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2-06-30张晓颖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10期
关键词:康复训练针灸障碍

张晓颖

脑卒中患者发病后常由于病理因素合并吞咽障碍。研究资料显示吞咽障碍在脑卒中患者中发生率高达45%[1-3],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患者若得不到及时治疗,则可能导致无法经口进食的严重后果[4],明显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5,6]。康复训练是目前西医治疗吞咽障碍的主要临床方案之一,康复训练包括心理物理治疗、调节进食、鼻饲治疗、吞咽技术训练等方式[7-9],但其治疗效果未达到预期要求。《灵枢》已有关于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详细记载,中医治疗吞咽障碍具有悠久历史,临床已有较多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相关报道[10,11],康复训练治疗联合中医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具有一定的效果,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自理生活能力,可显著改善吞咽障碍症状,本文对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效果进行研究,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收集2017 年6 月~2020 年10 月期间于本院诊治的80 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 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3 例,女17 例;年龄46~82岁,平均年龄(60.15±7.29)岁;病程1~4个月,平均病程(1.98±0.68)个月。观察组患者中男22 例,女18 例;年龄47~81 岁,平均年龄(60.26±6.92)岁;病程1~4个月,平均病程(1.86±0.72)个月。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12]符合吞咽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符合中风中医和西医诊断标准;患者及家属配合临床诊疗,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13]既往因严重脑血管类疾病所致的功能障碍的患者;对治疗药物过敏的患者;病情不稳定,伴有肝肾功能严重障碍或其他系统危重疾病的患者;患有严重精神类相关疾病,神志不清;处于哺乳、妊娠期女性;处于危重状态。

1.4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西医常规治疗,对患者进行vitalstim电刺激治疗[14]。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针灸治疗:使用规格为40 mm 的不锈钢毫针,针灸取穴:完骨、风池、廉泉、翳风、解语,其中廉泉穴行单侧,余穴均为双侧取穴。术时患者取坐位,完骨穴:斜刺深度约0.5 寸(1寸=3.33 cm);翳风穴:直刺1.0寸;廉泉穴:斜刺0.5寸;解语穴:直刺0.5~1.5 寸;风池穴:针尖向下,向鼻尖斜刺约1.0 寸;各穴留针30 min。1 次/d,1 个疗程为14 d,治疗2 个疗程。康复训练方法:①间接训练:对与吞咽活动相关的器官进行功能训练,包括口面部肌群训练、温度刺激、声门上吞咽、屏气发声训练等方法,提高与吞咽相关的神经肌肉的协调控制能力[15];②直接训练:主要包括调控进食体位、食团性质、进食环境、入口位置等;③代偿性训练:改变食物通过的途径,采用特定的方法与姿势,使吞咽变得更安全,主要方法有以下三种。a.用力吞咽:患者将舌用力向后移动的动作助于食物通过咽腔;b.空吞咽和点头样吞咽:当患者颈部后屈时,食物可从会厌骨处挤出,随后后颈部再前屈,被称做“点头样吞咽”,然后再做空吞咽动作,将滞留在会厌谷处的食物去除;c.转头法:通过主动或者被动的方式使得患者的头部转向咽肌麻痹一侧约70°,健侧咽部通道增大,食物容易通过食管上括约肌[16]。

1.5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临床效果判定标准[17]:治愈:恢复饮食无呛咳、可正常饮食;显效:偶有呛咳,可正常饮食;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临床症状评分标准:1 分:顺利一次性咽下;2 分:分2 次能不呛咳地咽下;3 分:能一次性咽下,但偶有呛咳;4 分:2 次以上咽下,偶有呛咳;5 分:屡屡呛咳,全量咽下有困难。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临床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3 讨论

脑卒中的病死率随着现代医疗诊断及治疗技术的发展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康复训练治疗方面仍未有显著进展,早期康复训练治疗不及时,假性球麻痹引起的吞咽障碍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营养及饮食需通过鼻饲或静脉的方式给予,不利于病情的恢复。假性球麻痹造成吞咽障碍的发病机制:颅神经病理改变会造成软腭麻痹,致其所支配的吞咽肌功能失常,延长食物在口腔-咽部-食管的时间,食管运动乏力,使口腔及咽部内压力下降,难以吞咽[17]。

临床多采用针灸、康复训练等方式进行综合治疗,疗效显著。中枢神经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摄食训练体现了康复训练治疗的原则[18],通过不断强化的康复训练,促进新的运动投射区的建立,对中枢神经产生刺激,逐渐形成发放神经冲动的作用,有利于吞咽肌功能的好转与恢复。针灸治疗通过针刺改善脑组织缺氧缺血状态,可拮抗神经细胞的抑制作用,复活可逆性神经细胞。通过针灸刺激调节大脑皮层区功能,调动脑卒中后“闲置”的脑组织神经细胞使其发挥代偿作用[12]。针灸与康复的结合促进吞咽能力的改善,修复受损的神经,提高了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运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可有效促进中医症状改善及吞咽功能的恢复,能起到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康复训练针灸障碍
为何中年婚姻障碍多
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行肺康复训练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跟踪导练(四)2
针灸
内向并不是一种障碍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家庭教育过于执着是孩子成长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