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022-06-28梁永琴

甘肃教育 2022年11期
关键词:培养路径小学数学教学

梁永琴

【摘要】探究性思维能力是学习数学知识的主要思维能力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能力,能为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研究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是数学教师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文章分析了探究性思维能力形成的过程,结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的现状,提出了针对性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探究思维能力;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1—0097—04

探究性思维既是一种思维模式,也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不是思维的辅助,而是思维走向深入的核心,是创新、创造得以出现的关键。在知识学习、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甚至在日常生活中,探究性思维都是新问题得以妥善处理和解决的推动力。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帮助他们更好地获取知识。而数学学科,在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能力,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探究性思维的形成主要包含以下三个阶段。

一是发现问题的阶段。问题需要通过思维来解决,但思维需要问题来触发,问题的发现就是思维的开端。在生活中,我们遇到陌生的、不理解的问题,就会出现困惑,产生疑问,这些困惑和疑问,就是触发思维的开关。打开这个开关,才会有对问题的思索和探究。所以说,发现问题是探究性思维的第一步。

二是寻找思考动力的阶段。在现实中,很多问题提出后并没有得到解决。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人们在发现问题后,由于缺乏解决问题的动力,而没有积极地去思考它。产生思考动力的方式很多,而对未知的渴望和对探索结果的信心,则是最直接、最有力的推手。因此,鼓励人对未知事物积极追求,增强人探究必将有所收获的信心,会促进思考不断深入,对未知世界继续探索。

三是获得思考问题方法和解决问题策略的阶段。寻找到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需要经过复杂且漫长的过程,而学生也需要在不断启发和引导下,才能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并掌握科学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探究性思维而言,也是如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还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让他们能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技能进行有效正向迁移,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思维基础。

1.教师重知识的传授,轻思维的培养。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一直采用“知识传授+方法训练”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在课堂上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并在课后布置大量的习题,让学生通过做题巩固所学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探究思维的培养。

2.教师缺乏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的理论指导和可借鉴的实践模式。大部分教师虽然都认同探究思维能力培养至关重要,但由于缺乏相关培训和指导,也没有可以借鉴的实践模式,导致教师在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时缺乏学科性和合理性,造成培养效果不尽如人意。

3.对学生探究性思维的培养效果,缺乏可量化的考核标准。考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教师教学行为的导向,虽然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思维是抽象的概念,很难在教学评价中得到体现[3]。素质教育实施了多年,但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学校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还是侧重于学生的课业成绩,这也是导致教师不重视探究性思维培养的原因之一。

1.重现概念、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能力。思维的过程比找到问题的答案更重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只给学生教授知识和解题的技巧,还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概念和公式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只是以引導学生理解、记忆、运用为目的,而对概念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不够重视,甚至忽略。这种灌输式的教学,会让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不利于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的提升。其实,数学概念、公式的存在,本身就彰显了人们对知识的不断探究,是人们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的具体体现。通过对概念和公式的推导,能让学生看清简单知识到复杂知识的演变过程,让学生明白一个知识点到另一个知识点的跨越,是在人们不断探究中实现的。跟随教师完成对概念和公式的推导,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白知识点的来龙去脉,还体会到了探究的重要性,产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动力。因此,在新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概念和公式的推导过程,让他们在自己探究的过程中掌握其实质,并逐渐形成探究意识和探究思维能力。

比如,学习“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对圆形纸片的剪裁和拼接,让他们经历由圆到长方形的转化过程,明白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感受探究性思维在新知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进而产生探究的欲望。

2.通过易错题的练习,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能力。学生用所学知识直接解决问题,是一种正向的思维。但经常做正向思维的题目,容易让学生陷入思维定式的困局中,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更不利于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其实,思维定式就是一种思维的惰性体现,是探究性思维训练的“拦路虎”,要想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就要打破思维定式的负面影响[4]。设计一些存在干扰信息的易错题,可以转变学生简单直接的思维方式,打破他们的思维习惯,促使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并且,学生在做易错题的过程中,会经历思考→出错→再思考→更正解题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也是一种探究流程,更是探索精神的体现。

比如,习题“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5cm、3cm和4cm,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学生很容易做错。出错的根本原因是:学生还处于根据现成数据套用公式的阶段,没有明白如果数据信息不明确就不能直接套用公式,从而增加了出错的可能。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辨别三角形底和高的办法,让他们知道在直角三角形中最长的边是斜边,另外两条边是直角边,两条直角边可以分别为底和高。这样一分析,学生就会知道,并不是所有的题目都可以直接套用公式,很多时候需要打破思维定式去探索问题的实质。这样,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就会自觉摆脱思维定式的禁锢,形成探究意识。

3.利用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能力。学生的认知结构是由其知识储备和主观认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的过程需要思维的启发和碰撞。比如,新旧知识的碰撞、各种解法的碰撞、不同思想的碰撞。教师可以利用各种碰撞产生的启迪作用,帮助学生深化认识,形成自我认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互动能带来上述不同的碰撞,最大化地实现思维火花的迸发,最终形成探究的动力,推动学生主动探究,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可以利用互动环节,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产生探究问题的动力,最终通过不断探究,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好的互动形式是讨论,学生个人的认知存在局限性,集体之间的讨论,可以把个人的局限性缩小,实现思维的拓展。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对不同个体之间认知的偏差进行剖析、思考,完成知识和解题方法的“同化”与“调整”,进而重新构建和完善自己的认知体系。

比如,“把一个梯形的上底延长或缩小后,梯形会变成什么形状?”这个题目的结论有好几种,但大部分学生的思考都不全面,特别容易遗漏直角梯形中高和下底相等得到正方形的情况,和上底缩小成一个点变成三角形的情况。教师就可以把这个题目作为讨论对象,让学生讨论,并让学生列举所有想到的情况。当学生讨论无法得出完整的答案时,教师及时参与进去,启发学生思维,引导他们拓宽思路,找出正确答案。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不仅获得探究的方法和能力,还提升了探究性思维能力。

4.在课后拓展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能力。生活和数学有着不可分割的關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这种关系和联系并不是直观、一一对应存在的,大部分需要人为解决对接。沟通生活和数学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巩固数学知识,本身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更是培养探究性思维能力的良好途径。因此,教师可以把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向课堂外延伸。利用课后拓展活动,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究,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此环节中,教师要用场景化、生活化的语言描述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体会生活与数学在的联系。这样联系,可以引导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调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让探究性思维能力发挥其价值和威力。

比如,梯形是小学阶段接触的图形中最不常用的图形之一,在学习这一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学生很少直接关联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熟悉的汽车玻璃、飞机机翼、堤坝的横截面、木材堆的横截面等实例,并通过构建数学模型,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通过这样拓展,让学生知道自己学习数学知识具有实用价值,促使自己的探究意识由知识领域向生活领域拓展。这样一来,学生对数学价值的感知和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会逐渐增强,逐渐形成用数学眼光观察和解决生活中问题的习惯。当然,学生的探究意识也可以向课外拓展,向生活拓展,使探究性思维培养的途径更加宽广,培养效果更加明显。

5.在过程评价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教师对学生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反馈学习效果,同时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思维与能力方面的发展。以往数学教学中对错分明的评价方式,仅仅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考查。这种评价方式操作简单,是被各科教师使用最多的评价方式。但细思就会发现,这样的评价,会禁锢学生的思维,导致他们过分追求分数,不利于探究性思维能力的形成。因此,教师要转变评价方式,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等。因为很多看似失败的背后,可能包含着很多值得肯定的、有利于探究性思维形成的做法。比如,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把题目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必要的联系等,都是探究行为的具体表现。如果教师只看结果,就会忽视学生的探究性尝试,会对他们探究意识和探究兴趣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只有利用过程性评价,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他们对知识不断钻研,进而形成探究思维,提高探究能力。

过程性评价需要教师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此为基础进行评价。教师可以建立“探究记录单”,通过对学生探究活动的详细记录,评估学生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更好地探究。“探究记录单”可分为“存在的疑点和难点”“寻找解题思路的过程”“使用的解题方法”“积累的解题经验”等模块。利用“探究记录单”分项评价学生的探究过程,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学生探究行为中的不足,以便教师能及时纠正学生在探究中的错误。过程性评价形成的导向,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不断探究。但是它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不宜作为常规的评价模式,可以阶段性地穿插于教学中。

总之,探究性思维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通用性思维,它并非仅限于知识的学习层面,还受心理、认知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因此,除了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解答习题时进行引导外,教师还要精心设计问题和创设生活情境,从各个角度启迪学生剖析、解读问题,在弥补课堂教学短板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的探究性思维能力得以提升。

[1]郁留红.探究小学数学问题意识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培养策略[J].内蒙古教育,2020(09):119-121.

[2]王智萍.浅谈数学思维的启迪与培养[J].魅力中国,2011(21):269.

[3]杨平.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初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02):120.

[4]黄勇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神州,2011(01):70+73.

[5]庄素英.浅析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探究性思维的培养[J].当代教研论丛,2015(03):20.

编辑:谢颖丽

猜你喜欢

培养路径小学数学教学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浅析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幼儿教学趣味的培养初探
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浅析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
浅析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