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礼仪与修养”课程综合素养养成方案研究与实践

2022-06-29

贵州农机化 2022年2期
关键词:内化礼仪素养

何 婷

(贵州理工学院人文素质教育中心,贵州 贵阳 550003)

0 引言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现代礼仪与修养”课程是贵州理工学院面向全校学生开放的一门通识性教育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化,有仁爱之心、诚实守信、忠孝节义、彬彬有礼、立志修身,并融会贯通于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肩负起时代赋予“新青年”的历史责任。

为了解决人文应用型课程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问题,课程团队致力于教学创新,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和综合素养实践方案,对于其他课程而言,也有广泛的普适性。

1 教学理念:知行合一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中的“道”是由阴阳二气和合而产生。对于礼仪课而言,礼在心中,是一种内化;仪是形式,是一种外化,即心中的礼,如何用别人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表达,可以用王阳明心学理论中的知行合一来对应,即身与心、内与外、知与行的和谐统一;“道”是推动知识、能力和素养的闭环得以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动力和源泉,是礼仪课内外兼修教学理念的精髓,心中有礼,仪采自来。

课程改革,从“道”出发,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循“道”而行,“道”所产生的“一、二、三”,即是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中,创新教学设计过程,融合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可以获得融合了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的综合素养,为今后进入职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2 综合素养实践方案

课程的教学目标融合了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提出了低阶目标:知礼、懂礼。高阶目标:习礼、用礼。结合课程的基本内容传承中华优秀礼仪文化,借鉴国外优秀礼仪文化,通过礼仪教育,把德育教育内化于心,修养教育外化于行,更加重视内外兼修,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在课程教学目标的相互融合中,如何才能形成综合素养呢?具体的课程有不同的诠释,本课程采用了“对分+线上”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2.1 “对分+线上”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对分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由复旦大学心理学教授张学新首创提出,基本的教学环节是教师讲授、学生独学和讨论点评,即3个阶段。课程团队在教改探索的过程中,自建了线上慕课,但是如何使线下课堂焕发生命力,一直是一个难题。

课程改革在引入“对分课堂”之后,在教师引发式精讲的基础上,学生独学和讨论点评这两个环节,相互融合到一个最佳状态,能够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给学生带来很好的课堂体验感。学生独学,其实是一个内化吸收的过程,也是连接其他2个教学过程的融合点。讲授环节是引导,为学生进行独学进行铺垫;内化学习,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过程,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讨论环节,学生带着内化的成果在讨论中得到展示、交流和完善。这种有节奏变换的课堂,更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分+线上”混合式教学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对分+线上”混合式教学模型

“对分+线上”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学习的问题。本课程依托课程团队自建的一门慕课课程“现代礼仪与修养”,慕课资源为课程教学组织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结合线下对分课程,能够有效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实现课程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环节。

2.2 灵活多样的对分课堂

对分课堂的灵魂,在于教师可以灵活地驾驭课堂,分为“隔堂对分”“当堂对分”和“微对分”等多种丰富灵活的教学形式。“隔堂对分”指的是,本节课讨论点评的是上节课教师精讲的内容,在课后独学,进行内化和吸收。而对于“当堂对分”和“微对分”,则是对分课堂的3个阶段,都发生在一堂课,只是对分过程时间长短有所差异。如“微对分”,即“3分钟”对分,指的是教师在讲完一个知识点之后,给学生1分钟时间进行独学、思考和解答,然后用1分钟,让邻座学生之间进行快速讨论和分享,最后用1分钟的时间,随机抽查1~2位同学,检查学习的效果。线上慕课,为“隔堂对分”和课后复习提供了学习资料[1]。

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相比,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大量采用“隔堂对分”会给学生课后增加学习负担,同学独学的情况参差不齐,会影响课堂的讨论、学习的效果。课程主要采用的是“当堂对分”和“微对分”,辅以适量的“隔堂对分”的教学组织形式。

对分课堂是一种非常灵活的教学形式,甚至还可能出现所谓的“大对分”。“大对分”是“隔堂对分”的一种延伸和扩大,即对分课堂的3个阶段:教师精讲、学生内化吸收以及讨论分享,时间轴可能是以学期或实践项目的周期为单位。

2.3 传承文化版块的“大对分”

中华礼仪文化源远流长,礼仪的核心的4个字为:律己、敬人。以修身为核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主要方法。强调在修身养性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内省,而且还要同外物相接,穷究物理而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完善人格。引导学生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向,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以德为本,传承文化,立志修身[2]。

对于传承文化版块,是本课程的高阶目标,需要一个长期修习、内化的过程。如何才能内化吸收,形成综合素养?课程团队采用了以学期为单位的“大对分”的教学解决方案,即在学期之初每位学生领取《礼记》《大学》《中庸》《论语》经典书籍中的一本,每周按照阅读任务进行内化学习,要求要做读书笔记,并在课程讨论区进行分享体会,期末组织一场诵读经典·传承文化读书分享会,全班进行集体分享和讨论读书的心得体会,以求在此过程中,进行思想的碰撞,产生思想的火花,达到集体共勉的效果。

2.4 实践技能专项训练版块:“大对分+助教团队”

“知道是没有力量的,相信并做到才有力量。”这是一句名言,它隐喻出来的意思是对一门课程,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是肤浅的,必须付诸实践才会有力量。礼仪课程是一门人文应用型课程,不仅要知礼和懂礼,还需要习礼和用礼。

实践技能专项训练版块,课程团队采用“大对分+助教团队”的教学解决方案。对于实践项目,课上教师精讲项目要点,课后利用线上慕课,学生内化吸收,根据项目的周期来决定对分课堂的周期。依托大创项目建立工作室和助教团队,提供项目实训场地和指导。项目结束时,回到课堂进行展示和总结。这种“大对分+助教团队”的教学形式,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树立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

3 学生学习成果及反馈

3.1 学生的学习成果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获得的学习成果是形成综合素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能力。提高语言表达、沟通和书面沟通(简历写作)的能力。

(2)合作能力。学生学会自我管理,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道德标准,律己敬人体现礼仪的核心精神;提升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3)职业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具体包括提高求职能力、塑造职业形象、职场交往能力、能够解决商务活动中的各种问题。

以2020年秋季学期为例,在专项技能项目的考核中,相比2019年秋季学期学生优良等次的比例由21%上升至37%,如图2所示。

图2 专项技能项目考核优良率

3.2 学生反馈

问卷调查情况如图3所示。通过课程调查问卷环节,学生反馈:在传承文化、立志修身方面有62.3%的同学们认为有很大帮助;对今后求职面试有58.5%的同学认为有很大帮助;对提升今后的商务交往和职业能力有56.6%的同学认为有很大帮助,为今后进入职场打下坚实的基础,受益终身。

图3 2020年秋季学期学生问卷调查

4 结语

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作为教师,应该不断进行教学创新,最大程度地帮助学生获得综合素养,适应社会的需求。

“治大国,若烹小鲜”,教师教学,资源可以多种来源、教室可以变化,学生不断更替,但自己对课程的理解,进而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以及进度安排等,才是每个教师独有的“调料”。而这个独具匠心的“调料”就是教学创新,只有不断精进,才能推陈出新,“教好书育好人”。

猜你喜欢

内化礼仪素养
红色旅游地文化氛围生产与旅游者价值观内化关系研究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筷子礼仪
礼仪篇(下)
内化与外化:鉴赏之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