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肺微小脑膜上皮样结节43例临床病理分析

2022-06-28王潇飞胡倩岚李红娜宋旭东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脑膜瘤脑膜上皮

白 洁,李 双,唐 慧,王潇飞,毛 昕,胡倩岚,张 爽,李红娜,宋旭东

肺微小脑膜上皮样结节(minute pulmonary meningothelial-like nodules, MPMN)是一种生长缓慢的罕见肺原发性结节,偶然在肺叶切除标本或尸检时发现。MPMN好发于女性,常以无症状、孤立或多发结节存在。治疗上MPMN无需外科手术干预,但是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薄层CT扫描表现为磨玻璃样结节或实性结节的MPMN可能会被误诊为恶性病变而行手术切除。本文回顾性分析43例MPM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等,并复习相关文献,旨在提高临床和病理医师的认识水平。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收集2017年11月~2021年5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诊断的43例MPMN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影像学表现、组织学特点和免疫表型等,所有病理切片均由两位高年资病理医师独立阅片并明确诊断。

1.2 方法标本均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4 μm厚连续切片,HE染色,镜下观察。免疫组化染色采用EnVision两步法,DAB显色,仪器使用罗氏全自动免疫组化仪,一抗购自上海罗氏公司和北京中杉金桥公司,具体操作步骤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Pearson χ2、Fisher精确概率法对病灶数目与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发病部位以及与肿瘤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特征43例MPMN中,男性6例(14%),女性37例(86%);年龄33~79岁,平均59岁;有吸烟史者5例(11.6%);病灶最大径0.5~4 mm,平均最大径1.9 mm;其中单灶31例(72.1%),多灶12例(27.9%);病灶位于右肺29例(67.4%),左肺12例(27.9%),多肺叶2例(4.7%);与肺肿瘤伴发者32例(74.4%)。所有患者既往均无颅内脑膜瘤病史。

2.2 病灶数目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根据病灶数目,将43例MPMN分为单灶组和多灶组,病灶数目与发病部位具有相关性(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以及与肿瘤伴发的关系均无相关性(P>0.05,表1)。

表1 肺微小脑膜上皮样结节患者病灶数目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2.3 影像学特征MPMN病灶极小,常随机分布,本组43例中仅15例获得确切薄层CT图像及结果(图1)。在15例患者中,9例表现为磨玻璃样或混合磨玻璃密度结节,3例表现为实性结节。此类结节常边界不清,周边可伴毛刺样,影像学特点类似肺不典型腺瘤样增生、肺原位腺癌、肺微浸润腺癌或转移性肿瘤。

图1 胸部CT示左肺可见2处密度稍高的磨玻璃样结节 图2 肺微小脑膜上皮样结节,梭形或上皮样细胞呈巢状或漩涡状结构排列,与小静脉相连 图3 细胞核呈卵圆形,染色质细腻,核仁不明显,胞质嗜酸性且边界不清,部分细胞核内可见假包涵体 图4 肿瘤细胞vimentin弥漫强阳性,EnVision两步法 图5 肿瘤细胞PR阳性,EnVision两步法 图6 肿瘤细胞CD56强阳性,EnVision两步法

2.4 病理特征病灶位于肺间质,沿肺泡间隔分布,肿瘤细胞呈梭形或上皮样,围绕小静脉呈巢状或漩涡状排列,细胞核卵圆形,染色质细腻,核仁不明显,胞质丰富、嗜酸,且细胞边界不清,部分细胞核内可见假包涵体,核分裂象不易见(图2、3)。

2.5 免疫表型32例行免疫组化染色的标本中,肿瘤细胞vimentin均弥漫强阳性(图4),PR(27/32)(图5)、CD56(31/32)(图6)及EMA(24/32)均阳性,CK、TTF-1、S-100、HMB-45、CD34、Syn及CgA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均<5%。

3 讨论

1960年Korn等[1]首次报道MPMN,鉴于其细胞形态及生长特点,将其命名为微小的化感瘤。随后有研究表明该肿瘤细胞不含神经内分泌颗粒或神经纤维,与神经、基膜及化学感受器无关联,其形态学特点、超微结构及免疫表型与脑膜瘤类似,提示该病变可能起源于脑膜上皮[2-4]。WHO(2020)肺和胸膜肿瘤的组织学分类正式收录该病变。有学者提出肺原发脑膜瘤可能起源于肺内MPMN[5],2004年Ionescu等[6]采用杂合性缺失基因对比分析一组MPMN与肺脑膜瘤病例,发现大部分肺脑膜瘤存在染色体22q杂合性缺失,而MPMN并无此突变,从分子病理学层面提出MPMN组织学起源与脑膜瘤并不相同。目前,关于MPMN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文献报道MPMN多见于60~69岁女性患者,与吸烟史无关,上叶发病率明显高于下叶,右肺发病率是左肺的3倍[7]。本组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59岁,仅5例有吸烟史(5/43,11.6%)。病变好发于右肺(29/43,67.4%),是左肺的2.42倍(67.4%vs27.9%),与既往研究结果基本相符。但本组发生于上叶的病例仅占39.5%(17/43),与文献报道不完全一致,可能与收集的样本量较少相关。

文献报道,尸检中MPMN的发现率为0.07%~0.50%,手术切除标本中MPMN的发现率达1.1%~13.8%[8-10]。有研究结果提示该病变更易伴随慢性肺疾病的发生,急性肺损伤中该病的发病率明显要低[10-12]。这些慢性肺疾病可能通过牵拉或硬化肺泡间隔、诱发组织缺氧、局部缺血、肺实质破坏等方式诱导MPMN的形成[13]。MPMN更可能是一种肺疾病周围的反应性病变,作为效应感受器,调控小血管的开放与闭合,进而促进其伴随病变进一步发展[7]。Mizutani等[10]研究发现肺恶性肿瘤合并MPMN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良性疾病,尤以肺腺癌最常见。本组病例与肺腺癌(包括微浸润型腺癌和原位腺癌)伴发者31例(72.1%),其他类型癌伴发者1例(2.3%),而与肺纤维化、细支气管化生、不典型腺瘤样增生等良性病变伴随者仅11例(25.6%),与文献报道相符。

MPMN多为孤立性病变,也可表现为多发。若MPMN呈双肺弥漫、粟粒样分布(数量达数十个、上百个或无法计数),则被称为弥漫性肺脑膜上皮瘤病。Ionescu等[6]研究发现,相对于孤立性病变,弥漫性肺脑膜上皮瘤病更多表现为杂合性缺失等基因的不稳定性,提示孤立性MPMN为反应性改变,而弥漫性肺脑膜上皮瘤病可能是介于反应性改变与肿瘤之间的病变。有学者行FISH检测发现,在脑膜瘤、肺原发性脑膜瘤和MPMN细胞内均有NF2的缺失。因此,Higuchi等[14]认为三者之间可能具有共同起源及遗传学改变。也有学者认为,肺原发性脑膜瘤及MPMN可能来自于相同的前体细胞。对于该类疾病,这些突变位点有可能为患者个体化治疗提供基因靶点[6,15]。

MPMN患者术前通常不易诊断,多因其他病变行手术切除后被发现,提示单纯MPMN无需手术干预。但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常规检查或MPMN术前确诊率升高。有研究表明[16],MPMN在6个月内不会增长,且在患者长期监测中甚至全身抗肿瘤治疗后仍未发生改变,这种惰性生长方式或成像的动态观察有助于将其与恶性肺结节鉴别。胸腔镜肺活检有助于鉴别诊断,由于病变较小穿刺活检有一定的困难。

MPMN发生于肺间质,沿肺泡间隔生长,不破坏肺泡结构,免疫组化标记vimentin、CD56、PR及EMA常阳性,上皮性抗原及神经内分泌标记等阴性,表明该病变并非来源于Ⅱ型肺泡上皮、细支气管上皮或神经内分泌等细胞[7,17]。CD56作为神经细胞黏附分子,是一种在神经元、神经胶质和骨骼肌表面表达的细胞表面糖蛋白,该阳性结果亦提示MPMN可能伴脑膜上皮分化[18]。文献报道MPMN对PR具有免疫反应性[7],本组PR阳性率为85.2%(27/32),证明MPMN受类固醇激素调控,但精确的理论机制目前尚未明确,仍需增加样本量进一步分析。

MPMN的组织学形态与典型中枢神经系统脑膜瘤相似,诊断并不困难,但仍需与以下病变进行鉴别[19-20]:(1)肺脑膜瘤:多为良性孤立性肺结节,有文献报道两者区别主要在于MPMN为肺间质性病变,肺泡结构保存;而肺原发脑膜瘤为结节性病变,肿瘤取代正常肺间质;且单发或多发MPMN分子病理学杂合性缺失检测具有异质性,与脑膜瘤基因位点不同;此外,MPMN还存在17号染色体TP53突变,而脑膜瘤则无此改变。(2)肺副节瘤:表现为孤立性肿块(常位于周边,有时也在气管内),其组织学结构与其他器官副节瘤相似。肿瘤存在弥漫性“Zellballen”为主的结构,瘤巢边缘存在S-100蛋白阳性的支持细胞。(3)类癌或微小瘤:小梭形肿瘤细胞呈结节状增生,与终末细支气管密切相关,肿瘤直径小于0.5 cm,表达Syn、CgA等神经内分泌标记。

MPMN生物学行为通常为良性,保守治疗即可,目前报道的相关文献极少,且缺乏长期随访资料,尚不能完全明确其临床意义,后续还需积累更充足的病例评估MPMN的预后。多数MPMN易伴发肺恶性肿瘤,临床和病理医师需提高认识水平,避免误诊或漏诊。

猜你喜欢

脑膜瘤脑膜上皮
侵袭性脑膜瘤的诊断及研究进展*
雷公藤甲素对脂多糖诱导的小鼠肾脏足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抑制作用
脂肪瘤性脑膜瘤相关研究进展
影像学表现为硬脑膜肥厚和多发结节状占位样的肥厚性硬脑膜炎1例报告
宫颈锥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效果分析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脑袋里长瘤一定得手术吗
查出脑瘤怎么办
长期吸烟容易患肺癌吗?
脑膜刺激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