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的“愚公”
——记全国劳模、中铁十九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工程师李绍杰

2022-06-30石海芹

工会博览 2022年6期
关键词:胡麻愚公难题

□本刊记者 石海芹

兰渝铁路胡麻岭隧道位于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与定西市渭源县交界处,全长13.61 公里,穿越一座水库和一条河流。隧道有3.25 公里穿越第三系饱和富水粉细砂地层,形成众多大小不等的水囊,受施工扰动的影响,围岩液化十分严重,突水涌砂等安全隐患突显,被国内外专家定性为“国内罕见、世界难题”。

讲责任、敢担当、不服输的李绍杰,是中铁十九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兰渝铁路胡麻岭隧道总工程师,从业30 年以来,他始终奋斗在施工一线,舍小家,顾大家。面对“国内罕见、世界难题” 的兰渝铁路胡麻岭隧道,他身先士卒,带领团队历时八年,终于攻克了这个世界难题。

40 多岁年纪的李绍杰已经是满头白发,看上去与实际年龄极不相符。有人说:“李绍杰是一个工作狂、拼命狂,为攻克胡麻岭隧道付出了太多,也牺牲了太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017 年6 月19 日,随着施工人员的一片欢呼声,兰渝铁路胡麻岭隧道终于完成了8 年的艰苦跋涉,迎来了全面贯通的激动人心时刻。李绍杰和他的伙伴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每个人都禁不住热泪长流。至此,连接祖国西南和西北的铁路大动脉兰渝铁路终于为实现全线通车做好了准备。通过兰渝线可直接从兰州到重庆,全程可缩短距离近700 公里,运行时间节省约11 个小时。兰渝铁路全线贯通给沿线13 个国家重点贫困县、4 个省级扶贫重点县送上了一份最珍贵的礼物,为国家脱贫攻坚战奉献了一份力量。然而,为了准备这份珍贵的礼物,李绍杰和他的团队却花费了八年的时间。

李绍杰带领团队研究施工方案

胡麻岭隧道的特殊地质属于典型的软土隧道,与硬岩隧道不同,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塌方变形,甚至造成人员伤亡。2011 年8 月,胡麻岭隧道距离贯通仅剩173 米的时候出现了难题,成为了兰渝铁路全线贯通的“拦路虎”,这173 米的距离耗费了李绍杰团队整整六年的时间。

为了打通隧道最后173 米,项目部先后邀请了许多国外专家研究解决方案,尝试了一系列解决方法但都以失败告终。一位德国专家从胡麻岭隧道撤离时说了三个字“不可能”,并断言“人类不可能在这种地质中打隧道”。从那时起,李绍杰就意识到,中国人的问题还得咱中国人自己解决。

面对大自然的严峻挑战,李绍杰从不服输、不言放弃,身为总工程师的他深知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富水粉细砂地质,在国内外隧道施工中没有先例,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这一世界难题只能靠施工技术人员一点一点摸索、试验。他没有被这从未遇到的困难所吓倒,而是更加坚定了攻克“世界难题” 的信心和决心。越是困难越向前,李绍杰率领科技攻关小组,查阅了大量资料,不断分析国内外同行先进做法,针对隧道水害的产生机理、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找出了变化规律,尝试不同的施工方案。

在李绍杰的带领下,他的团队研究制定了CRD 六部和双侧壁九部工法施工,运用超前支护和加固措施减小或避免围岩变形,尽快使支护结构闭合,按分部顺序采取分割式一块一块地开挖,边挖边支撑以确保安全。粉细砂岩层松软,就往岩层里注入化学药水,固化它;岩层里有水,就想办法抽水排水。这些项工法以其科学性和适用性,有效解决了富水粉细砂地质条件的施工难题,为攻克胡麻岭隧道奠定了基础。

这些施工方案说起来复杂,做起来更难,在每延米多达135 道工序中,在恶劣的作业环境下,李绍杰用技术创新助推管理创新,通过交叉、平行流水作业,科学安排工序,合理调配生产资源,千方百计提高施工进度,使得隧道才得以一寸一寸地向前推进。在李绍杰的带领下,30 多名工程师最终尝试摸索出一套适合胡麻岭隧道施工的中国技术,世界难题很难,但是李绍杰依靠自己和团队的力量和智慧,硬是把这道难题解开了。

身先士卒,以身作则

胡麻岭隧道施工难题无时不在,施工风险无时不在,安全隐患无时不在。尽管对各施工现场了如指掌,但他仍不放心,白天都要到各作业现场“察岩观色”,夜间潜心研究施工方案,每天来回穿梭于各洞口施工现场,指导施工,帮助解决技术难题。

李绍杰带领施工团队勘察现场(右三为李绍杰)

2014 年11 月,7 号竖井正洞开挖过程中,临时仰拱出现管涌现象,他果断调整施工方案,采取下挖涌出泥砂,预埋滤水管,用中粗砂换填后混凝土封闭,利用滤水管泄水将水压降低,从而保证了掌子面正常施工。由于隧道内伴有突水涌砂,隧道内外温差大、湿度大,李绍杰整天一身水一身泥,有时即使是汗水、泥水浸湿了衣裤也顾不上更换。而且,工作压力十分艰巨,艰苦的工作环境让他在身体上和精神上经受着双重考验。他小病忍,大病扛,导致他的腰脱愈加严重,有时站都站不起来,感冒发烧更是家常便饭,先后3 次患重感冒高烧至40 度。项目经理让他住院治疗,他也仅仅是吃点药后仍坚持到现场研究施工方案,解决施工难题。

然而,李绍杰并非钢铁之驱,更非铁石心肠,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更懂亲情之人。特别是父母妻儿患病、逢年过节时,更加思念亲人、更加想念亲人。工作30 年的时间里,他将80%时间用在工作上,15%的时间用在学习上,5%的时间留给自己陪伴家人。但为了抢工期、保进度,破解施工难题,他选择了舍小家顾大家。为了祖国的建设事业,他冲锋在前。他这种对工作极端负责、高度敬业的精神为基层干部特别是技术人员树立了榜样,也深深地感染了一线职工。

李绍杰在胡麻岭隧道出口

李绍杰是一个敬业者,讲责任、敢担当、不服输,为攻克胡麻岭隧道特殊地质条件施工难题,在工地是没日没夜地忙碌着。根据多年施工积累的经验,他潜心研究挑顶方案,带领团队先后研究制定了《四号斜井垂直正洞小导洞逐步扩挖挑顶法》等一系列先进工法,被设计院和兰渝公司采用,胡麻岭隧道两个斜井挑顶一次成功。功夫不负有心人,李绍杰带头研究的《超前辐射状降水通道系统》等4 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授权。

一条隧道,四面黄土,八年时光。与胡麻岭隧道战斗的3000 多个日子里,李绍杰和他的团队解决了胡麻岭隧道“豆腐脑” 中打洞的施工难题,填补了国内特殊地质条件下隧道施工的技术空白。他让隧道掘进技术矗立为行业的高度,外国专家眼中的“不可能”,在中国人手中变成“可能”,展示了中国力量、中国智慧、中国技术,展现了新一代祖国建设者不怕困难、敢为人先的宝贵品质。

再出征,奋斗永远在路上

道虽通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30 年来,李绍杰凭借着对祖国建设事业的执着和热爱,再次出征施工一线,他将面对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难题,更要面对疫情防控带来的巨大压力。

2019 年,李绍杰组织创建“李绍杰创新工作室”,吸收青年技术骨干,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以开展科技创新、技术攻关,解决施工生产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为导向,挖掘、培养青年技术骨干为目标,以老带新做好“传、帮、带”,培养更多爱岗敬业、业务精通、创新钻研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青年人才。

如今,李绍杰依旧坚守在施工的最前线,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为祖国的基建事业贡献他的智慧和力量。忙碌的施工现场,满头白发的李绍杰只是成千上万祖国建设事业劳动者中的一员。但正是因为有了成千上万的李绍杰,中国的路通了,中国的桥通了,中国的百姓富了。

猜你喜欢

胡麻愚公难题
借调难题
现代愚公
胡麻高产栽培技术
优化胡麻胶提取工艺的研究
难题大作战
地表深井降水在胡麻岭隧道施工中的应用
无言的丰碑——记中铁一院胡麻岭隧道设计科研攻坚战
巧解难题
谁更应当“愚公”
愚公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