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饰手工艺在大学美育中的创新实践研究

2022-06-28吕珊耿涛

艺术科技 2022年6期
关键词:美育大学生

吕珊 耿涛

摘要:将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专业课程服饰手工艺改造为全校美育通识课艺术美与服饰手工艺,以手工工艺工作室为平台,以“学做展赛一体化”教学为手段,立足艺术设计学和服装服饰工程等学科专业优势,在全校范围内进行美育教学改革,将时尚设计专业建设与美育通识教育有机结合,以专业建设带动美育教学改革,探索美育通识教育与专业课程的契合点,形成独具特色的美育育人机制,促进多学科、多专业交叉融合,不仅能使文、理、工科学生创造出具有时尚美、装饰美和实用功能的服饰手工工艺品,而且能让学生通过沉浸式体验,感受到传统手工工艺的魅力,培养其审美意识,提高其审美能力,同时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强大助力。

关键词:服饰手工艺;大学生;美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6-00-05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新时代美育指明了方向。2019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20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文件强调要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并实行学分制管理。做好美育工作是落实党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做好美育工作的关键在于上好美育课。因此,本课题以坚持以“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为核心,以全校学生为对象,将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专业课服饰手工艺改造为全校美育通识课艺术美与服饰手工艺,以手工刺绣、手工编织、手工扎染为主要教学内容,以手工工艺工作室为平台,以“学做展赛一体化”教学为手段,通过“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全时空沉浸式的教学形式,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普及性实操艺术教育,打造高质量的美育课程和良好的美育环境。此次实践的目的是,使全校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手工艺的艺术审美及其在服饰手工艺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装饰能力,使其能用审美知识指导日常着装,理解传统服饰手工艺中蕴含的美学规律及审美思想,达到普及服饰文化及美育的目的。

1 项目的可行性

在該课题筹备阶段,课题组调研了国内一些高校审美课程体系的构建方式,以及服饰手工艺相关课程的开展形式。调研发现,大多数高校美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以艺术鉴赏类课程为主,缺乏具有艺术设计实操性和体验性特征的美育手工艺类课程[1]。同时,高校艺术类和设计类专业开设了相当数量的此类专业课程,但是这些课程仅限相关专业学生学习,如服饰手工艺及类似手工艺课程绝大多为艺术类或设计类专业的专业课程,极少在全校范围内普及。这样的教学体系设计,一方面限制了美学教育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美学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浪费了美学教育的相关资源。课程组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将适当的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融入美学通识教育体系,不但可以有效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提升全校学生综合素质,还可以从文化价值层面激发大学生对社会主流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服饰手工艺是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是培养学生艺术设计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传承传统服装服饰文化的重要途径;课程主要结合服饰设计,让学生学习染、织、绣等服饰装饰的各种传统手工艺的理论知识及技能,并能够制作出相关作品装饰生活用品和装饰服装服饰,所以该课程也是一门富有装饰性、功能性、传统性、趣味性、实操性和普及性的手工技艺特色课程。由于该课程具有文化属性、美学教育特征,非常适合与美学通识教育“嫁接”,因此将服饰手工艺课程改造成美学教育通识课程艺术美与服饰手工艺,并在全校范围内推广,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

2 教学设计

2.1 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一是了解中国传统手工艺概念,工艺美术范畴、类型及历史,艺术美学等相关知识;二是掌握传统手工技艺,能利用三种传统手工方法在服饰中进行装饰与应用;三是理解传统手工艺蕴含的美学规律及审美思想,能结合审美知识指导生活着装。

能力目标:一是能运用手工扎染方法和知识,分析解决个性花型制作与图案印染装饰案例;二是能运用编织方法和知识,分析解决编织手工艺应用问题;三是能利用刺绣方法和知识,分析传统手工与现代服饰手工艺的应用问题;四是能利用工艺美术知识,分析生活着装中的美学现象,并提出方案。

育人目标:一是培养正确的审美意识,二是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善于探索的求新精神,三是培养求实的学习作风和学习态度。

2.2 学情分析

该课程为全校性公共通识课程,所以授课对象为理、工、管、文、教科全体学生,课程开设在第一学期,学生没有系统学习过艺术教育类课程,其艺术实操能力相对较低。

2.3 教学方法设计

课程教学主要采用结合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翻转式课堂和任务驱动法融合的一体化教学方法进行(如表1所示)。

学习效率,课程采取线上线下混合的方式进行授课,这种教学模式既能够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为学生碎片化学习和多元化学习奠定基础,又可以使其得到专业教师的言传身教;而且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与翻转课堂、项目化教学和小组讨论等具体的教学方法有效结合,丰富线下教学方式,构建多维评价模式,形成学习反馈的闭环,以进一步改进现有教学机制。

为了满足更多学生的学习需求,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课程组成立了编织工艺工作室和课外纺织工艺兴趣活动班,让服饰手工艺课程内容由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延伸,帮助学生将学习到的编织工艺方法运用到生活中,让中国传统美学和传统手工工艺真正走进生活。

2.4 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七个部分:一是课程导论,包括服饰手工艺概述、服饰手工艺类型、服饰手工艺的艺术美、服饰手工艺文化传承;二是艺术审美专题,介绍美是什么、美的领域、审美范畴、美与人生;三是印染传习,包括印染概述、印染的种类及特色、印染的技法及制作、印染手工艺在服饰中的创新与应用、印染的相互区分;四是编织时尚,包括编织概述、编织的种类及特色、编织的技法及制作、编织手工艺在服饰中的创新与应用;五是走近女红,包括刺绣概述、刺绣的种类及特色、刺绣技法与制作、刺绣手工艺在服饰中的创新与应用;六是传统工艺美学专题,包括工艺及工艺美学、时代之美、工艺美;七是服装美专题,包括服装品牌赏析、着装指导。

主要教学项目有五个。

项目一:手工扎染。任务一是运用自由扎染,完成单色、规格30 cm×30 cm的作品;任务二是运用针法扎染,完成单色、规格30 cm×30 cm的作品;任务三是运用折叠扎染,完成单色、规格30 cm×30 cm的作品;任务四是运用两种扎染技法制作完成一幅60 cm×60 cm的作品。

项目二:手工编织。任务一是运用棒针编织,完成单色或多色、规格10 cm×10 cm的作品;任务二是运用钩针编织,完成单色或多色、规格10cm×10cm的作品;任务三是运用编绳,完成单色或多色、规格20 cm×20 cm的作品;任务四是运用两种编织技法制作完成一幅50 cm×50 cm的作品。

项目三:手工刺绣。任务一是运用平绣,完成单色或多色、规格10 cm×10 cm的作品;任务二是运用辫子绣,完成单色或多色、规格10 cm×10 cm的作品;任务三是运用垫绣,完成单色或多色、规格20 cm×20 cm的作品;任务四是运用两种刺绣技法制作完成一幅30 cm×50 cm的作品或直接在服装上绣花。

项目四:作品结课展(校内走廊布展)。

项目五:撰写小论文。针对个人完成的作品,撰写一篇有关课程体验的心得体会。

3 教学实施

3.1 第一课堂教学

3.1.1 课前

首先组建QQ群,接着布置学习任务,上传学习视频(整个课程共上传授课视频35个,视频总时长362分钟,非视频教学资料54个,课程内容既有翔实的理论讲解又有细致的实践教学,页面浏览量169 676次),然后指导学生预习,最后学生提出问题。线上课程为没有选到服饰手工艺选修又对服饰手工艺课程内容感兴趣的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为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审美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3.1.2 课端

首先明确学习目标(学习什么),接着整体描述课程内容,然后检查测试点评线上预习内容和作业完成情况,最后引入本课教学内容。

3.1.3 课中

首先实施教學方案(怎么学),重点讲解学生讨论的焦点问题、重难点知识内容,深度剖析问题引导学生质疑和思考,接着开展教学示范与互动(艺术生助教)、项目布置、学习团队构建(合作学习)(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男女搭配、强弱组合、动静结合、创意组名)、创意设计(头脑风暴),然后进行项目实操,最后开展教学评估(自评、互评和点评),展示学习成果。

3.1.4 课末

首先巩固知识,接着系统总结课程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对需要巩固的知识和能力点进行课后强化,最后进行知识与能力拓展,能力拓展应着眼于知识应用和学科交叉,要布置相关的作业和第二课堂学习任务。

3.1.5 课后

利用线上教学资源进行拓展学习和课程内容预习,利用开放实验室(工作室)进行应用性实践。

艺术美与服饰手工艺毕竟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课程,没有手工艺基础的学生在观看视频学习时难免会有看不懂和不理解的部分,针对线上技能教学不便沟通和辅导的问题,线下课程的授课内容主要是对线上课程内容进行补充和讲解,随着时代的发展,时尚的元素和民众的审美也在不断变化,这就需要在线下授课时,将线上课程中缺乏的、时效性比较强的审美教育内容及时传授给学生们。同时了解学生们遇到的问题,通过项目化教学,对网络技能教学中学生看不懂的地方,有针对性地分解操作步骤,通过手把手的教授,使学生们清楚每一步的操作技巧;通过线下与学生们面对面的授课交流,发现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线上课程的不足,及时解决线上课程中的问题,改进授课内容。

3.1.6 课程评价

课程成绩由两部分构成,形成性考核成绩占40%,包括视频学习效果、学习出勤情况、预习情况和项目实施情况;终结性成果考核成绩占60%,包括扎染、编织和刺绣制作体验成绩(教师评价与学生相互评价)以及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3.2 工作室教学

编织工艺工作室每周三下午开始活动,由课程组教师轮流授课。目前活动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模块,分别为钩针、棒针、中国结。工作室还会根据学生的兴趣及学习需求不断调整活动内容。

3.2.1 钩针模块

因学生基础不同,在举办钩针编织活动时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对钩针有兴趣但没有钩针经验的学生分到初级组,针对这部分学生,会指导其先进行基础针法的练习,在进行钩针编织时,主要运用到的针法有辫子针(即锁针)、短针、中长针、长针等。当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针法后,会进入中级组,目前中级组的学生是最多的。该组的主要活动内容为根据已有的针法图,自主搭配勾线完成作品。学生们一开始会做一些简单、可爱的小物编织,如小包包、鸡蛋袋、无线耳机套等;之后会慢慢完成一些针法更加复杂、体量更大的作品,如帽子、鞋服等。学生们熟练掌握钩针技巧后则进入高级组,此时教师会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图案,指导学生根据设计的图案选用合适的针法进行钩织。由此,形成掌握基础针法—按既有针法图钩织—自主设计针法图钩织的由浅入深的学习模式。

3.2.2 棒针模块

棒针编织活动一般在秋季开展,随着天气的逐渐转凉,教师会组织学生学习编织各种围巾、帽子,并对学生们进行颜色搭配、肌理效果方面的审美指导,从而在实践中达到美育的效果。制作完成后,教师会鼓励学生将自己一针一线编织好的“爱心牌”围巾、帽子送给长辈,激发学生对长辈的关爱之心,弘扬孝老爱亲的中华传统美德。

3.2.3 中国结模块

中国结包含耳圈包、单平结、耳圈叠交、半耳圈穿套四个基本结编法系统,学生们能在认识结时找到编结规律。难度再高一点就是利用这些基本结编法进行创新,有基本结相互组合、增加编绾的耳圈、变更耳圈编绾的顺序、变更耳圈的叠压方式、变形和减线编结法、高立体结的编法、结体线路移位、耳圈的延伸变化、技法组合的变化这九种创新方法。所有的编法加上基本结变化组合,能引出千变万化的结艺创作[2]。所以,中国结艺也分为初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要通过对结艺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对其综合素质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3]。

3.3 小结

学生通过艺术美与服饰手工艺课程和传统手工工艺实践,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课程强调个人实操体验、小组团队协作、随堂评价考核,通过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艺术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主动学习能力,同时结合当下流行的各种观念艺术,运用最基本的手工艺技法提高学生的服饰工艺制作能力。通过几轮课程的教学实践,授课教师不断调整线上和线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授课内容,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授课体系,学生们对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授课效果感到满意,不但在课程教学周期内积极学习课程内容,甚至在课程结束后主动利用网络课程继续学习;大部分学生能够把课程中的刺绣技巧、编织技巧融入生活,使它成为美化生活、排解压力的有效途径,真正达到提高审美能力、普及美学常识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美育教学目的。编织工艺工作室已不仅仅是学生们学习编织技艺的教室,更是其交流编织心得,分享劳动成果及创业经验的重要载体。

4 教学效果

4.1 教学反馈

为了进一步了解學生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学习效果,课题组的教师们收集了学生们的课后心得。

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胡佳欣说:“这学期选修了艺术美与服饰手工艺这门课程,爱做手工的我一看到这门课就心动了,和舍友商量过后我们有三个人选了这门课。在一学期的时间内,我们学了手工扎染、手工编织、手工刺绣三种手工艺,并对美学服饰手工艺进行了浅显的了解。这不仅让我进一步体会到了服饰手工艺的乐趣,而且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周末不再只是瘫在床上。扎染、编织、刺绣三种手工我都有做,但编织实在是太考验耐心了,总是织了几排后就出错,强迫症的我总是拆了重织,至今仍无法织出一条完整的围巾;扎染以前没做过,但备齐材料跟着老师做还是可以的;刺绣的话,大概是因为小时候总喜欢给芭比娃娃做衣服,用起针线来得心应手的,我用买来的材料包绣了一把双面绣的扇子,绣完以后感觉再一次爱上了针线活儿,之后我还会买来绣的。最后,感谢每一位给我上课的老师,谢谢老师把我带入了一个新世界,我会继续在这个新世界里探索的。”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张晓莉说:“很高兴能够上艺术美与服饰手工艺这门选修课程,它让我学习到了很多我以前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就拿这次的代表作品织毛线和刺绣来说,虽然以前我也时常说要学习织毛线和刺绣,但每次都只是嘴上说说而已,从来没有真正实践过,在这次课程中我终于学会了如何织毛线和刺绣,进行了真正的实践操作,有了以前没有过的体验。虽然我对针线活儿还不是很熟悉,作品也不够完美,但是我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看到自己的作品完成后,我十分高兴,也有些自豪,获得了很强的成就感。”

工程管理专业的杨雅兰说:“艺术美与服饰手工艺这门课程的学习,让我收获了很多。这门课程将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在教室线下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线上课程视频教学,生动体现了课程的主要教学特点。课程由五位老师教学,每位老师各有特色,讲课也很精彩,会带着材料教我们进行现场制作,我觉得这种方式特别好,能让学生们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更好地学习本门课程。其次,线上视频教学让我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艺术美与服饰手工艺这门课程所传授的内容,包括手工艺制作方法。这种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教学我觉得很合理,有利于丰富教学方法。谢谢各位老师在线下教学中的充沛热情,让我们学到了许多艺术类的知识。我很开心选到了这门课程,它让我知道了自己也可以是一个心灵手巧的女孩!”

从学生们的学习心得中可以欣喜地发现,很多学生在课程中实实在在地受到了艺术美的熏陶,感受到了艺术创作的艰辛和喜悦,这也更加坚定了课程组教师将课程改革进行下去的决心,正如学生们所说,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动手创作美的事物的梦想,缺少的只是一把打开大门的钥匙。我们希望可以通过努力给更多学生打开这扇大门,让学生们在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路上越走越远。

4.2 创业实践

依托编织工艺工作室开展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课后生活,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审美层次,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艺术表现能力,真正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并有效激发了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民间文化的热爱之情[3]。

我们鼓励学生以手工艺为核心申报创业项目,完成从学习到创业这一质的飞跃。目前部分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灵感,将服饰手工艺元素融入其毕业设计中,使其毕业设计更具人文性和美观性,更有大量学生在毕业后仍在进行手工艺创作,将其作为生活的调味剂,丰富其业余生活,甚至有学生通过朋友圈或淘宝等渠道将作品售卖到更多喜爱它们的人手中,在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的同时发扬了传统文化,并因此获得成就感。据了解,已有数名毕业生在专职或兼职从事服饰手工艺相关行业,并因此获得了物质及精神上的满足。

5 结语

本次教学改革将单一的艺术类专业课程发展为全校美学教育通识课程,并采取“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全方位的教学模式,让服饰手工艺真正地走进了每个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们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感受沉浸式的审美教育,提高自身的艺术实践能力及艺术创造能力。学生进入社会之后,这种美育培养成果会在人生关键时刻发挥作用,其影响会伴随学生的一生。

参考文献:

[1] 梅胧文.高师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研究[J].黄河.黄土.黄种人,2022(5):34-35.

[2] 耿淑丽. 1970至今台湾中国结艺发展与传承[J].艺术生活,2014(1):4.

[3] 汪宏,赵伶俐.政策视阈下中国学校美育百年嬗变[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8(1):161-170.

作者简介:吕珊(1988—),女,山东蓬莱人,硕士,讲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纺织服装。

耿涛(1999—),男,山东菏泽人,学士,工程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福建省教育改革项目“‘服饰手工艺’在大学美育教育中的创新实践”成果,项目编号:FBJG20190313

猜你喜欢

美育大学生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天津美育社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