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为核心的 中学音乐素质教育

2022-06-30唐滢邱国明

乐器 2022年6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

唐滢 邱国明

摘要:教育的本质就是为了培养人,音乐教育即以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人的音乐素养、完善人的品格。音乐素质教育对于处于中学阶段的青少年来说具有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在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之下,发挥音乐教育对于人全面发展的作用,力求音乐素质教育中人文内涵的回归。

关键词:“人”为核心  中學音乐  素质教育

一、音乐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

音乐素质教育从字面上来看是由“音乐”“素质”与“教育”三个词组合而来的复合词。只有在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之下才能充分发挥音乐素质教育的人文内涵。音乐是其媒介,从具体音响出发,通过音乐进行传播和传承;教育是手段也是核心所在,通过教育达到音乐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即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继而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当然,同时音乐素质教育又是复合的专有概念,即通过音乐教育或广义的艺术教育, 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以更加有利于他们素质的全面发展①。

学校音乐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以规定教学内容和时间的课堂教学或其他教学形式,通过专业教师,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向学生进行的以传授音乐知识、技能和培养其音乐能力为主的一种教育②。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以“仁”为核心,通过“乐教”治理社会,达到政通人和。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柏拉图也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音乐能够美化心灵、是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的有力工具。从东方到西方、从古至今无数学者都承认并强调音乐教育的社会性、对人的教育作用。通过音乐教育对公民进行道德约束、以达到人的完美和谐。关于音乐教育的人学观念的认识,早已在历史的发展之中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郭乃安先生在其《音乐学,请把目光投向人》一文中曾经提及“人是音乐的出发点和归宿。音乐,作为一种人文现象,创造它的是人,享有它的也是人。音乐的意义、价值皆取决于人。”③在音乐教育活动中的一系列环节,从音乐创作到音乐表演直至音乐欣赏,都是围绕着“人”展开,离不开“人”的参与。首先是音乐创作,音乐创作是创作者将自己内心的情感体会通过音乐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创造性活动。在创作中,创作者没有现实的模版,只能通过自己的想象进行创作,而想象本就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心理活动;其次是音乐表演,音乐表演也称之为音乐的二度创作,即是表演者以音乐创作中的谱面为基础,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风格特点完整地再现作品的内涵,塑造音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因此,音乐表演作为音乐教育活动中的中介环节,是赋予音乐创作以生命力的创造行为,没有音乐表演,那么作品就毫无生机;最后是音乐欣赏。音乐欣赏既是起点又是终点,缺少音乐欣赏,那么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将会失去存在的意义。音乐表演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活动。每位聆听者由于生活环境、情感经历、审美体会的不同,对于一首作品的诠释往往有着不同的感受,欣赏者通过聆听将自己的情感融入音乐之中并加之以自己丰富想象,与音乐产生共鸣。虽然音乐是听觉艺术,但是在此时音乐通过想象力早已转换为视觉艺术。由创作—表演—欣赏构成的音乐审美活动中无不体现创造性因素,而创造力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参与,只有围绕“人”展开音乐教育活动,才能达到音乐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德、智、勇兼备的完善的人。

二、中学音乐素质教育的独特人学内涵

音乐素质教育是以人的培养和塑造为目的的④。音乐素质教育对于人的听觉、想象、理解等能力的培养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进入21世纪,经济技术仍在快速发展,但是现代社会不再是以经济发展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唯一标准了,人作为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人才资源已经成为了第一资源。以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为导向的社会,知识为核心提供的生产力已经成为社会竞争的关键性因素。反观当今社会早已经脱离了以“人”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活动,开始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是“唯技术、唯工具”的工具性倾向。注重于音乐技术、技巧的训练,许多家长将音乐作为孩子将来可以傍身的技术,人渐渐成为音乐的附庸者,所谓的音乐教育活动成为一种功利性、物质性的活动;另一种是教师依据于新课程标准“过程与方法”第一条“体验”,就仅仅注重于聆听、肢体语言去进行情感感受、体验,对于基本的理论知识、技术训练一概不提。上述的两种教育活动都是脱离了“人”的出发点,没有关注于人的价值和意义,本质上根本不属于音乐教育活动。人不再关注于人本身的发展,渐渐成为“物化工具”,早已脱离了音乐教育的初衷。

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音乐教育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音乐素质的形成须有赖于有效的学习,而有效学习则是一个持续不断地内化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学习是一个“内心的旅程”,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过程,是伴随人格完善的历程⑤。

三、基于“人”为核心的中学音乐能力方法论

当今时代的教育具有国际化、民主化、多样化、现代化、民族化的特点,为进一步深化融合这些特点,需要对当前音乐教育早已脱离了“人”的现状进行改革。我国的音乐教育改革是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为标准,以新课程标准为核心,强调了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三个方面的性质。在最新版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将原先的十条精简为了五条,每个环节层层紧扣、相互联系,体现了音乐教育的创造力、实践性、民族性的特点。新的课程标准实质是立足于我国传统的音乐文化,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依据其基本理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能力: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个性发展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强调“音乐审美指的是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⑥所以说,音乐不仅仅是需要感性认识、体验,同时也是需要理性认识、体验。作为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聆听音乐,感受音乐旋律,这就进入了音乐审美的第一层面,即音乐的情感体验层面,但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音乐情感的感知阶段,我们要在此阶段上从感知上升至鉴赏、评价的理性阶段。由此可见,音乐的本质不止是需要生动的感性体验,同时也要辅之以准确、深刻的理性体验。7B0E54E4-595B-4624-91E1-B0838A8D0742

初中学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的发展已趋向于成熟,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音乐感知有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对具体表面的经验性认识有深层次的评价意识。音乐鉴赏课通过聆听、感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对于音乐有更进一步的感知能力,这是形成学生良好审美能力的重要阶段。教育既要符合时代的发展,同时也要满足个人的发展,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背景、学习能力的不同,教师应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机会,以求审美能力的更好激发。音乐的教学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将音乐课堂作为情感体验的过程。

(二)以本民族音乐为基础,理解多元音乐文化。

21世纪的教育是以国家间的交流、互动为时代背景的。音乐文化最能够体现本民族的文化特色,能够直观地展现各民族的特色之处。中国的音乐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我国又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在不断的吸收、发展的过程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本民族音乐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之中,只有树立适合于本国国情的教育特色,在继承传统音乐文化的优良传统之上加以改革创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在音乐课堂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欣赏、了解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和少数民族音乐特色,这是理解多元文化的前提条件。当然也要将目光投向世界音乐文化之中,要引导学生尊重、理解各国不同的音乐,形成多元化的视野观念。因此,我国的教育发展方向必须立足于本国的同时面向世界,将本民族音乐与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使音乐教育成为音乐文化之中蕴含民族深厚底蕴的音乐文化形式。

(三)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鼓励音乐实践创造。

中学音乐核心素养往往体现在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之中。音乐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之中才能展现出来,同时也只有在实践之中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的评判能力。学校应该多开展各类的课外活动,使学生有提升自我素质的环境和条件。例如,学校可以在学校组建各种乐团并定期汇报演出观摩,这样既能够培养学生表现美的能力,又能够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在音乐课堂之中,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节奏音型,让学生根据自己喜爱的音乐风格填音进行创造改编,对于学生的成果赞美鼓励,增强学生音乐创作的信心,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

当前的音乐教育改革不仅仅是对于课程本身的内容、方法进行改革,也不仅仅是将音乐作为丰富文化课程学习的点缀,而是将音乐学习融入终身学习之中。《新课标》中强调音乐是一门富有创造性的艺术,通过音乐的学习,无论他们今后是否从事与音乐相关的职业,音乐学习所培养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能为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之中提供思维能力和行为方式。所以,音乐的学习并不是单纯在于音乐其本身,而是通过音乐学习的体验、感知、理解,联系其他的学科课程,促进音乐及其相关课程的学习。音乐学习不能够仅仅止步于掌握相关知识、技能,要关注于音乐审美、音乐文化,将音乐学习作为培养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素质教育改革、“艺术学科进中考”的背景下,许多学校开始实行“延时服务”,即延长放学时间,展开社团、体育、艺术等相关拓展活动。艺术特别是音乐类相关活动占据多数。同时随着去年“双减”政策发布以来,周末文化课的相关补课时间消失了,许多家长开始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在“非学科类”学习意向中,艺术类学习占据首位,其中音乐类学习又在艺术类学习中占据首位。从上述的现状中,我们不难发现音乐类学习越来越受到关注,这对于教师的施教能力也要有所提高。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特点出发,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运用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实现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何谓全面发展,即是指人的体力与智力同时发展,德智体美各方面和谐发展。在现代化的社会之中,以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基础,以现代科技和文化为背景的大环境之中,我们不应该仅仅具有现代的知识技能,还应该成为一个具有创新创造精神的现代公民,音乐教育也应该为此而努力。现代的音乐教育应该围绕着学生,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发展完善人格。通过学习音乐相关的理论、技能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认识能力,为其思维能力拓宽道路,为创造性人格的发展提供具体的行为方式。由此可见,音乐教育相关的知识技能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建立都与其相关的哲学、美学、教育学、心理学基础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以此为基础,不断发展,才能通过音乐教育完善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音乐教育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之中,应该承担着对于人性的内心价值的唤醒,从物化的价值观中脱离出来,走向精神世界的价值导向。

结语

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之中,音乐不同于文学、绘画、舞蹈等其他艺术,它之所以具有卓异育人的作用,即能使人心灵得到净化,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其主要原因是音乐对人的情感有十分强的感染力,它是一门主情、主美不主形的情感艺术⑦。音乐教育是建立在音乐的基础之上,音乐的特殊性就决定了音乐教育的特殊性。音乐教育对人情感的表达具有加强作用,人的情感是丰富多彩的,音乐以其特有的魅力能够在教育中发挥巨大的作用。音乐教育通过音乐的语言,使得人们在聆听的过程之中与自己的情感产生共鸣。人们不仅仅感受到了优美的旋律,同时在体验、感知美的过程之中,将自己的理智感、道德感等多种情感相结合。音乐教育在潜移默化之中熏陶人、感染人,目的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音乐家。

音乐教育是中学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对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其作为学校教育中的必修科目有着其他科目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加强音乐素质教育,对于青少年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和品格的全面发展有着深刻而长远的意义。

注释:

①李庆丰.重视感性培养 促进个性发展——关于音乐素质教育的具体化问题[J].人民音乐,2001(06):45-47.

②韩燕玲.浅谈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J].武漢水利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1):75-77.

③郭乃安.音乐学,请把目光投向人[J].中国音乐学,1991(02):16-21.

④邵萍.音乐素质教育的功能[J].艺术百家,2005(05):157-158+150.

⑤成露霞.素质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学,2004,(02):119-124.

⑥《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⑦田小军.论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音乐,2006(04):112-116+131.

注释:

[1]韩燕玲.浅谈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J].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1):75-77.

[2]李庆丰.重视感性培养 促进个性发展——关于音乐素质教育的具体化问题[J].人民音乐,2001(06):45-47.

[3]郭乃安.音乐学,请把目光投向人[J].中国音乐学,1991(02):16-21.

[4]邵萍.音乐素质教育的功能[J].艺术百家,2005(05):157-158+150.

[5]成露霞.素质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学,2004,(02):119-124.

[6]《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7]尹爱青.《音乐审美教育的人学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8]傅义洁.音乐教育与学生审美素质的提升[J].中国教育学刊,2005(09):59-60.

[9]吴望皓.音乐教育与人的素质发展[J].艺术百家,2007,23(S1):173-174.

[10]田小军.论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音乐,2006(04):112-116+131.7B0E54E4-595B-4624-91E1-B0838A8D0742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素质教育不应排斥升学率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浅谈素质教育的认识与实践
托起教育理想,论素质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实现
素质教育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职业院校需要什么样的素质教育
警惕高校素质教育陷入功利主义
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