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理性上网
2022-06-28叶粉娥
叶粉娥
摘要: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让世界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实时资讯、进行网购、娱乐、交友等。但是,网络为我们生活带来便利、新奇、趣味、丰富的同时,也存在着各种安全隐患、不良影响,尤其是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形成,是非判断能力不足的小学生来说,种种影响都可能演变成“电子毒品”,让小学生在网络成瘾的漩涡里无法挣脱。在我国九年义务教育最初阶段,引导好学生理性上网,形成健康的网络教育意识就显得势在必行。
关键词: 理性上网;网络成瘾;网络安全
小学生接触到的信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书籍,部分来源于网络。在家庭电脑、智能手机普及的现在,小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也较以往提前。在新冠疫情网课结束之后,很多小学生已经学会使用手机上网。网络,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图文视听精彩纷呈,它有助于沟通,能扩宽世人见闻,可增进少儿学识,更有促进社会繁荣稳定的功能。但是网络的“双面性”决定了其具有“消极”的一面。网络具有令人沉沦的“电子毒品”的特质。少年儿童“网络成瘾,为网废学”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引导学生理性上网,让学生养成文明上网、健康上网的习惯已成为小学教师刻不容缓的教学任务。
一、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树立良好的网络安全意识
网络有资源共享、快速传输等特点。它能很好地连接与传输来自不同地区的信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提到,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我国网民众多,网络上信息五花八门,种类繁多,难以筛查,这就决定了网络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小学生对网络安全不了解,在课堂上需学习相关的网络安全知识,了解网络不是绝对安全的,网络上和实际生活一样,也会有不法分子活动,他们会利用网络的隐蔽性和复杂性进行诈骗、盗取信息、散播电脑病毒等。小学生上网时,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谨慎网上交友。不要将自己或家人的信息告诉陌生人。尽量不要单独约见网友,如果真的需要见面,必须在亲友的陪护下进行,以免被骗被拐。若相关账号出现盗用情况,应及时更换安全级别更高的密码。提防电脑病毒,提高病毒防范意识,不随意下载站点程序,不运行不熟悉的可执行游戏文件,不随意接受陌生的数据文件,以免电脑中毒。如若不清楚相关操作,应及时询问教师或其他同学。
二、建立学生网络道德观,倡导健康上网
网络信息资源的异常丰富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的可能。但网络活动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分裂出与社会道德观念背道而驰的力量,它在促进社会互动的同时,也散播着大量的不道德信息。网络上
透露个人隐私、散播反动言论、网络欺骗、网络暴力、网络赌博、网络犯罪以及各种网络垃圾都可能影响到少年儿童道德观念的形成,以致他们产生不良的行为习惯。
教师应在课堂上给学生渗透网络道德的内容及相关知识。提高学生自身文明修养,坚决抵制有害身心健康的文字、图片、影音及各类淫秽、低俗信息;不信谣、不传谣,不侮辱他人,不发布或转发未经证实的信息;尊重他人知识产权,不抄袭,复制他人作品;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观,提高网络道德修养,文明上网、文明发言,自觉抵制网络低俗之风,为营造健康网络环境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三、感受网络成瘾危害,抵制不良上网习惯
网络成瘾是指上网者由于长时间地和習惯性地沉浸在网络时空当中,对互联网有强烈的依赖性,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且难以自我解脱的行为状态和心理状态。网络成瘾有两个核心成分:一是无法控制的上网行为;二是对日常社会功能、生活等产生了严重影响。
互联网、智能手机和其他电子设备的普及让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学会上网,其中有一部分已出现网络成瘾现象,网瘾者亦有低龄化趋势。网络成瘾,特别是网络游戏成瘾成为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智能手机让网民从以前的PC端逐渐转向移动端。在日常与学生的交谈中发现,手机网络游戏和短视频是目前学生上网的两大娱乐项目。据媒体报道,至少10%的中小学生沉迷于网络电子游戏。网络游戏是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但由于小学生的自主控制力较弱,一旦沉迷,会有强烈的心理依赖,会出现反复操作的渴望,一旦得不到满足,便容易出现情绪烦躁、抑郁等症状,很难挣脱。
短视频是新兴起的一种互联网内容传播方式,截至2021年6月,短视频用户已达8.8亿人。短视频以内容精简、幽默搞怪、轻松活跃等特点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选择。可能很多人对短视频的主要印象是简短、优质,人们可以用最快的速度了解到时事热点、能人趣事。但2019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做了一项关于青少年观看短视频的调查,在1974名受访家长中,有92.1%觉得青少年沉迷短视频的现象普遍。70.6%的受访家长担心孩子沉迷短视频会对学习生活提不起兴趣,还有66.3%的受访家长担心孩子会模仿短视频中的不良内容。其实短视频带来的精神快感里,有某种类似咖啡因的东西,可以让你大脑中的多巴胺激增,出现“行为上瘾”。刷的时间久了,会让学生沉溺于虚拟中的世界,无法接受现实与虚拟世界之间的落差。沉浸在刷视频的快感中,还会忽视时间的流逝,削弱学生的时间观念,使学生浪费时间而不自知。
除了网络游戏和短视频,网络上还有令人成瘾的邪恶动漫、低俗小说、网络赌博等,一旦沉迷,会对学生产生以下危害:
1.严重危害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对学生的视力、神经等产生一定的伤害,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容易诱导学生产生不良的价值观,进而产生寻衅滋事、勒索财物、打架斗殴、参与赌博等违纪违法甚至犯罪不良行为。对道德观的形成极其不利;
2.造成学生社会适应困难。过度迷恋“人——机”式的网络交往,会使学生忽略现实中的人际关系,造成人际交流缺乏、产生自闭倾向;
3.使学生荒废学业。网络游戏和短视频都能让我们的大脑在短时间内得到反馈,这种反馈会让学生产生极大的乐趣。相比之下,读书学习所得到的反馈就显得缓慢。如果学生习惯了这种快速的反馈,那将会令他在面对读书学习时提不起兴趣,产生不耐烦、没耐心的情绪,会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4. 浪费金钱。上网不是免费的,作为没有家庭收入的少年儿童如果沉迷于付费网络游戏或者网络直播打赏等,将会大大增加家庭经济压力。
教师应让学生理性对待网络,学会区分不良信息,做到理性上网。在课堂中要让学生了解网络成瘾的相关知识及有关危害,给学生讲解网络成瘾的相关案例,让学生自纠自查,抵制不良的上网行为,若有网络成瘾趋势,要及时寻求教师和家长帮助。明令禁止学生在学校玩网络游戏、浏览与课程无关的网络内容,让学生自觉遵守好课堂中的上网纪律。
四、制定上网计划,做到理性上网
(一)接受监督,控制上网时间
在信息技术课堂或其他课上,学生应以学习信息处理技术为主,若要上网搜索素材资料,须在教师指定时间内完成上网任务。同学们互相监督,如出现私自打开网页浏览或玩网络游戏的,教师、同学都应及时制止。教师可按情况给予警告等处罚,以儆效尤。与家长取得联系,让学生在家上网时,也接受家长监督。在家里比较显眼的地方上网,方便家长了解孩子的上网情况,让家长及时提醒孩子上网时间。在家上网时间尽量不要超过半小时,要做到劳逸结合。
(二)学会辨别网络信息,成为网络学习的主人
“聪明的人把网络当成工具,笨蛋自己成了网络摆布的工具!”产生网络依赖的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通常存在学习压力大、缺乏成就感等问题。所以学校信息技术课堂或班会课教学中要寓教于乐,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进行健康的网络探究学习。教师要合理地设计作业难度,使学生在网络学习中获得成就感。面对网上繁杂的信息,教师要教会学生辨别,不要因为好奇心重,就随意浏览网上信息,更不要沉迷于网络,忘记自己打开网络学习的初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为自己制作一个上网计划,把自己需要借助网络学习的事情写下来,然后按照自己的计划一件一件地完成。在上网过程中切勿投机取
巧,通过网络复制、抄袭他人学习成果,应汲取精华,尊重作者,相信自己的能力。让自己成为掌控网络学习主权的主人,而非陷入网络泥沼受网络摆布的囚奴。
(三)发展新的兴趣,享受健康生活
网络成瘾的少年儿童普遍存在的一个共同特点——业余爱好少。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在学习之外的闲暇时间里如果没有玩伴、没有一项能让自己感兴趣的爱好,就容易使学生感到精神空虚。这时学生如果接触到网络游戏、短视频等内容就很容易上瘾。所以培养孩子的业余的兴趣爱好很重要。家长和教师都应试着去了解孩子,改善关系,以身作则,引导孩子走出虚拟世界,培養好孩子的兴趣爱好。孩子们真正需要的不是毫不费力的“即时快乐”,而是付出努力后能得到成果的一些“延时满足”,如电脑打字速度、电脑绘画、电脑编程以及日常所见的跳舞、写字、读书和各种运动项目等,能热爱且能坚持是最好的。条件允许的家庭,还可以带孩子外出旅行,去看看真正的大千世界。
(四)熟记《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是较为完备的网络行为道德规范,学生应熟记公约内容,增强自身的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和网络道德意识,接触网络时,能以该标准约束自我,做到自审自省。以下是公约中的相关条例:
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
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
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
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
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总之,现在的小学生面临的是信息爆炸的人工智能时代,他们所面对的环境、获取信息的方式以及消遣娱乐的方式可能跟我们有所不同,甚至网络可能成为他们日后生活的“必需品”。但鉴于他们是非观的还未完善,好奇心强,缺乏社会经验和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如果引导不力,可能使学生沉迷于网络无法自拔,既耽误学业,又有害身心健康。小学教师应肩负起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健康理性上网的职责,开展相关课程或主题教育,让他们在了解网络强大功能的同时,清楚地知道网络可能带来的危害。加强网络认知,丰富网络安全和道德知识,让他们能自觉制定比较合理的上网计划,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做到健康上网、理性上网。
参考文献:
[1]胡瑞洁,李亚红.中小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及干预对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20):68-70.
[2]严懿伦.小学生网络游戏行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1.
[3]刘艺.网络时代少年儿童闲暇教育的问题透析与对策探讨[J].教育观察,2021,10(27):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