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期刊传播力研究进展探析

2022-06-28郭奕冰

关键词:科技期刊学术期刊期刊

郭奕冰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科学技术协会,江苏 南京 210016;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6)

2020年12月7日,教育部引发《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指出“加强学术期刊建设和管理,加快提升学术期刊办刊质量和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1],首次将“四力”概念引入到学术期刊领域。因此,学者们对学术期刊传播力的研究又掀起一番热潮。分析已有文献发现,有关学术期刊传播力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每个时期对学术期刊传播力的研究侧重点各不相同,也有学者对其做了知识梳理,但是缺乏对学术期刊传播力概念界定及传播要素进行深刻分析,甚至有些学者刻意规避对其概念的探讨,根据自己的需要开展相关研究。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将中国知网(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检索来源,利用专业检索,表达式为SU=(‘期刊’+‘学术期刊’)*‘传播力’以及KY=‘期刊传播力’等,检索时间截至2020年12月31日。首先,通过专业检索表达式为SU=(‘期刊’+‘学术期刊’)*‘传播力’,可以查找主题为期刊或学术期刊并包含传播力的文章,为了扩大检索文章的检全率,对传播影响力、传播效果、传播能力等分别进行检索;其次利用KY=‘期刊传播力’的表达式,精确查找关键词为期刊传播力的文章,提高检索文章的检准率。最后,筛选出符合研究主题并具有一定学术质量的文献212篇。

本研究使用的分析工具为SPSS25.0,将文献的数量、发表期刊、研究对象等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形成学术期刊传播力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与框架,进而展示出该研究领域的文献年代分布、研究对象、期刊分布、研究主题等。

二、学术期刊传播力研究的量化分析

1.文献年代分布状况

文献年代分布状况能够系统解释学科领域产生、发展与成熟过程,辅助了解与把握该研究领域发展历程,解释其发展趋势。[2]2006—2013年,学术期刊传播力研究因在起步阶段发文量较少且较平稳,文献数量低于10篇/年,2014—2016年,学术期刊传播力研究的文章已经开始增多,而2016年以后,无论是文献数量还是研究领域与研究内容,都呈现出急遽上升的趋势,如图1所示。由此可见,2013年之前,学术期刊传播力研究较为低迷,期刊界对其关注和重视度不够。而2014年8月,习近平在关于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讲话中强调,要“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这是“传播力”首次被国家领导人提出。[3]学术期刊传播力也逐渐引起重视,相关研究逐渐增多。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同志在北京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要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定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4]“四力”首次合体出现,学者们的相关研究也日益增多,2020年的文献数量高达60篇。根据文献的年代分布图,发现学术期刊传播力的研究与业界的内外部政策环境密切相关,尤其是主管部门出台的重要文件及政策,会推动该研究领域的纵深发展。

图1 学术期刊传播力文献年代分布状况

2.期刊分析

经统计分析,选取了发文量排名前11名的期刊(如图2所示)。其中《中国科技期刊研究》是发文最多的期刊,共刊发21篇文献;《编辑学报》共刊发13篇文献,是第二多的期刊;《出版广角》共刊发8篇文献,排名第三。《科技与出版》刊发5篇文献,《出版发行研究》《出版科学》《中国出版》各刊发3篇文献,《出版与印刷》《情报科学》《情报杂志》《中国编辑》各刊发2篇文献。从期刊发文情况可以看出《情报科学》《情报杂志》是图书情报领域的期刊,其他都是编辑出版领域的期刊。由此可知,学术期刊传播力研究的发文期刊较为集中,编辑出版领域的高水平期刊都持续关注此问题,这极大地推动了该研究的开展,提升了该研究的影响力。

图2 发文量最多的前十名期刊

3.研究对象分析

212篇文献中,将研究对象按照科技期刊、人文期刊和学术期刊(未区分研究期刊类别)分为三类。其中以科技期刊和人文社科期刊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文献数量占比分别为37.74%和8.96%,而对研究对象不做区分概括为期刊或学术期刊的文献占比为53.30%。由此可知,研究对象不作区分的文献最多,科技期刊一直被业内关注,研究其传播力的文献也较多,而专门研究人文社科期刊传播力问题的文献数量非常少。另外,将科技期刊传播力和人文社科期刊传播力进行对比研究的相关论文也几乎没有。

三、学术期刊传播力研究概述

1.学术期刊传播力概念界定

学术期刊传播力是一个复合名词,包括学术期刊和传播力两个名词,学术界对学术期刊的概念认定较为统一,认为学术期刊是一种经过同行评审的期刊,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文章通常涉及特定的学科。学术期刊展示了研究领域的成果,并起到了公示的作用,其内容主要以原创研究、综述文章、书评等形式的文章为主。而对传播力的概念界定,迄今为止,并没有统一的界定或完整的阐述。[5]编辑出版领域的研究者在探讨学术期刊传播力时,由于视角不同从而造成研究的内容各不相同。通过分析已有文献,结合当前国内对传播力的研究,可将学术期刊传播力大致分为三种论说:能力说、效果说、综合说。

第一能力说,持这一观点的学者是将学术期刊作为传播主体,认为传播力是学术期刊通过各种方式实现信息传播的能力。王佳宁认为学术期刊的传播力是指一本学术期刊通过各种传播方式的组合,由信息扩散导致产生的传播能力。它包括传播的信息量、传播速度和精度、信息的覆盖面以及影响效果。[6]传播力代表着期刊人为了实现其价值追求的努力方式和手段。[7]丁炫凯和李刚则认为传播力是传播者传递信息的能力,其组成因素包括传播者、传播工具和传播受众。[8]侯丽珊认为科技期刊对于内容的传播能力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其对于作者、读者群体的服务能力,以及期刊对于学科甚至行业的影响能力。[9]吕志军等基于读者的视角,将科技期刊传播力理解为“科技期刊满足读者需求,促进科研成果传播的能力”。[10]923陈蔚等认为学术期刊传播力是指学术期刊为促使期刊信息及内容顺利传递而实现传播有效覆盖的一种能力。[11]110

第二效果说,将传播效果的好坏作为衡量学术期刊传播力的标准。王华良第一个将“传播力”概念引入编辑学领域,并对其进行了界定:所谓传播力,首先是指思想内容上的影响力,其次是外观形式上的吸引力,再次是在传播道中的畅通力,它决定了一个精神产品传播效果的好坏。[12]谢文亮、王石榴认为“传播力,是为使期刊在传播过程中达到良好传播效果而所运用的各种方法、技术和手段的总和。”[13]426夏登武认为科技学术期刊传播力是指实现知识信息的有效传播。[14]114余菁等认为传播力强调期刊通过各种传播手段,将自身形象定位与期望相符。[15]905

第三综合说,综合能力说和效果说,将取两者之间的平衡,将传播能力和传播效力作为学术期刊传播力的一体两面。段艳文、秦洁雯认为“互联网+”时代的学术期刊传播力就是学术期刊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运用各种手段将科学研究成果以最快的方式在最大范围内传播给相关群体的能力,是传播能力和传播效力的结合。[16]

面对飞速发展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受众被大量的知识信息包围,如果学术研究成果不能快速传递给受众,再优质的学术内容也会面临被淹没的危机,当前学术期刊所面对的困境就是纵然拥有大量有价值的学术研究成果,却缺少有效的传播,无法使理论研究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但是作为学术期刊,其内在的学术水平及价值在稿件确定以后基本上可以判定。如果一本期刊的学术质量不高、学术特色不明显,倘若期刊人利用各种方式和手段传播期刊,就会形成一种学术骚扰,而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学术期刊传播力是一个涉及传播信息、传播范围、传播渠道、传播效果、读者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现象,应以学术质量和社会效益为根本,学术质量是传播前提,社会效益是评价标准。

2.学术期刊传播力评价指标要素分析

数据技术催生了新的传播方式,能够快速检索及获取相应的知识信息,也大大提高了学术期刊的显示度。学术期刊传播力评价指标要素可以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来探讨(见表1)。

表1 学术期刊传播力评价指标要素分析

宏观层面上,以第三方评价机构为代表。南京大学发布了“CSSCI源刊微信公众号传播力指数”,建立了以期刊公众号活跃度、认可度、流行度、覆盖度、互动度的五度模型。微信指数是通过大数据分析的移动端指数,将整体传播力、篇均传播力、头条传播力、峰值传播力作为新媒体传播力的一级指标。《中国媒体移动传播指数报告》通过对我国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体在微博、微信、聚合新闻客户端、媒体自有APP等各个移动传播平台的影响力进行评估。

微观层面上,学者们也根据研究需要,试图筛选出学术期刊传播力指标,构建传播力评价体系。甄伟锋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分析了新媒体语境下科技期刊传播效果体现在期刊品牌形象、学术水平、新媒体传播度、新媒体性能四个方面[17]909;陈蔚等以体育学核心期刊为例采用实证分析法选取影响力最大的网络期刊数据库、期刊门户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号3种新媒体传播路径作为学术期刊新媒体传播力的一级指标[11]111;王帅帅将传播手段、信息化水平、封面设计水平、对外宣传水平等作为科学传播水平的评价要素[18];余菁等参考《中国媒体移动传播指数报告》中的参数指标,采用德尔菲法筛选出科技期刊移动传播评价模型的指标包括期刊情况、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入驻数据库客户端和期刊自有App[15]907;吕志军等从读者视角出发,采用问卷调查法分析科技期刊传播力评价要素传播效果、传播能力和传播资源[10]925。

纵观以上传播力评价要素,可知学者们对学术期刊传播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其实是旨在满足不同研究目的的“传统期刊的传播效果指标+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效果指标”融合传播评估指标体系。大部分学者在研究期刊传播力评价体系时,只考虑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力,忽视了传播主体——学术期刊的独特性——学术质量,甄伟锋用实证分析法论证了学术水平是科技期刊传播内容的质量评价指标,对科技期刊传播效果的影响强度最高。另外,学者们也忽略了效用评价——即将社会效益作为评价指标,毕竟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才能推进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

3.学术期刊传播力的提升策略

对学术期刊传播力的概念界定、评价模型构建与评价指标要素等进行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术期刊传播力。学者们对学术期刊传播力提升策略的研究丰富多样,对其进行归纳汇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期刊品牌形象,提高期刊学术水平

学术水平是学术期刊进行传播的基础与核心。学术期刊必须在某一领域内形成期刊特色,树立品牌形象,成为该领域的认可度较高的权威期刊,这样才能提高学术期刊的传播力。张立伟、王政武认为,应该从突出期刊特色、做好选题策划、优化组稿审稿流程三方面打造期刊品牌,提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传播内生力。[19]夏登武基于知识转移视角,认为科技学术期刊可通过建构优质知识内容体系,发挥期刊在知识转移方向、价值释放维度等方面的导向作用,通过控制科技创新知识质量、数量及转化方向、速度、范围等提升自己的传播效率。[14]116甄伟锋还从建立盲审制度、录用稿件向省级以上基金项目倾斜等方法提升期刊学术水平。[17]909

(2)发挥新媒体优势,加强学术期刊数字化平台建设

信息技术的发展丰富了学术期刊的传播方式,如何在新媒体背景下,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提升学术期刊传播力,是学者们较为青睐的研究问题。冀芳系统梳理了在新技术、新媒介、新平台等外部条件的改善下,学者们如何从传播渠道、传播媒介、传播速度、传播效果等方面提升学术期刊传播力。[20]

(3)培养复合人才,树立传播意识

编辑人员是学术期刊的传播主体,由于学术期刊一直处于媒体融合阶段,对新媒体时代下期刊人员的传播能力培养不够重视,导致学术期刊传播环节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必须重视期刊编辑人员的传播能力,树立传播意识。谢文亮认为应该增加传播编辑,以更加强调学术期刊传播的重要性,更加重视学术期刊的传播环节,更好的服务学术期刊的传播。[13]429吴年华认为学术期刊要逐步建立全媒体团队,具备编辑出版人才、网络信息人才和运营策划人才这三类专业人才。[21]

(4)积极推进国家化传播,全方位实施“走出去”传播策略

学术期刊加强传播力建设,更要具备国际视野,积极推动学术期刊“走出去”。普通期刊要专注于提升学术质量,利用新媒体技术,扩大学术期刊传播渠道,而一流期刊更要具备国际视野,推行国际化战略,将中国的精品学术向全球传播。关于提升学术期刊国家传播力的方法包括编委成员国家化、审稿专家国际化、编辑标准国际化、出版语言国家化及论文水平国际化、发行市场国际化、编辑出版效率国际化、论文投稿网络化等。

四、学术期刊传播力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虽然关于学术期刊传播力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看,都存在较多不足,尤其是目前为止对学术期刊传播力概念的界定不明。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发现有关学术期刊传播力的研究大部分聚焦科技期刊,对人文社科类期刊关注较少,而科技期刊传播力和人文社科期刊传播力之间的对比研究也较少。虽然部分学者开始关注不同学科期刊之间的传播力对比研究,但是不同类型期刊的横向对比研究却寥寥无几。

第一,重视不同类型期刊在传播力方面的区别。据统计发现,专门研究人文社科期刊传播力的文章占比为8.96%,远远低于科技期刊研究占比。虽然科技期刊与人文期刊分属于两大不同的学科领域,各领域具有各自特征,但是对于学术期刊传播力的研究同等重要。不仅如此,学者们在研究过程中也没有仔细区分科技期刊和人文社科期刊在传播力方面的差异。今后在重视人文期刊传播力研究的同时,采用同一维度或同一研究层面,对比分析科技期刊与人文期刊在传播力方面的应用与研究,挖掘其共性与特性,这对于推动学术期刊传播力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建立全面而系统的学术期刊传播力评价体系。学者们对学术期刊传播力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传统期刊的传播评价指标+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评价指标”。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学术期刊的传播呈现新的形式,如何在新媒体背景下建立兼顾传统学术期刊传播力的全面而系统的评价体系才是未来研究的方向,而不是两种传播评价体系的简单相加。

第三,突出社会效益评价的主体地位。在学术期刊媒传播力研究方面,已有一些成果关注其评价体系、评价模型、效果评价等,部分学者开展定量分析、实证分析,但是学者们也忽略了效用评价——即将社会效益作为评价指标。学术期刊所载文章必须能够解决问题,或解决理论问题或解决实践问题;无论是被有关部门采纳,还是在实际工作中有所应用,必然会对人们的思想或者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将社会效益作为评价指标,可引导、促进学术期刊质量的提升。

第四,开拓期刊语种对学术期刊传播力影响的研究。期刊语种对学术期刊传播力方面的影响几乎没有学者涉及,在国内,汉语言文本期刊与少数民族语言文本期刊传播力肯定不同,在国际,英文语种期刊与汉语言文本期刊的传播效果也肯定是不一样的。[22]虽然已经有科技期刊创办了英文期刊,但是人文社科期刊却很少有英文版,很多学术期刊根本不重视英文摘要,有些学术期刊甚至没有英文摘要,大大降低了期刊的国际传播力。因此,未来对学术期刊的不同语种传播的研究将成为一个新的方向。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学术期刊期刊
哈尔滨音乐学院“学术期刊”创刊暨《北方音乐》改版启事
期刊简介
数字化出版对我国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发行的影响探究
第五届世界科技期刊论坛在长沙举办
《心理学报》入选《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1版
哈尔滨音乐学院“学术期刊”创刊暨《北方音乐》改版启事
第六届陕西省科技期刊评优结果揭晓《西北园艺》荣获特色科技期刊奖
期刊审稿进度表
期刊审稿进度表
总局首次开展学术期刊资质审核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