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劳动教育研究
2022-06-26郭雨
郭雨
摘要:马克思曾经说过:“教育要与劳动生产相结合。”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劳动”和“教育”的共同促进,劳动教育作为推动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理应得到学校以及教师的充分重视。物理作为一门实用学科,在实践劳动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文章针对如何将高中物理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做了阐述。
关键词:高中物理;劳动教育;劳动素养
劳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不仅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将课本知识与实际劳动结合起来,更要求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这种劳动精神指的是学生通过劳动教育,能够养成劳动中的拼搏精神,以及对劳动成果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并将这种劳动精神培养成自身的优秀品质,实现个人的成长,推动社会的进步。
一、在知识讲解中融入劳动教育
高中教育中存在这样一个普遍现象:学生迫于高考压力,只将自身专注于课本知识的学习上,而对劳动存在偏见,甚至厌恶。这种现象不仅不利于学校对于劳动教育的推行,也危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物理作为一门实用学科,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是密不可分的。教师在教授课本知识时,可以引入劳动中的实例,这样在进行劳动教育的同时,也会让学生对于知识理解的更加透彻,掌握的更加深刻。例如,教师在教授“弹力”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最常见的与弹力有关的物品,进而引出弹簧和弹力的概念,然后可以再让学生列举出生活哪些物品中存在弹簧,让学生了解到弹力的多样性。再接着提出日常生活中用到的弹簧秤会出现失准的情况,从而引出弹性限度等知识点。并且最后得出结论,弹簧用久了以后,或者使用过程中超过弹簧的弹性限度,会使弹簧发生塑性形变,进而导致物品损坏。这样结合实例进行讲解,不仅能够让学生对于弹性限度、弹性形变、塑性形变等知识点掌握的更加牢固,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教授了学生劳动的知识和技巧,了解到日常生产工具使用时要注意的问题。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主动的学习[1]。
二、巧妙结合劳动插图
随着教材的不断更替,能够发现课本中已经很少出现“长篇大论”,图片的数量却显著增加。这是因为图片给人的视觉冲击要比文字更大,一张好的插图,不仅可以让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更加容易,同时也能愉悦学生的心情。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也要善于使用图片,利用劳动插图,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知识在实际劳动中的应用方式和场所[2]。例如,在学习“电能的传输”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展示高压输电塔的图片,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电力运输过程中要采用高压输电。教师提出问题以后不要着急解答,可以先介绍我国用电分布的情况,发电厂多位于西部,而用电地区多集中在东部,这样就需要输电塔来传输电力。同时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减少电力传输过程中的损耗,一种方法是减少输电线的电阻,但是电阻值低的导电材料造价都比较高。因此选择第二种方法,就是高压输电的方法,也就诞生了这种高压输电塔。通过图片与课本知识相结合,让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和生产工作中有很多物理知识应用的实例,使得学生在认知上将物理知识与劳动生产相关联,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
三、树立“劳动典范”
典范的力量是巨大的,树立典范作为教育的标杆,可以将空泛的教育概念具象化,让被教育的人有具体的奋斗目标和榜样。教师可以树立一个课本中的物理学家作为楷模,从而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让学生效仿物理学家的劳动精神,提高学生的劳動素养。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这节课时,教师可以树立牛顿作为典范,讲述牛顿曾经不幸的出生,以及在学习道路上遇到的挫折,但是他并没有放弃,时常鼓励自己,正是这种不服输的拼搏精神,使他在物理学领域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物理学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树立榜样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拥有比牛顿更好的生活条件,理应取得更高的成就。并且在未来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也能有牛顿这种顽强拼搏的劳动精神。同时也能够认识到劳动成果的得来不易,学会尊重别人的劳动和智慧结晶。
结束语:
如何将劳动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是新时代教育给每个教师的重任,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一个过程。劳动教育对于学生产生的影响,不是即刻就能显现出来的,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对于学生的长足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要秉承着“以生为本”的理念,将学生的成长放在心中,为学生能够取得精彩的人生铺设道路,为社会和国家的进步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钟俊丽,富萌.基于SATI的我国劳动教育研究可视化分析[J].科技资讯,2021,19(15):193-197.DOI:10.16661/j.cnki.1672-3791.2105-5042-3823.
[2]谷力群,高杏,梁瑛楠.21世纪以来我国劳动教育研究综述——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20,36(08):25-32.