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研究
2022-06-30王蓉
王蓉
摘 要:在我国社会转型阶段中,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深受社会的普遍关注。在乡村振兴的大环境下,有效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需要深入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和生活,推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改善,需要学校、家庭、政府等方面结合,共同构建农村留守儿童的体系,进而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本文就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在中国,农民是人数最多的社会群体,“三农”问题仍是党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振兴关键靠人才,灵魂在文化,基石在教育。因此,必须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先手棋,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人才支撑。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由于师资人才、技术设备等扶贫政策的倾斜,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迎来了良好的契机。
一、加强教育创新,优化留守儿童教育机制
乡村振兴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积极践行乡村振兴战略,是乡村社会结构的整体性变迁,也是全面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为此,在乡村振兴进程中,有效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需要立足乡村振兴场景,全面把握城乡教育差异、乡村文化特征,充分利用多种力量推进乡村教育。针对乡村振兴进程中留守儿童教育面临教育主体单一、教育过程形式化和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等复杂问题,为此,有效推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需要立足儿童成长实际,以家庭教育为主体,完善多元社会力量,引导家长为孩子提供个性化关爱,通过构建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学业和成长过程中的各项难题。同时,要注重设立专项教育经费,完善留守儿童教育投入,重视培育有资质的教育组织,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有效开展贡献新力量。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优先发展农村,为各种资源流向农村提供了新的机遇。随着城乡教育资源不断流动,加上农村就业机会不断增多,未来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将从本质上得到改善。为此,应建立多元参与、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新模式,以促进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二、丰富学校教育内容与活动
学校是留守儿童成长的一个重要场所,尤其是农村的寄宿家庭,学校要积极开展对其进行定期的关怀,以了解其处境、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变化,从而促进师生的心理沟通。具体而言,可以通过结合学校留守儿童的兴趣,使他们的课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在他们愿意表达的情况下,使他们能够进行有效的交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是应高度重视的,特别是农村寄宿制学校应该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看到心理问题对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影响,通过适当的教育引导来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条件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可以选拔优秀教师进行培养,通过考核之后成为寄宿制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学校要针对儿童心理发展需求成立心理健康咨询室,经常与留守儿童进行沟通,了解其心理需求和困惑,通过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情感的及时了解,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適应和处理自己的情绪,并掌握一定的心理调控手段和技巧,从而消除他们的心理困惑和焦虑。
三、增进沟通交流,拉近亲子距离
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亲子之间的沟通交流是化解家庭矛盾的重要途径,父母应托起肩膀上的重任,勇敢前行,化解难题,时常保持与孩子的交流沟通。虽然留守儿童不能和其他孩子一样能够经常享有父母的陪伴,但父母应准确把握良机,凭借现代通信手段如微信或者电话的方式每周与自己的孩子谈心,及时知道孩子的心理变化特点,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在理解与体谅中帮助孩子度过敏感期,减少孩子一些没有必要的焦虑和压抑感,从而给孩子一个可以依靠又温暖的港湾。父母也可以抽出时间与孩子们进行户外运动,体验并感受自然之美,和孩子一起感受泥土的气息、鲜花的清香,这样既可以愉悦身心,丰富孩子的内心体验,还能拉近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距离,让孩子内心由衷的愿意与父母交谈交心,促进子女形成积极的心理适应和行为规范,激发孩子改变自我的动力,增强孩子对家庭的归属感,让留守儿童用自己的所学、所思、所想,为优化家庭教育功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帮助留守儿童在与他人交往中克服自我的近视和短视,树立待人处世的正确态度,为留守儿童的心智健康发展助力,不断提升其交际能力。
四、引入校外教育资源,为留守儿童提供育人价值
留守儿童是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而形成的社会问题,因而在留守儿童教育资源的开发中,必须重视社会的主体性作用,充分发挥社会在留守儿童教育资源开发中的价值。首先,学校应积极引入社会教育资源,丰富留守儿童教育形态。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着以“课程”为核心的教育,而“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而“以”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农村和中小学中的素质教育,更多的是“口号”,而不能真正的贯彻落实。学校要以多种形式来丰富、创新社会教育的渠道,充分发挥留守儿童教育中的潜在价值。如邀请劳动模范开展讲座。劳动模范是社会中天然的德育资源,为此,邀请劳动模范为留守儿童开展人生成才讲座,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这是课程教育所无法实现的目标。其次,要加强与校外机构的协作,建立社会资源的开发机制。
五、结语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特殊问题,是城乡差异化发展的阶段性产物,是制度壁垒、经济发展的集中体现。留守儿童是当前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特殊群体,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后备力量,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关系着教育公平,更影响着乡村的和谐与发展。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促进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不断改善,需要家庭、学校、社区、政府等多元教育主体齐心协力,共同构建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体系,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朱旭东,薄艳玲.农村留守儿童全面发展及其综合支持系统的建构[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0,18(03):104-120+189-190.
[2]姜丽.吉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贫困及精准扶贫路径分析[J].兰州学刊,2020(05):162-173.
[3]秦敏,朱晓.父母外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研究[J].人口学刊,2019,41(03):3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