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革命题材课文教学探究

2022-06-27刘永洁

学习与科普 2022年20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刘永洁

摘要:语文课程在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意识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本文以小学语文为例,从问题的发现、问题的解决策略等角度出发,进行了关于革命主题的文本教学的研究和探讨,以期达到教学的创新。

关键词:小学语文;革命题材;课文教学

1 引言

语文课程在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红色传统、提高民族文化认同、加强民族凝聚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优越性。所以,在小学语文中,要充分利用革命题材的独特教育价值,培养学生的思想感情和意识,贯彻“立德树人”思想。

2小学语文革命题材课文教学的现状

2.1课文内容不精,难以学到知识

以革命为主题的文本,描写的是革命的历史,其中所发生的事件是学生目前的人生体验中所没有的,这就使他们难以以当代的思维方法来认识历史事件。其次,革命题材的内容相对平淡、乏味,让学生很难开始学习。

2.2文字的理解太浅,很难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在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上,他们认为课本上的革命英雄“高不可及”,他们做出了“不可思议”的抉择。所以,在学习红色主题文本时,不深入研究和探索革命历史事件,是很难引起学生情绪上的共鸣的。

2.3语篇扩展受限,难以提高语言能力

只有通过阅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们更接近革命的历史,深入他们的心灵,理解他们的革命精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若没有深入的思维,或无法与自身的生命经验相结合,将会限制其对文字的认识,从而影响其能力的发展。

3小学语文革命题材课文教学的策略

3.1摒弃“假大空”,重视基础建设

对小学生而言,在学习红色主题文本时,首先要认识作家的生平;“主人公”是抗战时期的英雄,他们的故事和精神绝非一篇小说所能表达的。了解他们的生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性格,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革命题材文本中的人物、事件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比如,在学《小英雄雨来》时,老师可以介绍作者的生平。这篇文章的作者管桦,是河北人,小时候和村里的小朋友一起守卫、传递消息,“雨来”也有管桦的影子。通过对作家的生平介绍,可以使学生了解小说的发展,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雨来只是一种虚构的形象,没有任何的生活经历。管樺认为,雨来就是冀东成千上万参加过抗日战争的孩子们的缩影。老师可以将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故事的背景联系在一起。首先要让同学们认识冀东的革命形势,然后介绍如雨来等儿童英雄在革命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和主要业绩,使其形象更为立体,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他的感情,加深对他的认识。

3.2反对“唱高调”,重视体验

在教育革命主题文本时,作者提出了一种激励学生情感、加深学生感受的方法:阅读文本。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文本,加深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加深对人物的感受;老师要引导学生对角色进行分析,激发他们对角色的感召力,加深对角色的体验;比如,我们在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就有以下几个步骤:一是阅读文本。老师可以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朗读,并且对某些细节进行深刻的了解和仔细的阅读。例如,一个学生在背诵周恩来叔叔“为什么?中华没落了!”此言一出,可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在列强入侵下,国破家亡的无奈和悲哀;在阅读周恩来的《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时,我们可以清晰地体会到周恩来青年时期对国家复兴的坚决决心;其次,在阅读文本的同时,老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对人物进行分析,从前后两方面的描述中,体会到周恩来的远大抱负和坚强的意志,以及表达自己的情感。在阅读课文、分析人物时,一定会给学生带来许多心灵上的启发。

3.3摒弃“一言堂”,重视思考

“一言堂”是指老师在教学中始终掌握着话语的主动权,不让学生有任何疑问和思考的余地,使他们对老师的意见和想法“照单全收”。这样做,会使学生情绪低落,思维受到限制,对学生的知识、情感的培养产生不利影响。为此,本文提出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采取下列方法:激发学生思考的机会,营造思考的空间。比如《青山处处埋忠骨》,在谈到儿子死后尸体掩埋的问题时,毛主席就用了一首“青山尽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那么,这首古诗到底是对毛主席的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毛主席在这首古诗后面的真实意图是什么?其实,没有一个标准的回答。不但不同的读者对此有不同的认识,甚至毛主席本人也无法清晰地表达他内心的复杂情绪和内心的矛盾。而教师正是可以利用这些问题的不确定因素,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本课程的教学步骤是:第一,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老师首先可以提问:毛主席用这首诗表达了他的什么决心和情绪?不同的学生在老师提问时会有不同的看法,当思想“碰撞”时,就会引起学生的疑问。第二,要让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在内部沟通中体验表达、倾听他人、反思、整合信息等,从不同的视角思考问题,并鼓励学生进行归纳。在以上的教学案例中,教师改变了以往“一言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有了质疑、讨论和总结的机会,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并获得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3.4缩短与学生的关系,注重资料的辅助

材料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阅读课文时,老师应从学生的角度预先设定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通过网络、书籍或询问长者收集有关人物、事件的材料,再进行整理、分类。比如《清贫》中,方志敏赚了一大笔钱,却依然穷困潦倒,只说了一句,并没有给学生留下太多的印象。老师这时又补充了一些背景信息:方志敏在被抓之前,曾向中央苏区运送过大量的黄金、银元和四十多箱药物。老师介绍材料,让同学们了解方志敏的公正无私、廉洁奉公的品格,再由点到面,让同学们在课堂上搜集材料,如周恩来总理、孔繁森等更多优秀的共产党员,进行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找到材料的补充,把学生的报告和老师的补充结合起来,通过材料加深对教材的认识。

4结束语

目前,我国小学语文革命主题课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假大空”、“唱高调”、“一言堂”等问题,使得学生很难真正理解课文的内涵和感受革命情怀。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铺垫,注重体验,注重思辨,以优化和创新为目标,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秀梅,周新霞. 引入”境脉”的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J].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22(2):5.

[2]游伟. 统编教科书中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教学策略探究[J]. 教育探究,2021(3):14-17.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
基于微格教研的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