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艾灸图》的医史问题及其背后的巫医之争*

2022-06-28谢海金李良松

医学与哲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题签李唐艾灸

谢海金 李良松

《艾灸图》是一幅罕见的以中医艾灸为主题的人物风俗画,画体为绢本立轴,淡设色,纵轴长68.8cm,横轴宽58.7cm,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本图著录则见于《盛京故宫书画录》[1]。画中元素,除主体人物和环境内容外,右上角和左下角各有两方印记,分别是“乾隆御览之宝”和“宝蕴楼书画录”,见图1。

图1 《艾灸图》

1 《艾灸图》的基本情况

《艾灸图》画卷中留下的款识并不多,但本图留有“宋李晞古炙艾图”的题签。该题签为隶书,书风颇似明代院体风,与清宫收藏中常见的馆阁体书风颇异,应为清宫留存的旧签[2]。Cahill等[3]认为《艾灸图》的风格与明代院体画相近,或是受此题签的书风影响。该题签言简意赅地标示了两个重要的信息:画作名称《炙艾图》与作者情况(宋李晞古)。

1.1 《艾灸图》的名称由来

首先来讨论画作的名称。据本图题签,此画名为《炙艾图》。所谓“炙艾”,即将灼烧后的艾草,贴敷在人体的穴位或患处,通过经络穴位的作用,发挥艾草的治疗保健功效,是中国古代常用的一种外疗医法。艾灸之法是中医灸法的一种,历史非常悠久,庄子所谓“越人熏之以艾”[4],孟子所谓“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5],指的都是艾灸。艾灸之法大体可以分为悬灸、温灸、隔灸等,《艾灸图》所绘即为隔灸。

《说文解字》训“炙”为“灼”,因而“炙艾”又作“灼艾”。《宋史》载有“灼艾”之说[6]50,欧阳修有书法作品《灼艾贴》传世,南宋诗人刘克庄则留有诗作《戏郑闽清灼艾》,可见灼艾的说法在宋代也颇为流行。此外,“炙艾”又作“艾灸”,太平广记载有“艾灸鳖背”的故事[7],说明宋代也常用艾灸的说法。因此,学界又称此画为《艾灸图》。

总之,无论是依本画题签而定的《炙艾图》之名,还是依中医传统而定的《艾灸图》,抑或是《灸背图》《村医图》等其他名称,究其由来,都是依画作主题而定。如今,艾灸一词在中医药领域已成约定俗成的术语,因此,本文依中医传统,统一采用《艾灸图》的名称。

1.2 《艾灸图》的作者争议

由于本图的著录与款识信息较少,因此《艾灸图》的作者及其作画的时间、动机等信息,都无法直接从画卷中获悉,这也导致此画的作者一直存在争议,主要观点有三:一种认为作者是李唐;另一种则认为是李迪[8];第三种观点认为画作的风格颇似明代院体画,但未明确作者姓甚名谁。

笔者支持第一种观点,《艾灸图》的作者为李唐。如前所述,本图题签保留了“宋李晞古”的信息。“宋”即宋代。“李晞古”,即李唐,晞古是其字号。不过,该题签应该是保留下来的明代旧签,与题签所谓“宋”(宋代)依旧相去甚远。因此,题签仅可作为旁证之一。

而从作品的风格、技法与细节来看,《艾灸图》与李唐的作品确有许多相似之处。据学者考定,《采薇图》为李唐真迹的可信度较高,基本可定为李唐作品。对比《采薇图》与《艾灸图》,二者在衣服纹路与线条的描绘上,都明显地采用了“钉头鼠尾”的技法,线描技法的相似度颇高,部分细节处的线条甚至如出一辙。而在人物塑造的技法,特别是毛发胡须的描绘上,二者在用笔与力道的把握上也颇为相似,都表现出细密均匀、根粗尖细的特点,令人物的胡须看起来顺滑飘逸。对此,冯鸣阳[9]在对比与分析后指出:“和《采薇图》相仿的是,此图对人物面部的塑造颇为接近,尤其是两位有胡须的医生和病人。”

1.3 《艾灸图》的创作动机

李唐虽被誉为“南宋四大家”,但传世的史料并不多,关于《艾灸图》的记载则更少。因此,我们无法确断李唐创作《艾灸图》的真实缘由与动机,仅能稍作推测。一般来说,中国古代画家作画的动机主要有两种:自发与应制。应制之作的主要功能是娱帝王、颂升平、美风俗,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即为应制之作。笔者倾向于认为《艾灸图》也是应制之作,理由如下。

第一,李唐身份的政治色彩。李唐先后入徽宗画院与高宗画院,属于御用画师,结合宋代画院的职能来看,李唐应制绘作《艾灸图》的可能性是存在的。针对两宋风俗画大为流行的情况,吕少卿[10]不仅认为两宋画院与画家有强烈的“风俗情结”,而且直言不讳地评价说:“不能排除两宋统治者利用风俗画来体察民情,甚至是粉饰太平的动机。”

第二,风俗画具有政治意味。《艾灸图》属于风俗画,而风俗画在中国古代的存在价值之一,就在于体察民情,乃至粉饰太平,具有较为浓厚的政治意味。风俗在中国古代向来富有政治意味,《尚书》早有“世变风移”“政由俗革”之说[11],《礼记》载“天子五年一巡狩”,内容之一便是“观民风(俗)”[12]。宋代统治者重视风俗,甚至常常亲自参与民间的风俗活动,颇有与民同乐之意,《宋史》评价说:“欲观民风,察时态,黼饰太平,增光乐国,非徒以游豫为事。”[6]2699因此,以世俗民风为主题的风俗画,天然就具有一定的政治意味。

可见,《艾灸图》就算不是由皇帝钦定的应制之作,也不能否定其中蕴含的政治意味。而这种政治意味在笔者看来,指向的正是当时朝堂热议的乡村医事改革,针对的问题或是贯穿两宋始终的“巫医之争”。正是出于政治的考量,李唐创作《艾灸图》时,才会采用如此生动逼真的写实手法,务求还原医书记载的艾灸之法的真实情景,以便与当时流行民间、为祸乡村的“巫祝方”“伪医术”“土方法”区别开来。

2 艾灸之景与进谏之愿

从古代书画创作与鉴赏的理论来看,《艾灸图》中体现的构图、人物、细节等元素,无疑是写实层面的形、实、象。而写实之中融入的与现实稍有出入的想象,则是形外之神、实后之虚、象外之意。画、史之间,意、象相掩,形、神互映,谙合中国绘画的虚实之道。

2.1 生动写实的艾灸之景

从《艾灸图》中,我们似乎可以在篱墙、土桥与野柳构筑的近似斜三角形的空间中,看到一个极富戏剧性的艾灸之景。整幅画主题明确、细节精巧,生动地描绘了村民生病就医的景象,反映了平民百姓的疾苦与民间生活的不易。聚焦式的构图、多样化的元素,充分地烘托了“艾灸”的主题,既隐含了悲悯天下的文人情怀,又流露出贴近乡野的平民意识。从《艾灸图》的主题选择、元素布局与细节处理等角度来看,该画表现出了比较明显的写实倾向。

《艾灸图》的焦点人物显然是医生与病患,而核心事件则是艾灸之法。首先来看病患的动作,特点为弓背前倾、双臂伸展,且有另一位村民抓摁其双臂,意图应是协助其固定双臂,使其保持伸展的姿态。这样的动作,与孙思邈关于针灸取穴的描述非常相近,《针灸大全》载《千金方》论取膏盲俞穴法有这样的描述:病患须“正坐,曲脊,伸两手以臂着膝前……令人挽两胛,使相离”[13]。

此外,另一处细节也佐证了《艾灸图》的写实倾向。前引孙思邈的记述中的“膏盲俞穴”位于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三寸,正是《艾灸图》中的游方医生施展艾灸的位置。宋代颇重视“膏盲俞穴”的针灸之法,与李唐年代相近的宋代医家庄绰著有《灸膏肓俞穴法》一书,传世本配有插图,插图所绘的病人体态情貌,与《艾灸图》可谓神似。

从上述两个细节可知,《艾灸图》就像一张情景再现的照片,通过场景、构图、元素与细节的处理,真实地还原了当时的景象,令观者似有身临其境、目睹其景的错觉。从这个角度来说,《艾灸图》无疑是一幅技艺高超的写实之作。

2.2 迂回婉转的进谏之愿

但是,从史实的角度出发,李唐所处时代的乡村医疗条件其实并不乐观,甚至常常出现“病不就医”“信神求鬼”的情况。《艾灸图》中所绘的情景,在宋代乡村中恐怕并不常见。从这一点来看,《艾灸图》又似乎并不写实,甚至与事实之间还存在一段距离。这种距离感,又令《艾灸图》看起来像是想象之作。

李唐为何在写实之外加入了与现实不太相符的想象呢?原因可能在于李唐的平民意识与文人情怀激发了他的进谏之心,希望通过《艾灸图》来吸引统治者对乡村医疗的关注与重视。

与李唐时代相近的南宋文学家洪迈[14]在《夷坚志》中记载了一段徽宗轶事,或可为上述推测做一个参考。故事开篇直言:“俳优侏儒,固伎之最下且贱者,然亦能因戏语而箴讽时政。”“最下且贱”的俳优,曾与贵为天子的宋徽宗展开了一段关于生老病死的谈话。宋徽宗问及“病”时,俳优对曰:“不幸而有病,家贫不能拯疗,于是有安济坊,使之存处,差医付药,责以十全之效。”俳优的回答,重点不在于揭露当时社会医疗落后的窘境,而是用近乎歌功颂德的话术,表达了“安济坊”对贫苦百姓的救命之功。言外之意,似是谏言徽宗要重视“安济坊”。然而,谈完生老病死后,宋徽宗始终未作回应,而是进一步问及“苦”,俳优无言以对、瞑目不应,被再三催促后才蹙眉答曰:“只是百姓一般受无量苦。”至此,徽宗“恻然长思”,似有触动。

这桩轶事侧面揭示了古人的进谏之法。俳优地位虽然卑贱,但也不失恻隐之心与忧患之叹,一旦有进谏的机会,同样会萌生进谏之意。但是,封建社会的地位差异,又令其不敢直抒胸臆,只能迂回婉转,通过歌功颂德的铺垫,最后轻飘飘地引出“百姓受无量苦”的谏言,以期引起统治者的注意与反思。

李唐之作《艾灸图》,与俳优之谏似乎异曲同工。他通过写实的手法,展现了真实的乡村景象与艾灸细节,同时又用粗野的人物形象、夸张的体态动作以及想象的理想图景,营造出了一幅兼具真实感与戏剧性的画卷,以期引发统治者对民间疾苦的重视,进而推行兴医治民之策——这就是李唐《艾灸图》蕴含的进谏之愿。

总之,简单地将《艾灸图》视为写实之作,忽略了画作中的想象元素;而单纯地将其归为想象之作,又忽视了逼真的细节。因此,李唐之作《艾灸图》,虽然主要是应制而作,但在应制之余,又暗含了自发进谏的心意。因此,他既致力于写实,又融入了想象。写实是为了再现乡野的生活景象,还原艾灸的治疗情景。想象则是为了表达一种理想化的愿景——那就是实现病可就医、医者有法的太平景象。这种想象,针对的显然是当时普遍存在的“病不就医”“信神求鬼”的医疗窘境。

3 画面之外的巫医之争

《艾灸图》在写实之外存在一定的想象,这种想象最直观的体现,就在于画中描绘的景象在李唐所处时代的乡村之中并不常见,不太符合宋代的乡村医疗情况。那么,从传世史料的角度来看,当时的乡村医疗情况究竟如何?《独醒杂志》载:“夏英公帅江西日,时豫章大疫,公命医制药分给居民。医请曰:‘药虽付之,恐亦虚设。’公曰:‘何故?’医曰:‘江西之俗尚鬼信巫,每有疾病,未尝亲药饵也。’”[15]这段记载,可以说是宋代“巫医之争”的一个缩影。

3.1 尚鬼信巫的医疗状况

从整体来看,两宋的医疗情况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朝廷对医事非常重视,如前文《夷坚志》所谓“安济坊”、《梦梁录》记载的“施药局”[16],都表明了朝廷在尝试建立医事保障系统。另一方面,民间又常常出现“病不疗治,听于巫觋”[6]9216、“病者不服药,而听命于神”[17]等情况,表明了宋代医疗状况的复杂。之所以出现这种矛盾的情况,原因大体有二。

第一, 巫觋惑民的社会乱象。史书中早已有“信巫鬼”[18]“信巫祝”[19]1862等记载,《史记》甚至直接批评了“信巫不信医”的情况,将其列为“六不治”之一[19]2438。由此可见,巫觋惑民的问题由来已久。到了宋代,这个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决,相关记载不胜枚举。对此,鲁迅[20]曾作评析:“宋代虽云崇儒,并容释道,而信仰本根,夙在巫鬼。”鲁迅的评论可谓直陈病根。总之,不仅仅是李唐生活的两宋之际,事实上整个宋代的民间都存在“信巫不信医”的现象,这个问题普遍且严重,危害甚大[21]。

第二,医疗条件的城乡差异。朱熹有“汀州人多为巫”的说法[22]3028,不仅点明了巫觋惑民的问题,而且也从侧面说明了巫觋在乡村更多也更活跃的情况。这也符合城乡医事条件存在差异的现实情况。有学者曾对相关史料进行统计与整理,其中关于施药局等机构或举措的记载,多见于京师周边,与之相对的“信巫不信医”的情况,则多见于地方各路[23]。这样的史料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两宋城乡医事水平的差异。

3.2 兴医抑巫的官方态度

针对巫医之争的问题,宋代官方也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办法,其核心就是兴医抑巫。关于兴医,仅从宋代针灸之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就可以管窥宋代在兴医方面的强烈意愿。北宋朝自太祖、太宗开始就非常重视针灸之法,《宋史·太祖纪》曾载:“太宗尝病亟,帝往视之,亲为灼艾。”[6]50这条史料,表明了北宋统治者对针灸的认可与支持。此外,北宋朝廷出台了许多政策来推动针灸的发展,如成立“校正医书局”,校勘针灸著作,提高针灸在太医局的地位,组织编纂《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等等。北宋对针灸的重视不仅延续到了南宋,而且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表明南宋延续了发展针灸、重视医事的态度。

关于抑巫,需要结合两宋理学的发展来看。总体来说,两宋的士绅群体多以儒学作为安身立命、为学处世的根本,因此,在对待巫觋鬼神的问题上,他们大多秉承着孔子“敬鬼神而远之”[24]的态度和做法,在信与不信、信不全信之间徘徊反复。随着两宋理学的发展,士绅们的观念与态度逐渐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理学的宇宙观比先秦儒家更加完备,因此,鬼神在理学之中的地位显著下降,几乎到了无处可放的境地。

以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为例,一方面,他将鬼神解释为气[22]34,极大地消除了鬼神的神秘色彩,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巫觋的活动空间。另一方面,他也对巫觋惑民提出了直接的批评,如《朱子语类》批驳“泉州妖巫惑民”的情况说:“此皆是愚而无知者之所为耳。”[22]2646由此可见,以朱熹为代表的宋代士绅对巫觋之祸可谓深恶痛绝,不仅口诛笔伐,而且在生活与施政上都予以抵制。

此外,宋代朝廷也屡屡有禁巫的举措。据李小红[23]整理,仅正式颁行的禁巫政令就有32则,其中共有12则政令明确禁止巫觋惑民的活动。如高宗绍兴十六年政令云:“近来淫祠稍行……一有疾病,唯妖巫之言是听……不求治于医药,而屠宰牲畜以祷邪魅……俾诸路监司、郡守重行禁止。”[25]从史料来看,宋代朝廷与地方政府在禁巫方面的记载相当丰富,侧面反映了宋代在禁巫方面的态度是比较坚决而且持续的。

总之,“巫医之争”的情况几乎贯穿了两宋的始终,宋代的乡村医疗情况不太乐观。《艾灸图》所描绘的生动、准确、安然的艾灸景象,可以说是部分的写实与适当的想象的结合。

4 结语

《艾灸图》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与医学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以至于有学者称其为“唯一传世的针灸医疗史图”[26]。它用生动的人物形象、创新的笔墨技法和丰富的细节处理,向世人展示了画卷之中的“艾灸之景”、画史之间的“进谏之愿”与画面之外的“巫医之争”。从医疗史的角度,对以《艾灸图》为代表的与中医药相关的古代书画作品进行鉴赏与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加生动与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医疗发展情况。

猜你喜欢

题签李唐艾灸
艾灸与耳穴治疗假性近视
一款多功能便巧艾灸辅助器
李唐&萧照:徒儿,放下屠刀吧!
庭院中的童年
冬病夏治 三伏艾灸效果好
论书法题签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的应用
爱心义诊
两课三签高效复习法
艾灸配合按摩治疗尿潴留50例
文韬武略冠李唐——唐朝著名军事家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