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警培训中汉英的“等值”翻译
2022-06-27高雅丽
高雅丽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 维和警察培训中心,河北 廊坊 065000
2017年9月26日,习近平在国际刑警组织第八十六届全体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承诺,中国政府将成立公安部国际执法学院,为发展中国家培训2万名执法人员。承诺一经作出,全国已有十余所警校陆续部署了外警培训相关工作,并已取得了一定成效。
外警培训在服务国家安全战略、服务国家总体外交、服务国际执法合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然而,在外警培训的过程中,受训国的语言大多与我国的语言不同。语言是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桥梁要搭得好,沟通才能顺畅。语言不通时,翻译就必不可少。为推动外警培训工作更加有序进行,本文以“等值”翻译理论为基础,尝试研究外警培训中汉英“等值”翻译。
1 理论依据
1.1 “等值”翻译理论
18世纪末,泰特勒在《论翻译的原则》中提出了翻译的三原则:译作应完整地再现原作内容;译作风格应与原作相同;译作应如原作一样自然流畅。此时,“等值”理论还未出现,但已初具模型。翻译应该不删减、不添加原文的内容,与原文内容保持统一;翻译时应注意原文风格;译作应与原文一样自然,最大限度地接近作者,接近原作。进入20世纪,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在其《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将翻译定义为将一种语言(源语)的话语材料用另外一种语言的“等值”话语(译语)予以替代。美国翻译理论家、语言学家奈达认为: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寻找与源语信息尽可能接近、自然的对等话语,首先是意义上的对等,其次才是风格上的对等[2]。相对于泰特勒提出的“完整地再现原作内容”“与原作相同”“如原作一样”,卡特福德提出的“等值话语(译语)予以替代”,与奈达提出的“对等话语”实际上更加明确了翻译要达到的目的,即“等值”。“等值”指译文忠实原文。各国语言不同,但都具有相同的表达能力。因此,用一种语言表达的意思一定能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然而,在用另一种语言表达时,要注意内容、风格“等值”。
1.2 语义转换理论
翻译是再现原文的信息,实现语际间的意义转换[3]。根据陈秋劲研究团队的研究,翻译的过程如图1所示。
图1中的S表示信息源,M1表示与信息源同一语言的源语信息,M2则表示需要译者通过翻译提供的译语信息,R表示信息接受者,R1是源语接受者,而R2是译语接受者。
图1 语义转换示意图
根据图1,S作为信息源发出后,R1作为源语接受者可以直接接收到源语信息M1。然而,R2作为译语接受者接受的信息却是译语信息M2。译语信息M2是否与源语信息M1对等,取决于译者R能否准确地把信息源S解码成译语信息M2。只有译者R把信息源S“等值”解码并传递给译语接受者R2,语际间的意义转换才能完成。可见,在信息的发出者与信息的接收者之间,译者起到关键作用。若要促进两者的有效沟通,从源语到译语信息之间的意义转换必须“等值”。笔者经过研究发现,翻译时译者有意识地根据语义转换理论进行语义“等值”转换,能够更加有效地推动沟通和交流。
2 “等值”翻译的具体表现
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语应与源语“等值”。然而,“等值”首先应做到内容“等值”,其次才是风格“等值”,内容“等值”重于风格“等值”。从功能翻译的角度出发,这与外警培训的要求一致。然而,内容“等值”与风格“等值”都很重要,若能兼顾两者,“等值”翻译的效果才能达到最佳。
2.1 内容“等值”
内容“等值”,顾名思义就是译文内容上一定要与原文一致。我国清末翻译家严复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4]此处的“信”,即翻译内容要“等值”,是翻译的最基本要求,也是首要要求。如果译文内容上做不到准确,即使翻译了,也没有达到翻译的目的,翻译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
2.2 风格“等值”
做到内容“等值”后,也要兼顾风格“等值”。语言的风格通过用词、语气、语调等表现出来。翻译兼顾风格“等值”对内容“等值”是锦上添花。然而,做到风格“等值”难度更大,译者首先要甄别出源语的风格,然后通过自己表现风格的能力与表现风格的方法,仔细斟酌,力求风格“等值”。
3 外警培训汉英“等值”翻译的重要性
翻译的作用有很多,如促进文化的交流、促进文化的传播、推动双边贸易、推动科学技术的引进等。我国关于翻译的最早记录出现在《礼记·王制》中:“五方之民,言语不通, 嗜欲不同。 达其志, 通其欲, 东方曰寄, 南方曰象, 西方曰狄鞮, 北方曰译。”各地人民相互间言语不通、风俗不同,为了实现风俗互通,才产生了翻译活动。
从理论上讲,翻译是一项对语言进行操作的工作。翻译是在信息的发出者和接收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是用一种语言文本来代替另一种语言文本[5],从而完成信息传递的过程。既然是传递信息,信息传递的“等值”就至关重要。
外警培训中,汉英翻译的第一原则也应是“等值”,“等值”翻译有助于提高外警培训的效率。通常情况下,外警培训会持续两周左右的时间。期间,中方培训人员对外籍受训学员就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进行培训,同时也与外籍学员沟通交流,共同进步。时间短、任务重是外警培训的一大特点,若想在此背景下提高外警培训的效率,信息的“等值”传递非常重要。文化课上知识点的传授、实训课上口令的下达、操作步骤的讲解都依赖于“等值”翻译来传递信息。信息传递得好,受训学员就能在第一时间与培训老师进行正确的互动,进而推动培训工作的进行。然而,翻译若不“等值”,信息传递有偏差或遗漏,外籍学员对培训老师的授课内容就可能始终处于猜测状态,学员和老师之间如果没有有效互动,培训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或者学员一直处于提问状态,也会延误培训进程。
外警培训中,“等值”翻译在提高培训效率的同时,也会为培训双方赢得更多的时间进行专业领域以外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双方的了解,进而帮助双方建立合作共赢的长久关系,这也是外警培训的一项重要任务。另外,“等值”翻译有助于增强双方沟通的意愿进而建立培训双方之间的信任。语言是双方沟通的桥梁,桥梁搭得牢、搭得巧妙,双方才乐于通过桥梁走向对方。“等值”翻译有助于双方更快、更好地了解对方,双方你来我往,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若翻译不“等值”,目的语接受者通过桥梁可能不能理解对方。几次沟通挫败以后,双方沟通的意愿将大大减弱,双方的信任也随之减少。
4 语义转换理论在外警培训“等值”翻译中的应用
“等值”翻译的重要性已得到充分证明。如何做到“等值”翻译?笔者通过翻译实践发现,在外警培训的汉英翻译中,译者可参照陈秋劲研究团队的语义转换理论,根据外警培训的汉英翻译特点,从专业知识的翻译和文化知识的翻译两方面来实现“等值”翻译。
4.1 专业知识“等值”翻译
每期外警培训都有确定的培训主题,如×××警务能力建设培训班、×××打击网络犯罪培训班、“一带一路”国家高级执法官员研修班、×××打击电信诈骗研修班、×××要人警卫研修班、×××维和能力建设培训班等。本文以维和培训为主题说明专业知识的“等值”翻译。
每一个专业领域都有其独特的术语和专业知识,维和领域也不例外。例如,维和警察的两个种类“维和警察防暴队”和“维和单警”应该如何翻译?当源语信息“维和警察防暴队”和“维和单警”发出后,译者要接收源语信息,并利用自己已有或准备的相关知识储备进行正确解码。“维和警察防暴队”并非字面的防暴乱警察队伍,因此“anti-riot police team”并不合适。其更加准确的定义是“专业的、有凝聚力的、武装机动警察队伍,为联合国行动提供安全支持,确保联合国人员及财产安全,参与平民保护,支持需要整体反应的警务行动。”[6]防暴队是一支有凝聚力的、只提供整体反应的成建制警队,而防暴乱并非其首要任务,其首要的特征是成建制警队,因此解码后翻译成“formed police unit”更合适,缩写成FPU,然后传递给译语接收者,翻译过程完成。相对于成建制的维和警察防暴队,“维和单警”是在复杂的环境中单兵作战,单独解决问题,而且其级别也比维和警察防暴队成员更高,因此解码后翻译成“individual police officer”更合适,缩写成IPO,然后传递给译语接收者,翻译过程完成。对于这种简单的术语翻译,译者应更多地考虑内容“等值”。
除了专门的术语翻译外,一些与维和相关的句子翻译也并不简单。例如,“维和官兵彰显了和平之师、正义之师、文明之师形象。”[7]在维和领域,所有的维和人员,包括军人、警察、民事人员,都统称peacekeeper。维和人员的行为操守非常重要,不仅代表联合国的形象,还会直接影响当事国对维和人员的信任。联合国要求所有维和人员必须遵守联合国的行为准则,维和官兵必须是严格遵守联合国行为准则、纪律严明的队伍。因此,源语信息中的“文明之师”可理解为“遵守纪律的队伍”,即“a disciplined force”。而“和平之师”和“正义之师”是指维和官兵的任务,即维和官兵是为维护和平和正义而组建的,可译为“for peace and justice”。经过解码,源语信息可进行如下翻译“Peacekeepers have stood fast as a disciplined force for peace and justice.”。解码后传递给译语接收者,翻译结束。原文的“和平之师、正义之师、文明之师”形成排比,突出了维和官兵的气势。译语在解码过程中做到了内容“等值”,在选词时使用了peace和justice并列放在句尾。两词尾音部分发音相同,属于英语修辞法中音韵修辞的尾韵。这种修辞方法通过声音的形式,体现视觉的效果,达到突出强烈感情的作用,与原文中的排比气势相呼应,从而兼顾了风格“等值”。
又如,“中国始终坚持当事国同意、中立、非自卫或履行授权不使用武力的基本原则。”[7]解码经过如下,“始终坚持”即为始终与之保持统一,可译为“always adhere to”。联合国维和行动三原则,即同意、中立、非自卫不使用武力。其中,“同意”是指维和行动必须先取得当事国的同意,而“当事国”是指维和行动所在的东道国。故“当事国同意”可译为“consent of the host nation”。“中立”是指联合国维和人员的立场,中立并非毫无立场,而是指不偏向任何一方,故翻译成“impartiality”比“neutrality”更合适。“非自卫不使用武力”是指维和部队的性质。维和部队不是作战部队,而是威慑力量,只有在自卫和履行联合国的授权时才能使用武力,故可译为“Non-use of force except in self-defense and defense of the mandate”。经过解码,源语信息可进行如下翻译“China always adheres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UN peacekeeping, including consent of the host nation, impartiality, and non-use of force except in self-defense and defense of the mandate.”。维和三原则在译文中如原文中一样并列,译文兼顾了内容和风格“等值”。
通过以上示例,可以看出解码过程对专业知识“等值”翻译的重要性。通过有效的解码过程进行语义转换可提高专业知识翻译的“等值”,而兼顾内容“等值”和风格“等值”的翻译才能更好地传递信息。
4.2 文化知识“等值”翻译
通过外警培训,我们除了可以与外籍学员在专业领域互通有无外,还可以借此机会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新时代,正确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弘扬中国精神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然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意义由于文化的不同而不同[8]。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中国语言又讲究含蓄,字面翻译往往不准确,不是意思偏离,就是漏掉了重要信息,风格上也很难传递汉语独特的神韵。因此,对于带有中国文化内涵的翻译,语义间的转换过程对确保“等值”具有重要意义。“等值”的翻译有助于文化的传播。
中国人历来重视语言文字的力量,遣词造句讲究推敲。因此,当译者需要把中文翻译成英文时,也需要仔细推敲其中深意,这种推敲的过程其实就是上文提到的语义转换过程。例如,“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此句若译成“Some prefer radish but others prefer cabbage!”就会让目的语读者不知所云,甚至误解中文是想说明不同的人喜欢吃不同的东西。译者要理解原文,明白原文的交际意图,使译文读者易于接受[9]。其实,汉语中的“萝卜”和“青菜”都是泛指,不宜直译成“萝卜”和“青菜”。其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是每个人的品味不同。因此,这句话就可以简单地翻译成“Tastes differ!”,简单、直接、明了。原文“萝卜青菜”是名词,“各有所爱”是动词。译语tastes是名词,differ是动词,译文与原文一一对应,做到了形式的统一,也兼顾了内容和风格的统一。
又如,“如履薄冰。”如果此句译成“It’s like walking on ice.”就会让读者得到的第一感觉是冰面特别滑,脑中甚至可能出现在冰面行走时东倒西歪的景象。然而,“如履薄冰”是强调冰特别“薄”,稍不注意就可能把冰踩裂而掉入冰坑。因此,经过对信息源的解码,此句应该翻译成“It’s like walking on eggs.”。原文用“如”开头,译文用“it’s like”开头,形式“等值”。译文没有翻译的痕迹,达到了“等值”翻译的目的。
又如,“九华佛茶,润世清心!”汉语中的“润”有多种含义,根据《康熙字典》中的解释,“润”可以作名词、形容词以及动词,这里的“润”显然是动词。作动词时,“润”的意思分别为“保湿、修饰、使得到好处、扶助”[10]。而“润世”显然不是使世界保湿,而是使世人得到好处的意思。因此,这里的“润”应取其泽被之意,翻译成“benefit”更合适。另外,“清心”在此处并不是清理心血管、保持身体健康的意思,而是保持内心的纯正恬静,保持头脑清醒的一种状态,即“refresh the mind”。因此,经过对信息源的解码,这句话这样翻译更合适:“Jiuhua Buddhist Tea benefits the world and refreshes the mind.”。译文不但内容“等值”,还把原文的“润世”和“清心”并列,并用“等值”的动宾短语“benefits the world”和“refreshes the mind”表现,做到了风格“等值”。
再如,“与使用刀叉以及手抓的方式不同,成双结对的筷子含有‘和为贵’的意蕴。”筷子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其音同“快子”,带有中国人对新婚夫妇的美好祝福;其形堂堂正正、顶天立地,代表中国人的骨气,且其总是团结协作才能发挥作用,代表中国人的处事理念;其用看似简单,但却同时具有夹、拨、挑、扒、拌、撮、戳、撕等多种功能,体现了中国的饮食文化以及中国古人的智慧。译者接收到这条信息后,要注意把筷子体现的中国文化准确传递。不同于外国人用刀叉或手抓的方式,中国人使用筷子帮助进食,中国筷子的“和为贵”一定会给第一次使用筷子的外国人留下深刻印象。使用人用一只手同时操作两根筷子,操作得协调,就可以夹、拨、挑、扒、拌、撮、戳、撕,无所不能,在餐桌上如鱼得水。而若操作得不协调,就只能可怜巴巴地看别人享用美餐了。中国的古人早已发现,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正如使用筷子,以和为贵,和则兴。因此,此处的“和”意为“和谐”,并非并列连词。经过译者对原文信息的深刻解读以及语义转换后,该句可译为“Unlike using knife and fork or one’s own hands, a pair of chopsticks also implies the meaning of ‘Harmony is what matters’.”。
由此可见,在涉及文化知识的翻译过程中,兼顾内容“等值”和风格“等值”对信息的有效传播意义重大。
5 结语
翻译虽不需要译者独立创作新的内容,但其难度不亚于文本创作本身。在外警培训的翻译工作中,译者不需要创作新的内容,只需要搭好培训者与受训者之间的桥梁,做好信息的搬运工便可。然而,信息的搬运如不“等值”,培训工作效果就要大打折扣。翻译要兼顾原文的内容、风格、形式等。在翻译的过程中思考原文想要表达的内容、原文的语言特点以及表达形式,通过语义转换能够最大限度地使译文与原文“等值”,用最接近源语信息的对等语言将源语信息传递给受训者,从而推动外警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