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文学的“中华性”及其建构与传播

2022-06-30雷成佳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 2022年3期
关键词:海外传播中国精神网络文学

雷成佳

摘要:网络文学的“中华性”突显,这不仅缘于其对传统技艺、古诗词、神话传说、学派思想、古代历史及人物故事等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与演绎,还体现在作品中人物塑造、价值传达、审美意趣等对中华文化传统的吸纳与弘扬。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如火如荼,但受作品译介、文化差异和市场导向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存在着思想价值传导的浅显和偏差、海外原创作品对中华文化元素运用刻板和表征单一等问题。在演变趋势上,网络文学对“中华性”的表达逐渐从复古式的回顾转移到与当下时代精神的辉映。网络文学作者通常以现代性的理念烛照传统文化,通过深究细考来丰富文化元素的表达,对“中华性”的建构与传播具有融东西文化打通时空界限、借普适情感激发读者共鸣、承多种载体拓展辐射范围的手段与优势。

关键词:网络文学;“中华性”;传统文化;海外传播;“中国精神”

引言

网络技术的极速迭代升级引发了90年代全球范围内的信息技术革命,互联网如洪水猛兽般突进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带来空前影响的同时构筑着人类全新的生活空间。“信息高速公路不只代表了国会图书馆中每本藏书的捷径,而且正创造着一个崭新的、全球性的社会结构”[1],如尼葛洛庞帝所言,互聯网把世界变成了一个万物互联、全方互通的地球村,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背景下,网络文学并没有一味求“同”求“共”,其中囊括动画、语音、视频、图片等现代科技因子的“网话文”并没有流行开来,而真正为读者所追捧并形成超级IP的是那些符合中式审美传统的“网络原创文学”。虽然网络改变了文学的载体和传播方式,但文学写作与审美的传统惯性仍根深蒂固地存在,细究这种“惯性”,就会发现它是那些积淀千年的具有鲜明民族性和国度性的语言文字、科学教育、文学艺术、伦理道德、宗教哲学、习俗礼节、名人掌故等中华传统文化及在其亘久濡染下国人所表现出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价值观念、情感心态、审美偏好等中华文化传统,简而言之,就是“中华性”。

“中华性”一词在文学领域首次出现在张法、张颐武、王一川三位教授于1994年写就的文章《从“现代性”到“中华性”——新知识型的探寻》,文章主旨是倡导文艺创作与研究排除“他者”的泛型,寻找并展现“自我性”,其中对“中华性”的要旨做了详细阐述:“中华性并不试图放弃和否定现代性中有价值的目标和追求,相反,中华性既是对古典性和现代性的双重继承,同时又是对古典性和现代性的双重超越。”“与现代性预想的让中国完全化为西方、融入西方而达到普遍的人类性不同,中华性珍视自己作为人类一分子的文化资源。”“中华性拥有一种容纳万有的胸怀,它严肃地直面各种现实问题,开放地探索最优发展道路。”[2]时隔二十多年,在世界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在国家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时代吁求下,网络文学及对“中华性”表达与张法教授等人的理论观点形成了时空辉映,网络文学对中华文化资源的珍视和对西方文化资源的融合,实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超越。2017年网络文学研究者夏烈先后在《光明日报》和《群言》上发文《是时候提出网络文学的“中华性”了》和《我为什么要提网络文学创作中的“中华性”》两篇文章,他提及了网络文学充沛的中华精神认同,但并没有深入肌理地挖掘“中华性”在网络文学中的表征方式、建构过程及其在当下的阐释与传达。笔者认为,网络文学的“中华性”是指网络文学对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华文化传统的双重继承与超越,并且随着历史的更迭与时代的进步,这种“中华性”越来越侧重于与时代主题相呼应的精神内涵。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华文化传统是一体二元、形神相生的,中华五千年文化成为网络文学取之不尽的素材宝库,它们自然而然地融在网络文学的血脉里并使其熠熠生辉,在全球文化互融互渗的布景中高扬起了中华文化的根性。

一、网络文学对中华传统文化的

吸纳及类型表达

文化学家顾冠华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概念曾有清晰的论述,他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中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着当代文化的‘活’的中国古代文化”[3],对此,很多优秀的网络文学作者往往会自觉地汲取其中的营养,古典历史类、武侠仙侠类、东方玄幻类、古代言情类等多种类型的网络小说都饱含着浓郁的中华韵味。

(一)对传统技艺及相关元素的引用及表述

起初,中华文化元素在作品中大多起点缀之用,如网络小说《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讲的是一个关于青春与成长的故事,因作者是医学专业,对各味中药了解较深,遂以二十八味中药作为各章节题名以此寓意爱情在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但中药这一文化元素的使用与故事情节、主题并不贴合,有牵强附会之嫌,祛除相关内容丝毫不影响小说的完整性。随着国风网文发展的愈加成熟,其对文化元素的运用愈加广泛而系统,与作品的契合度也越来越高。中华美食、琴棋书画、茶曲杂艺、传统手工艺、中医等文化元素都被作者取之来用,如将科举制度与仕途故事相融合的《穿到明朝考科举》、讲述苏绣这门传统手工艺的《农绣》、讲述中医及相关故事的《岐黄》、展现中华美食的《上膳书》等,此类作品往往将传统手工艺、行业文化贯穿在主要人物的生活故事中。小说《岐黄》题目本身就具有浓郁的中华文化色彩,外籍青年对中华医学的理解、尊崇与传承正是以世界的眼光对中华文化的认知认可与传扬,展现了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所散发的魅力。《相声大师》的作者唐四方作为一名资深曲艺票友有感于传统曲艺的消沉没落而写此书,小说通过一对相声师徒的命运史展现了相声这门传统文化艺术从老派到新派的兴衰变迁之路,其在精彩的故事和有趣的轶事之中融合了相声、京剧、口技、评书、京韵大鼓等多种传统曲艺文化艺术,将丰富的知识史料与小说艺术融会贯通,是一部中华文化韵味十足的精品之作。此类文化元素在网络小说中的运用,加强了文本的厚重感,在给读者普及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带来新鲜的文化阅读体验。

(二)对古诗词、古典文学名著的运用及改编

语言是小说的外衣,通常以粗浅娱乐化的网言网语为标志的网络文学也经常在中国古典语言文学中汲取营养,有用古诗词或有古诗意味的词句为小说命名的,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寂寞空庭春欲晚》《海棠经雨胭脂透》;有用半文半白的话语作为文本叙述语体的,如流潋紫的《甄嬛传》和管平潮的《仙路烟尘》;还有用古诗词渲染气氛、点染人物心境、烘托人物命运或直接参与情节推动的,如《庆余年》中庄墨韩与范闲的“朝堂斗诗”,又如作品《随波逐流之一代军师》对辛弃疾词《青玉案·元夕》的巧妙运用,长乐公主在热闹的和亲婚宴突闻此词乐声,想到自己今后要在异域了度终生不禁泪落尘埃,灯火阑珊中孤落女子的凄楚意境跃然纸上,如此运用不仅丰富了文本的蕴藉性,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古典衍生类网络小说是直接以古典文学为基础架构而续写或改编的小说,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基本都被网络作家二次创作过,如《西游记》的衍生文《悟空传》和《大泼猴》;《红楼梦》的衍生文《红楼夜话》《我在红楼修文物》《红楼之贾琰的成长日记》;《三国演义》的衍生文《郭嘉》《曹贼》;《聊斋志异》的衍生文《穿入聊斋怎么破》。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综合多部古典文学作品而衍生的网文,如将《山海经》《淮南子》等书中元素综合运用的《我開动物园那些年》《蜀山》等,这些作者往往具有古典文学阅读与积累的基础,会根据个人情感好恶对其中的人物或事件进行重新创作,充分体现了网络作家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对神话传说及风水玄学的化用

中华神话故事成了玄幻、穿越、仙侠等非现实题材网络小说“采蜜”的后花园,此类网文背景多取材于东方神话、传说故事等,借由其中的神鬼狐妖、天庭地府等元素构建作品的世界观,如《巫神纪》《星辰变》等。网络作家们还会将神话传说中的神仙故事、妖魔神兽、灵异法术等直接转化或加以创造性引用,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就引用了《山海经》中“青丘”和“九尾狐”,《楚乔传》中的“苍梧鸟”、《捉妖记》里的“胡巴”、《天乩之白蛇传说》中的“小白蛇”、《香蜜沉沉烬如霜》中的“魇兽”等等,都让人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在营构的一个个超自然世界中充溢着中华风。

仙侠玄幻类网络小说往往包含着中国特有的道教概念、玄学知识和侠义精神,对中国古老神话中的元素借用也较多。如以道教为主体思想的修真文《修真四万年》《飘渺之旅》;以太古时代为背景的洪荒文《武墓》;取材于东方神话传说的东方玄幻文《斗破苍穹》;综合多种传统思想及学派的武侠文《龙蛇演义》等。网络玄幻小说、盗墓小说和悬疑小说充分吸收了中国风水学知识和民间的怪异奇谈,承续了古代志怪小说的流风余韵。天蚕土豆的《斗破苍穹》基于玄学知识营造出一个超凡的“斗气”的世界体系、天下霸唱的《鬼吹灯》运用中国传统风水学、周易、五行八卦等知识描绘了一个奇诡玄妙的灵异世界。

(四)对古代历史及人物故事的再演绎

“很多网络名家名作越来越倾向于中华史的叙述——你可以说这是中国古已有之的强大的史传传统和历史演义的文脉所致——这本身就是一种‘中华性’。”[4]历史演化小说在网络文学中占有很高的比例,写作者往往对明确的历史事件及人物进行回塑再造,中华悠久的历史成为其表达个人史观的丰硕素材。网络穿越小说、架空小说、后宫小说等类型小说虽然会虚构历史背景和历史人物,写作者也会到历史史料中寻找相对应的参考依据,以建构起令人信服的古代世界,如金子的《梦回大清》、蒋胜男的《芈月传》、桐华的《步步惊心》等古代言情文中的历史背景有真实有模糊,在古代故事中浸润着当下人的视角,能给读者带来阅读的满足感。网络作家阿越作为历史专业的研究者对历史充满了个人化的感怀与假设性的期许,作品《新宋》应是他想象历史的实践之作,他将自己幻化成作品中的现代青年人石越,穿越到北宋熙宁二年,利用现代化的知识和技术炼钢铁、造火器、建大学,播下了文化启蒙的种子,他企图以此来改变史书上记载的北宋模样。阿越以“一厢情愿”式的执着重构着心中的北宋史,将历史的偶然性与偶然之外的历史诉诸于笔墨纸砚。类似的作品还有《中华再起》《将夜》《上品寒士》等,此类网络历史小说的写作以弥补历史缺憾为目的,作者在文学艺术中驰骋个人感怀,在对历史进行总结反思的同时实现个人性历史的重述。

二、网络文学对中华文化传统的弘扬

“网络文学不止是用太极、八卦、武术、工艺等东方神秘文化吸引读者,更重要的是作品中所承载的当代中国人的思维、思考和情感。”[5]原阅文集团总裁童之磊口中的“思维、思考和情感”则指向的是流淌在国人身上的中华文化传统。中华传统文化内核中的物态层面、文化制度层面、行为文化层面具有“过去式”的静态性、显在性、稳定性,而心态文化层面却流传下来成为可延续的、隐性的中华文化传统,“中华文化传统主要是以精神为载体的表达人们思想、思维、价值、理念等“形上”之道,是民族精神、民族心理、民族魂的重要表现。”[6]流淌在民族血脉里的家国情怀、儒释道文化、侠义精神是中华文化传统的集中体现,这成为很多网络作家奋笔疾书的源动力,中华文化品格的基因成为其强有力的内核支撑,使作品没有停留在古风古语的饰配表层,而是向文化纵深处开掘。

中华朱子学会会长、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陈来认为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有四个特点:“责任先于自己、义务先于权利、群体高于个人、和谐高于冲突。”[7]因此,在我们的血脉里流传着先人后己、敬业乐群、爱好和平、见义勇为、扶正扬善等优秀品德,这些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成为网络小说核心价值观的内核支撑,如体现中华民族崇尚和平理念的《斗破苍穹》、赞扬中国人民心怀天下和不媚权贵的《仙逆》、体现中国青年勇于担当的《择天记》等作品都颇具口碑,引起了很多青年读者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在网络小说的主要角色身上,也往往都凝聚着美好的精神品格,如《诛仙》中重情重义的张小凡、《琅琊榜》中舍小恨就大义的梅长苏、《将夜》中坚守正义的夫子及其弟子们、《明月度关山》中美丽倔强又勇于担当的支教老师明月、《兵王》中充满责任心与大爱精神的消防兵沈笑等等。这些角色背后的精神支力恰是中华文化传统凝结的思想体系。网络作者们透过这些人物在作品中不遗余力地展现着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文化风范,阐释着道家万物自治的哲学理论,弘扬着仁善孝诚、坚韧志恒的精神美德。

“大团圆”式的审美似乎成了我国文学艺术创作的惯性心理,究其根源,是受中化文化传统中对“圆”的追崇心态的影响,《易经》中就很明显地体现了我国古人的“圆道观”,他们认为“圆”意味着“大美”“至美”的境界。艺术创作中的“团圆”能给人带来审美的满足,网络文学也不例外,它表现为《将夜》中宁缺与桑桑的沉冤昭雪、《莽荒紀》中纪宁对灭族之灾的报仇雪恨、《扶摇皇后》中扶摇和长孙无极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含桃》中普通百姓家庭生活的美满和乐。

三、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

及“中华性”的建构

近年来,网络文学形成了“出海”的热潮,截至目前,中国网络小说已通过Webnovel、Wuxiaworld、Novelupdates等平台出海作品超800部,已传播到海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潜在用户超8.5亿。回顾来路,网文“出海”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004年至2007年是萌芽期,中方将《隋乱》《鬼吹灯》《诛仙》等作品向海外出售版权,或将作品的翻译版在海外发售;2008年至2014年是发展期,中国几大核心网文集团有意搭建网文“出海”平台,各类翻译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盗墓笔记》《甄嬛传》等作品在海外受到热捧;2015年至今是爆发期,海外原创中国风网络小说与AI翻译出现,《全职高手》《染指成婚》《择天记》《你和我的倾城时光》等IP改编作品火爆海外,这些具有中华元素的网络文学作品极大地吸引了海外年轻读者的关注。网络文学在海外掀起巨浪的同时弘扬了中华文化及精神传统,满足了海外读者对中国的文化想象。

网文“出海”的不同阶段呈现了“中华性”在海外传播的轨迹特征。萧鼎的《诛仙》几乎涵盖了网文“出海”萌芽期所有作品的特质,作品以道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主体思想架设起一个集仙侠、穿越、玄幻等多类型题材元素为一体的东方玄秘世界,主人公张小凡身上集结着中国古典侠义精神,作品中对异兽和神形的描写,对合欢铃、伏龙鼎、九阳尺等法宝的设定,对道、佛、魔三派思想的剖析都烘托出了文本浓郁的东方色彩,其浪漫奇诡的构思、气势恢宏的架构、情撼九天的真意无不令人击节长叹。随后《我欲封天》《盘龙》等更多的玄幻小说涌出国门,网文“出海”的萌芽期因此带有浓浓的玄妙色彩,令海外读者们饶有兴趣地探索东方玄学和道学的奥秘,并彼此互称“道友”。随着网文海外市场的拓展,网文集团和作家们不断摸索着海外读者的阅读口味,将更加鲜明而多元地展现中华文化元素的作品送出去,古典历史加言情类的网文在“出海”发展期得到青睐,《后宫·甄嬛传》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部以后宫加言情为主体的网文包含着古代历史、服装、饮食、语言、习俗等诸多中华文化元素,然而选送者们似乎只看到了作品元素的表层“谄媚”作用,却忽略了其文化内涵的欠缺性,作品过于追求文本的故事性而过多的描绘权力争斗、暴力复仇等情节,其对丛林法则的渲染与认可遮蔽了是非判断的价值立场,这明显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神特点。网文“出海”的爆发期则充分认识并运用了爆款IP的价值,如根据《全职高手》改编的影视剧在美国主流视频网站netflix上播放,将中华传统文化以更加立体的方式传播出去。

除了中国网络小说的海外译介,国外一些作者在中华文化的濡染下也尝试着讲述自己眼中的中国故事,其中不乏产生国际影响的作品,如美国作家Tinalynge创作的《蓝凤凰》系列、在俄罗斯被评为最受欢迎武侠小说之一的《龙心》(作家Kirill Klevanski)、位居亚马逊历史幻想类畅销书排行第26位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者是马来西亚华人TaoWong)等作品都吸引了大量粉丝。这三部产生影响较大的作品均是重生穿越与武侠相结合的类型题材,作品中糅合了中国玄幻文化、武侠精神,彰显了中华风气。Tinalynge是中国玄幻网络小说迷,《蓝凤凰》里有很多玄幻小说中的元素,其中人物修炼的等级和技能的设定充分显示了作者对“气”“丹田”等知识的积累,作品中的人名地名也尽量中国化。《龙心》融合中国古典神话与传说营造出一个别具洞天的新世界,作品故事性强,兼具古代武侠和现代游戏元素,引人耐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以老子《道德经》中的名言警句为题,塑造了一个出身平凡却踏实奋进逐渐成为强者的主人公。可能受翻译影响,也可能是东西方思维与叙述方式的差异,在阅读此类小说时给人留下简单化、模式化的印象,甚至有读者直言阅读完第一段就感觉出这是外国人写的小说。海外原创中国风网络小说以“土著性”的思维方式讲述中华文化更容易为本土人接受,但也存在对中华传统知识元素理解肤浅、引用刻板、对文化精神的领悟与转化简单浅显的弊病。

可见,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及其对“中华性”的建构经历了自主自发、逢迎谄媚、全面浸透三个阶段,作品中鲜明的东方元素、富有中华美德的人物形象、颇具中国传统思想和哲学观念的内在审美意蕴都逐渐浸入了海外读者的内心,使其在阅读期待得到满足的同时逐渐形成了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构想,但是受作品译介、文化差异和市场导向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这种文化的构想是不全面的,甚至存在偏差的。

四、网络文学“中华性”的当下阐释

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华文化传统不断衍生新的内涵和精神,网络文学似乎也不再满足传统知识的介绍与文化的普及,而是与时俱进地将新时代的中华精神融进作品中,其对“中华性”的传递实现了从复古式的回顾到对时代精神的阐释与弘扬。在时代精神的呼唤下,“中华性”更多地指涉为与时俱进的“中国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8]从革命时期的“五四”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北大荒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从改革开放时期的抗洪精神、特区精神、奥运精神到新时代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9],中国精神在汲取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又随着时代的进步得以丰富和发展。

如果说玄幻、仙侠、穿越等非现实题材网络小说对“中华性”的表征是无意的或刻意的,表征内容主要体现在古典元素和传统思想层面上的,那么现实题材网络小说对“中华性”的高扬则是有意有谋的,更侧重于新时代精神的阐释与弘扬。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在2013年时提出“我国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必须使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走向世界,要加强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的方方面面,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10]与之相关的系列讲话、出台的系列文件均表明对中华文化的弘扬、对时代精神的表达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意志。不仅如此,党的十九大明确倡导将现实题材作为文学创作的主要方向,中国作协及网文集团不断加大对现实题材网文的扶持培育和鼓励力度,上海市新闻出版广电局与阅文集团联合举办“中国网络文学原创现实主义作品征文大赛”已有5年时间,一时间讴歌英雄、彰显时代风貌、阐释中华民族新时代新风尚的网文作品层出不穷。有从普通工作者出发挖掘其高尚人格和阔达情怀的,如表现医者仁心的《急诊科的那些事儿》,表现支教教师为爱奉献、青春无悔的《明月度关山》,表现扎根基层、务实肯干的大学生村官的《大山里的青春》;有从基层群体出发反映其爱岗敬业、团结奉献的,如表现当代基层社区青年工作者踏实又具创新精神的《白纸阳光》,展现普通民警尽职尽责保安一方的《朝阳警事》;有从宏观视角高扬家国精神的,如展现新时代家风的《百年家书》,展现我国军人奋勇英气的《最强兵王》,以史诗般的品格和宏阔的格局展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成绩的《复兴之路》《大国航空》《大国重工》等等,这些网络文学作品无一不真切而深刻地诠释着“中国精神”的内涵。

在众多阐释并高扬“中国精神”的现实题材网络小说中,恒传录的《中国铁路人》颇具典型性,一方面是网站对这部作品弘扬“中华性”的有意指引,另一方面是作品本身对“中国精神”诠释的生动性、深刻性和当下性。没有写作经验的恒传录提交的作品初本叫《电化岁月》,是一個缺少故事性、趣味性、高度性的平淡无奇的文本,编辑引导其将作品从个人自传式的工作总结调整为表现铁路工作者群体奋斗史,反映了中国铁路近40年来的改革变化及取得的成绩,如此一来,原作的视角、主题、旨意都提升到了一种宏观且阔达的高度,由此可看出网站对文化政策的有意呼应,也是此类作品“中华性”得以彰显的力量之一。在内容方面,《中国铁路人》以细腻充实、真实又质朴的笔触塑造了以白玉传为代表的中国现代铁路工人群像,彰显了他们在积极投身铁路事业过程中表现出的攻坚克难、敢于创新、乐于吃苦的精神,展现了我国铁路在“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理念下极速发展、日新月异的光辉景象。白玉传心中的“铁路梦”是亿万民众奋勇追逐的“中国梦”的缩影,其在追梦过程中所践行的核心价值观恰是“中国精神”的有力表达,也是作品自觉地在与“中华性”的时代主题呼应。这些现实题材网络小说的集群性涌现无疑是对这一使命的主动承担,它们纷纷深入社会生活中挖掘典型、为时代画像,成为“中华性”与网络文学特色兼具的佳作。

五、网络文学“中华性”的建构及

传播优势

(一)取精去糟,以现代理念烛照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既有绵延千年的传统美德,也有潜压已久的沉疴痼疾,网络文学作者往往能用人物的文明美德感化读者、以正向的价值观引领读者,不仅如此,他们还会以现代人的视角、科学进步的理念来烛照传统文化,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如根据古典名著《木兰诗》改编的《木兰无长兄》是一篇古典衍生文,作者祛除了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而是以现代女性主义的知识视野深入的剖析了木兰的内心情感世界,为读者展现出一个自立自强又柔婉细腻的独立女性形象。

(二)深究细考,用真实细节丰富文化元素

起初,网络小说“小白文”的属性是读者喜欢的原因之一,但久而久之,其浅白的思想、粗糙的情节、单纯的娱乐已不能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甚至给大众留下肤浅粗陋、杂语狂欢等不良印象。读者的审美口味不断提高,网络作家也逐渐成长成熟,传统文化元素不再是简单的配饰和生硬的表达,他们开始向文化元素纵深处挖掘,以此提高作品的思想性、文化性、审美性。如古代言情小说《华簪录》对古代首饰制造工艺作了深入的考究,将其中手艺研磨、逸闻趣事与文本的主体线索相融合,丰富了细节、推动了情节。

(三)聚合东西,融多元文化打通时空界线

网络文学的推广需要承借能轻松融入受众中的载体,ACGN(动画、漫画、游戏、小说的总称)成为其在数字消费时代最适合不过的话语体系,这套话语体系本身就具有契合海内外青年读者的文化交融性、开放性、多元性,它“驳接上了中国旧小说的传统,沿着变文、评书、明清小说、鸳鸯蝴蝶派和近世以金庸、琼瑶为代表的港台通俗文学的轨迹一路走来,嫁接了日本的动漫、英美奇幻电影、欧日侦探小说等多种元素为一体,是世界文化在中国碰撞而出的成果。”[11]因此,我们会发现很多网络文学文本不仅在叙述方式上中西语结合,还会将东方故事、仙佛妖魔与西方的创世神话、天使法师相糅合,将中华传统的儒释道文化与西方的骑士精神相融合,产生了《盘龙》《雪鹰领主》等一批为中外读者既易于接受、又勾起探索异域文化兴趣的优秀作品,而网络文学中中华文化的传播也变得丰富多元起来。在数字媒介联通世界的传播优势下,在海内外粉丝共构的文化共享空间里,拥有穿越历史时空因子的网络文学又具备了跨越地理空间的力量,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推向世界。

(四)保持本色,借普适情感激发读者共鸣

在消费语境下,网络文学天然的带有语言生活化、基调戏谑化、情节剧本化的文体特征,这种大众化的文艺形式最大公约数般的打通了海内外读者的“快感通道”,它通过波澜起伏的情节、活泼简洁的叙述话语、章回体的段落结构来迎合读者的阅读欲望,满足读者的“白日梦”想象,其亲民性十分贴合广大读者的接受能力和审美偏好,繁复多样的题材又不同程度地回应了大众的理想欲求和精神向往,如网络玄幻文、修真文等类型题材小说中惯用的“草根逆袭”模式就十分精准地抓住了现实生活中弱势群体的心理状态,作品中渗透出来的嫉恶如仇、礼赞英雄、探求真谛的价值观与生命理想传达着大众的情感诉求,故能引起读者的普遍共鸣。

(五)IP联动,承多种载体拓展辐射范围

在市场运作与资本驱动下,网络文学早已成为影视剧、游戏、动画、动漫及其他周边文化衍生品改编开发的核心IP,很多网络文学作者在创作之初就十分重视文本的剧本性,因为创造出一个爆款IP能使其名利双收,在粉丝经济大潮下追求优质作品价值的最大化是网文平台与作者的双重追求。如《步步惊心》《甄嬛传》《花千骨》《琅琊榜》《芈月传》《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网络小说先后改编成影视剧,均创下收视新高。在IP开发的过程中,网络文学文本中的中华元素自然随着各种文化产品的生成而传播,在实现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同时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接纳吸收,其传承与弘扬的渠道得以拓展。

结语

随着我们国家不断繁荣强大且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中心,文学作者们自然而然地承担起了讲述中国故事的使命,而故事的讲述方式正是国人如何在世界舞台上建构中华形象的思维表达,这也是网络文学“中华性”传统的根源所在。但我们也应看到,网络小说在努力扎进传统文化、深入社会生活的同时,也存在着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偏颇和对时代精神的误读问题,还有些作者为了博得读者眼球而过度渲染暴力与丑恶、过度推崇江湖风气和封建迷信,这无疑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不利于中华形象的建构,“只有那些为中华民族的生息发展和壮大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保持了民族特性和民族生命力的部分,才是需要被弘扬的中华优秀文化的硬核传统”。[12]因此,网络文学作者不仅要有主动弘扬中华文化的意识,还应有科学理性的文化辨识能力,唯有如此,才能使笔下作品生“根”添彩,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注释]

[1][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胡泳、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5页。

[2]张法、张颐武、王一川:《从“现代性”到“中华性”——新知识型的探寻》,《文艺争鸣》,1994年第2期。

[3]顾冠华:《中国传统文化论略》,《扬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4]夏烈:《我为什么要提网络文学创作的中华性》,《群言》,2017年第10期。

[5]童之磊:《文化出海,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中国作家网,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9/0815/c404023-31297597.html,发表时间为2019年8月15日,文献访问时间为2022年3月5日。

[6]韩美群、杨威:《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华文化传统关系再检视》,《江西社会科学》,2020年第6期。

[7]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国学流变与传統价值观》,三联书店2015年版,第51-56页。

[8]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重要讲话》,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2013/0317/c64094-20816352.html.发表时间为2013年3月17日,文献访问时间为2022年3月5日。

[9]习近平:《中国人民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新华网,http://m.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3/20/c_1122562934.htm,发表时间为2018年3月20日,文献访问时间为2022年3月5日。

[10]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2014/0101/c64094-23995307.html,发表时间为2014年1月1日,文献访问时间为2022年3月5日。

[11]蒋楚婷:《渊源有自,流变创新——回眸中国网络文学20年》,《文汇报》,2018年7月23日,第3版。

[12]桫椤:《提升网络文学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是硬核》,《光明日报》,2020年1月8日,第2版。

本文系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自主科研立项项目,项目名称《中国网络小说的海外传播及其“中华性”的建构》,项目编号:BBZZKY-2020012。

猜你喜欢

海外传播中国精神网络文学
调查
我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
Southern_Weekly_1920_2020_12_10_p36
中国网络文学闯荡海外江湖
从莫言作品的海外传播看东西方文化的认同构建
浅析弘扬中国精神与激发改革创新实践活力
“感动中国”视域下少数民族模范人物的中国精神特质评析
《青春之歌》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力研究
“中国精神”研究综述
《参考消息》中的中国电影及海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