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节性不强的小说”阅读策略探究

2022-06-27王欢

学习与科普 2022年21期
关键词:模式特点策略

王欢

摘要:“情节性不强的小说”不完全是散文化小说或诗化小说,有着更大的范围。此类小说打破情节的完整性和连续性,突出人物心理剖析和作品氛围渲染,注重主观抒情。从模式上来说,通常表现为固化、淡化或散化。阅读时可以着重研究环境的作用,把握人物内心及其变化。

关键词:“情节性不强的小说”;特点;模式;策略

小说一度以情节为结构中心,多以情节的完整、跌宕起伏来吸引读者。但是,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随着小说创作观念的不断更新、完善,小说的题材、类型逐渐多样化,涌现了一大批“情节性不强的小说”。从世界文学来看,包括意识流小说在内的作品也具有“情节性不强”的特点。

一、“情节性不强的小说”的特点

“情节性不强的小说”在情节推进中很少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也不会呈现跌宕起伏的变化形势,而是打破了情节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与此相对,依赖情节的跌宕起伏和激烈的矛盾冲突的小说,其着意点往往是借助情节的冲突和对转来展现人物的命运,阐明深刻的意蕴。其中,情节的外部动作性是可以利用的重要因素。但是,随着小说创作实践的发展,人们发现除了可以依靠情节,还有很多另外的手段。于是,一些作家摆脱情节完整性的束缚,流行写生活的片段。

在中国,“五四”时期出现了小说创作观念的一次转变。“五四”作家推崇“抒情诗小说”,要么落实在人物心理的剖析,要么落实在作品氛围的渲染。究其原因,茅盾在《评<小说汇刊>》中说:“中国一般人看小说的目的,一向是在看点‘情节’,到现在还是如此;‘情调’和‘风格’,一向被群众忽视,现在仍被大多数人忽视。这是极不好的现象。我觉得若非把这个现象改革,中国一般读者鉴赏小说的程度,终难提高。”他们把淡化情节作为改造中国读者欣赏趣味并提高中国小说艺术水准的关键一环。姑且不说此种想法合理与否,但是着意于真诚的“独白”、独特的“感觉”以及各种“潜意识”的发掘,的确更大限度地提高了文字的“含金量”。

突出故事情节以外的“情调”或“意境”,通常要借助能体现作者美学追求的细节、场面、印象、梦幻等,它们是作者主观感受的外化,反映了作者的审美追求。例如,《边城》中对地方风物和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描写,使得青山绿水、传统风俗等构成了诗意盎然的环境,有利于对人情美的开掘。而且,由于作者主观感受这一特点的显扬,此类小说所描绘的世界往往模糊了时代感,似乎可以消除时代因素的影响,成为只有美好人性和作者审美追求的恒定的世界。

二、“情节性不强的小说”的结构模式

情节固化。一般情况下,一篇小说至少有一个主体事件,而且在情节推进中,其中各个小的事件依据一定的逻辑展开。但是,“情节性不强的小说”往往没有明显的事件,更谈不上发展过程,而是只有一个凝固不变的事件。林斤澜的《表妹》,其主体事件仅用“表妹和表姐在河边一边洗衣服一边聊天”就能概括,但是人物的心理、情感在不断变化,呈现出逐步推进的特点。表姐的心理在变化:维护自己的“城里人”身份的优越感,对农村环境(社会环境)的不认同——对农村热烈的劳动气象的认可,对城市工作状态的不满——对农村新气象的羡慕。原来在表面平静的故事之中,人物的心理、情感、态度等跌宕起伏,暗流涌动。

情节淡化。情节淡化是指有意识地按照生活的原貌来描绘生活, 写出生活的自然状态, 给人以自然逼真的本色感。其核心特征是有意避免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注重以因果联系不明确或超因果关系的各种行为、场景、细节的组接,达到散文化或诗化的效果。师陀的《邮差先生》,我们很难找到戏剧性强的情节。细数下来,也只有听毕業学生的家长的哭诉、送老太太的需要铺保的信和与爱开玩笑的小伙子的对话这三个小“事件”有一点情节的意味。从作用上来说,情节淡化可以更全面地容纳生活中的非情节因素,使生活得以通过情节以外的各种表现手段,展示其本身固有的丰富性。

情节散化。情节散化,是指在一个或明或暗的背景中,串联不同的材料,从事物的不同方面展示同一个深刻的主题。它在结构上有如下特点:首先,每组故事都以总的背景中展开。其次,每一组故事都不完整,似乎是截取了一个横断面;第三,每一组故事都有相对独立性。例如,路翎的《中国胜利之夜》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之日的一个小镇为时空背景,分别写了几个(类)人的故事,有机关男女职员,有烧饼铺司务黄福贵,有张海云和王得清,有造船厂管事方吉民和工人胡海洋,还有大学生郝朴诚。采取这样的结构形式,就是要展现中国胜利之时各色人等的反应,从而表达自己的批判和忧虑。

三、“情节性不强的小说”阅读策略

我们结合“情节性不强的小说”的主要特点,试图去探究此类小说的阅读策略。除了阅读小说的一些常规策略之外,笔者认为以下两点尤为必要。

首先是探究环境的作用。

环境对意境的作用。大多“情节性不强的小说”,叙述笔调纡徐舒缓。其中的环境往往突出其自然悠远、远离尘俗的特征,从而营造了一种“世外桃源”般的意境。例如废名的《竹林的故事》中,潺潺的流水,茂林修竹,碧绿菜地,远处的沙丘城廓……描绘的是一幅充满诗情画意、冲淡恬静的田园牧歌图,构成展现人物悲苦命运的独特背景。

环境对人物塑造的作用。此类小说的环境描写,常常与主人公的特征相互映衬,给人一种环境与人物水乳交融的感觉。例如废名的《菱荡》,写菱荡既在尘世之中,又与世俗保持一定的距离。其中的小庙,其所在的树林里“有时听得斧头斫树响,一直听到不再响了还是一无所见”,颇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禅意。而“陈聋子”能听会说,但总听而不说,而是以一个“旁观者”的立场为人处世。同时,又安守本分、与人为善,始终保持一种美好的人性。这就使得陈聋子这个人物形象也具有深深的禅意,和菱荡的禅意相映成趣。

环境对主旨表达的作用。对照环境的特征和身处其中的人物的特征,我们发现大多数“情节性不强的小说”在主旨上都有一个可以参照的社会现实,二者构成对照。而小说中构筑的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这种对照,有助于我们理解小说的主旨。当然,很多时候文本本身并不介绍或者并不刻意介绍现实背景。例如杜鲁门·卡波特《一个圣诞节的回忆》通过写“我的朋友”的积极乐观的心态与生活态度,给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处于经济大萧条时代的读者带来了希望与信心。

其次是把握人物的内心及其变化。

可以从细节描写入手。这里所谓的细节描写,主要是指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我们要力图从这些细节处揣摩人物的内心状态。例如,林斤澜《表妹》结尾处写表姐得知当时的农村已经搞承包多劳多得后,“客人两步扑过来,蹲下来抓过一堆衣服,主人不让,客人已经揉搓起来了” ,一连串敏捷的动作是表姐内心强烈渴望的表现,与之前的内心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时的表姐已经意识到农村在那个伟大的时代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劳动被充分地肯定和尊重,这是她所热切盼望的。

要关注间接描写。有时候,文本中还有一些文字是间接表现人物心理的。例如2019年全国卷Ⅲ考查的《到梨花屯去》,通过写谢主任和老赵之间气氛由尴尬到缓和再到亲切的过程,来反映对“文革”的“拨乱反正”。小说写两人之间的气氛有点“松动”的时候,作者来了一处景物描写:“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后面又写:“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 这是利用景物描写来表现两人关系的变化。

还要结合人物的身份和所处的时代,因为时代的发展和人物的身份往往会在个人的心理上打下深深的烙印。例如,《表妹》的开头写表姐跟着表妹来到河边洗衣服时,“看起来后边的是客人,转着身子看这个新鲜的地方,有一句没一句地应着:‘水倒是清的,碧清的……树也阴凉……石头要是走惯了,也好走……’”表姐之所以会这样,是时代环境和表姐对于自我身份的认知决定的。她是城里人,有着相对优越的身份,再来做这样的事情不符合她的身份角色。所以,结合最后她的一连串的动作所反映的心理,我们明白了整篇小说是借表姐内心的变化来展现人物对时代变革的感知,从而讴歌那个伟大的时代。

猜你喜欢

模式特点策略
永续债券探析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