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师者仁德,培养时代新人
2022-06-30林祖浮
林祖浮
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有极高评价,称之为“无上光荣”。对教师队伍建设也提出了“四有好老师”的要求,其中便有“仁爱之心”的要求。
一、中华传统“仁德”涵义
“仁”是儒家思想大厦的基石和核心,仁爱之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孔子对仁学以“微言大义”的风格作了系统深入的阐述。
1.“仁”是一种人道主义
孔子传承和发展《尚书》“仁”的定义,在回答弟子樊迟关于什么是仁的提问时说:“爱人。”(《论语·颜渊》)孔子认为“爱人”要由近及远,从自己最亲的人开始。
第一要“孝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學而》)在家练就了孝和悌,在外才能谦让与和顺,孝悌是爱他人的根基和本源,“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第二要以“忠恕”为原则,以“刚毅木讷”的本真为特征,以“恭宽信敏惠”为标准。孔子答子贡提问时强调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恕”,就是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忠”,敬也,尽心曰忠。“忠”是对朋友和君主,主要是对君主,要心有君主和国家,赤胆忠诚,从一不二。“事君,能致其身。”《论语·八佾》“忠”是臣子的职责义务,分内之事。忠君就是爱国,爱国表现为忠君。“仁”在忠君事国上的要求和贯彻,造就了我国在处理个人与集体关系时以集体利益为重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传统。
第三要“敬天爱物”。孔子认为天生万物,有天有地方有人。仁者爱人爱物当敬天。敬天是仁的高级涵义。从“孝悌”起步,修身养性,亲疏远近一视同仁,爱家里的人,爱同族同宗的人,爱同乡的人,爱社会他人,爱全社会,爱天下万物,爱天地自然。“上天有好生之德”,对待一切人和物应当有仁爱和敬仰之心。
2.“仁”是一种重道轻身的志士精神
“仁”是一种坚不可摧的信念,一种至高无上的道德志向。“仁者安仁,智者利仁”,仁者以顶天立地的勇气实现志向,“仁者必有勇”,“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勇”是“仁”的特质。“仁”也是“乐”的源泉,“乐以忘忧”,具有乐观态度。“仁”,就是一种奋发有为的志士精神。当然孔子的“仁”是有阶级局限性的,是为封建地主阶级实现稳定有序统治服务的卫道士精神。
3.“仁”是一种世界观
五行说是我国古老朴素又系统的一种哲学思想,认为世界本源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相生相克造就世界,连人体的构造和德行也与五行相对应。五常对应五行,最早见于《山海经》,其中是这样描述的:“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后世把“德”改为“智”,顺序为“仁义礼智信”,对应五行是“木金火水土”,“仁”为“木”,方位为东方。
4.孔子仁德的培养方式
孔子把“仁”作为人生修炼的奋斗方向,但又并非遥不可及、高不可攀,只需付出努力和决心便可以达到。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雍也》)“仁”是用行动表达的价值取向和人格品质,从身边小事做起,为身边的人服务做起的,非高大上而虚幻玄虚的。孔子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不同弟子不同时候问“仁”,孔子就有不同的答案,因人而异,因时制宜。
二、师者“仁爱之心”的新时代涵义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真诚服务学生成长
传统仁爱之心是有其时代局限性的,是在特定历史时期为特定阶级服务的。在新时代,我们要坚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克服传统亲疏远近之别和等级差别的爱,追求社会人人平等的爱。
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关系,师者仁爱是以尊重学生平等地位和权益为前提的,并非封建“师道尊严”下的有等级差别的居高临下的爰,更非布施与施舍。教师的仁爱之心是无上高尚之爱,体现为真诚无私地蹲下身子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地位和权益、宽容学生的不成熟和不平衡、关爱学生的需求与成长。
张桂梅校长用她的光辉事迹给我们诠释了什么是师者的仁爱之心。她在丈夫去世后,化悲痛为力量,把对亲人的爱升华为对偏远山区贫困学生的爱,为贫困学生节衣缩食,倾其所有。她在福利院一个个家庭悲剧中萌生建立免费女子高中的梦想,并付诸行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功。为了筹款建校,她四处化缘,遭尽白眼、冷嘲热讽甚至羞辱。她身患重病,每天忍受剧痛强撑虚弱身躯,亲自跟进学生起居学习。她提前申请丧葬费,为的是用此款资助有需要的学生。
张桂梅校长把师者仁爱之心打造为强大又有效的教育力量,激励着全校师生奋发有为,立志成为对人民、社会有用的人。
2.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红色接班人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是解决这个根本问题的答案总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革命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是伟大实践证明了的正确道路选择、制度选择、理论选择、文化选择。现在正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我们必须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中,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要”要求。其实,这也是对所有老师的要求,我们要对照要求,对自己的思想觉悟、政治信念、家国情怀、思维能力、学识见识、人格特征作深刻反省,查找不足,补齐短板,迎头赶上,勇当标兵,奋发有为,不负重托。
责任编辑 王思静2AD60C7F-E5F5-4CE3-A094-5091DBC43A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