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如何用“静态文本,动态表达”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2022-06-28周小芳
□周小芳
要让一年级学生理解图文结合的应用问题,弄清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提高解题正确率,可以采用“静态文本,动态表达”的方式进行教学,可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一、用连续相关联的静态图,进行动态表达
教师呈现一组相关联的静态图(如图1~3),让学生根据图中事物之间的联系,讲一个故事,重点说一说螃蟹是怎么在变化的。引导学生说:“水里有5只螃蟹,爬走了3只,还剩下2只。”在学生表达后,教师用课件动态演示整个变化的过程。
图1
图2
图3
二、用“会动”的静态图,进行动态表达
教师呈现一幅静态图(如图4),让学生根据图中的情境,想象故事情节,讲一个故事。教师用“问题串”启发学生想象,如“你观察到鹅是怎么变化的”“可以提一个怎样的数学问题”“请你完整地说一说图意”。引导学生说:“原来有7只鹅,游走了3只鹅,还剩下几只?”在学生表达后,教师用课件动态演示整个变化的过程。
图4
三、用“不会动和会动”相结合的静态图,进行动态表达
教师呈现一幅静态图(如图5),图中有“不会动的东西”胡萝卜和“会动的动物”小白兔,让学生根据图中事物之间的联系,讲一个故事。教师用“问题串”启发学生想象,如“你观察到了什么信息”“可以提一个怎样的数学问题”“请你完整地说一说图意”。引导学生说:“篮子里有10个胡萝卜,小白兔拿走了3个,还剩几个?”
图5
四、用“不会动”的静态图,进行动态表达
教师呈现一幅静态图(如图6),图中只有“不会动”的事物。让学生根据图中静止的事物,借用“问题串”进行想象,讲一个故事,编数学应用问题。
图6
五、用同一静态图进行不同的动态表达
教师呈现一幅静态图(如图7),让学生根据图中的事物,想象一个动态的场景,说出两个用不同方法解决的故事。
图7
故事1:小红有3个圆片,她又从口袋里拿出了4个,现在一共有几个?
故事2:小明有7 块饼干,吃了4 块,还剩下几块?
小结:同一幅图,可以编出不同的问题,再根据问题确定解决的方法。
以上教学,学生经历了“静态文本,动态表达”的过程,深入理解图文结合的应用问题中的条件与问题,从而提高解题的正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