。与老师、同学之间进行合作和交流,不仅可以拓宽视野,而且能够帮助自己重新建构知识,同时在合作和交流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人际交往方式、合作方式,能够换位思考,尊重他人观点[8]。
(二)案例教学。根据社会心理学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本课程采用了案例教学方式。比如《社会心理学》第二章中所涉及的“利兹为什么会开枪”这个案例。当学生分析此案例,可以让其他学生提出相关联的问题,引导和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大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一定程度上可以锻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整理资料,从而提高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案例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能为大学生拓宽视野搭建平台,在小班教学中很占优势。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情绪、心态和动机,把学生的手和脑从手机上解放出来,而且还能激发大学生好奇心,培养大学生自学能力、研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三、课程教学效果及反思
教学效果怎样,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不同的教师会有截然不同的评价。教学创新效果所带来的影响有时是隐性非显性,长时性非短时性,也可能要在某个特殊情景才能显现。
《社会心理学》课程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其教学效果显著。该课程不仅在学校教学范式改革荣获优秀,也达到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比如在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和自学程度方面,通过参与式教学方式,围绕主题,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尤其是在对其他小组或他人的观点进行批判性意见,提出自己的观点时,会引起更大范围的讨论,对问题的看法远远超过了预期的深度和广度。另外,在观点的碰撞中,不同观点的学生为印证自己“正确性或合理性”会查阅大量的有关资料,学生课堂之外的研究意识、探究意识,自学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同时,学生学会了尊重他人,有独立的判断能力,不盲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