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探究

2022-06-30朱星州锦州医科大学

消费导刊 2022年11期
关键词:心理学危机心理

朱星州 锦州医科大学

积极心理学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心理学理论之一,其强调对主体积极面的调动,主张通过快乐、积极、幸福、爱等积极情绪来面对生活,并关注主体内部的内驱力与潜力,通过积极情绪的形成,主动降低或消灭心理危机的影响。

一、心理危机的内涵

心理危机,主要是指主体心理存在失衡的状况,其对于生活、工作、学习中的某些问题,无法从心理层面进行有效的调节与应对,进而导致消极情绪的出现,在严重的情况下消极情绪无法得到梳理,还会引发一系列的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等。就目前来看,当前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大学生群体已然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危机与疾病,同时造成大学生群体心理危机的出现其因素也越发复杂,高校作为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与机构,理应对此重视起来,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构建良好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主要因素

(一)自身因素

首先,学业方面。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刚进入大学校园中其实是与预期是存在一定误差的。在经过高中三年的奋斗,他们被周边人群所灌输的最多观点就是高中是最为辛苦了,而在大学中是非常轻松的,但是在进入高校一段时间后,他们也会感到大学也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学习压力,无论是专业课还是选修课,亦或是大学的各类社会实践、专业实习乃至社团活动,都与学生的思想预期产生了较大的偏差,这种偏差也会让学生在学习出现困境,如挂科或是专业证书考核失利后,会产生更为强烈的沮丧与失望,如果没有做好相关调整,很容易被这些困扰所打击,并失去对学习的信心,并进入到一种恶性循环状态中。

其次,人际方面。人际交往出现问题以及情感方面的受挫,也是学生出现心理危机的主要因素之一。从大学生活的角度来说,学生生活圈子较为下载,其接触最多的就是同学、舍友,而随着学生与这些人际行为增多,难免会出现一些摩擦,进而引发矛盾。特别是不少学生争强好胜,不愿意做出让步,导致人际关系问题进一步恶化,这也会引发其心理危机。在情感方面,大学生又处于情窦初开的年纪,大学校园的恋爱现象也非常普遍,这也诱发不少学生出现单恋、失恋等情感问题、情感挫折的出现,有些学生甚至会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不小的打击,甚至对爱情失望,对未来失望等心理危机。

最后,就业方面。对于不少大学生来说,他们毕业就要面临着就业的问题,找一份好工作也是学生求学生涯的诉求。相对于那些就业顺利且找到自己满意工作的学生而言,那些就业存在困难,且竞争激烈的职业,他们会容易陷入意志消沉、心态悲观的状态,这也容易让其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再加上其他方面因素的作用,不少大学生在毕业期间其心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

(二)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也是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家庭是学生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家庭环境在很多时候也都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首先,是家庭经济方面。在高校中部分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并不理想,甚至还有的学生是属于极端贫困的学生,他们大多通过艰苦努力进入到高校中,除了个别学生,不少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是非常容易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特别是在当前不少大学校园攀比风气比较严重,在外部环境的刺激下本身就存在一定自卑心理的贫困大学生会产生更为强烈的过激反应,继而产生心理危机。

其次,家庭结构方面。完整且健全的家庭结构,是十分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但是当前社会离婚率相较于二十年前普遍提升,并且不少学生家长一直存在内部矛盾,而等到学生高考结束后这些矛盾会逐一爆发,导致当前不少大学生其实都是属于单亲家庭,由于缺乏父/母一方的教诲与关怀,内心情感无法得到满足,其消极情绪以及心理危机也会逐步形成,对来自外界的情感抱以怀疑态度,甚至失去生活的信心。

最后是家庭意外情况。父母亲人发生意外或是伤病,也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较大的打击,这种打击很有可能颠覆学生的思想观念,并对其人生以及理想的追求造成巨大改变。不少大学生在亲人亡故后,其心理危机始终无法消除,不仅影响到学业,甚至还会出现辍学、弃学的状况发生。

(三)社会因素

首先,突发性事件对学生的心理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突发性事件主要是指社会事件以及自然灾害事件。突发性事件存在着较大的不可控性,如在面临自然灾害时,人们大多会产生无力感,这会给受灾群体造成不可磨灭的精神创伤,尤其那些被牵连在内的学生,其心理难以接受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打击,更不要说真正经历其中、自身受到伤害的学生,其心理大多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危机与问题。

其次,网络媒体的负面影响。可以说大学生是走在信息网络最前端的一份子,我国当代大学生可以说上网率已趋于百分之百,而这也使得这些学生也容易被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内容、文化所干扰。比如说,当前自媒体的盛行,不少大学生可谓是沉迷于其中,在高校的课堂上,“低头族”的学生数不胜数。在课余时间,学生也大多将时间与精力投入到网络游戏、追星、刷短视频、这种短暂的快感,也使得他们无暇顾及学业,并在追求新鲜刺激的同时,产生更多的焦虑。并且虽然大学生已然形成了一定的是非分辨能力,但是在网络大量不适报道以及错误言论下,其也会产生怀疑、盲目跟风的状况发生,这也极容易让学生产生大量的心理危机,影响其今后的学习与生活。

三、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存在的不足

(一)针对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偏向消极方面

在针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过程中,不少高校教师更倾向于学生已经存在的消极情绪与心理问题,这种干预虽然能够具备一定的效果,但是其过于关注消极方面的干预,也使得学生的心理更加敏感,特别是那些较为内向、腼腆的学生,这种直接揭示学生“伤疤”的做法,也会让学生产生抵触的情感,更不利于心理危机的有效干预。同时,学生想要克服自身的心理危机与问题,最终还是需要学生自己来重新构建正确的观念与方向,这个过程是非常需要学生的积极情绪作为支撑,但由于在干预过程中,部分教育工作者过于偏向学生消极心理的指导,也使得学生克服自身心理危机中的关键积极情绪缺失,学生虽然会有短暂的缓和期,但是由于内在积极情绪没有得到有效的延伸,学生也会在日后的部分环境下容易复发心理问题。

(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未完善

针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要立足于“防大于治”的机制,但是从实际现状来看,部分高校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并不完善,在实际过程中,大多是以消极被动或是忙于应付的状态。比如说,未能构建起学生心理评估档案,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去排查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还有一些教职工作者常常将目光放在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上,忽视了正常学生的引导。虽然设置了相关心理咨询部门,但也大多走着形式化的道路,学生根本不愿去进行咨询,缺少对心理咨询部门的信任感,这些问题在很多时候都干扰着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形成。此外,不少学校都积极响应相关工作的落实,但是在具体实践中不少教师或是辅导员其并没有将心理危机干预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上,工作理念的之后也使得其工作偏向于事后处理。同时在面对一系列由于心理问题导致的突发事件时,采用消息封锁或是批评处分的方式进行解决,并没有主动从心理层面来介入处理。

四、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价值

(一)积极心理学有益于学生潜能的激发

大学生这类群体,其在高等教育中所接受的并不是知识层面的洗礼,更主要的是思想、认知观念乃至与人格的塑造。结合上述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分析,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大学生所面临的影响其思想观念、人格的心理问题是众多的,学校想要更好地塑造大学生,仅仅依靠外部的教育是不够的,更需要来自于学生内在的潜能提升,才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通过积极心理学则可以达到这种效果。在积极心理学世界里,人类是具有无限的发展潜能,而通过让个体感受到更多美好的事物,可以有效促使主体的潜能得到有效地发挥,而美好的事物并不是局限于某一种的事物,而是那些能够让主体产生幸福、产生自信、产生乐观的事物,这也给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转变带来了丰富的可能性。

(二)积极心理学有益于发挥积极的干预功能

当前不少高校在处理学生心理危机上,大多倾向于直接干预的趋势,这种方式大多存在“治标不治本”的隐患。针对任何群体、任何阶段的学生,其心理干预应当秉持“防大于治”的原则,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也是如此。而在积极心理学中其非常关注主体的预防,即针对可能引起心理危机的因素,进行有效的预防,达到减少心理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同时,积极心理学中指出,个体内在的积极特质可以让主体在面对心理问题挑战中,形成重要的缓冲机制。除了预防以外,在直接干预的过程中,良好的积极心理也可以有效帮助主体克服心理危机所带来的影响,帮助主体走出心理创伤。对于大学生来说,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到对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既能够保障“防”的效果,也可以给“治”带来较多的便利条件。

五、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的构建

(一)构建良好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1.明确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高校努力建构“以教育为基础、以预警为重点、以干预促转化、以跟踪固成效”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在具体环节中,应以“开展危机预防教育—掌握心理危机预警信息—实施心理危机应急干预—进行预后跟踪”环节相结合。干预体系的建立应当从大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出发,保证体系的“全周期”性。

2.注重心理咨询部门的工作开展

心理咨询是干预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部门,其发挥着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直接干预的功效。因此,高校在设置这个部门的时候,应当配备或是培养足够的专业心理辅导教师。在进行实际干预的过程中,干预者应当积极做好学生心理危机的归因工作,并从根部出发积极做好持续的沟通工作,在利用适当手段调动学生积极心理的同时,也要从实际层面尽量帮助学生解决目前困境。在沟通中,面对大学生干预工作者应当展现自身的真诚一面,用自己的真心去换取学生的信任,这样才能让这类学生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与想法,继而在后续干预中更为有效率。同时,干预工作者还应当将学生的隐私、利益进行保密,一般大学生在出现心理危机时,他们的内心真实想法往往会让人出乎意料,同时这些也都是难以启齿的秘密,干预工作者应当重视对其隐私的保密行为。此外,为了加强心理咨询部门的学生基础,相关人员可以广泛采纳社交软件,通过网络的形式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干预途径,让学生在网络上更好的表现自己。还可以结合信息技术,启用微信咨询、QQ咨询、电话咨询等服务手段,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干预途径。

3.进一步加强心理危机监控体系

一方面,高校要建立一个相对应的心理健康档案,可以聘请相关专业的学者进行指导,针对每个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当发现问题的时候,第一时间给予指导。并且这个档案还应具备“跟踪性”,可以以一个季度或是半年,进行跟踪,这样能够让针对学生心理危机的控制,处于一种“线性”的状态。在具体监控中,高校还可以设置不同单位的心理监测单位,如学院心理中心、系部心理辅导站、系部心理部、班级心理委员、宿舍联络员,保证学生心理危机的信息搜集、评估、反馈、防治工作的有效落实。同时针对学生容易产生心理危机的主要因素,也应当给予全面的关注,并节约和因素有针对性地去进行有效排查,并结合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让学生自身也形成一系列的预警系统,这样可以更有效地提升学生在克服心理危机上的主动性。

(二)关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

1.积极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途径,其本身对于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着很大的帮助。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相关教育工作者应当以此作为视角,并围绕培养学生优秀积极心理品质来开展相关教学,不仅要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来设置相关教学内容,更要积极利用好丰富的教学方法,来完善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对于以往的理论式灌输式的教学形式,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采用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的教育方式、尽量将教育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这里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情境表演、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教育。

2.发挥积极心理品质团体辅导的优势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彼此进行交往、相互作用,使成员能通过一系列心理互动的过程,探讨自我,尝试改变行为,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改善人际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心理教师要根据不同群体学生特点,设计积极取向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比如发现独特的我、做时间的主人、记录我的小确幸、解开千千结等涉及自我意识、生涯规划、时间管理、积极情绪体验、人际交往等专题,渗透绘画分析与治疗技术,借助朋辈力量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其中,发现独特的自我让学生更为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悦纳自我,努力去调控自我。生涯辅导中的生命线环节,让学生学会珍惜时间,善待自己。记录我的小确幸中,让学生记录每天发生的开心的或者值得感恩的小事情,并用心体验那些积极的情绪感受,能够看到生活的积极面,学会感恩,珍惜当下。

3.依托素质拓展训练,深化心理品质培育效果

素质拓展训练,是当前教育领域比较流行的有关培养积极心理素质的活动,其主要是以团队活动作为载体,通过一系列的带有合作、突破、挑战特征的活动,全面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结合不同的游戏内容,有针对性的强化学生积极情绪,同时在对学生的团队精神、人际交往、情绪管理、挫折应对等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结语:总而言之,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极为系统的过程,虽然说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中有着不错的表现,但是其关键还在于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实际行动,其工作模式是否符合当前学生,是否能够更好的带动起学生内在的积极一面,是否能够实现有效监测,这些都是考验着心理危机干预模式的正确性与科学性,所以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仅要深入积极心理学中进行探讨,更要积极结合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各项工作。

猜你喜欢

心理学危机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危机”中的自信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