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育由“普惠”走向“品质”
——推进美育高位均衡发展的海淀实践
2022-06-28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罗 滨|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美育是自觉运用审美活动的规律,实现审美活动内在的人文价值的教育活动[1]。美育以生动、具体、鲜明和可感的形象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对审美的感知、理解与判断,对学生的全面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早在1999 年6 月13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首次将美育纳入教育方针。2013 年11 月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015 年9 月15 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旨在进一步强化美育的育人功能,推进学校美育的改革和发展。2018年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回信时,就“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提出殷切期望。2020 年10 月15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美育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丰富,我国学校美育工作的关注度和实施力度也得到了空前提高。
学校美育工作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事业。北京市海淀区作为中国基础教育的高地,在美育探索实践中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把“普惠”作为美育实践理应追求的目标,使每一位学生都享受平等接受学校美育的机会,全面夯实“普惠”美育的基础,提升了区域美育工作的质量。面对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新要求,我们需要对美育的价值进行内省,以进一步厘清学校美育内涵发展的路径,帮助师生在接受美的熏陶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审美素养和人文情怀。“品质”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和作风所显现出的思想、品性和认知等特质,“品质”美育致力于追求美育的高品质,旨在通过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使学校美育更有内涵,办学特色更加鲜明,美育品牌更具美誉度和影响力。
一、美育由“普惠”走向“品质”的意义彰显
美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和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全面增强的今天,美育的不可替代性愈发明显。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缺少美育的教育是低层次的教育,这在当前已达成共识,普惠性美育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期盼,“品质”美育应运而生。
(一)“品质”美育是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诉求
自1793—1794 年间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一书中第一次提出“美育(Aesthetic Education)”的概念以来,对美育的研究与实践一直是学术界聚焦的热点问题。在我国,春秋时期孔子提倡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可以理解为美育。王国维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论教育之宗旨》中首次明确提出美育:“教育之事亦分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2]蔡元培也认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没有与美育无关的。在新时代,美育的力量不断彰显。因此,学校美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造就眼界开阔、情趣高雅、文化自信、富有民族情怀和创新精神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品质”美育是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让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有更多的获得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美育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一方面,我们要通过不断优化美育实施水平,进一步丰富美育内容、改进美育教学方式、加强美育师资队伍建设,并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培育一批美育特色学校,推出一批美育精品课程,培养一批美育教师,打造一批美育品牌社团。另一方面,我们要完善美育管理机制,优化美育资源配置,提高美育课程实施质量,推进美育课程教学、美育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和艺术展演的深度融合,在深化学校美育“一校一品”的基础上,力争达到“一校多品”,从而推动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再上一个新台阶。
(三)“品质”美育是永葆海淀区教育“金名片”亮色的追求
教育是海淀区的“金名片”,是海淀区兴区强区的重要支柱,也为海淀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原动力。近年来,海淀区积极参与北京市美育综合改革实验,开展美育教学活动,投身全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与基地建设,充分发挥艺术特色学校、精品课程、品牌活动和高水平社团的引领作用,建立结对帮扶机制,带动了区域内学校美育工作水平的整体提升。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弘扬真善美,塑造美好心灵,作为首都学校艺术教育的标志和窗口,北京市金帆艺术团成立十几年来,名声享誉海内外,成为推动学校美育的重要抓手。海淀区美育工作与北京市金帆艺术团一起成长。至今,海淀区的北京市金帆艺术团数量位列北京市16个市辖区首位,为各级各类学校和专业文艺团体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艺术人才,并带动区域内学生审美素养的总体发展。
二、美育由“普惠”走向“品质”的推进策略
美育的推进既要仰望星空进行高端学术引领,又要脚踏实地分步实施。在区域全面推进美育的工作中,海淀区应用了PDCA循环理论。PDCA 循环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于20 世纪50 年代提出的,又称“戴明环”(Deming Circle),是一个质量持续改进模型[3]。PDCA 循环作为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基础和方法依据,将质量管理分为计划(Plan)、行动(Do)、检验(Check)和改进(Action)四个阶段。
在实际应用中,海淀区根据PDCA循环理论提炼出美育推进的“顶层设计”“执行落实”“成效检验”“改进完善”策略(详见图1),率先建构达成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美育课堂教学、美育社团活动和美育课后服务相互结合,普及美育与专业美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家庭、社会美育相互联系的区域美育工作品牌。
图1 根据PDCA循环提炼的区域推进美育策略
(一)顶层设计——站在育人高度实施美育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实施美育工作必须思考的问题。美育工作者要坚持育人为本,实施面向全体学生的美育活动。根据《海淀区关于新时代深化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指出的“发挥艺术作品的魅力,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与生活的沟通和联系,开展多样、生动的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运用喜爱的艺术形式表现生活、表达情感”,海淀区遵循美育的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美培元,进一步夯实学校美育工作基础,加快美育由“普惠”向“品质”的转变,在全员培育中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美育带来的快乐,收获全面成长。
(二)执行落实——开展多元美育浸润行动
在区域范围内,各级各类学校领导、美育教师和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音乐、美术、书法、舞蹈等学科教研员都是美育推进的组织者、专业引领者和学校美育的研究者。多元美育浸润行动的开展,一是进行“品质”美育体系的构建,建立艺术学科“基础+特色”教师素养提升机制,以美育教学设计、案例征集、技能展示、学术论坛等为抓手开展美育研究与实践。二是进行多元美育项目的打造,承接国家中小学数字美育课程开发工作,开发“海淀空中课堂”在线数字美育精品资源,举行“永远跟党走: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海淀区艺术学科教学现场会”,开发教研扎根课后服务行动项目,组织艺术学科教研员下校进行课后服务,体现艺术学科教研对美育的专业引领作用。三是关注艺术学科的评价,以艺术学科表现性评价为研究切入点,进行符合课程标准精神的试题研制。四是策划特色美育活动,组织美育研究课、美育交流论坛,开展艺术学科“护航名师”学术论坛、艺术学科“成长中的骨干教师”论坛活动,培育一批美育骨干名师,扩大区域美育工作的影响力。五是建立美育教研联盟,进行跨区域的艺术联盟工作分享,展示不同地域文化艺术的精彩与特色。
(三)成效检验——实现美育工作动态管理
探索建立学校美育评价制度,研究制定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生艺术素养评价标准。依据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学校考试管理的实施意见》,科学全面评价学生,加强学习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加强对音乐和美术等学科的学业水平考试管理,不断探索和完善区域中小学生艺术学科学业水平考查的有关工作。实施中小学校美育工作自评制度,坚持以评促教、以评促学,通过组织参加“启航杯”“风采杯”“京教杯”等教学展示评比活动,检验学校美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效。
(四)改进完善——推动美育品质稳步提升
完善学校美育的区域推进循环模式,以中国教育学会2021年度教育科研一般规划课题“海淀区推进美育高质量发展的行动研究”为抓手,在美育实验学校中,对实验前的美育工作推进各项指标进行前测,获得精准数据,在实验中期和后期对实验学校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以获得学校美育推进与学校特色发展的个案研究数据。探索以区教委相关部门为主导、以区教师进修学校艺术教研员为主责、以区内各级各类学校为主体的“三位一体”美育推进新范式研究,打造区域推进美育的海淀样本。加强美育融合研究,统筹学校美育发展,促进德、智、体、美、劳有机融合。利用北京丰富的美育资源,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互联互动的美育机制,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美育发展和学生成长的新局面。
三、美育由“普惠”走向“品质”的实践思考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持续推进。2022 年4月24日,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行动方案》,这是继2016 年6 月8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后,对进一步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作出再部署,并把美育工作从实施意见转化为行动方案。基于美育的全育性和含混性,为争取早日全面形成体现首都特点、海淀特色的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海淀区尚需在以下三方面进行再突破。
(一)“品质”美育需要区校联动持续强化
区域美育工作推进必须树立“整体观念”,把美育作为多方联动的系统工程。既要紧紧围绕区域美育发展的总体要求上下一盘棋,又要尊重区域内学校美育工作的特色发展,避免各自为政、各唱各的调。尊重教研工作的专业特色与独立价值,充分发挥对美育研究、指导、服务的作用,打造教研部门和中小学校紧密关联的“美育链”。在区域层面,充分发挥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课程指导、教学研究、质量评价、资源建设和教师发展五大中心的职能,利用“海淀教研平台”等载体加强美育工作的软、硬件建设。在学校层面,加强对美育工作的规划与设计,提高美育校本教研的规范性和实效性。美育校本教研应与区级教研同步,在教研理念、美育教学研究上保持一致。
美育的本质在于打造共同体。它要求我们不仅分享我们都珍视的东西,而且也分享我们都在追寻的东西[4]。基于每一所学校对美育发展的定位各有特点,我们要在区校联动上聚焦以艺术学科为主的美育价值理解、教学设计与实施、作业设计与学业评价等关键问题,明确每学年美育教研的主题,开展指向实践改进的跟进式教研,以切实帮助教师发挥课堂教学这一美育主阵地作用。还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实践和社会活动的真实体验,并借助美育塑造健康心态和人格品质。
(二)“品质”美育需要精品课程不断孵化
区域推进学校美育,最终需要落实到美育课程之中。课程在西方教育词汇中有“跑道”之意。如何让美育课程承载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等内容,在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丰富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与激发创造力等方面做到多条跑道“比翼齐飞”,这考量着每一位美育工作者的教育智慧。虽然美育暂时还处于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课程的尴尬地位,美育教师也主要以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教师为主力军,学校美育更多的也是以艺术教育的形式开展,美育活动方式还不够开放多元,但是美育课程不再是什么教育内容都可以往里装的框,它具有符合自我特性的内在课程结构。
“品质”美育需要精品化美育课程作为支撑。因此,要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各学段的美育课程目标,以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的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等艺术课程为主体,全面推进学校美育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普通高中艺术课模块化教学及美育课程建设。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开设具有民族特色或地域特色的丰富多彩的艺术课程,挖掘不同学科所蕴含的丰富美育资源。此外,还要通过精品化美育课程凝聚学校美育工作的合力,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真正实现课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让美育从空中楼阁得以落地成真。
(三)“品质”美育需要资源配置迭代优化
海淀区名校云集,海纳百川是海淀教育基本的文化特质,这就决定了海淀教育有着全球视野以及开放的胸怀。由于地理空间依赖性的存在,在美育资源配置的迭代优化上,区域内高校优质的美育资源对区域的影响具有空间传递的效应,起着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因此,应重视高校优质美育资源对基础教育的时空溢出效应,从区域层面建立大中小幼美育共生发展的联动机制,在“美美与共”中催生出更多的美育优质学校。海淀区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区,区域内科技、教育、人才、高新技术产业高度集中。由于美育与科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海淀区探索美育与科技的融合途径,让科技与美育统一于对真善美的追求之中。各个学科中都有美,科学之美和人文精神之美都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滋养[5],区域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统筹整合学校现有美育资源,建立开放、灵活的美育资源共享平台及网络学习平台,扩大优质美育资源覆盖面。学校要凝聚美育力量,探索浸润式美育向自主式美育转型,走和而不同的美育发展新路径,形成只有差异没有差距的学校美育新样态。
教育面向未来,美育的外延和教育的外延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美育是一个关系到未来公民素质和生存质量的重大课题,其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在如今人工智能时代,基础教育在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带来的教学变革也为学校美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这样一个知识增量时代,美育已经从面向师生的学校教育向全民的终身教育转变,区域美育推进必将实现学校美育、家庭美育、社会美育的全覆盖。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提升育人质量的探索还要再接再厉。全面达成海淀区美育的“同质异彩”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