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初中古典诗词教学创新路径
2022-06-30郭巧莉
■郭巧莉
初中阶段的古典诗词教学,处于基础教育的中间环节,可以在1~6 年级完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基础上,借助信息技术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机能,让学生真正达成“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的目标,深入感悟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提高审美能力,为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一、借助信息技术实现意象展现
中国古诗词注重“象外之意”的构建,《历代诗话》中就说:“凡诗恶浅露而贵含蓄,浅露则陋,含蓄则令人再三吟唱而有余味。”也就是说,在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要高于直白、开放的表达方式。从文学角度上来说,意象的构建可以将诗词作品提升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地步,让读者在品鉴诗歌作品时能感受到话外之意。但从学习角度来说,意象的构建却提高了学生的理解门槛,导致学生在想要解读诗词作品的思想主题及核心含义时出现“不懂其文、不知其叙、不解其意”的尴尬情况。理解诗歌的弦外之音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而作为学习者,学生恰恰缺少这样的积累。为了缓解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让其成为帮助学生高效理解诗词意象的工具。如《夜雨寄北》的学习。这首诗的作者李商隐生活于晚唐时期,此时的唐朝已经日渐衰败,不复盛唐荣光,而作者因为牛李党争而心灰意冷,最终接受地方节度使柳仲郢的邀请前往四川任职。因而这首诗明面上写的是与居住在长安的妻子分别,但其中也别有“象外之意”。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在创作这首作品时的情绪和抒发的情感?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借助教材注解感知诗篇的内容;然后利用网络平台给学生播放有关晚唐时期社会环境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到诗人所处时代的特殊性,以及这样特殊的环境对他诗词创作的影响,之后将视角从时代切换到作者个人的介绍。这种由宏观如微观的切入除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外,也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背景知识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历史环境的大视角和作者个人的小视角去窥探作者的创作心路,并更好地理解诗词中散发的愁闷、孤寂情绪和思念、惆怅的情感,从而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体会到作品所传递的象外之意,感受及体验诗篇中巴山、夜雨、秋池、西窗和烛这些意象所蕴含的情感。
二、借助信息技术创造诗词意蕴
信息技术的最大特点便在于其即时互动性。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空间被极大的扩宽。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利好这种扩充优势,让学生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自主操作,依靠信息技术的引导能力自己挖掘诗词含蕴、探求诗词内涵、创造诗词意蕴。
如在学习《天净沙·秋思》这首作品时,教师便可以让学生将手中的智能端设备利用起来,用网络提供的绘图软件、GIF 制作软件等工具根据诗词中所描述的情形进行图画创作,同时配合诗词所勾勒的情境氛围设计小短剧,最终以flash 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在此过程中,学生是诗词的二次创作者。在二次创作中,学生需要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这就促使学生在不需要教师要求的情况下主动去和作者共情共鸣,在精神世界上形成桥接,从而感知到作者隐藏在“枯藤老树”下的悲情情感,实现了创作融情。学生越创作,对诗词的情感融入度越高,学习感受也就越深刻。同时,这种二次创作活动,可以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其教学效果除了显性的体味诗篇的情感,还会让学生收获更多隐性的学习潜能,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又如对《观沧海》这首诗的教学,可以在学生熟知课文的基础上,截取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面对浩渺沧海吟诗诵怀的画面,利用录频软件组织学生进行配音录制大赛。电视剧宽广雄壮的画面、演员威武凛然的气概营造了身临其境的诵读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感知情绪,加深对诗词意蕴直观且细腻的感受。
三、借助信息技术构建立体感知
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和了解有听、看、触、闻等几种方式,而在常规场景教学中的场景互动只用到听和看两种,VR、AR 等先进技术设备支持下的教育场景会用到听、看、触三种,即除此前所说的用播放视频或者软件绘画等方式来感知诗词意境外,学生还可以用触摸的方式去体验和感受虚拟场景的交互性。这种符合初中生特点的手段可以为他们建立更直观的课堂学习环境。
触摸是增强学生学习体验,保持学生专注力的要点,在接触事物对象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将关注点放在自身操作以及操作所得结果上,故通过在虚拟场景中增添交互物件,让初中生在听、看之后在亲手操作,亲自互动,这种诗词教学模式会令学生的代入感大增,也能解决初中生学习专注性差、注意力易分散等毛病。古诗《春望》,这首诗的意境和主题思想为“战乱年代下对和平盛世的期待和对山河重建的期盼”,初中生对概念的剖析能力和感知能力差,对文字描述所传达的信息接收有限。为了增强教育成效,教师就可以构建如图1 所示的感知框架,让学生观察信息软件所构建的立体场景,然后借助软件技术选取自己的个人形象,并粘贴到场景内,将学生自身形象和诗人形象交织到一起,让学生身临其境感知战乱年代下,平民百姓所经历的苦难,以及对美好盛世的祈求。
图1 可视化场景互动形式
这种做法解除了文字描述带来的画面限制性,学生即作者,作者即学生,彼此为一体,课本文字描述所带来的隔阂也因此被消解,学生在扮演作者的过程中,可以用自己的情绪表达去体会诗词中所构建的战乱年代混乱无序的社会氛围,并感受作者对国家重建、山河复明的渴望。这样一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必再耗费过多精力进行讲解,形象化、一体化的课堂互动模式会将学生拉进到文本氛围内,学生即故事的表演者,学生即情节的推动者,学生从旁观者角度站到了当事人位置,学生所拥有的课堂主动权以及学习能动性被大大增强。
再以《行路难》一课为例,教师在教学本课前,可提前制作相关课件,选择一段专门对本诗作者进行介绍的动画,让学生赏析诗中好字佳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把诗词相关的场景符号展示给学生,询问其对本诗的作者是否了解,然后放一段和李白相关的动画片,播放完动画后,再为学生讲述作者创作本诗时的心情如何及其所表达的情感,要求学生认真听讲,之后再让学生自己操作软件,自主进行诗词背景素材的选取和观察,从而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性,并增强学生对诗词意境的感知能力。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改善传统场景教育中场景展示静态化、教师切入突兀化、学生主权不足等弊端,让诗词教学更生动、更灵活。此外,各项技术的运用也能弥补初中生感知能力上的缺陷,将对于初中生而言相对抽象的知识概念以更为简单和有趣的方式表达出来,初中生在学习这些知识内容时能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内核,增强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个人素养,从而得到健康全面的发育成长,实现自我文学素养和个人修养的充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