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空间微改造初探
——解放路沿线城市风貌更新设计回顾

2022-06-27李志强

四川水泥 2022年6期
关键词:解放路风貌城市更新

周 康 李志强

(1.太原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0; 2.太原市建设设计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0)

0 引言

山西省太原市,古称晋阳。其解放路始建于1955年,它的前身是十数条宽窄不一、丁字交错的旧街巷,最南端的大南门街道,直通太原旧城最雄壮的南城门——迎泽门和关城“大南关”,是明清两代南出太原的重要关卡,也是宋代太原府的南部门户。1955年市政府把大南门街、南市街等十数条街巷合并,取名解放路。解放路改造工程于2020年9月底开始,随着太原市第一条地铁线2号线的全线开通,整条解放路的改造工作也基本全部结束,全线改造居住建筑126栋,改造公建117栋,整改、增设特色游园、绿地近60处,利用道路空间和地铁出入口,设置小型园林小品、城市家具,绿化面积达到8.5万m2。由上而下、由里及外的全方位改造,让这条60多年的老路重新焕发了生机。

1 解放路改造过程

1958年,太原市政府第一次对解放路实施路面拓宽改造,修建了一条北通太钢十里钢城,南通迎泽湖畔的通畅大道。从那一年开始,人民市场、解放百货大楼、宽荧幕电影院、解放副食品大楼、七一礼堂……等,一幢幢新建筑在短短几年中,先后拔地而起,为解放路北段增添了无限生机。

解放路的第二次改造始于1978年,南起大南门、北至府东街西口,长1.5km,是太原解放以来,旧城改建工程最大的一次,改建工程竣工后,解放路南段由原来残破的旧居民区变为太原旧城区新建筑最多、最为壮观的地段。

随着城市发展,解放路的变化也是日新月异,多次分段改造,除旧迎新,终于在2020年太原市的第一条地铁线依托解放路全线开通之前,解放路的全线改造由市政府提上议程,落实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重要指示,要把解放路打造成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精品力作,在全长8km,宽50m的城市主干道两侧构造错落有致、移步成景的立体景观,沿街建筑完成节能改造的同时,提升城市风貌。

2 城市现状风貌与改造难点

2.1 城市更新应生长于人们的生活中

在《城市设计新理论》中,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认为,“过去一些神圣庄严的城市,如威尼斯或阿姆斯特丹给人一种整体感觉。在这些城市中,无论是大的饭店、商店和公共花园,还是小的阳台和装饰物,在外观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出有机的统一。然而,在现代城市中,往往缺乏这种整体感。很显然,对于那些忙于解决单个结构的建筑师和只顾执行地方法规的城市规划者来说,要获得整体感几乎是不可能的”[1]。

城市作为一种有记性的整体,是生长于一种随时间积累的复杂、多元要素之间动态的协调与融合之中。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把城市的发展看成是一种生命体的成长,是以基础建设为载体,由存在于其中的人做血液,循环往复,城市居民在生产、生活上的需求产生依托、共生关系。现在看来,很多时候城市的发展往往会形成与同一、共质的强制性规划上,很难再呈现有机性,大量的现代城市形成一种自足、封闭、内向的机器生产逻辑,所以当前不管是学术界还是城市的决策者,已经逐渐开始产生反思,对于当前普遍展开的城市更新工作尤为重要,希望能有积极有效的方法改变现在“千城一面”的单调形象。

2.2 探寻解放路城市风貌现状的复杂与矛盾

在改造起步阶段,首先沉入现场去梳理整条街道的现存问题,解放路自建成后,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太原市经济飞速上升的环境下,承载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做为横贯南北的中心城市主干道之一,交通压力日益严重,街道两侧建筑也在之前的市场经济发展下有了特有的城市形象。

对沿路调研摸底后,将整条街的现状建筑根据其属性分类归纳为居住建筑、办公建筑、商业建筑三大类,根据建筑的建造时间梳理出老旧危房、违章搭建、保护建筑等类别,总体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

(1)建筑立面色彩单调,街面同色调连续界面过长,城市景观乏味无趣;

(2)部分建筑色彩饱和度过高,且建筑形象丑陋,严重影响城市风貌;

(3)居住建筑沿街面的防盗护栏安装杂乱无章,并且空调外机随机点状布置,缺乏整体协调性;

(4)沿街建筑的底商部分与上部建筑界面混乱,分隔不明晰,且局部路段商业广告牌匾过分统一单调,缺少商业氛围及商业特性;

(5)自1958年改造解放路后,代表那个时代的重要建筑大多因为后期经营不善,逐渐衰败没落,建筑形象甚至被违章加建的彩钢房或者巨型广告牌遮挡,再无往日风采;

(6)城市道路两侧违章停车较多,缺少道路步行体验感,街区活力空间少,沿解放路的重要城市公园被围合,不能向城市释放积极空间。

3 针对性的城市更新理念

3.1 政策指引、标杆导向的解决策略

实地的调研后,明晰方向,进行深入的研究学习,在2015年5月,为适应城市资源环境约束下内涵增长、创新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节约、集约利用存量土地,实现提升城市功能、激发都市活力、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魅力的目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了《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这标志着上海从“大拆大建”的规模扩张模式转入到注重品质提升的城市更新的新阶段。在2016年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启动了“行走上海——城市空间微更新计划”,以推动城市更新示范项目。几年的时间已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城市更新的标杆典范,在利用紧张的时间奔赴上海深入实地考察学习,从建筑色彩上通过低饱和度多组合模式活跃城市界面;结合建筑立面特征有序组织空调机位,并设计立面造型作建筑装饰构架;以简单明了的方式划分商业与居住建筑界线,并根据业态多样化设计门店形式,营造丰富的店面形象,打造温馨、品质的市井生活街道;尽可能地利用商业空间的渗透能力,丰富街道生活氛围,通过绿植、外摆营造开放活力的过渡空间。

3.2 基于上位政策下的设计理念

(1)重塑名城历史文脉:以轴带统领、文脉延续、打造城市南北发展主动脉;

(2)提升商业文化活力:结合轨道站点一体化设计,强化空间缝合功能,恢复商业、文化之道;

(3)呈现景观文化廊道:多层次的景观元素,打造富有文化内涵的景观廊道,提升街道环境风貌;

(4)营造都会品质生活:城市南移北拓发展,街道市井文化积淀传承,提升步行体验或街道活力。

在府城北段,突出城市生态特色,建筑与景观融为一体,以清新淡雅为主基调,彰显生态城市洁净特色;在府城段,展示府城文化氛围,呼应太原市千年历史名城风貌特征,以庄重典雅为基调,展示府城文化特色;在府城南段,提升街道活力,丰富商业界面,渗透活动空间展示都市风貌与活力氛围。

3.3 解放路城市更新的原则

杜绝“千篇一律”的单调色彩,杜绝“千城一面”的店名招牌。提升温度,重塑富有温馨感的街道风貌;挖掘深度,回归商贸通道彰显商业特色;拓展宽度,营造活动空间渗透城市街道界面;保留厚度,延续文脉体现轴带统领作用。

4 解放路的城市更新路径

4.1 重塑城市慢行空间

在城市环境中,街道设计必须满足人们在受限空间内步行、驾驶、骑行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的需求。优秀的街道设计还会提升沿街商店、办公楼和学校的功能价值。解放路的这一次新生,将道路拓宽到50m,并且注重了城市慢行系统的建设。人行道在城市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行人移动和穿行的通道,人行道加强了区域连通性,鼓励人们步行。作为公共空间,人行道是走向城市的台阶,激发街道的社交和经济活力,安全、便利、维护良好的人行道是城市基础性和必需性的投资,其建设也有助于促进公众健康,使社会资本最大化。并且慢行系统是城市环境中人与人、人与商业接触最直接的空间,创造良好体验的设计有助于提高商业区的经济实力和社区的生活质量。

提升慢行空间系统设施带,将非机动车停放于行道树相结合,形成绿化设施复合功能带,强化人行道的无障碍设计与连续性,增设休息座椅,提供休息空间,见图1。

图1 重塑城市慢行空间

4.2 重塑城市建筑风貌

在城市环境中,建筑风貌是建筑形式反映在形式、结构、工艺等方面的艺术价值和特色,是建筑的物理特性和审美取向的体现,是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解放路的全线改造工程(见图2)中,全长8公里的城市街道分为三大段,府城北段因其历史原因一直是太原城的重工业区域,多少年的城市发展虽然生态环境上早已不再是曾经灰蒙蒙的天空,但在人们心中却依然笼罩着曾经的灰霾,所以在建筑立面色彩上不再使用重色调涂料,而是以淡雅的浅色灵活组合,有序的排列组合成富有节奏感的城市街景;主体结构不变的情况下,整体设计空调机位,用现代简约的金属格栅包覆;沿街底商与上部住宅的界面通过金属雨棚整齐划分界限,结合业态自由设计商业店招及店面形象,打破单调、统一的商业界面。

图9 重塑城市建筑风貌

府城段因处于老城区,历史积淀深厚,恰好太原市最早的商业街——钟楼街也在进行全方位的改造,将重塑千年老街的往日风貌,解放路府城段的设计从建筑色彩、构造细节、装饰构架等方面来迎合历史名城的特色,沿街居住建筑色彩偏厚重,沉稳大气;在府城段还汇集了很多改革开放初期大力新建的公共建筑,例如宽荧幕电影院、林香斋、解放百货大楼等,在这一次的改造中,根据查找的历史老照片,将这些保留完好的老建筑都恢复出来,让他们再现往日的样貌,为这个城市保留更多的美好记忆。

府城南段在随着太原市城市发展的南移北扩,南城一直是城市活力迸发的体现,因此在这一路段的沿线建筑改造上,建筑均是比较明快活泼的色调,并且色彩的组合形式也更加自由,沿街商业与上部建筑整体分割后,商业店面形象以现代简约风格设计;规整建筑的外挂空调、防护栏杆,以全新的方式展现解放南路的精神风貌。

5 结束语

在面向这个存量巨大的时代,城市更新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紧迫,这一次只是在一条大的城市主干道上进行的一次针对城市街景、慢行空间、立体交通体系上的一次粗大改造,局部的对于沿街居住建筑的节能改造、公共建筑的形象升级。微更新实际上是一种状态,是基于现有空间、功能和社会形态都基本保持的状态下,所发生的的持续、渐变、温和的新旧迭代过程[8]。未来真正的城市更新更多的会是再深入到下一层级的社区微改造、小区微更新,甚至是更小的单元去做改变,只有这样才是真的深入到城市居民生活中,鼓励居民也参与到城市改造的创作中,建立街区、社区、居民、设计之间的良好互动,深层次的激发改造原动力,让城市更新改造变得更健康、更有利。

猜你喜欢

解放路风貌城市更新
防止大拆大建!广州正式发布城市更新5个指引
共生阅读 共生共长
——江苏省邳州市解放路实验学校课程基地项目活动掠影
定调!广州城市更新由国企主导!
城市风貌规划的实践及探索-以长沙市为例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包裹的一切
忘不了的解放路
解放路上的喧嚣与柔情
城市更新,时空“生长”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