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子宫颈高分化胃型黏液腺癌1例

2022-06-28吕京澴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子宫颈细胞学腺体

张 群,肖 川,宋 芳,刘 璐,吕京澴

患者女性,28岁。因经期延长约15天,经量增多就诊于我院。自诉无接触性阴道出血,2年前HPV68、81及HPV E6/E7检测均阳性,阴道镜检查见白色上皮及点状血管,血管粗大,碘不着色。实验室检查:CA199 88.3 U/mL、CA125 20.10 U/mL、SCC 0.70 ng/mL、CEA 1.21 ng/mL,阴道超声:子宫大小6.6 cm×5.2 cm×5.0 cm,子宫颈后唇见一大小2.4 cm×9.0 cm无回声区,内充满絮状低回声区,未探及明显血流信号,MRI检查示子宫颈呈桶状,T2WI呈等、稍高信号,内见条片状T2WI高信号影,病灶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图1),行经腹广泛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盆腹腔淋巴结清扫术。本例患者FIGO分期为ⅡA期,确诊时肿瘤已侵犯阴道上部、直肠及膀胱浆膜面,术后化疗效果不佳,2年后复发。

图1 MRI:T2WI矢状位子宫颈呈桶状,呈等、稍高信号,内见条片状T2WI高信号影 图2 液基细胞学表现:肿瘤细胞呈蜂窝状排列,细胞轻度异型,黏液出现于细胞一端,胞质呈空泡状 图3 液基细胞学表现:肿瘤细胞刷状缘结构紊乱,细胞轻度异型性,部分细胞核上移,核仁明显 图4 液基细胞学表现:肿瘤细胞胞核拉长、变胖,核上移,可见多个核仁及大核仁 图5 高分化胃型黏液腺癌:部分腺体扩张呈有角的囊性腺体,部分腺体分化极好,出现于深肌层 图6 肿瘤细胞胞质HIK1083阳性,EnVision法

病理检查眼观:全子宫,大小12 cm×7 cm×4.5 cm,内膜厚0.3 cm,肌壁厚2~2.5 cm,子宫颈增大、增厚呈桶状,整个子宫颈切面灰黄色,实性质硬,向上累及颈管,浸润子宫颈壁深度>1/2。镜检:术前液基细胞学及术后液基细胞学表现,镜下见大量颈管样腺细胞及少量鳞状上皮细胞,颈管样细胞呈蜂窝状排列,细胞轻度异型,黏液出现于细胞一端,胞质呈空泡状,杯状细胞多见,未见坏死性肿瘤背景(图2),或呈栅栏状排列,刷状缘结构紊乱,细胞核拉长、变胖,核上移,可见多个核仁及大核仁(图3、4)。组织学标本镜下见肿瘤由黏液上皮细胞组成,胞质丰富透明、淡染,细胞核增大、深染,核分裂罕见;腺体大小不等,部分腺体扩张成有角的囊性腺体,小灶向内折叠形成乳头结构,浸润子宫颈管间质,部分区域腺体分化极好,不典型腺体蔓延至正常颈管腺上皮及鳞状上皮下方,部分区域异型腺体周围有间质反应(图5)。免疫表型:肿瘤细胞HIK1083(图6)、MUC5AC、CK7和CEA均阳性,Villin弱阳性,MUC6小灶阳性,p16、p53、ER、PR、CDX2、p63、CK20和vimentin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为5%。

病理诊断:术前及2年后液基细胞学检查均诊断为非典型子宫颈管腺细胞,倾向肿瘤。组织学标本病理诊断为高分化胃型黏液腺癌,浸润子宫颈壁深度>1/2,累及阴道前壁、颈管及子宫体下段,淋巴结见肿瘤细胞转移。

讨论子宫颈腺癌(endocervical adenocarcinoma, ECA)占子宫颈癌的20%~25%,主要与HPV感染相关,仅10%ECA的发生与HPV感染无关[1],包括透明细胞癌、中肾管癌和胃型黏液腺癌,分化极好的胃型黏液腺癌称为微偏腺癌(minimal deviation adenocarcinoma, MDA),又称恶性腺瘤[2]。与非特殊型ECA相比,胃型黏液腺癌更具侵袭性,患者预后较差。同时由于临床医师难以依赖p16的免疫表型将胃型黏液腺癌与良性病变区分,仅使用HPV检测作为子宫颈癌筛查手段易漏诊,所以识别这种少见肿瘤具有重要意义[3-4]。

肿瘤细胞类似于胃小凹和幽门腺腺上皮或胰腺胆管上皮细胞,顶端胞质嗜酸性,富含黏液,细胞核位于基底部,很少或无多形性,小灶可见分化程度较差的腺体,细胞异型性差异较大[5],可见杯状细胞和肠上皮化生[5],腺体排列杂乱无章,超出子宫颈正常腺体所在的范围,侵犯血管和(或)神经,局部异型腺体周围出现间质反应。“纯”MDA是一种分化极好的黏液腺癌,由大小不一、形状异常的腺体浸润性生长,有时类似“爪形”,或呈囊性扩张,通常浸润子宫颈壁较深位置。同时临床诊断中经常发现胃型黏液腺癌与微偏腺癌混合存在。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免疫组化标记MUC6和HIK1083常被用作明确是否存在胃型分化的辅助手段[5],与普通型ECA相比,胃型黏液腺癌p16呈阴性或镶嵌型(非阻断性),但TP53往往呈突变型,均阴性或弥漫强阳性。

在细胞学方面,子宫颈腺上皮病变的诊断较鳞状上皮病变困难,正常子宫颈黏液上皮呈蜂窝状或栅栏状排列,细胞有极性,有居中的小核仁(约1 μm),刷状缘明显。普通型ECA在污秽的背景中见异常腺上皮细胞呈羽尾状、菊形团排列,刷状缘消失、结构紊乱,细胞层次增多,参差不齐,细胞间隙增宽,细胞核拉长、变胖,呈雪茄样,染色质粗糙,核膜光滑或粗糙,核仁增大,数目增多,核位置上移,胞质密集小泡状消失,融合成独立的大空泡,病理性核分裂明显。但是高分化的胃型黏液腺癌细胞形态学表现温和,核异型性不明显,核质比低,胞质含有丰富的黏液或呈杯状细胞分化,有时胞质呈淡黄色,类似于胃小凹上皮细胞,因此具有欺骗性,易漏、误诊。Kawakami等[3]认为胃型黏液腺癌细胞呈单层和蜂窝状片状排列,细胞核水泡状,核仁突出,胞质囊泡和(或)泡沫状,见中性粒细胞残留,部分细胞胞质黏蛋白呈黄色。虽然子宫颈高分化黏液腺癌细胞与反应性子宫颈腺细胞差异性小,但文献报道细胞核轻度增大,形态一致,胞质内见大量黏液,少见单纯的反应性改变,镜下见大量形态相似且细胞仅有轻微非典型性的腺细胞时,需考虑腺癌可能。本例患者液基细胞学特征:肿瘤细胞部分呈蜂窝状排列,但细胞间隙不均匀,刷状缘消失或出现结构紊乱,局部羽尾状、菊形样排列,但细胞排列密集,呈复层排列,细胞核拉长、变胖,核上移,核仁明显且数量增多,可见大核仁,核染色质尚均匀,部分细胞胞质空泡状且大小不一,排列紊乱,病理性核分裂象明显,单个散在的腺上皮数量较多,但本例未见胞质呈黄色的肿瘤细胞及明显的污秽性肿瘤背景。

综上,当患者出现阴道出血或水样分泌物增多,影像学提示子宫颈呈桶样,细胞学见大量栅栏状或蜂窝状排列紊乱的,细胞仅有轻微非典型性的黏液柱状上皮样细胞时,需提高警惕,建议行活检进一步明确诊断。

猜你喜欢

子宫颈细胞学腺体
经阴道子宫颈常规超声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在评估孕晚期早产中的应用*
液基细胞学检查对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临床筛选的临床价值
子宫颈扩张双球囊与欣普贝生在孕晚期促宫颈成熟中的应用
基于深度学习的腺体病理图像分割
春蚕吐丝
宫颈在妊娠中起什么作用?
胃黏膜活检病理与临床的探讨
子宫颈感染人乳头瘤病毒的基因分布特点分析
阴道镜检查在异常细胞组织学中的必要性
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DNA、液基薄层细胞检测在宫颈癌及前期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