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教学立德树人的策略探索
2022-06-27何园园
何园园
摘要:随着双减政策的提出和落实,小学语文教学也在不断优化改革,小学语文教师在双减政策的教学背景下迎来了一定的机遇和挑战。基于双减政策的教育方针,要求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具备三观正确的综合素养。因此,教师要优化教学方式,注重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的渗透,坚持以德树人的教学理念,潜移默化的践行德育教育方针,并在教育实践中采用知识和思想教育并行的教学形式引领学生领悟和感受高尚的思想品质,促使学生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逐步完善个人品质和综合素养。基于此,本文就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教学立德树人的策略探索展开了讨论分析。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语文;教学;立德树人;策略探索
前言: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教育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然而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思想品德理念的传播。小学教育作为学生的启蒙阶段,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则是培养高尚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环节。小学语文教师作为道德启蒙的传播者,要落实双减政策的教育措施,积极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在传授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将立德树人思想融合到知识学习中。因此,立德树人理念和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是学生提升道德素养的助推器。
1.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教学立德树人理念的重要性
立德树人理念也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是双减政策下的必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其是学生塑造正确价值观念的根本保障。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潜移默化的受到立德树人理念的熏陶,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为今后更好的融入社会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多元化社会中,小学生受外界网络和社会事件的干扰,思想也受到强烈冲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务必要进行德育教育,帮助小学生在物欲纵横的时代抵制不良诱惑和错误观念,真正落实双减政策下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立德树人理念的融合也是小学生行为规范和行为建构的有效渠道,能够帮助学生逐渐发现自我的不良行为并积极纠正,建立与他人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并且在学习上更为主动和积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因此,立德树人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工作是双减政策下教育发展的根本路径,也是迎合新课改的有效措施,更是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渠道。
2.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教学立德树人的策略方法
2.1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在立德树人教育方针落实的过程中,教师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是非常必要的内容,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常常在行为上以效仿他人为主。因此教师要在立德树人的理念教育中进行教育演示,加强提升个人文化素养的道德品质,将谦虚好学、乐于助人、勤奋努力等美好的品质落实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中。学生在耳濡目染、言传身教的学习环境中會自然习得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促使学生以教师为榜样向着优秀美好的道德模范做出努力和提升,这将是学生一生的财富。
例如,在学习《精卫填海》这篇课文时,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精卫锲而不舍的坚持精神,并引导学生思考自身在生活中是否像精卫一样坚持努力做好一些事情,例如弹钢琴、学舞蹈、做手工等,进而积极引导学生自己的事情要自主并坚持不懈的完成。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实现了道德素养的培养,让学生习得坚持的品质,进而渗透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2.2知识链接,品质传递
除了教师的言传身教,小学生还可以通过丰富的文化知识认识到高尚道德品质的价值和意义。小学教师应该注重挖掘知识内容和课本素材中蕴含的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并逐步渗透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在课堂学习学习中感受精神世界的丰富和文学知识的风韵,进而促使学生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
2.3观念转变,互动加强
传统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理念势必会阻碍立德树人理念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因此教师需要转变固化的教育理念,进行全面的创新和改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成绩方面的教育结果,还要注重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学生在与教师积极互动中激发学习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并奋发图强的努力学习,这样一来,教师便可实现学生高效率学习和立德树人教学的双收局面。
结束语
总而言之,双减政策的提出是重视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新教育形势。小学语文教师要坚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知识链接,品质传递;观念转变,互动加强的教学策略落实双减政策下立德树人与小学语文学科的融合教学。为双减政策的开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培养未来道德素质和知识素养兼具的高水平人才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刘长安.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6):288-289.
[2]孟丽萍. 植根课堂 立德树人——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J]. 新课程,2021,(38):231.
[3]何书锋. “立德树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及实践策略研究[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1,(06):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