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拿点穴法联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2022-06-30郑朝柱王钊金晓露刘彬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10期
关键词:点穴肌张力偏瘫

郑朝柱 王钊 金晓露 刘彬

脑卒中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病机主要是脑内因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栓形成,使得局域性脑血容量降低情况发生,引起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及坏死发生,神经组织也出现不可逆的损伤[1]。脑卒中患者由于神经功能损伤,常常合并各种后遗症状,在后遗症发生后容易合并一定肢体偏瘫情况。脑卒中偏瘫使得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缓慢,这给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造成巨大影响,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因此需应用良好的治疗方式[2]。临床中对脑卒中偏瘫主要是应用康复治疗方式,该方式主要通过药物配合康复锻炼,使得肢体功能恢复,改善偏瘫肢体功能及提高生活质量[3]。推拿点穴是中医经典治疗方法,应用该方法主要可调和气血及缓解痉挛,改善关节功能及促进运动模式的重塑。本次研究纳入85 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采取推拿点穴法配合康复治疗对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2021 年1 月收治的85 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相关诊断标准[4],并且均经CT、磁共振成像(MRI)证实,均存在肢体偏瘫情况;②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并且有正常沟通交流能力;③患者本人或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②合并恶性肿瘤疾病患者;③精神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患者;④依从性差或者中途退出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43 例)与对照组(42 例)。实验组男26 例,女17 例;年龄48~82 岁,平均年龄(62.13±7.28)岁;发病部位:基底节22 例,脑皮质10 例,丘脑6 例,脑干5 例。对照组男24 例,女18 例;年龄50~82 岁,平均年龄(61.99±7.31)岁;发病部位:基底节20 例,脑皮质10 例,丘脑7 例,脑干5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应用单纯康复治疗方式,具体是给予患者应用甘露醇静脉滴注降颅压,应用右旋糖酐扩容,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处理等。此外指导患者进行各项运动锻炼,具体如下:①体位变换。定期更换患者体位,每隔2 h 给予患者翻身1 次,维持各肢体在功能位;②偏瘫肢体关节被动活动。指导患者做肩关节前屈外展、外旋活动,肘关节进行伸展及前臂旋后工作,腕关节背伸及手指屈伸,拇指外展;③平衡功能练习。将患者偏瘫一侧的肩胛带适当提高,保持肱盂关节外旋外展,若患者躯干获得一定控制能力应多方位推拉处于坐位姿态的患者,提高患者平衡功能;④日常生活能力训练。主要是进行穿衣、洗漱、大小便、刷牙等练习,在进行生活能力练习时应尽可能让患者自主训练,可让医师与家属在一旁进行协助;⑤步行与上下楼梯练习。在进行训练时,需要重点加强对偏瘫一侧肢体的负重练习,对膝关节屈肌的功能练习。对于患者的训练指导安排康复理疗师指导及辅助,同时给予患者积极的安慰与鼓励,激发患者主观能动性,训练频率为5次/周,1次/d,30~40 min/次,持续干预3 个月。

1.2.2 实验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推拿点穴法治疗,具体如下:对患者上肢选取曲池、手三里、上廉等穴位,下肢则取环跳、委中、阳陵泉、丘墟等穴位。在进行推拿点按时,采取的方式包括拇指点、按、揉,对各个穴位均点按30 s,各穴位点按2~3次,点按力度具体以患者可耐受为宜。针对偏瘫一侧上肢外旋肌、伸肌运动点借助滚法、拿法、揉法等方式推拿,而下肢推拿部位为踝背屈肌、足外翻肌运动点,这样主要起到疏经通络及行气活血的目的。此外在手法处理上,也应根据肢体痉挛情况对手法力度进行适当调节,待患者完全放松对偏瘫侧肢体及关节进行活动。推拿频率为5 次/周,1 次/d,30 min/次,持续3 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上肢肌张力及临床疗效。

1.3.1 肢体运动功能 应用FMA 评价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该量表包含上、下肢两方面的评分内容,其中上肢评分总分为66分,下肢评分总分为34分,量表总分为100 分,分值越高表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越好。

1.3.2 上肢肌张力 使用MAS 评价患者上肢肌张力改善情况,将肌力分成0~4级,级别越低表明肌张力越趋于正常,安排专人负责对患者肌张力的评价。

1.3.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偏瘫情况消失,肢体功能基本复常;有效:偏瘫症状有所减轻,肢体功能部分恢复正常;无效:偏瘫情况与肢体功能未见改善或者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上肢肌张力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上肢FMA 评分、下肢FMA 评分、上肢MAS 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肢FMA 评分、下肢FMA 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上肢MAS 分级低于本组治疗前,且实验组患者上肢FMA 评分、下肢FMA 评分高于对照组,上肢MAS 分级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上肢肌张力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上肢肌张力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0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突然发生并且发病后进展迅速的脑缺血或者脑出血性疾病,该病是中国居民第一死亡原因[5]。对脑卒中患者而言,因为神经功能缺陷,常出现肢体运动功能异常及肌张力异常,因此使得大多数脑卒中患者常合并偏瘫。对于脑卒中偏瘫而言,在疾病的治疗上大脑的功能重塑及可塑为神经功能恢复及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机制,因此相关治疗主要目的是促进运动功能的改善及生活质量的提升。

对于脑卒中偏瘫主要应用康复治疗方式,该方式主要强调用药配合康复训练方式,具体用药干预主要是使用药物稳定患者病情,进一步借助运动锻炼的方式,通过协助患者做恢复运动练习来向大脑多次重复的发出信息反馈,使得患肢自主运动功能恢复。早期通过运动干预的方式可充分挖掘患者潜在学习及运动能力,通过患者主动配合医师进行适当患肢运动训练,调动脑组织细胞功能,激发体内神经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提高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6]。但是长期研究表明,因为疗程较长及患者依从性问题,常使得康复治疗方式在临床应用中受不同程度的限制。

本次研究探讨了在康复治疗基础上应用推拿点穴法治疗脑卒中偏瘫的效果,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肢FMA 评分、下肢FMA 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上肢MAS 分级低于本组治疗前,且实验组患者上肢FMA 评分、下肢FMA 评分高于对照组,上肢MAS分级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0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推拿点穴法辅助治疗脑卒中偏瘫的效果显著。分析原因为推拿疗法与调节气血及促进气血运行的作用,经由手法直接对体表经穴进行刺激,能促进皮肤肌肉组织营养供应,使得血液系统恢复正常,促进肿胀缓解及痉挛解除[7]。推拿方式也可通过各个关节的主被动活动解除关节粘连情况,且推拿也属于一种对本体感觉的有效刺激,可以促进运动模式变化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而在推拿疗法的基础上,配合点穴疗法,以中医辨证循经取穴为基础,起到良好的干预效果,在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中记载使用点穴疗法可起到疏通经络及行气活血的作用,并且还可以有效调节脏腑功能,且治疗方式不会引起较大疼痛,这样也使得患者容易接受[8]。应用推拿点穴法辅助治疗脑卒中偏瘫,在干预上,对上下肢体部位的取穴侧重于拮抗不同部位肌群痉挛,这样能够全方位提高偏瘫侧的肌力,抑制肢体痉挛情况以及显著降低肌张力,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从而提升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临床应用推拿点穴法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肢体痉挛情况,提升肢体运动功能,进一步改善肌张力情况,让患者尽快恢复,及早进入正常生活中,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点穴肌张力偏瘫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肌张力增高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对策
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肌张力障碍型手震颤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葵花点穴手
看清“点穴减肥”的真相
别让肌张力障碍成为健康的“拦路虎”
漫画
“葵花点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