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美术校本课程开发初探

2022-06-30徐瑛叶青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数字化资源校本课程互联网+

徐瑛 叶青

【摘 要】“互联网+”背景下的美术校本课程开发既要凸显学科特点,又要融入互联网思维,运用互联网技术,为美术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文章以软陶美术校本特色课程开发为例,从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选择、课程组织、课程评价等方面探讨“互联网+”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校本课程;软陶课程;数字化资源

“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富有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平台的结合促进了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以往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简单整合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互聯网+”美术教学的需要。美术校本课程作为国家美术课程的补充和拓展,也应与时俱进,需要有所突破和超越。因此,“互联网+”美术校本课程开发既要凸显美术学科特点,又要借助移动互联网的优势,才能保障新形势下美术校本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软陶美术校本特色课程开发为例,探讨“互联网+”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一、“互联网+”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必然趋势

(一)互联网数字化资源使美术校本课程从平面走向立体

课程资源是课程的基础,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因此,国家美术课程资源不仅包括纸质资源,还包括一系列配套的多媒体资源。纸质资源可以构建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课程体系,主要通过二维平面形式提供静态的阅读体验。移动互联网支持的数字化资源不仅保留纸质资源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和精神意义,还具有多媒体资源便携、环保的特点。数字化资源扩展了纸质资源的内容、含量,可以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展示作品,图文并茂、版式多样、风格活泼、色彩明丽,具有极强的视觉综合效果。丰富的多感官阅读体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字化课程资源既凸显美术课程的视觉性,又突破了传统美术学习面对面授课的局限性,成为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必然选择。

(二)互联网数字化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美术课程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互联网+”不仅仅是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支持与推送,更是传统教育的补充和对学生个性化的服务。“互联网+”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体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互联网+”美术课程数字化学习方式能够真正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潜能,着眼于培养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三)互联网数字化技术保障美术校本课程持续动态发展

校本课程是从校情出发,立足于学校,服务于学生的,应该根据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实践过程,不断完善和修改。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是师生共同体验的过程,是学生自我探究、形成能力的过程[1]。因此,校本课程特别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在师生互动中不断生成。移动互联网数字化技术支持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多元互动、即时更新,展现课程的生命活力,有效保障美术校本课程持续动态发展。

二、“互联网+”软陶美术校本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国家美术课程小学阶段泥塑课程学习中,低年段主要使用橡皮泥、超轻黏土,中高年段主要使用陶瓷黏土。软陶是一种油性黏土,作品定型需要经过烤箱烤制。软陶作品未烤制前外观类似橡皮泥,可以反复修改;烤制定型后质地和硬度类似塑料,可以长久保存,是一种特别适合小学生使用的新型泥塑造型媒材。软陶美术校本课程是在国家美术课程基础上开发的拓展性课程,遵循校本课程设计与开发的一般流程,包括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选择、课程组织、课程评价[2]。在实际的课程开发过程中,完成课程目标设计后,其他步骤可同时进行,且不断循环、相互影响。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校本课程资源建设、课程组织和课程评价方面都有显著优势。

(一)整体规划教材内容,搭建完整课程体系

1.以学生立场愿景确定课程目标

课程愿景是校本课程开发意图及追求的核心表达。课程目标是课程愿景的具体化,是课程内容选择及教学设计的依据。课程目标的确立应该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学校的办学理念及教师资源三个方面。学生是课程实践的主体,学生的发展需求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生命线,因此确定校本课程目标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

随着《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颁布,美术课程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学生美术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学生能用美术表现形式,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3]软陶就是一种生活化且富有鲜明个性的艺术。教师先通过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再通过学生需求调查和校内外课程资源分析,确定软陶校本课程目标为:把生活问题融于软陶课程中,以学生的生活需要为核心,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满足学生个性发展与潜能激发的需要,形成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以学生需要为核心选择课程内容

学生发展需求有别于兴趣,学生可能因为喜欢而对校本课程产生兴趣,但这种兴趣没办法持久。校本课程的开发应以学生发展的需要为核心,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课程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学生的阶段发展特点,基于学生兴趣,指向学生发展,力求贴近学生生活需求,贴近学生情感和心灵。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软陶应用于生活的可能,促使学生自觉运用软陶方法,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

因此,教师在选择软陶课程内容时,应对现行美术教材的泥塑课程进行梳理,并在参考各类软陶书籍的基础上构建软陶美术课程体系。低年级以泥塑基础技法为主,通过“玩”掌握软陶黏土揉、捏、压、搓等基础技法;中年级以软陶特有的花条技法,通过“变”掌握软陶最有创意的花条技法;高年级则结合学生知识储备,开发综合主题课程资源,探索软陶黏土与其他媒材结合,通过“创”掌握比较复杂的软陶创作综合技法(见表1)。

(二)借助自媒体平台完善课程资源建设

校本课程资源建设是校本课程建设的核心环节,课程资源建设主要分为课程资源开发与课程资源运用两个方面。课程资源开发的程度与运用的水平对校本课程建设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教师既是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也是校本课程资源的使用者。

1.利用自媒体建立课程资源网络

互联网的本质是分享,且自媒体平台发布图文消息十分方便。建立课程资源网可以拓展校本课程资源分享渠道,因此,互联网自媒体平台是一线教师搭建课程资源网的不二之选。教师通过对比多种自媒体平台,最终选择“微信公众号”和“美篇”作为课程资源发布平台。“微信公众号”和“美篇”最大的优势在于推送给学生的界面单纯,不会有杂乱的网络信息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微信公众号”和“美篇”发布后可以修改和更新,便于构建动态课程资源网。

“微信公众号”和“美篇”两者的共同之处是操作便捷,教师能够快速上传和编辑处理图片、文本、视频、动画等课程资源;发布的信息都可以生成一个特定的网址,教师可以即时推送给学生;都提供大量免费精美模版,灵活的排版、多样的风格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体验。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微信公众号”消息的发布相对比较正式,发布后不可大幅度修改,常用于发布相对完善的课程资源。如新冠肺炎疫情居家学习期间,教师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向全校学生推送软陶课程学习资源“最美逆行者”。“美篇”则相对私人化,发布后还可以随时增添、即时更新,一般用于日常教育教学中。如软陶课程“春天的味道——青团”包括三项活动内容:了解生活中的青团、学习软陶青团的制作、学生作品线上展示与评价。首先,教师可以拍摄或网络搜集生活中真实青团的课程资源,运用“美篇”发布,在课前向学生推送“生活中的青团”,便于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其次,教师录制原创软陶青团的制作視频,编辑的“美篇”文章不仅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还可以课后推送给学生,便于学生复习巩固。最后,学生作品完成后,教师即时更新“美篇”文章“我们的青团”,通过推送进行线上作品展示和评价。

2.运用超链接合理组织课程内容

随着课程资源网的建设与完善,进入实践层面的课程内容将根据实际需要更加趋于个性化。互联网自媒体发布的信息都是“活页式”课程资源,也就是一个个零散的课程内容。众多课程内容如果不能很好地进行组织,学生的课程学习就会碎片化,不容易理解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校本课程内容的组织显得尤为重要。课程内容的垂直组织即纵向组织,指的是学习先后次序的安排。美术校本课程应根据美术学科特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课程内容的纵向安排。课程内容的水平组织指的是知识的横向安排,是不同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4]

互联网的灵魂是“互联”。自媒体平台提供的超链接技术可以在站点内不同网页之间建立纵向或横向的链接关系,双向统整的课程组织可以形成明确的课程体系。如“我的小天地”是中高年段的课程模块。教师首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联系生活,设计、制作属于自己的“个性小天地”。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美术学习。由于“小天地”最主要的家具是床。因此,“我的小天地”包含了一系列与床相关的主题课程内容,如“床架的制作”“床品的制作”“床头柜的制作”……形成课程内容的纵向组织。

每个主题课程通过超链接技术可以链接更多的“活页资源”,如主题“床的制作”可以链接“中式红木床”“欧式公主床”“布艺沙发床”等;主题“被子和床单”可以链接“蓝印花被”“绣花被子”“条纹被单”等。学生在课程学习时,可以为自己设计不同风格的“小天地”,选择不同的课程内容学习。如喜欢欧式风格的学生,可以选择“欧式公主床”“欧式床头柜”“花边枕头”“绣花被子”等具有横向联系的课程内容。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兴趣,不断补充更多“活页资源”,如“红木桌与小盆栽”“公主床上的毛绒玩偶”等。课程资源的有效运用既可以满足教师教学创新实践的需要,又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以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获取知识和技能,形成创意和见解。

3.活用数字化学习方式满足学生个性需求

软陶校本特色课程主要在学校美术课堂及美术社团活动中落实施行。校本课程要发展,必须要实现与学生的互动生成,让课程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田。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更新,微信、钉钉等在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一种趋势。教师可以借助应用软件创建“软陶社团学习群”,向学生推送相关课程资源,将校内线下学习和校外线上学习有机结合。传统教育和互联网教育优势互补,探索新的教学组织模式,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线下教学通常要求学生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对某一课程资源的使用。数字化学习方式则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安排学习进度,自由选择学习时间。

自媒体支持的数字化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互联网+”最大的优势在于信息量大。互联网上有着极为丰富的软陶课程资源,但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而且小学生在大量信息中缺乏自主选择能力。因此,数字化学习方式下课程内容以“活页资源”的形式有序呈现,既保证了知识的相对独立性,又便于引导学生深度思考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学生在完成基础知识建构后,可以突破按部就班的学习方式,结合自身经验进行自主学习。如软陶课程“马克杯的装饰”,主要学习制作“树枝和小鸟”的图案。低年段学生通过浏览数字课程内容,然后经过模仿练习才能掌握制作要点。中高年段学生通过浏览课程内容就可以把握制作要点,完成基础知识的建构。有些学生在“简单的树枝和小鸟”基础上,借鉴语文学科古诗文意境,结合复杂的花条技法,创新设计“春柳莺啼”“夏荫鸟鸣”“秋日私语”“冬雪戏梅”等四季主题,制作出更有创意的软陶装饰马克杯。

三、“互联网+”学习共同体推动课程多元评价

校本课程关注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校本课程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创生的,课程开发、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三位一体。课程评价以发展为导向,促进课程建设不断完善,以及促进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及学校特色的形成。互联网线上教学模式形成“互联网+”学习共同体,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人士,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家长与学生之间共享资源和信息交流,构成课程评价的多元主体。

(一)教师是课程评价的重要主体

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既是主要开发者,也是课程的使用者。因此,教师应正视自己对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处理。比如在课程实施前,教师首先要对软陶制作产生兴趣,不断探究制作技法;然后根据个人学习经验创编课程资源,生成适合学生的课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断根据学生的评价调整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和编排顺序,以便更好地适应师生的教学需要。在课程实施后,教师要在反思中不断对课程进行重构与改进,完善课程建设。

(二)重视学生对课程的使用评价

学生是校本课程学习的主体,通常是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经验或教训都是生成性课程资源。如互联网支持的“群聊天”“在线评论”“问卷调查”等功能都可以及时获取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如有问题,也可以通过微信群、钉钉群等向教师请教。同时,学生还可以将制作完成的作品在群内发布,和老师、同学分享学习体会。如软陶课程“草莓”,教师根据个人经验,录制了软陶草莓制作视频:先用细节针在“草莓”表面戳出小洞,然后搓出“草莓籽”,一粒粒种在小洞中。学生通过学习教师推送的资源,尝试制作软陶草莓。教师从学生发布的作业中发现,只有极少数高年段学生有耐心完成“草莓籽”的填充。在学生反馈的基础上,教师修正了课程内容,将制作“一颗草莓”修改为制作“半颗草莓”,将制作“迷你草莓”修改为较大的“仿真草莓”,降低了课程内容的难度,最终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因此,良好的师生互动、家校合作等是课程有效实施的保障。

(三)关注同伴对课程的多元评价

这里的同伴可以是同校教师、他校教师,也可以是互联网软陶爱好者,甚至是学生家长。毕竟不同研发主体具有不同的教育视角,教师可以通过聆听来自不同角度的多元评价,改变专业成长中的个人主义,从而发展出多元共生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只有以校为本,成为学校特色品牌课程,代表学校课程实践的价值选择,才能促使课程建设走向丰富,走向结构开放与动态生成。“互联网+”是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必然趋势。作为美术教师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将传统纸质课程资源和现代数字化课程资源融合,借助“互联网+”思维与技术助力学科成长,使美术校本课程真正与时俱进、以校为本、以生为本,持续动态地生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蔡伟.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应用[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魏登尖.校本课程建设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4]李臣之.校本课程开发[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徐瑛,常熟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艺术教研员,高级教师,第二届姑苏教育青年拔尖人才,苏州市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小学艺术教学;叶青,常熟市义庄小学美术教研组组长,常熟市艺术中心组成员,常熟市美术学科带頭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美术教学。

【基金项目】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小手玩艺’美术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192002143)

猜你喜欢

数字化资源校本课程互联网+
《电子基本技能与实训》及数字化资源共享建设
要善于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为高中物理教学服务
“智慧教室”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课堂教学应用策略研究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职业培训数字化资源共享模式研究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