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多元文化到设计共生:南方丝绸之路云南段的设计政策展望

2022-06-27王星星

大理大学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云南民族政策

王星星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昆明 650500)

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后,文化线路和“一带一路”经常被关联在一起。目前,学界所定义的丝绸之路包括西北陆上丝绸之路、东南海上丝绸之路以及南方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也称蜀身毒道,是古代中国通往印度的民间通商古道,也是中国通往域外的最早的国际通道之一。“南方丝绸之路”与“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一样,对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至今,关于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研究与开发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愈加多样化。如多数学者提出构建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大走廊的构想,以重振南方丝绸之路的辉煌〔1〕。还有学者以文化多元性为导向,试图通过文化旅游线路的开发〔2〕、宗教文化的建设与调适〔3〕来重构新南方丝绸之路。

无论以何种角度进行经济互通、文化开发,都离不开政策性的宏观谋划。新时代,在构建新南方丝绸之路的过程中,如何面对沿线的多元文化以做到文化互通互信,如何让多样的民族文化在新南方丝绸之路的建设中发挥作用,需要设计政策的制定以及自上而下的介入。新南方丝绸之路的构建亟需“设计政策”嫁接起从文化多元到文化共生的桥梁。目前,学界对于“设计政策”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设计政策涵盖范围之广已经远超过传统设计概念的范畴,已经容纳诸如城市设计、服务设计、社区创新设计等无形的设计概念,包含展览、教育、养老、交通、医疗、服务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因为“政策”的概念范围限定,设计政策更侧重于顶层设计,尤其是政府、组织等出台的具有宏观谋划性质的指导性意见。一些国家的设计政策即包含在宏观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中,例如日本政府出台的“酷日本”计划,可以落点于动漫、影视、服装等多方面的设计行业。还有一些国家会出台专门的设计政策,如芬兰首府赫尔辛基的“开放的赫尔辛基———设计是生活的一部分”政策,旨在围绕生活的绿色、便利以及可持续性制定设计规范与指导方针。

一、南方丝绸之路云南段概述

南方丝绸之路东线、中线、西线三条,其中涉及云南地区的为西线和中线,包括五尺道、灵关道和永昌道等不同路线。南方丝绸之路在历史上主要以货物贸易带来的经济交流为主要功能,并附带有人员迁移、文化交流等附属功能。归结起来,南方丝绸之路的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历时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南方丝绸之路的路线、贸易类型都有变化,如南方丝绸之路三条主道西夷道、南夷道、博南道。“因时代的变化,此三道在不同的时代其名称有所不同,部分路段也有所变化(改道)。如‘西夷道’在三国时叫‘牦牛道’,至唐代又称‘清溪关道’或‘会同路’”〔4〕。②多元性,南方丝绸之路沿线因为地域、民族的差异存在非常丰富多元的文化形态与文化模式。③流动性,即在空间关系与时间流转中,南方丝绸之路所带来的“人”“物”“文化”的交流与交融。

随着历史的发展,南方丝绸之路肩负的货运贸易、人员流动、文化交往等功能逐渐减弱,但是因为路线的串联与连接而产生的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交融交往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痕”。学界所立论的“新南方丝绸之路”虽然基于传统南方丝绸之路的概念,但是其设定范围已经不是单纯的地理空间中的“点”“线”串联,而是以路线之名,整合区域发展的优势。如今,新南方丝绸之路的构建需要顶层的政策谋划。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面向东南亚已然能够起到一定的辐射带动作用。而云南作为中国面向东南亚的门户,如何立足本土,面向世界,从地域文化着手制定设计政策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南方丝绸之路作为在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经济、人文通道,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可以发挥其影响作用。总体而言,南方丝绸之路云南段需要设计政策的谋划,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需要通过狭义的设计复苏、转化沿线的传统文化,以尊重其多元性、融合性特征。二是需要顶层设计对不同的民族、地域、文化在宏观层面进行差异性的设计。三是沿线的多元文化类型包括视觉文化、歌舞文化、仪式文化等方方面面,在现代转化过程中,传统的视觉设计概念显然不能够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需要顶层的设计政策在视听语言、景观表现甚至“五觉”艺术表现等方面做出改变。四是不同的传统的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经历了现代性的变迁,其中包含了积极的应对,也包含了消极的、不妥的转化,这就需要制定相应的设计转化标准。五是传统社会与文化的存续状态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设计的介入,如现代媒介手机、电视以及相关APP 的介入等,如何让现代设备与传统的文化、生活相调适,也是设计政策要解决的问题。因此设计政策的权威性、宏观性、标准性等也是现代南方丝绸之路建设需要的政策特质。

二、多元文化的现代转化:云南设计的顶层谋划展望

2015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调研时指出,希望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基于此,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南方丝绸之路云南段丰富的民族文化及其对南亚东南亚的纽带作用,亟需通过设计政策的制定、实施和把控,以通过民族文化这一软实力自下而上地发挥云南作为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区位优势。云南设计的顶层谋划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首先整体性视角下中华视觉文化形象符号的设计,需要在多元文化一体的格局之下,对诸如文化标识设计、旅游地理品牌设计等进行整体层面的策划、设计与展示;二是面对多元文化的丰富性,要通过旅游带动、服务设计的介入,提取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景观遗产等遗产类型,通过“点—线—面”的方式对其进行串联,以形成整体性;三是在进行设计政策的制定时,要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切忌因宏观规划而出现“一刀切”的设计政策。

(一)民族符号设计:整体视角下的中华民族视觉形象设计

在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下,云南的民族文化展示需要以整体性视角进行全方位展示与运用。云南的25 个世居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形态。在多重感官形象的传达中,视觉形象无疑是最为直观的传播媒介,其包含美术、手工艺、舞蹈、仪式等多种表现形式。如在南传佛教文化圈中,傣族织锦、金属剪等手工艺有着明显的宗教文化属性;迪庆藏族在藏传佛教的文化圈中,其唐卡、泥塑等佛教造像有着不同于南传佛教的形式表现与文化内核。白族扎染、独龙族纹面、纳西族东巴画等皆是以独特的视觉表现形式成为一个民族独有的文化象征。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设计即是基于对每个民族的形象符号的凝练,对其文化基因的视觉表达。孟凡行认为:“中华民族视觉形象至少有三大层次,第一是各民族自享的视觉形象,第二是多民族共享的视觉形象,第三是涵盖前两个层次的视觉形象,即整个中华民族的视觉形象。”〔5〕因此,基于各民族的系列民族符号设计是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符号体系建构的基础,是体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符号载体。亦是对工业化背景下规模化、批量化、同质化生产的民族视觉形象的补充与修正。如国家邮政局在1999年10 月1 日发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 周年——民族大团结》纪念邮票,结合民族传统服饰造型、民族舞蹈形象等对我国56 个民族的人物形象进行凝练设计(见图1)。再如在云南昆明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会议(COP15)的会标,既有大熊猫、梅花、水浪等代表中华民族视觉符号的形象设计,亦有孔雀、身着民族服饰的小女孩等云南地域文化形象,通融于水滴形的适形框架中,体现COP15 保护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元性,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主旨(见图2)。南方丝绸之路云南段民族视觉形象的设计亦可通过设计政策的出台,以设计大赛的形式面向高校、企业、社会对云南的民族文化符号进行提取、转化、设计以形成民族视觉形象谱系。而具体的视觉形象最终可以运用于旅游标识、地理文化标识等方面,作为对外展示的窗口,对内提升民族文化凝聚力的集体性文化表达。对于我们构建新南方丝绸之路的文化带以及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符号功用。

图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 周年——民族大团结》纪念邮票

图2 2020 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COP15)会标

(二)文化体验设计:“点—线—面”辐射的旅游线路设计

如果说民族视觉形象设计,重在“展示”,那么旅游路线的设计则重在“体验”与“认知”。新南方丝绸之路的构建需要在整体设计的基础上,注重不同文化类型、文化形态的差异化表现。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接受主体而言,差异如何体现,最好的办法就是亲身体验不同的文化类型,而规范性、标准化的旅游路线即是一个体验不同文化的绝佳方式。2020 年,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12 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如北京城市中轴线非遗主题旅游线路、浙西南畲乡非遗技艺体验游、中越边境非遗之旅、交响丝路非遗之旅等等,以实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和旅游进行融合发展。南方丝绸之路在时空流转中留下了丰富的自然景观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说自然景观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重在“看”,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类型则可以集合“看”“触”“嗅”“味”“听”等多重感官体验。因此,设计政策的制定需要从宏观层面对旅游路线的设计进行把控,以让消费者通过全然的感官触及与人物合一,对云南的多元文化与地域风貌形成立体性的认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以针对南方丝绸之路云南段的不同古道进行旅游路线的设计,以文化情怀为导入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自然与人文风貌“聚点”,再以差异化、多样化的原则进行“线”的串联,最后在一个区域内辐射及面,带动周边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多元差异设计:文化相对主义视角下的文化差异性设计

以南方丝绸之路为例的道路或走廊研究呈现出对民族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佐证。“多元的主体在每一层次上都在追寻着一体,一体之中也存在着许多相互联系着的多元。同时,多元主体之间还在以融合或冲突的方式不断变化,塑造着一种流动的多元一体与一体多元,走廊也成为承接这一立体结构中多元主体流动的场域,既体现出一体性的融合,又包含着差异性的包容”〔6〕。同时由于设计政策的权威性、宏观性属性,在制定过程中难免会落入“一刀切”的窠臼。尤其针对云南的多元文化,差异性设计就显得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在顶层谋划中以文化相对主义的视角进行考虑,不能用单一的、唯我的标准去评判一种文化的“好”与“坏”,以及“对”与“错”,切忌无端的批判与修正。文化人类学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即强调对“他者”文化客观、科学以及公正的解读与阐释,鲜少介入调研者的主观感受。尤其在面对不同的文化模式与文化类型时,要抱着文化相对主义的视角,通过对其文化背景的调研与解释,明晰文化形态形成的真实原因。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对不同文化的尊重。而设计政策的顶层谋划即需要以文化相对主义的视角,在谨防设计转化“同质化”后果的同时,真正体现文化的多元性、差异性表现。也只有这样,前述的民族视觉形象设计以及旅游路线设计,才能真正达到效果,发挥其真正的功能。

三、设计共生的未来展望:南方丝绸之路云南段文化辐射带的实践路径

在设计政策的顶层谋划后,需要对其具体的实践路径进行展望。南方丝绸之路云南段设计政策的制定最终需要依托云南的区位优势,在国内外形成文化辐射带。而文化辐射带的形成需要借助以跨境民族等媒介形成的民间交流、借助多媒体传播网络形成的文化影响等途径,同时还要注重对南亚、东南亚等国家优秀设计政策、设计案例的兼容并蓄,以在文化辐射带的构建中,取长补短。

(一)民间交流:相似文化的交融影响

南方丝绸之路作为一条国际通道,沿线分布有多种跨境民族。如藏缅语民族在东南亚地区多有分布,包括越南的阿卡族、倮倮族,泰国和缅甸的傈僳族,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等国家的拉祜族,缅甸的曼达族、怒族、克钦族等,同中国境内的哈尼族、彝族、傈僳族、拉祜族、怒族、景颇族、独龙族、阿昌族都是同宗同源的民族。此外,境内的门巴族和珞巴族在印度、尼泊尔等南亚国家也都有分布。这些跨境民族因为同宗同源的关系,也都有相似的文化形态,如唐卡在境内的藏区以及在南亚的尼泊尔都有承续,而同一文化圈中的工匠也因信仰的关系进行流动式的宗教朝圣,从而催生藏传佛教文化圈内技艺与文化的交流。云南的景颇族与境外的克钦族同样如此,以目瑙纵歌等民间仪式为代表的聚集形式带动的民间交流在现代社会依然延续。因此,建立在跨境民族上的相似文化的交融影响是重要的文化辐射路径。借此,设计政策涉及的终端产品,诸如文创产品设计、交互设计、服务设计以及中观层面的社区创新设计、养老设计等在跨境民族中的应用、推广即可以通过民间交流的形式对内形成文化凝聚力,对外形成文化软实力的影响与传播。

(二)网络渠道:多媒体传播网络的影响

现代社会,网络是物品、文化形成交流的重要媒介。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 是其典型代表。例如李子柒在东南亚以及境外其他地区的“走红”,一方面说明了短视频的超强影响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中国独特的田园文化、生活美学在国外形成的文化吸引力。“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也是对此种现象最好的总结。在东南亚地区形成影响力的还有国内的影视剧以及因此带来的偶像流量。同理,南方丝绸之路云南段设计政策衍生出的设计产品形成文化辐射带,多媒体网络是重要的传播渠道。传统文化传播渠道包括相关设计产品的实体销售模式,这一传播渠道在现代社会因为产业聚力,以相关的贸易区、贸易港的建设为代表。对于一些无实物的服务设计、概念设计或者涉及复杂结构的交通设计、旅游设计、社区设计、养老设计等则可以借助多媒体传播网络以短视频精剪的方式进行输出。典型的例子即西安大唐不夜城的歌舞表演、不倒翁互动设计、夜景灯光设计等因为抖音等现代传播媒介而迅速走红,从而吸引大量游客进入景区进行消费。而在疫情期间,这样的文化输出与影响媒介对于当地的旅游市场而言更显得至关重要。同时,设计政策的宏观性、标准性可以在文化产品的设计、生产、制作、传播等方面以自上而下的通规方式形成合力,以文化设计产品的标准性、系列性形成传播效应,即在文化多元性的基础上,形成同一性的传播凝聚力。如日本、韩国等国政府在宏观的文化产业政策方面出台的“酷日本”“韩流”计划,通过在电影、电视、动漫、歌舞、设计等方面形成具有国家标识性的统筹式、合力性的文化输出,在面对多媒体的网络传播渠道时以多样合一的形式形成其国际影响力。

(三)兼容并蓄:对国外优秀设计政策的借鉴

文化辐射带的建设以及影响不是单向度的对外输出,还要有“各美其美,美美与同”的文化接受力度。尤其在设计政策的制定以及相关“产品”的输出过程中,也需要汲取他国的优秀设计政策。如印度政府认识到设计在经济、工业和社会发展中以及在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方面的重要意义,已开始与工业、设计师和其他利益相关方进行协商,以制定国家设计政策的大致轮廓。实现这一愿景的战略重点是加强不同层次的设计教育。同时印度政府鼓励小规模和家庭手工业和手工艺使用设计,促进工业和设计师积极参与印度设计专业的发展,强化印度设计在印度和海外的品牌和定位,加强设计和设计服务的输出。在此过程中,创造一个识别和奖励原创设计的有利环境。印度国家设计政策由印度政府于2007 年批准。印度政府为了根据国家设计政策制定详细的行动计划,又于2007 年3 月成立了一个由各部委代表组成的专门委员会。结合我国的设计政策现状,我们亦需要在国家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赋能设计产业,自上而下、从宏观到微观,制定出贯穿官方政策、公司执行、设计师引导、设计教育、设计影响与输出等全方位、纵线式的设计政策。只有这样,南方丝绸之路云南段的文化辐射带才能具有持续性的引擎动力,在互补中相互成长。

云南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区域,又是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重要窗口,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南方丝绸之路云南段的设计政策制定,由点到面、由内向外地形成文化辐射带。首先,设计政策的宏观谋划可以解决多元文化的现代性转化问题。通过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符号设计,以标志性的视觉符号凝练体现文化特色。同时在面对南方丝绸之路沿线不同的文化形态、自然风光时,结合旅游产业的发展,设计“点—线—面”辐射的旅游线路,最终以超越传统南方丝绸之路的地理设定,形成区域性的经济发展模式与文化体验模式。在设计政策的制定、实施过程中,要以文化相对主义视角,尊重不同文化的特殊性以及差异性,以此保护文化的多元性。围绕“设计共生”的政策谋划,一方面借助跨境民族之间的文化相似性,通过民间交流实现设计产品的交流互通,这一做法与传统南方丝绸之路的人、物、文化的流动与互鉴模式相似。在“线下”互通之外,还要借助现代社会盛行的多媒体网络传播渠道,通过“线上”形式实现设计产品的互流互通,尤其是设计政策涉及的无形产品、复杂结构性设计产品等与多媒体网络媒介的多维度记录与传播方式相适应。最后,注重对国外优秀设计政策的吸收,尤其是南方丝绸之路文化辐射带中的泰国、印度等已经制定了相应的设计政策,其部分条例可供我们参考与学习。总之,“一带一路”背景下南方丝绸之路的新发展,需要我们通过设计政策的赋能,最终实现南方丝绸之路云南段从多元文化走向设计共生。

猜你喜欢

云南民族政策
政策
政策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助企政策
政策
MINORITY REPORT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传承 民族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