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用户体验的旅顺军港数字博物馆建设研究
2022-06-28唐媛李婷婷
唐媛 李婷婷
摘要:旅顺军港博物馆作为文化地标建筑,面向公众展览藏品与传播文化,为适应当代公众的文化需求与参观习惯,数字化建设是博物馆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从关键技术应用、文化传播实现、面向用户体验三个角度分析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现状,基于数字博物馆发展脉络探索旅顺军港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关键点;提出扩展用户多元身份体验感、提升用户历史文化参与度、缩短用户与博物馆时空距离三大建设核心;进而阐述数字化发展中存在的技术管理问题。通过数字化技术使藏品与文化“活”起来,为博物馆面向公众实现服務与教育功能带来新路径与新生机。
关键词:数字博物馆;用户体验;虚拟现实技术;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2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6-00-0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包含了更高层次的社会文化需求,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宣传与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在推动文化传播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1]。作为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旅顺军港博物馆面向受众的文化研究、文物保护与内容展示工作并不是将历史与文化束之高阁,而是在以人为本的互动中充分弘扬历史人文精神、体现研究技术价值,不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与社会教育水平。
为拓展博物馆藏品展出方式、深化博物馆文化传播路径、助力博物馆创新继承传统,数字化与信息化的定位不仅是服务,还有生产力[2],为博物馆等行业注入了具有新时代特色的生机与活力,以更多元的形式引导更具吸引力的展出势态,以更广阔的普及度促进更具影响力的文化传播,突破传统形式下教育功能和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局限。数字博物馆依托实体博物馆存在,是传统文化与数字时代结合的产物,数字博物馆的建设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是文物“活”起来的重要途径[3]。
1 数字博物馆现状
数字博物馆是运用互联网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等将现实场景虚拟化并呈现于网络之上的创新型博物馆形态,对博物馆行业实现环境虚拟化、文物数字化、信息共享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数字博物馆起源于美国,然后在欧洲、亚洲得以发展[4],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如今“数字故宫”“中华古籍资源库”“数字敦煌”等数字博物馆项目已经大放光彩。
1.1 数字博物馆关键技术应用
数字化时代背景是博物馆行业发展的新契机,无线物联网技术使藏品导游系统在无接触情况下远距离识别物品,为博物馆建设提供了智能化参考模式[5]。虚拟现实技术使博物馆由被动展示向主动探索方向发展,扩展了陈列、服务的内容与范围[6]。可视化技术使用户在全景虚拟展示平台中与数字博物馆达成全方位、高精度的全景交互,相比传统的实体展出更具有展品内涵全面、参观方式创新、用户自主操作性强等优势[7]。基于卡尔曼滤波与稀疏表示的交互系统,可对用户手势进行三维建模并生成精准的动作轨迹,有效提高了数字博物馆展示与交互的准确性[8]。将JavaScript脚本与真实场景中获取的高清影像相结合实现场馆虚拟漫游,有效降低了数字化系统建设的空间与时间复杂度,同时解决了博物馆面向用户的时空限制性问题[9]。
1.2 数字博物馆文化传播实现
技术应用的目的是促进博物馆发挥藏品欣赏、文化传播等核心功能,金源文化博物馆提出引入体感交互设备的数字化陈展方案,通过增强文化展示效果达到文化传播与形象宣传的目的[10]。赫哲族历史文化遗存的数字化建设将文化展示呈现于信息化新平台之上,为文化传播带来了新领域,达到文物展示数字化、研究成果资源共享、传播范围全球化等目的[11]。党家村数字化建设有效促进了党家村发扬其特有的建筑、美学、历史、风水等文化智慧,蕴含在建筑中的鲜明文化特色得到广泛传播与深度体现,对历史文化研究具有重要价值[12]。襄垣炕围画数字化建设对襄垣炕围画场景进行生动的立体化还原,突出农耕文化、工业社会发展背景,为新时代“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带来新动能[13]。
1.3 数字博物馆面向用户体验
在展品与人交互的前提下,数字博物馆建设应充分考虑用户需求与参观习惯。虚拟纺织博物馆以观众为中心进行交互性设计与改造。在虚拟环境中,用户可将自己当作古代纺织工人,切身感受纺织文化的魅力[14]。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遵循用户的五感体验,基于用户体验调查,以可视、可听、可触、可感的用户需求指导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的交汇融合[15]。湖南省博物馆围绕用户的收藏需求扩展服务设计思路,提出建设个性化定制数字博物馆文创的构想并加以实践,为有效传承文化遗产提供了新思路[16]。博物馆智慧化服务设计研究对用户体验与需求进行定量转化与数据分析,将分析结果匹配人工智能,形成个性化智慧服务工具,高质量提升博物馆服务水平[17]。
2 面向用户体验的数字博物馆建设
当前数字博物馆建设运用虚拟现实、人机交互、图像处理等数字媒体技术,能够营造出包含展品、情景的沉浸式虚拟现实环境,基于五感体验的交互能够增强用户与展品的互动联系,生动的数字影像及三维模型能够提升用户参观兴趣与文化感悟。博物馆作为文化地标建筑,集收藏、保护、展览、研究、公共教育、文化交流功能于一体,面向社会、面向群众展示文物与传播文化,为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使参观博物馆成为具有新时代内涵的生活方式之一,数字化建设尤为必要,利用技术手段打破用户与博物馆之间的时空限制、增强用户体验、深化公众联结、促进文化传播。
沉浸式参观强调参观者的真实性体验,利用计算机支持的数字媒体技术虚构出三维空间结构,即虚拟仿真世界,用户通过线上平台及交互设备等体验逼真的视觉效果、声音效果和用户界面,获得一定程度的临场感,三维技术相较于传统影像技术,增强了人与内容之间的互动,使用户获得基于感官、身体、情感的多方位交互性体验,将互动关键点融入预设参观路径与参观环节,实现用户在博物馆参观中的人性化、自主性体验。用户不再仅通过鼠标、键盘等常规硬件设备选择展品与筛选信息,而是增设了体感控制、声音控制等交互设备,使用户获得更灵活、更高效的博物馆参观体验,从而提高用户对主题博物馆的历史参与度与文化认同度。
3 旅顺军港数字博物馆建设
旅顺军港数字博物馆交互化数字建设要始终以用户为核心,考虑提高用户的参与度与互动度,仅在技术层面增强沉浸感并不能真正实现人与展品、人与环境的线上融合,而要设计参观流程,使用户得以体验数字博物馆的历史人文,基于五感并获得高于五感的历史体验与文化感悟。
3.1 扩展用户多元身份体验感
数字化交互设计使用户体验多元身份,用户既是参观者又是参与者。传统博物馆中展品仅是安静沉默地被置于展区之中,数字化建设中展品由文字、三维模型、视频、音频等多方位内容构成,实现“活”起来的目标,结合三维重建技术、数字图像技术,使展品“讲述”自己的前世今生,用户可以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对单一展品进行看、听等操作。此外,用户可以根据预设的历史文化故事线对同一主题展品群进行排列、组合等操作,以展品为媒介“参与”某段特定的历史进程,以主人公身份走进历史故事,缩短自己与展品之间的距离。交互设计使用户和博物馆产生交叉与碰撞,使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在用户以多元身份感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
3.2 提升用户历史文化参与度
数字博物馆将特定的历史进程转化为预设故事线,用户以参与者的身份进行文化探索。在虚拟仿真环境中,可以通过网络在手机、电脑等移动智能设备中引入文化叙事环节,给予用户可选择的身份,在探索中参观数字博物馆,结合感官体验,跟随预设故事线自主挖掘展品背后的历史人文故事,在精神层面得到收获与提升。通过“引导”“寻宝”“探险”等形式整合交互叙事功能,在预设环节中根据展品线索找到隐藏故事等。将原本静态的被参观内容转化为动态的主动交互内容,调动用户探索特定主题历史文化的积极性,实现深化用户融入文化、促进用户感悟文化、激发用户传播文化的目标。
3.3 缩小用户与博物馆的时空距离
社交媒体的交互性打破用户与博物馆间的时空限制。在博物馆内引导用户依据馆内服务使用手机等智能设备,让用户跟随博物馆的预设流程欣赏展品、获取个性化信息、发表观点、互动分享,使移动智能设备成为博物馆面向用户的服务器之一、成为用户参观博物馆的有力助手,促进用户对博物馆的环境与展品有直观的感受。在博物馆外以智能设备为媒介构建虚拟场馆等,使用户不需要到实体博物馆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与新媒体参观、交流与讨论,极大地缩短了用户与博物馆的距离,同时博物馆可以借助媒体平台发表热点话题,实现文化的线上交流与传播。
3.4 重视数字化建设中的技术管理
博物馆与新技术融合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技术无法有效衔接、不同技术系统相互兼容困难、技术选择与技术更新矛盾、技术实施有效性不足等问题[18],应加强对新技术的顶层设计,结合技术引入与人员安排进行以技术促发展为核心的整体规划;应重视新技术的方案论证与可行性评估,关注对实际效果的预判,增强决策科学性;应重视技术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作为公共服务机构,数据信息安全是博物馆需要密切关注的重点之一,尤其是在数字化进程中,对用户隐私数据的安全性管理,更应为其提供更加有力的安全保障。
4 结语
不断提升博物馆的教育精神、释放文物藏品的文化内涵是旅顺军港博物馆在新时代不断发展的核心要求,面向社会、面向公众传播历史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同时提升人民群众的历史人文素养,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风气。虚拟现实技术等先进手段为传统博物馆在传播范围、传承方式、与人民群众的互动等层面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探索空间,尤其在当下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亟须依靠数字化手段打破用户与博物馆之间存在的公众教育与文化传播壁垒。数字博物馆使文物、历史、文化以开放、共享的形式走出博物馆,使普通用户以多元、融合的方式走进博物馆,通过线上与线下的交互衔接,使文物、历史、文化真正“活”过来,为博物馆服务带来新生机,为博物馆教育带来新路径。
参考文献:
[1] 史学军,王雨微.互联网+背景下数字博物馆建设的思考[J].东南文化,2021(S01):6.
[2] 冯乃恩.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理念与实践综述:以数字故宫社区为例[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7(1):108-123,162.
[3] 李迎迎,丁纪喜.我国数字博物馆知识服务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J].兰台内外,2021(34):37-39.
[4] 郭海莉.北京故宫博物院“数字故宫”的文化传播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20.
[5] 旦增欧珠.物联网技术在数字化博物馆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高新科技,2021(20):62-63.
[6] 黄金铭. VR技术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8.
[7] 余冰清.基于可视化交互技术的数字化博物馆动态全景虚拟展示系统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19,42(12):140-143.
[8] 冯婷婷,穆洁.应用于数字化博物馆虚拟展示的人机交互系统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19,42(15):154-156.
[9] 张席.展厅虚拟漫游与文物三维展示在数字化博物馆建设中的实践运用:以郑州博物馆为例[J].文物天地,2019(8):72-75.
[10] 丁皓伦.面向用户体验的金源文化数字博物馆陈展设计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
[11] 曲轶莉,张开亮.民族文化传播数字虚拟化研究:以赫哲族历史遗存数字虚拟化陈展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7(5):134-139.
[12] 杨琳,谢洋.党家村数字博物馆纪实:传统民居篇[J].建筑与文化,2021(12):259-260.
[13] 李妍.非遗保护的数字化赋能:以“国家级非遗炕围画数字博物馆·襄垣”为例[J].民艺,2021(6):47-50.
[14] 韩亚东.基于用户体验的虚拟纺织博物馆交互设计研究[D].武汉:武汉纺织大学,2017.
[15] 沈妍.用户体验的博物馆展陈交互设计探索与实践: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为例[J].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8(00):257-268.
[16] 周娉,陈雨薇,石佳琦.基于用户体验的博物馆文创产品个性化定制APP设计[J].湖南包装,2019,34(2):97-101.
[17] 胡淏嵎,徐延章.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馆智慧服务设计研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21(6):10-12,15.
[18] 王勇強.新技术应用对博物馆的改变与影响[J].中国博物馆,2018(2):36-40.
作者简介:唐媛(1995—),女,辽宁盘锦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计算机视觉。
李婷婷(1985—),女,辽宁铁岭人,硕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虚拟现实技术。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旅顺军港历史遗迹数字化保护与沉浸式数字博物馆建设研究”成果,项目编号:L21BKG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