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高中整本书阅读中的运用
——以《乡土中国》为例
2022-06-30田汀
■田汀
思维导图(Mind Map)是由英国著名教育学家、脑思维专家型学者东尼·博赞(TonyBuzan)创建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它依照大脑的思维方式,借助文字、线条、颜色、图形等要素形式,将纷繁复杂的信息以形象直观、高度组织、便于记忆的可视化图形呈现出来。“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信息与知识整理工具,一种激活知识存量、激发思维能力提升的可视化工具”。借助用思维导图的方法阅读一些人物关系复杂、故事线索繁复、概念表达纠缠的文学作品,可以让阅读变得轻松和高效。对学生来讲,通过整理和绘制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帮助学生快速地阅读和整理信息,打破传统意义上的阅读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对老师来讲,思维导图能够关注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阅读感受,从而做到以问题为导向,帮助学生高效阅读。
一、思维导图在《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阅读前准备
在阅读之前,设计一个表格,明确首次阅读目标和学习任务单,以问题导向的方法让学生要做到心中有数。
学生在看到目标的时候,为学生的阅读指引方向、为学生提供进行全程知识框架的搭建工具,有效挖掘学生的阅读潜能,提升学生的思维效率。学生在初步阅读的过程中用思维导图呈现出初步阅读成效:
2.思维导图在课堂上的运用设计
思维导图的设计和绘制也是学生进行创造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做为中学生,他们拥有广阔的想象空间,一边阅读一边进行大量的思考和想象,在思考和想象中根据自己的爱好设计符合条件的思维导图,以此培养阅读思维能力,从而改变学生机械式、碎片式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高效阅读习惯,在字里行间中理解作者的思维线索,在章节转承中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在自我代入中把握作者情感倾向。
思维导图在整本书《乡土中国》阅读教学课堂中,将阅读的主要概念用一种可视化的方式展示出来,简明扼要地表达出文章概念的逻辑关系,将概念的相关性和地位呈现出来,帮助学生领会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相关概念问题设计:乡土社会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在明确文中概念以后,可以开展个性化的阅读和协作阅读,促进学生阅读知识库的构建和阅读意义的生成,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思维导图为学生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突出了文本章节的重点、难点。
阅读任务设计2:如果如果要设计一个中国的“乡土社会”展览馆,你会设计哪些展厅?需要哪些展品(配上简介)?先后有什么讲究?
展厅的设计,涉及“先后”和“大小”的问题。预设学生会以书本章节为单元。提示学生按照某一主题,对章节进行归类。譬如可以按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板块,依次设计展厅。课堂上学生呈现出了下面的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入交流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向更高一层迈进,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构建自己的阅读理解,成为文本阅读的探究者。学生自助构建、完善思维导图的过程,也是自主探究、内化和提升的过程。在具体实施中,课堂上小组集体绘制的思维导图任务可同可异,可以相互补充,以此开展对《乡土中国》的解读、研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展示学生提出的若干问题,小组合作用思维导图解决问题。完成两个目的,一是能够探索问题,二是高质量解决问题。
思维导图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也是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得到发散,能够构建自我对文本的知识体系,同时形象化的表达能够带动学生的联想,对全书有深入了解。他们也不再满足于文章“说了什么故事”,不再满足于阅读带来的“有趣”,而是能够理解“故事背后的社会”,能够在字里行间中学会“感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提出的问题,在思维导图的指引下,通过细读文本解决问题,以此实现“了解—看懂—理解”的过程。
3.课后问题设计
设计阅读《乡土中国》课后“阅读问题”让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解决问题。可以提出这样的探究性问题,要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提出对策:如果你是当地政府负责该村拆迁安置的负责人,为了完成拆迁工作,可以使用哪些策略?面对复杂的拆迁补偿协议,汪文华对是否接受该协议感到不知所措。如果你是汪文华,可能有哪些应对策略。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对整本书进行了比较具体的学习,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学生理解了包括概念,逻辑思路梳理,重点问题分析讨论。老师和学生都能享受思维导图带给大家的高效、快乐的思维方式,学生之间用思维导图进行交流展示,使得表达和传递更加有条理,更加高效。通过学生对可视化的展示,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对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文本所包含的深刻意蕴探索深度,老师需要适当地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整本书阅读,不仅是要对全书的内容有一个宏观的了解,而且要对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价值观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对文中的内容有深层次的了解,最后还要学以致用,在能力方面要有飞跃和提升。
三、思维导图在《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中的运用反思
思维导图的构建一定是要在学生对《乡土中国》中概念内涵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要在深入阅读的基础之上准确把握文章结构,理清各种逻辑关系。同时,学生在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心概念和层级要表明清楚,在思维发散的过程中要有适当地补充。在实践中,老师要将学生的阅读体验放在首位,老师以其全面的知识要素、缜密的逻辑思维,时刻了解学生最真实的阅读状况,适时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
总之,思维导图对于整本书阅读中学生思维的构架有着长远的价值,整本书的个性化阅读,要求学生具备个性化阅读的品质,加上思维导图多样化的形态,可以反映大脑的思维火花,并用可视化的结果呈现,能体现出对文本解读的深入性、逻辑性和灵活性。学生和老师在不断的探讨和交流的过程中,思维的火花得到了碰撞与升华。
[作者通联:北方民族大学附属中学]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后,各地积极推进“双减”政策落地,取得明显成效。“双减”不仅是教育系统之事,更是全国、全社会重要之事,是从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角度作出的重大政策安排。我们要跳出教育,从更高站位、更宏大视野深刻理解“双减”的重大意义,树立“双减”是全社会之大事的鲜明导向,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双减”的社会动员、落实好“双减”的社会责任,确保“双减”工作得到系统推进。
我们要深刻认识“双减”的重大意义。
从人的发展角度看,“双减”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体的发展,更是影响国民的生息繁衍、关系中华民族的千秋大计。在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在武器和物资保障远远落后于敌人的情况下取胜,靠的是必胜的信念、坚强的意志和钢铁般的身体。一系列实践证明,在国家、民族之间的竞争中,起决定性因素的是人,是人的精神、能力与素质。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令人担忧,近视率、肥胖率居高不下,多项体质指标检查结果不理想,意志品质有待磨砺。一个人身体素质不好,既影响自己的生活与工作的质量,也对家庭和后代产生不良影响。若一代人如此,则影响一个民族的繁衍。因此,在新时代不光要优生优育,还要优养优教,把广大青少年从繁重的作业和培训负担中解放出来,加强身体锻炼,磨砺意志品质,度过金色童年。
从社会治理的角度看,“双减”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一段时间以来,培训机构遍地开花,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助长了中小学校“抢夺优质生源”违规招生等不良风气,扰乱了教育正常发展秩序,破坏了教育生态。部分培训机构甚至被资本绑架,通过不正当竞争获取利益,侵蚀社会公平正义。“双减”的根本是从源头上遏制“掐尖”“刷题”等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不能让“抢跑者获利,遵守规则者受伤”。因此,落实“双减”,必须树立正确的质量观,构建良好教育生态,营造良好和谐的人才成长氛围,以强有力的治理措施整治培训机构乱象及其对学校教育产生的不良影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让广大学生对学习、生活、社会充满希望。
从改革逻辑的角度看,“双减”是推动教育领域重大改革落地的关键一招。我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在教育领域的诸多改革中,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是最核心的环节,也是最不易攻克的难关,这需要我们找到改革突破口撬动整体改革。“双减”正是从小切口介入进而牵动全局的重大改革。因此,当前需要从创新型人才培养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视角审视“双减”的实践价值,引导各级党委、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家庭乃至全社会形成思想共识。另外,“双减”将在课堂教学、作业设计等方面对教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这就要进一步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唤醒教师的教育情怀,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以“双减”反推教师发展,以教师发展促进育人模式的转变。
——范卿泽、赵文朝,《中国教育报》2022 年05 月26 日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