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心脏康复联合双心护理对重症心脏瓣膜患者的影响*
2022-06-29张燕花
张燕花
心脏瓣膜病是心脏瓣膜退化引发的局部病变,其病因主要细菌感染、风湿性心脏病等,中老年人是心脏瓣膜病的高发群体,发病率较高,需积极提升其诊疗水平[1]。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功能损害严重,影响患者心功能,死亡率较高,需及时采取手术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心脏瓣膜置换术为主要治疗术式,但手术风险较大,康复时间长,护理要求较高,需做好护理支持与干预,以保证患者康复效果,以改善患者预后。近年来,关于重症心脏瓣膜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的研究逐渐增多,术前心脏康复、双心护理等新型护理模式,开始应用于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应用效果良好,但是两者联合治疗的具体效果尚不明确[2]。为此,本次研究选择2020年2月-2021年10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64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对比分析了术前心脏康复联合双心护理的应用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2月-2021年10月本院收治的64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纳入标准:经影像学检查及术中探查确诊为重症心脏瓣膜病;近3个月内未接受住院系统治疗;首次心脏手术;依从性良好。排除标准:重症心脏瓣膜病再次手术;昏迷休克者或意识功能障碍;认知语言能力异常;合并神经系统疾病;合并感染性疾病;干预前死亡等。随机分为常护组和双心康复组,各32例。双心康复组,男21例,女11例;年龄56~83岁,平 均(69.51±13.42) 岁; 病 程 3~12个 月, 平均(9.11±2.86)个月;原发心血管疾病:合并巨大心室9例,合并冠脉疾病16例,合并小左室7例。常护组,男20例,女12例;年龄57~83岁,平均(70.01±12.91)岁;病程3~12个月,平均(9.12±2.91)个月;原发心血管疾病:合并巨大心室10例,合并冠脉疾病15例,合并小左室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患者和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常护组患者实施常规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包括干预前体征监测、手术配合、呼吸道管理、营养支持、术后护理、并发症监测等措施。双心康复组在常护组基础上联合术前心脏康复联合双心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 术前心脏康复干预 术前,综合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对患者心肌功能、肺功能等指标进行评估,采用评估工具,评估患者运动耐力,分析患者存在的术前、术中、术后危险因素,基于患者个体特征,开展术前心脏康复干预。对于心肺功能较轻度损伤者,实施运动训练,以有氧训练为主,对患者四肢肌肉和腹肌、胸大肌进行锻炼;心肺功能较中重度损伤者,实施阻力运动训练,首次阻力为1 kg,逐渐增加运动阻力;每日训练20~30 min,1次/d;运动过程中,实施严密的心电监护,发现患者存在异常,应及时停止运动,逐渐增加运动量。
1.2.2 双心护理干预 (1)心理评估。密切监测患者围手术期情绪变化,术前、术后分别采用心理评估工具,分析患者是否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同时,与患者、家属沟通,了解患者是否存在恐惧、悲观厌世、睡眠障碍等问题,为患者制定双心护理方案。(2)心理干预。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以朋友身份,与患者沟通,充分尊重患者的意愿,保护患者隐私,耐心倾听患者倾诉,分析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给予心理疏导;同时,引导患者主动说出内心的疑惑或问题,纠正其错误认知,避免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选择成功案例,并引导治疗成功者“现身说法”,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使患者主动参与治疗。向患者说明不良情绪反应及情绪波动对临床治疗的不良影响,指导患者合理调整自我情绪状态,避免出现大幅度情绪波动,影响康复效果。为患者播放轻音乐或播放患者喜爱的音乐,转移患者注意力,调节情绪状态,改善患者康复效果。(3)健康宣教。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健康宣教,系统化说明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的发病机制,患者个体存在的危险因素,使其正确认识自身病情。为患者发放健康宣传资料,并采用心脏模型等物品,讲解手术方案,说明围手术期注意事项,指导患者和家属学习,提升护理技能与治疗配合度。指导患者家属学习术后康复技能,为患者提供家庭康复指导。出院前,为患者建立微信群,定期为患者推送健康知识,指导患者规范用药,并提醒患者定期来院复查;同时,通过微信群,为患者与病友搭建沟通平台,促进患者沟通治疗经验,相互鼓励,做好家庭护理。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 心肌功能评估 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容积指数(LAVI)、舒张前期二尖瓣血流速度与舒张前期二尖瓣环运动速度比(E/E′),采用6 min步行试验(6MWT)评价患者运动耐力[3]。对比两组测量结果。
1.3.2 并发症监测 两组干预后,密切监测其并发症情况,统计两组是否出现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并发症,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1.3.3 负性情绪反应评估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抑郁情绪状态,量表均包括20个项目,采用4级评分法评估各项目,SAS<50分为正常,SDS<53分为正常,评分与负性情绪呈正相关性[4]。对比两组干预前和干预后评分变化。
1.3.4 康复进展监测 统计并对比两组ICU入住时间、住院总时间。
1.3.5 满意度评估 采用临床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满分100分,满意度分为,不满意:0~59分;满意:60~80分;非常满意81~100分。护理满意度=满意率+非常满意率。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心肌功能比较
双心康复组干预后LVEF和E/E′指标水平显著高于常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干预后常护组LAVI显著高于双心康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心康复组干预后6 min步行距离显著高于常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干预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s)
组别 LVEF(%)LAVI(ml/m2)E/E′(%)6 min 步行距离(m)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双心康复组(n=32) 39.26±3.03 61.24±4.31 41.52±4.39 27.69±3.23 23.74±2.48 40.96±4.12 10.98±1.23 102.03±15.02常护组(n=32) 38.11±3.15 52.03±5.11 41.62±4.41 32.01±4.28 23.81±2.51 33.01±3.58 11.02±1.42 78.52±18.52 t值 0.149 4.745 0.413 5.064 0.247 4.519 0.394 5.294 P值 0.851 0.000 0.762 0.000 0.779 0.000 0.804 0.000
2.2 两组干预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双心康复组干预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2.3 两组干预前后负性情绪及康复进展情况比较
双心康复组干预后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常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心康复组ICU入住时间和住院总时间显著短于常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负性情绪及康复进展情况比较(±s)
表3 两组干预前后负性情绪及康复进展情况比较(±s)
组别 SAS(分)SDS(分) 康复进展情况(d)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ICU入住时间 住院总时间双心康复组(n=32) 39.02±8.56 21.23±5.54 40.09±7.25 23.56±4.25 7.26±1.82 12.26±2.37常护组(n=32) 39.23±9.02 30.41±4.89 39.85±7.26 30.58±3.98 10.24±2.13 16.02±2.86 t值 0.391 5.751 0.443 4.176 3.221 4.013 P值 0.814 0.000 0.609 0.000 0.000 0.000
2.4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双心康复组干预后护理满意度为93.75%,显著高于常护组的6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例(%)]
3 讨论
受人口老龄化影响,重症心脏瓣膜病发病率呈明显升高趋势,亟待临床诊疗及护理水平,以改善患者预后[5-6]。手术是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的重要治疗途径,但是患者治疗难度大,围手术期护理风险高,术后康复时间长,需提升护理服务质量。重症心脏瓣膜病对患者生理和心理影响较大,且手术治疗为患者带来了应激反应风险,严重影响了患者身心健康,应积极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改善患者精神心理问题,真正提升患者的康复效果[7-8]。
双心护理模式是基于双心医学发展而来的护理干预模式,该护理模式充分尊重了患者的主体地位,重视患者的心理健康,在心血管疾病围手术期护理的基础上,针对患者精神心理问题制定了相关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提升患者心血管疾病康复效果,同时改善患者心理健康状态,临床应用效果良好,为此该护理模式开始应用于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有助于改善患者身心健康状态。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存在心功能减退、心肺储备能力差问题,增加了手术治疗风险,同时对于术后康复较为不利,因而有必要实施术前干预,以改善患者术后康复效果。近年来,心脏康复研究逐渐深入,该疗法可有效改善患者康复效果,因而鼓励心血管疾病患者参与心脏康复干预,并形成了针对性的术前心脏康复措施,通过运动为主的心脏康复护理措施,改善患者术前心肺功能,可有效提升患者康复效果。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临床护理相关研究显示,术前心脏康复可改善患者心功能,联合双心护理可改善患者负性情绪反应,与常规护理者相比,两者联合干预后,患者心肌功能指标提升幅度可进一步增加5%~30%,而患者干预后SAS、SDS等负性情绪反应评分,可进一步降低2~15分,有效提升了患者心功能,降低了负性情绪反应风险[9-10]。本次研究中,双心康复组术后SAS评分(21.23±5.54)分、SDS评分(23.56±4.25)分均显著低于常护组的(30.41±4.89)、(30.58±3.98)分(P<0.05),与上述研究报道一致,同时监测患者心功能发现,双心康复组术后LVEF、E/E′、LAVI等心功能指标显著优于常护组,提示两者联合干预,可有效提升患者心肌功能,并可降低围手术期焦虑、抑郁情绪风险,防控负性情绪反应的效果良好。同时,监测患者心脏运动耐力显示,双心康复组术后6 min步行距离显著高于常护组,且双心康复组康复时间显著低于常护组,提示联合护理模式,可有效提升患者心肌运动耐力,缩短促进患者术后尽快康复,缩短治疗时间,有助于患者改善预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存在较高的并发症风险,容易出现室上性心心动过速、肺部感染、心脏压塞等并发症[11-12]。但是本次研究发现,双心康复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护组,提示联合护理后,可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风险,对于患者术后康复较为有利。此外,本次研究还发现,双心康复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常护组,提示重症心脏瓣膜患者对该联合护理模式较为满意,有助于构建良好护患关系,临床应用可行性。
综上所述,术前心脏康复与双心护理干预模式联合应用,可有效改善患者心肌功能与运动耐力,降低并发症风险,改善患者负性情绪,缩短康复时间,有助于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临床应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