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巨源、白居易唱和诗考述
2022-06-28王小蝶
王小蝶
摘 要:白居易《赠杨秘书巨源》赞美了杨巨源的诗名才气、苦吟精神及其在诗坛上的影响力,为二人日后交往奠定了情感基础。白居易被贬江州,处于人生低谷,杨巨源作《寄江州白司马》关心和劝慰他,加深了二人的友情。此后二人唱和更加频繁,留下了许多真挚感人的诗篇。2021年全国新高考语文Ⅰ卷中古代诗歌阅读题即以《寄江州白司马》为命题素材,但命题者对这首诗主旨的解读值得商榷。诗中第二句“惠远东林住得无”是对白居易的关心和问候之辞,并无“劝诫”之意。
关键词:杨巨源;白居易;《赠杨秘书巨源》;《寄江州白司马》;唱和诗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22)02-0078-03
杨巨源(755—830年后),字景山,河中(今山西永济西)人。唐德宗贞元五年(789)登进士第,历任秘书郎、太常博士、虞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穆宗长庆四年(824)致仕,年七十。杨巨源一生“吟咏不辍”,以致于“年老,头数摇”[1]。杨巨源是位多产诗人,张籍《题杨秘书新居》“卷中诗过一千首,白头新受校书郎”[2],即为明证。然而,他的大多诗作今已散佚,《全唐诗》存其诗159首。其诗格律精工,情致缠绵。元稹称其“诗律铿金,词锋切玉”[3]665。辛文房《唐才子传》评曰:“巨源才雄学富,用意声律,细挹得无穷之源,缓隽有愈永之味。长篇刻琢,绝句清泠。”[4]清王夫之《唐诗评选》曰:“此公七言平远深细,是中唐第一高手。”[5]其诗最著者当数七绝《城东早春》:“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这首诗清新自然,写早春之景如在眼前,脍炙人口,在南宋谢枋得选、明代王相注《千家诗》中位列第四。杨巨源的《寄江州白司马》,虽不如《城东早春》出名,但深情绵邈,动人肺腑,堪称酬赠诗中的佳作。尤其重要的是,这首诗写于白居易被贬江州期间,体现了患难之际的世情人心。杨巨源对白居易的深切关怀和问候,加深了二人的友情,为他们日后频繁唱和奠定了基础,为中唐诗坛平添了一段温情佳话。
一、杨巨源与白居易的相识
在中唐诗坛上,杨巨源是一位比较活跃的诗人,他不仅与同辈诗人杜羔、裴度交往,而且与年辈较小的白居易、元稹、韩愈、刘禹锡、张籍等人唱和频繁。杨巨源和白居易大约相识于元和九年(814)前后[6]37。此时二人同在长安为官,白居易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杨巨源任秘书郎。元和十年(815),出于对杨巨源诗名的景仰和诗坛前辈的敬重,白居易作《赠杨秘书巨源》一诗,诗曰:“早闻一箭取辽城,相识虽新有故情。清句三朝谁是敌,白须四海半为兄。贫家薙草时时入,瘦马寻花处处行。不用更教诗过好,折君官职是声名。”题下小注曰:“杨尝有赠卢洺州诗云:‘三刀梦益州,一箭取辽城。’由是知名。”[7]308从中可见杨巨源在白居易心目中的形象:第一,杨巨源很早就以“三刀梦益州,一箭取辽城”诗句著名。第二,他已历德宗、顺宗、宪宗三朝,胡须花白,其诗风清新,少有匹敌,诗友遍布海内。第三,为了积累诗材,他除草寻花,乐此不疲。第四,他的诗名较大而官职不高。这些由衷赞美之辞缩短了二人的年龄差距,拉近了二人的心灵距离,为他们日后交往奠定了感情基础。同时,元稹也作了《和乐天赠杨秘书》:“旧与杨郎在帝城,搜天斡地觅诗情。曾因并句甘称小,不为论年便唤兄。刮骨直穿由苦斗,梦肠翻出暂闲行。因君投赠还相和,老去那能竞底名?”[3]232这首诗别出心裁,赞美了杨巨源谦逊好学和苦吟精神。从此,杨巨源与白居易、元稹交往更加密切,并渐渐地融入了元白的文学朋友圈内。白居易《与元九书》曰:“当此之时,足下兴有余力,且欲与仆悉索还往中诗,取其尤长者,如张十八(籍)古乐府,李二十(绅)新歌行,卢(拱)、杨(巨源)二秘书律诗,窦七(巩)、元八(宗简)绝句,博搜精掇,编而次之,号《元白往还诗集》。”[7]2795-2796
二、杨巨源与江州期间白居易的往还
元和十年(815)七月,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刺殺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京师震动,天下愕然。时为太子赞善大夫的白居易急切上疏,请求捕惩元凶,却遭到权贵们的嫉恨。有司以越职进谏为由,将其贬为江州司马。当白居易来到偏僻之地江州时,其内心郁闷,无以消解。杨巨源作《寄江州白司马》关怀和劝诫他。诗曰: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漫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8]3724。
这首诗大约作于元和十二年(817),是一封弥足珍贵的书信。白居易被贬江州后,出于对政治的敏感,往日朋友多不敢与他书信往来,但杨巨源写诗表达关怀,对白居易是一个巨大的精神安慰,患难之情难能可贵,元和十一年(816),杨巨源任太常博士,直到十三年(818)春,才转任虞部员外郎[6]36。此时白居易还在江州。尽管一个平步青云,一个谪居荒远之地,但二人交游却更加密切。
元和十三年(818)初,白居易作《答元八郎中、杨十二博士》:“身觉浮云无所著,心同止水有何情?但知潇洒疏朝市,不要崎岖隐姓名。尽日观鱼临涧坐,有时随鹿上山行。谁能抛得人间事,来共腾腾过此生。”[7]366“元八郎中”就是《与元九书》中提到的擅长绝句的元宗简,“杨十二”即杨巨源,古人习惯以兄弟排行称呼他人,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士》等。首联说自己像浮云一样无所停靠,但内心却静如止水,不再有情感波澜了。颔联说自己因为喜欢潇洒而疏远朝市,并非为了隐姓埋名而住在荒江野岭。颈联说自己临涧观鱼,颇能识鱼之乐。随鹿山行,平添几分惬意。尾联说谁能够抛却世俗尘务,来和我一起轻松地度过此生?可见,诗人此时已经从当初贬谪的痛苦中走出来了,“心同止水”,在大自然中寻找生活的乐趣,从禅宗的参悟中得到解脱。
同年春,杨巨源转虞部员外郎,白居易作《闻杨十二新拜省郎遥以诗贺》:“文昌新入有光辉,紫界宫墙白粉闱。晓日鸡人传漏箭,春风侍女护朝衣。雪飘歌句高难和,鹤拂烟霄老惯飞。官职声名俱入手,近来诗客似君稀。”诗后小注:“顷曾有赠杨诗,落句云:‘不用更教诗过好,折君官职是声名。’今故云‘俱入手’。”[7]369这首诗表达了白居易对杨巨源升迁的由衷欣喜。官名和诗名“俱入手”,这是许多诗人梦寐以求的事。
同年秋,白居易又作《答元郎中、杨员外喜乌见寄》:“南宫鸳鸯地,何忽乌来止?故人锦帐郎,闻乌笑相视。疑乌报消息,望我归乡里。我归应待乌头白,惭愧元郎误欢喜。”[7]207南宫原是鸳鸯栖息之地,为何有乌鸟来止于此呢?元宗简和杨巨源听到乌鸟的鸣唱,相视而笑,怀疑这只乌鸟是来报信的——他们期盼白居易早日回到京城。后两句则表达了作者回京无望的悲观心态。
三、杨巨源与江州之后白居易的唱和
元和十四年(819年),白居易任忠州刺史,终于结束了长达四年的贬谪生涯。他欣喜之余,作《京使回,累得南省诸公书,因以长句诗,寄谢萧五、刘二、元八、吴十一、韦大、陆郎中、崔二十二、牛二、李七、庾三十二、李六、李十、杨三、樊大、杨十二员外》:“雪压泥埋未死身,每劳存问愧交亲。浮萍漂泊三千里,列宿参差十五人。禁月落时君待漏,畬烟深处我行春。瘴乡得老犹为幸,岂敢伤嗟白发新。”[7]380题目中罗列了这么多诗人,这在历代诗作中都是罕见的。这与其说是一首诗,不如说是一份喜报。他要向所有的亲朋好友诉说“雪压泥埋未死身”的幸运,心情激动,溢于言表。题目中所提到的,都是多年来真正牵挂他和同情他的人,也是他在江州落难时赖以倾诉衷肠的人。
长庆三年(823),杨巨源在国子司业任上,白居易在杭州,杨巨源因为思念白居易,在送友人章孝标归杭州时,作《送章孝标校书归杭州因寄白舍人》:“曾过灵隐江边寺,独宿东楼看海门。潮色银河铺碧落,日光金柱出红盆。不妨公事资高卧,无限诗情要细论。若访郡人徐孺子,应须骑马到沙村。”[8]3724杨巨源劝勉白居易,杭州风光好,在公事之余,不妨高卧郡亭,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休憩,但与友人论诗却是必不可少的事。作者心中设想的景象,正是白居易《忆江南》中所描述的实境:“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7]2353因而,不妨把《忆江南》作为这首诗的注脚。清钱朝鼒等《唐诗鼓吹笺注》引朱东岩评语:“看他前四句写送人,绝无一语握别套话。竟自直写自己昔日曾过其寺,曾宿其地,看海门潮色,望海门之日光。极写杭州景致,遂令所送之人异样出色。看他后四句写寄人,绝无一语作寄怀套话,竟自一直寄语白公,……极写校书之重,遂令治杭之人又异样出色。此真送人诗之又一格也。”[9]2122评价颇为精当。
四、杨巨源《寄江州白司马》的主旨辨析
2021年全国新高考语文Ⅰ卷古代诗歌阅读题,以杨巨源《寄江州白司马》为命题素材,使得这首诗成为诗歌中的“网红”。以下,笔者先对这首诗的写作思路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之上,谈谈对这首诗主旨和词义的不同看法。
首联开门见山,连用两个问句,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关怀之情:江州司马最近平安吗?惠远(慧远)居住过的庐山东林寺你还住得习惯吗?按:白居易被贬江州时,经常到庐山,住在东林寺,与名士僧人交往,游览庐山名胜,如著名的《大林寺桃花》就作于此时:“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7]1023又白居易《游大林寺序》云:“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广平宋郁、安定梁必复、范阳张特、东林寺沙门法演、智满、士坚、利辩、道深、道建、神照、云皋、息慈、寂然,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项,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跡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7]2755-2756由此可见白居易这一时期的生活情况。再看颔联,此联承接首联,写江州的绝胜风光:据说,站在庐山上看湓浦江,江水就像一条衣带一样飘在山野间,轻柔美丽。在庐山大大小小的山峰中,要数香炉峰景色最胜。这两句是倒装句,正常语序应为:“曾闻湓浦似衣带,见说庐峰香炉胜。”又,“曾闻湓浦似衣带”可能出自南朝梁何逊《日夕望江山赠鱼司马》诗句:“湓城带湓水,湓水萦如带。”[10]颈联是说,到年关了,我倍加思念你,给你写了一首诗,然而鸿雁已经飞走了,我无法把诗札传递给你(或许年后收到了)。翘首京城,天遥路远,你会像一只病鹤一样倍感孤独吧!尾联写作者对白居易的劝勉之情:不要受佛教经义的羁绊,这是徒然的。当下你虽然被贬谪在荒远的江州,但是一定有青云直上的那一天。
2021年全国新高考语文Ⅰ卷第16题:“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答案是:“‘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做了铺垫。”这种说法出自清人朱东岩,清钱朝鼒等《唐诗鼓吹笺注》:“朱东岩曰:一起先作通候语。随以‘惠远东林’询之,已含讽意。”[9]2413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并不正确。首先,从这首诗的写作思路看,第二句同第一句一样,只是问候之辞,是关心白居易在庐山东林寺是否住得习惯。从颔联诗意看,作者并不觉得白居易住在庐山东林寺有什么不可之处,因为住在那里可以俯视飘如衣带的湓浦江,饱餐庐山(尤其是香炉峰)的秀色,有助于治愈白居易内心的伤痕。如果第二句“已含讽意”,则颔联的意思与首联意思就脱节了。其次,朱东岩的说法只是一家之说,没有得到后世其他评论家的认同。另外,真题把“莫谩”解释为“不要”,亦不够准确。“莫”是“不要”的意思,“谩”应当释为:白白地、徒然。
五、结语
白居易和杨巨源都是中唐诗坛著名诗人。二人相识之初,白居易作《赠杨秘书巨源》,表达了自己对杨巨源诗才的景仰和诗坛前辈的敬重,从而奠定了感情基础。在白居易被贬江州之后,昔日的诗友多不敢与之唱和,而杨巨源却写了《寄江州白司马》一诗,表达对白居易的问候和劝勉之情。这是二人友情的升华,也是患难之交的见证。此后二人唱和更加频繁,共同推动了中唐诗歌的发展。《寄江州白司马》有对白居易劝勉之意,这是无疑的,但从写作思路看,“惠远东林住得无”,是关心和问候之辞,并无劝诫之意。颔联描写湓浦江之美和庐山香炉峰之胜,是对这一层意思的承接。至于劝勉之意,则是在尾联中表达出来的。
参考文献:
[1]赵璘.因话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11.
[2]张籍.张籍集注[M].李冬生,注.合肥:黄山书社,1989:249.
[3]元稹.元稹集[M].冀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2.
[4]辛文房.唐才子传[M].周绍良,笺证.北京:中华书局,2010:10.
[5]王夫之.唐诗评选[M].陈学良,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215.
[6]佐宏撰.杨巨源生平诸事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35-39.
[7]白居易.白居易集笺校[M].朱金城,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8]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0.
[9]陈伯海.唐诗汇评 [M].增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10]何逊.何逊集校注[M].修订本.李伯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