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菌子山景观色彩质量评价与提升策略*
2022-06-29陆子婧张喆王锦刁秀丽王钰穆艳霞
陆子婧,张喆,王锦,刁秀丽,王钰,穆艳霞
(西南林业大学 园林园艺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
森林景观是一种在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复合型森林生态系统,它由数个森林群落和不同种森林类型要素构成,其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可以较好地为公众提供一个游憩场所。色彩作为一种最具刺激性的视觉语言[1],森林景观的色彩往往最容易受到公众的视觉感知,森林景观色彩质量的提升对增加视觉体验以及契合公众游憩需求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2-4]。在森林景观的相关研究中,国内外学者多集中关注于森林景观空间格局构成[5]、森林景观的群落生态效应[6]和生物多样性[7]等方面,较少从公众响应的视角去探究森林景观色彩的视觉质量评价研究[8-11]。另外公众对于森林旅游形式的需求呈逐步增长状态,但相关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营销存在相对滞后情况。因此,从色彩的角度对森林景观进行质量评价与提升,可以更好地为森林旅游业提供一种有利的营建思路。
关于森林景观评价研究的方法主要有3种:描述因子法、调查问卷法和心理物理学法也称作审美态度测定法(perceptual preference assessment,PPA)[12]。其中调查问卷法用于了解公众对景观效果的主观感受以及满意程度[13],结合重要性-满意度分析方法IPA分析法(importance performance analysis,IPA)可以进一步了解公众对景观环境的期望情况与实际感知的差距,判断每项评价指标的先后改进顺序,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更好地提高景观质量和公众满意程度。在森林景观评价的应用中,有学者基于对森林公园的调查结果探讨影响游客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并且通过IPA分析法得出各影响因子的IPA象限分布情况,针对性地提出改善森林旅游品质的提升对策[14-18]。目前针对菌子山的相关研究集中在森林植被多样性特征调查研究[19]和真菌物种多样性研究[20]方面,暂无针对该区域的景观色彩定量分析和从使用者满意角度出发进行景观评价的研究。本文利用调查问卷法和IPA分析法,从游客感知角度出发,对其在菌子山的景观色彩感知体验的期望度与满意度进行对比研究,以期了解使用者在菌子山体验过程中对森林景观色彩的感知程度和差异情况;总结菌子山森林景观色彩有待改进的要素,并针对这些要素对整体景观色彩质量做进一步改进提升方案。
1 研究区概况
菌子山地处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东南部(104°7′~104°11′E,24°36′-24°43′N),距师宗县城约34 km,距昆明市约200 km,面积约12 hm2,最高海拔约为2 410 m。该区域具有较好的自然景观资源,由丰富多样的野生植被类型以及遍布境内的山、石、林木、花草共同构成了以喀斯特地貌和森林为主体的自然生态系统[21]。菌子山内有保护较为完好的杜鹃花自然群落,主要种类有马缨杜鹃(Rhododendrondelavayi)、大白花杜鹃(R.decorum)、大树杜鹃(R.protistum)、露珠杜鹃(R.irroratum),皆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2 研究方法
2.1 感知评价方法
IPA方法又称重要性-满意度分析法,或是重要度-游客感知分析法,该方法主要将考察变量的重要性与满意度的均值或是中位数作为水平与垂直分割四个区域的原点,以重要性和满意度分别作为X轴和Y轴,将各要素的重要性和满意度得分置于四象限图中,能直观表现出优先发展和重点改进的领域(图1)[22-24]。
图1 IPA象限图
运用IPA公式计算得出各指标的重要性满意度指数,以直观的方式得出各指标综合评价的结果。IPA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IPA=〔(I-P)/I〕×100
式中:IPA为重要性满意度指数,I为重要性指数,P为满意度指数。IPA指数与满意度呈现的是负相关关系,即IPA值越高,则满意度越低。IPA指数量化后划分为五级,即≤5.00(非常满意),5.01~7.00(比较满意),7.01~10.00(一般满意),10.01~15.00(不太满意),≥15.01(不满意)[25]。
2.2 问卷调查
本研究结合菌子山景观特点拟定评价指标要素,主要将景观组成要素的恒定色彩内容进行分类,道路铺装、建筑、植物等要素的色彩都是整体景观环境色彩组成的一部分。进而对以上构成要素的色彩数量、色彩构成形式、色彩心理效应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征询专家和预调研后进一步进行筛选,最终形成共7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和51个三级指标,如表1所示。调查问卷内容包括:(1)游客性别、年龄、所在地、受教育程度、职业等基本信息;(2)期望调查分为道路铺装、建筑、植物、服务设施与景观装饰设施5大类景观要素;(3)各样点满意度调查与重要性评价问题相对应。各量表均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进行打分,评分指标从“很不满意”到“很满意”,对应分值分别为1~5分[26]。
表1 游客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
2.3 数据收集
研究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时间在2021年7月,网络发放问卷共188份,回收188份,有效问卷188份,有效率为100%;为了验证问卷的科学性和可靠性,研究采用SPSS软件测量各个量表的克朗巴哈系数α。结果显示:网络问卷重要性评价和满意度评价量表的α值分别为0.961、0.989,总量表的α系数值为0.975,各量表α值均大于0.7,表明量表均有较高的内在一致性和信度。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游客对菌子山各项指标的期望程度与满意程度调查通过李克特五级量表对问卷选项进行赋值,赋值后的数据运用Excel进行统计及分析,其次运用SPSS软件进行IPA象限分析,了解公众对各项景观要素指标的期望度与认可度的差异和各项指标的象限分布情况。图片数据首先在Photoshop进行预先处理,分割出主要分析的景观色彩要素类型部分,再通过ColorImpact色彩解译软件提取研究地采集样点中各景观要素的色彩信息,并剔除占比低于0.1%的色彩,以Excel统计每张图片中各色相所占像素的比例。
3 结果与分析
3.1 游客重要性与满意度
游客的游憩后评价是基于游前期望度与游后的实际感知对比得出的,而期望度(重要性I)与实际感知(满意度P)一般来说是存在差异的,其中I>P说明该区域达不到游客的期望;I
表2 游客对景观色彩质量感知要素的重要性与满意度评价情况
(1)基础设施方面从道路铺装色彩和建筑色彩类指标来看,二级指标中重要性均值中仅有“A1道路铺装色彩数量”在4分以下,其余指标重要性均值均在4分以上,游客对这两类景观要素色彩整体期望程度比较高。有学者研究表明[28]由于道路铺装的视点较低,通常是作为辅助色出现在景观环境中,因此游客对其关注度不高,这与本研究结果具有相似性。“B2建筑色彩与环境的协调程度”的重要性均值排在首位,与相关研究结果类似[29-30],由于建筑在景观环境中所占体量较大,作为景观色彩的主要载体,建筑界面的色彩组合方式和与背景环境形成的图底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的心理感受,因此容易引起游客关注。在第三级指标中,从IPA指数来看,仅有2项指标的重要性与满意度差值(I-P)为负数,分别是A12、A13类型的道路铺装色彩数量,游客对两种及三种的道路铺装色彩数量较为满意,另外多数指标要素都达不到游客的认可。
(2)自然色彩方面,植物作为森林景观最主要的构成要素,有学者经实证研究发现人们对植物叶色的视觉感知较为明显[31],特别是秋季叶色多变更容易受到游客关注[32]。在问卷结果游客对植物色彩的各项指标评价均处于不满意或很不满意状态,均值差异较大的指标为“C12植物色彩数量”和“C33植物色彩季相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菌子山整体的满意度评价。主要由于研究地的地理和气候情况导致其植物色彩季相变化不明显,春夏季大部分区域主要以常绿色植物为主,树种类型以滇青冈(CyclobalanopsisglaucoidesSchotky)、滇石栎(Lithocarpusdealbatus)为主。秋季色叶植物较少,且落叶较快,以枯色叶为主要色彩。植物群落色相对比多是邻近色或同类色对比,明度对比和饱和度对比形式视觉刺激较弱,这一研究结果与Gao等[4]、Ma等[33]的研究结果相似,人们更倾向于物种丰富、颜色变化丰富、色彩明亮的景观。以马缨杜鹃和大白花杜鹃为主的野生杜鹃植物群落容易受到气候影响,色相类型虽有红、白、黄等色系,但由于花期和花量不稳定,最佳观赏时间较短。因此总体来说对植物色彩的营建需要更为重视,从本底植物景观存在的优势入手,提升各季节植物景观色彩特色,同时注重对植物的养护管理,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和满意度。
(3)在景观服务设施和装饰设施方面,主要包括垃圾桶、导视牌、座凳、景观小品的色彩,重要性均值最高的为“E3导视牌的色彩辨识度”,最低的为“D1垃圾桶的色彩数量”。主要是由于导视牌这类景观要素的功能主要以传递信息为主,需要有一定的色彩辨识度以便引导游客。垃圾桶设施在游客角度以满足基本使用需求即可。座凳设施和景观小品需要满足一定的功能性和美观性,进一步提高景观环境的品质和活力。从第三级指标看,D21、D31、F21、F31这几个指标处在较低水平,因为其色彩组合为同类色,存在过于与环境协调并且色彩辨识度较低的情况,依然需要改进以提升游客满意度(表2)。
3.2 重要性-满意度分析方法的总体分析
基于上述结果,将重要性均值作为横坐标轴,满意度均值为纵坐标轴,两者的评价均值作为四象限分割坐标点,分别得到游客各项感知要素的IPA定位图,见图2。
第一象限即高满意度-高重要性的优势区,位于该象限的指标共有13个,集中在各景观要素的色彩与环境的协调程度类,其余为色彩辨识度类,另外游客对景观要素对比色的关注程度较高以及对满意程度具有一定认可度,说明该类指标的建设相对完善,各景观要素容易在周围环境中辨别位置的同时也与环境的协调程度较好,色彩环境充满活力,能给游客带来愉悦的心理感受,可以继续保持其优势。
第二象限即高满意度-低重要性的机会区,位于该象限的指标共12个,除了座凳和景观装饰设施色彩外其余类别均有分布,集中多为色彩数量类的指标,其余为色彩辨识度类,并且建筑类指标占了该部分总体的1/3。Qi等学者[34]的研究也证实了建筑颜色与周围环境协调能够得到更高的满意度,色彩的丰富性对景观质量有显著影响。在后续发展中依然要根据游客需求做出适宜的调整,虽然游客对这几类景观要素的色彩数量和色彩辨识度关注程度不高,但这类指标依然是该景区的潜在资源。
第三象限即低满意度-低重要性的次要改善区,该象限内的指标共11个,大多是各景观要素下的色彩数量类,表明游客对这几个色彩数量指标的重视程度不高,因此景区不需过度对色彩数量投入改善。此结果也与相关研究结论相似[35-36],如果植物色相种类较少,常绿色居多会导致色彩缺乏丰富度,人们容易感到沉闷乏味。因此色彩数量不宜杂乱或过于统一,在合适水平下达到和谐有序,给游客带来积极的心理效应并且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水平即可。
第四象限为高重要性-低满意度的重点改善区,该象限内的指标在各类均有分布,包括色彩与环境的协调程度、植物色彩组合协调程度以及色彩辨识度类共15项指标。其中2/3的指标是色彩辨识度类的,说明该象限中建筑、植物和垃圾桶这几类景观要素的色彩辨识度情况较差。由于其与环境的色彩组合为同类色形式,难以在环境中被识别或是容易显得单调。这与Huang[37]的研究具有相似性,人们更喜欢色彩差异较大的景观。因此这些指标是游客重点关注但却无法得到满足的,应当重点对其色彩构成形式和组合关系进行调整。
图2 游客重要性—满意度的IPA定位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本文基于对菌子山景观色彩量化和评价,一方面研究游客对菌子山森林景观色彩的普遍感知情况,另一方面通过游客对菌子山景观要素色彩的满意度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论与已有的结论具有一致性[8,37],色相单一、明度或纯度之间为中低对比,无彩色系出现的频率较高的色彩形式难以得到公众的较高满意度,原因在于这样的色彩关系呈现为视觉刺激较弱、视觉唤醒程度较低、缺乏视觉体验。因此需提升菌子山的色彩特征,注重环境色彩的组织关系表达,在区域整体环境色彩基调保持有序的同时,控制色彩属性的对比差异以丰富景观空间活力,吸引视觉注意力同时满足公众获取信息的要求,正向影响公众的游憩体验或重游意向。此外,本研究针对菌子山内植物群落景观进行了季节性的色彩变化特征跟踪研究,以确定优势的植物色彩构成类型,保证本土植被种群色彩特色为进一步的景观色彩体系构建提供导向。不足之处在于本研究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基于菌子山景观特点和相关研究理论所拟定,征询专家和预调研后整理筛选出,可能存在缺乏对该地色彩特征的全面性评价,亟待在后续研究中继续完善。
4.2 结论
(1)菌子山森林景观色彩的游客满意度总体得分为3.667,从整体看来游客满意度水平居于一般,提升空间较大。各指标重要性均值与满意度均值均存在差异,其中均值差较大的在植物色彩指标方面,均值差较小的在道路铺装色彩方面,其余人工景观要素类型的色彩指标相较之下处于一般满意程度。
(2)以植物为主体的自然景观要素色彩春夏季以低饱和度低明度的绿、黄绿为主,色相种类较少。春季部分区域有野生杜鹃,花季时色相种类相对丰富,红色系花朵明度和饱和度较高,与叶色形成鲜明对比。另外春季还有部分云南栘(Docyniadelavayi)花朵呈白色,在景观中色块以点缀形式出现。秋季以黄、橙色系的蕨类和山核桃(Caryacathayensis)为主,有少量云南波罗栎(QuercusyunnanensisFranchet)、枫香(LiquidambarformosanaHance)呈现红、黄色系的变化,明度和饱和度程度适中。但整体看来色彩视觉刺激较弱,色调对比不强烈,缺乏各类型植物色彩之间的冷暖色调对比,色彩影响力较弱。因此从重要性-满意度均值和IPA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游客对植物色彩的满意程度不高,多项指标亟待改善。
(3)在人工景观要素色彩方面,建筑色彩和导视牌色彩本身色相种类较少,明度与饱和度适中,色调为同类色或邻近色搭配,部分在冷色调植物背景中以暖色调呈现,有适当视觉刺激性的同时与环境融合程度和谐。道路铺装与景观装饰设施色彩呈冷灰、暖灰色调,形式较少且简单。垃圾桶和座凳设施由于缺乏维护管理,色彩陈旧,色彩面积以冷灰色占主要部分,给人以退远感,难以在环境中被识别因此不利于引导游客行为。在IPA分析结果中发现人工景观要素色彩依然有改善空间,需要加强管理维护服务设施质量的同时从色彩面积、色相数量、冷暖色对比方面做相应调整,以此丰富游客的视觉体验,创造更高的游客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