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价值观规律的运行机理、出场逻辑及其对意识形态的影响机制

2022-06-28贾彦峰

关键词:规律价值观机制

贾彦峰

(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2013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这一重要论断传递出明确的信息,即要坚持“经济建设中心工作”与“意识形态建设极端重要工作”同步进行,不可偏废。也就是说,“我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在推进经济大力发展的同时,绝不能忽视意识形态对于经济建设的反作用。”[1]一直以来,我国对于经济建设的规律,特别是对于“看不见的手”为核心概念的价值规律命题的理解和运用已成效斐然,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于意识形态的建设规律尚处在探索之中,尤其是对于“另一只无形之手”——价值观规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远未达到自觉状态。何为价值观规律?与价值规律的运行机理和出场逻辑如何?对意识形态的影响机制是什么?这些问题无论对学术研究还是具体实践来说,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价值规律:“看不见的手”的理论渊源及其误读

笔者已经反复强调,尽管“看不见的手”的理论今天已经深入人心,影响甚巨,但在斯密的著作里都是一带而过,并未深入展开。比如,翻遍《国富论》我们也只发现这样一处线索:“他通常既不打算增进公共利益,也不知道自己正在什么程度上增进公共利益。……他只想实现自己的利益。在这种场合下,就像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去达成一个完全不是他本意的目的。也不因为完全不是他的本意,就总是对社会有害。通过追求他自己的利益,他往往能比在实际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增进社会利益。”[2]在斯密这一番话各种版本的解读中,人们往往津津乐道的是“市场经济的密码”——价值规律,说的是商品的价格总是围绕商品的价值上下波动,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市场供需和资源配置。

亚当·斯密在其著述中曾三次提到“看不见的手”这一概念,又被称为“无形之手”。“看不见的手”这个概念第一次出现在斯密早年撰写的《天文学史》手稿中,被用来喻指多神论者眼中神的力量;第二次出现在《道德情操论》(1759年)中,被用来形容富人虽然自私、贪婪,但他们雇佣穷人从事生产,客观上增加了生活资料供给;第三次出现在《国富论》(1776年)中,用这一隐喻完整表达了经济活动中个人追求自身利益会促进社会利益的思想。由此可见,在亚当·斯密那里,“看不见的手”的涵义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而是同时涉及到思想领域和经济领域。然而,后人在论及“看不见的手”这个命题时,不约而同地将其指代“价值规律”,并把它当成了描述市场经济规律的专有名词。这显然既不符合斯密的本意,也极大框定和限制了“无形之手”的运用范畴。

二、价值观规律:“另一只无形之手”的出场

需要说明的是,价值观规律并非什么新鲜事物,而是早已有之,只不过人们始终没有郑重其事地指出来这一业已存在的事实罢了。价值观规律概念的出场意义就在于:在思想意识领域这一相对“不确定性”的领域里构建类似价值规律的确定性,以统摄意识形态的研究进程。

1.价值观规律的概念、运行机理及出场逻辑

何谓价值观规律?这是一个源头性问题也就是一个本体论问题,必须首先搞清楚。此外,还需要进一步搞清楚认识论和方法论等方面的困惑——即价值观规律的运行机理和出场逻辑又是怎么样的,也是了解价值观规律的全貌所要厘清的关键问题。

首先,价值观规律的概念。所谓价值观规律,是指人们的价值观总是围绕着核心价值观上下波动,其结果决定人心向背、调节意识形态变化的规律。归根结蒂,价值观规律是价值规律在思想政治领域的投影,二者形为表里,实则为一。

其次,价值观规律的运行机理。众所周知,价值规律表现为:供给(力)与需求(力)的差值越大,商品的价格越低,投资意愿也随之降低,导致资本流出;与此对应,价值观规律则表现为,价值观分力与治理合力的差值越大,人的价值观向心度越低,导致人心流失。反之同理。价值规律和价值观规律的内在机理极其相似:价值规律是建立在“供给—需求矛盾决定价格—价值符合度”的理论框架之下的,价值观规律则是建立在“统合—分化矛盾决定个(群)体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符合度”理论框架之下的。其运行机理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 价值规律示意图

图2 价值观规律示意图

最后,价值观规律概念的出场逻辑。价值观规律概念的出场依循特殊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价值规律告诉我们,增进社会利益往往并不是人们出于公利的主观结果,而是自利产生的“副产品”。但如果跳出单一的经济范畴局限而从国家治理的宏观层面审视问题,就会发现,从“经济治国”的角度来理解国家治理存在物质维度自身的局限,而从“思想立国”的角度思考问题则可以进一步把握国家治理的精神维度。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伟大实践在不断证明,从精神维度来激发人民的精神动力,引导人民为了国家整体利益而自觉努力,促使“原子化个体”凝聚成“命运共同体”以加速实现“富国强民”的目的,是完全可行和有效的。这与斯密创立的古典经济学体系“富国裕民”之目的相比有所超越,同时为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概念开拓了一个新的路径。另一只无形之手——“价值观规律”的概念,正是在“充分调动中西思想资源”[3]进行知识迁移和理论延展中生发而出。不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观察,价值观规律都一直在起作用,只不过在中国的政治语境中,常常用传统的政治概念——人心向背或民心政治等形式表达出来。当然,人心向背或民心政治不失为一种通俗易懂的大众化表述,但随着国家治理的要求越来越现代化、越来越精细化,相关概念也应与时俱进,这就是更具现代性更富解释力的概念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规律”等出场的实践逻辑。

2.价值规律和价值观规律的区别

价值观规律是价值规律在思想政治领域的投影,二者形为表里,实则为一,均带有自发性质,需要自觉加以运用。但在适用领域、遵循逻辑、出场时机、实践指向和理性追求等方面还是存在诸多不同之处。

(1)适用领域不同

从世界范围来看,后人探讨“看不见的手”命题时几乎全部偏重于“经济基础”领域,而在思想政治等“上层建筑”内未能有所拓展。从中国国内来看,尤其如此。“无形之手”是一个长期被理所当然视作经济学领域的隐喻性概念,但随着国情世情的发展变化,在治理现代化的语境下重新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并可能继续向新的应用领域拓展。如果说“价值规律”是经济领域一只“无形之手”,“价值观规律”则是思想政治领域另一只“无形之手”。

(2)遵循逻辑不同

思想政治建设资源特别是意识形态维稳资源,并不是根据市场行情受价值规律支配的,而是另有一套独立的运行逻辑,即哪里价值观分化程度较高,人心涣散,治理资源就会投向哪里,也即是说受价值观规律的调控和支配。价值规律和价值观规律两者所遵循逻辑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一个是资本逻辑,而另一个则是人本逻辑。

(3)出场时机不同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大幕,全国上下更看重经济运行规律的探索,价值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就被顺理成章的从斯密的书本里拿到现实中调节市场经济运行。而从历史上看,我国“思想政治领域”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保持一元化的态势,探讨价值观规律问题似乎没有多大必要,也没有什么用武之地。但随着价值观的多元多样多变,核心价值观统摄性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意识形态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也已置于议事日程的前列,对于价值观规律的了解、掌握和运用显得日益迫切。

(4)实践指向不同

一段时间和部分人群曾出现“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精神家园却荒芜了;钱袋鼓起来了,脑袋却空起来了”的奇怪现象。这可能正是重视“价值规律”而忽略“价值观规律”所造成的不良后果。而“价值规律”指向人民的“实际问题”,可以解决“钱袋”问题,“价值观规律”则指向人民的“思想问题”,着重解决“脑袋”问题,“二律”的实践指向虽有不同,但协同起来为解决党和政府孜孜以求的执政目标——既解决人民的“实际问题”又解决人民的“思想问题”,提供了一个理论上的完整闭环。

(5)理性追求不同

价值规律作为调节市场经济的基本手段,与生俱来就以追求“工具理性”为目的,而价值观规律更追求“价值理性”的实现,是对过度追求“工具理性”的矫正。而且其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建立起一个繁荣市场经济的同时,也创造出一个“合目的性”的意义世界。价值观规律虽不以排斥功利为准则,但绝非以功利为目的,从而实现了对实用主义的价值超越。

三、价值观规律对意识形态的影响机制

积建党百年之功,我国思想政治建设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特别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的提出,都是十分契合并遵循价值观规律的做法。然而,社会各界对“另一只无形之手”的作用及其机制,尚未达到清晰认知、战略定位并自觉运用的阶段。

1.内源性机制

相比其他的影响,价值观规律对于意识形态的影响是一种内源性影响。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价值观是意识形态的内核,也因此成为意识形态剧变的震源。价值观规律始终以一种内生性的调控规律而存在,由内核而外层,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价值观规律策源性的作用见效,就意味着意识形态的性质开始发生实在性的变化。也即是说,导致意识形态发生质变的必经之途是价值观的质变。换而言之,如果价值观不发生变化,意识形态就不存在变质的可能性,也就不会出现“郁金香革命”“茉莉花革命”“栗子花革命”等“颜色革命”,和平演变、全盘西化等诸如此类的意识形态转变形式亦将永远不复存在。

2.导向性机制

价值观是文化的先导,也是意识形态的先导。这就决定了价值观规律在诸多规律之中的作用是导向性的。这也是为什么中西意识形态的分野主要体现在价值观的差异上——西方宣称“普世价值观”,而中国则秉持“共同价值观”。以政治学的观点看来,二者的差别并非只是字面意义的不同那么简单,而是事关举旗定向的大是大非,事关意识形态的两种路向,事关两种制度和两种道路的抉择问题。价值观规律对意识形态的影响也因此被赋予了不同的功能和特性。认识到这种导向性的影响机制原理,对于人们坚定价值观自信,认清“普世价值论”与“共同价值论”的本质区别具有重要的意义。

3.伴生性机制

如上所说,价值观是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尽管其核心地位比较特殊,但也并未脱离意识形态的范畴,仍然是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因此价值观规律对意识形态的影响是如影随形的,是伴随着意识形态出现而出现的。如果以更大的视野视之,抛弃因果互动关系不谈的话,价值观规律根本就是意识形态变化规律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价值观规律对意识形态的影响机制是一种存亡相随的伴生性机制。

4.动力性机制

进而论之,价值观规律对意识形态的影响不仅是伴随着意识形态出现而出现的,更是意识形态进阶的重要动力性机制。根据“意识形态四重阶梯说”,如果从意识形态自身的发生发展来看,意识形态具有从低级到高级、从微观到宏观、呈阶梯状分布的四重样态,即普通意识形态—统治意识形态—国家意识形态—国际意识形态。价值观规律不仅是伴随着意识形态从普通意识形态到统治意识形态,再到国家意识形态,直到国际意识形态等演化过程,更是通过价值观的先进性提升推动意识形态的梯形进阶。[4]

5.凝聚性机制

乔治·洛奇说,把价值观与现实社会生活联系起来的正是意识形态,没有意识形态就没有社会。其实,在价值观与意识形态之间还有一个联系环节——凝聚共识并加以升华。怎么样把不同的价值观凝聚为正向的、核心的价值观,达成共识并升华为整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凝聚性机制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只有经过这个中间环节,分散的、易变的个人价值观向团结的、稳定的国家意识形态的嬗变才能完成,从“原子化个体”凝聚成“命运共同体”的转变才能最终实现。

6.耦合性机制

“耦合”源于物理学,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体系(或运动形式)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和紧密联系现象;除了自然科学,耦合机理已被广泛用于社会科学的研究之中。如果存在两个具有相近相通,又相差相异的系统,它们不仅有静态的相似性,也有动态的互动性,我们就说二者具有耦合关系。价值观体系与意识形态体系,完全符合上述特征。经过价值观统合规律起作用后,二者产生了耦合效应释放出更大的驱动力;价值观体系又属于意识形态体系的核心部分,因此这种驱动力是从意识形态核心部位产生的自驱力,相比外部的推力或者拉力都更加强大。

7.倒逼性机制

价值观分化的异质性主要指不同于信访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体制内的制度安排,不同价值观持有者所表现出的一种弥足珍贵的品质。实践证明,西方的所谓“吹哨人”制度并不完美,现有设计还不能保证哨声响起一定就被听见并立即做出反应。而持有不同价值观的人群则由于分散在不同的方位,价值观分化会形成多源性压力,这些来自于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地域、不同年龄层的价值诉求,形成倒逼性机制,从而把外部压力转化为意识形态的治理动力,最大限度盘活存量以保证已有治理能力充分发挥。

8.激发性机制

苏联的败亡敲响了警钟,警示我们要毫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不变色。但同时也要防止另外一个极端倾向,即国家的意识形态几乎陷于静止、停滞甚至僵化状态。对此,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5]而适度的价值观分化往往会产生新的意见、建议和主张,有利于打破常规,激发活力。而不同观点的碰撞、发散思维的形成和治理手段的创新竞相迸发,就形成了鲶鱼效应,激发和释放可能的意识形态治理能力。

9.选择性机制

而所谓选择性机制主要包括善于排除干扰选项、研判主要矛盾、优先化解主要矛盾及其主要方面等。毛泽东曾经指出:“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6]从排除干扰选项方面来看,2020年的新冠疫情中,“武汉封城”决策当时并不易作出,是人民生命重要还是经济效益、政治影响重要?这单凭经济考量和政治智慧是不够的,但是一旦用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作为判断标准,其他似是而非的干扰选项就可以自动排除。从研判主要矛盾方面来看,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的敏锐判断和正确把握,是注意发现和研判主要社会矛盾以顺应主流价值观的成功典范。从优先化解主要矛盾及其主要方面来看也是如此——解放战争时期,人民经过14年的抗战,人心思定、和平建国成为当时民众最迫切的价值诉求。而国民政府逆势而动,于是历史上最具戏剧化的一幕真实发生了,国民政府及其400万军队在自己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土崩瓦解。

综上所述,历史上的意识形态虽然有多种复杂的面相呈现于世,既包括横向维度诸如中西意识形态、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以及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又包括纵向维度诸如普通意识形态、统治意识形态、国家意识形态以及国际意识形态等,然而万变不离其宗,一旦我们抓住了其内核——价值观及其演变规律,就等于找到了打开意识形态迷宫的钥匙。不管意识形态如何嬗变,其背后总有一只“无形之手”在操纵这一切。由此足见价值观规律在意识形态问题上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对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深化研究极有可能成为一个吸引学术界持续性关注的重要理论生长点。

猜你喜欢

规律价值观机制
我的价值观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建立激励相容机制保护数据安全
找规律
巧解规律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找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